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装置及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22:00: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及包括连接装置的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该连接装置将传送容纳血液、尿液等检体的检体容器的检体传送装置和分析检体的分析装置进行连接。


背景技术:

2.医院、检查设施中使用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对由被检者提供的血液、尿液等检体进行用于临床检查的分析。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中包括对容纳检体的检体容器进行各种预处理的预处理装置和传送检体容器的检体传送装置、从检体容器中采集检体并进行分析的分析装置、以及连接检体传送装置和分析装置的连接装置。要求连接装置将检体容器准确配置在分析装置从检体容器中采集检体的位置。
3.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一对定中爪,这一对定中爪用于通过圆盘传送带将用于保持检体容器的载体传送到规定位置,并与所传送的载体的上升联动地准确地握持被载体保持的检体容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1295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与载体的上升联动地握持检体容器,因此分析装置在比传送载体的圆盘传送带更高的位置采集检体。另外,由于握持检体容器的定中爪配置在圆盘传送带的外侧,因此需要避开定中爪配置分析装置。也就是说,关于分析装置的配置有很多限制。
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用于分析检体的分析装置的配置自由度的连接装置和包括该连接装置的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将传送容纳有检体的检体容器的检体传送装置和分析所述检体的分析装置进行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盘传送带,该圆盘传送带以规定间隔传送搭载有所述检体容器的检体载体;握持部,该握持部配置在所述圆盘传送带的内侧,并且在采集所述检体的位置即检体采集位置处握持所述检体容器;以及壳体,该壳体覆盖所述圆盘传送带,所述检体采集位置配置在所述圆盘传送带的传送路径上,并且在距所述壳体的规定距离内。
8.本发明的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进行检体容器的预处理和检体的分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连接装置。发明效果
9.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用于分析检体的分析装置的配置自由度的连接装置和包括该连接装置的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
附图说明
10.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连接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检体支架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连接装置和分析装置的配置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分析装置的检体采集部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握持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个示例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个示例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实施例1的连接装置的动作的流程的图。图11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个示例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个示例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个示例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个示例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5是示出握持部的一个示例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6是示出握持部的另一示例的结构和动作的俯视图。图17是示出握持部的另一示例的结构和动作的俯视图。图18是示出实施例2的连接装置的俯视图。图19是示出实施例2的连接装置和分析装置的配置的一个示例的俯视图。图20是示出实施例2的连接装置和分析装置的配置的另一个示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1.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某些图中,为了明确方向,示出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
12.用图1对本实施例的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1进行说明。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1是对由被检者提供的血液和尿液等检体实施各种预处理后,进行用于临床检查的分析的系统。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1包括预处理装置2、检体传送装置3、检体缓冲器4、连接装置5、分析装置6和控制装置9。以下,对各装置进行说明。
13.预处理装置2是在分析检体之前对检体实施预处理的装置。预处理中包括容纳检体的检体容器7的接受处理、离心分离处理、检体容器7内的液量等的测量处理、检体容器7的开栓处理、分装检体的分注处理等。
14.检体传送装置3是用于在预处理装置2和分析装置6之间传送搭载有一个检体容器7的检体载体8的装置。检体传送装置3中设置有作为检体载体8的去往路径和返回路径的两个传送路径。
15.检体缓冲器4是临时存放检体载体8的装置,以防止检体载体8在传送路径上堵塞。根据需要设置检体缓冲器4。
16.连接装置5是将检体传送装置3和分析装置6之间连接的装置,并且将检体载体8传
送到分析装置6采集检体的位置即检体采集位置10。另外,后面将用图2和图3来描述连接装置5。
17.分析装置6是用于对从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的检体载体8上的检体容器7采集的检体进行分析的装置。检体的采集由分析装置6所具有的检体采集部25进行。后面将用图6来描述检体采集部25。
18.控制装置9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基于由传感器等获取的信息控制各装置的动作。
19.用图2和图3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5。连接装置5具有圆盘传送带21、壳体24、握持部20。壳体24仅在图3中示出。
20.圆盘传送带21是用于将检体载体8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的装置,并且具有多个爪22和圆弧形状的传送路径23。爪22是平面形状大致为五边形的薄板,沿着传送路径23以顶点朝向外周的方式等间隔地配置,并沿着传送路径23转动。由于在爪22之间设置有保持检体载体8的空隙,因此,通过爪22的转动,检体载体8在传送路径23上等间隔地传送。
21.传送路径23连接到从检体传送装置3搬入检体载体8的检体搬入路径11、以及检体载体8被搬出到检体传送装置3的检体搬出路径12。被搬入到检体搬入路径11的检体载体8被载体分离部13挡住。在检体载体8被挡住的期间,读取部14读取安装到检体容器7上的条形码标签和rfid,并获取与检体有关的信息。在获取与检体有关的信息之后,检体载体8从载体分离部13释放,并逐个地传送到传送路径23。通过爪22的转动,将被传送到传送路径23的检体载体8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在检体采集位置10采集检体,然后检体载体8被进一步传送并从检体搬出路径12搬出。另外,优选地,在从检体搬入路径11到检体采集位置10之间保持规定数量以上的检体容器7,图3中示出了保持五个检体容器7a~7e。
22.在从检体搬入路径11到检体采集位置10之间被保持的检体容器7的数量优选为排列在图4中所例示的检体支架15中的检体容器7的数量以上。检体支架15具有用于插入检体容器7的多个孔16,并且可以排列有孔16的数量的检体容器7。图4中示出了将四个检体容器7插入排列数量为五个的检体支架15中的状态。在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1中,排列在检体支架15中的检体容器7逐个地被转移到检体载体8中,并进行各种处理,然后返回到相同的检体支架15。因此,由于保持在从检体搬入路径11到检体采集位置10之间的检体容器7的数量为检体支架15的排列数量以上,因此容易将检体容器7返回到相同的检体支架15而不会取错。
23.壳体24是覆盖圆盘传送带21的箱子。壳体24上设置有后述的检体采集部25进入的开口。图3中示出了易于制造的矩形的壳体24。
24.握持部20设置在圆盘传送带21的内侧并握持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的检体容器7。通过握持部20握持检体容器7,从而能固定检体容器7的位置并防止倾倒。握持部20在传送路径23之外待机,直到检体载体8被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当检体载体8被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时,握持部20朝向传送路径23水平移动,并在检体采集位置10从水平方向握持检体容器7。由于握持部20在传送路径23之外待机,直到检体载体8被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并且在检体载体8被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之后,握持部20朝向检体容器7水平移动,因此不会使异物混入检体容器7中。此外,握持部20在传送路径23之外待机,直到检体载体8被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因此不会妨碍检体容器7的传送,并且由于握持部20不会朝竖直方
向移动,而仅朝水平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25.用图5对连接装置5和分析装置6的配置例进行说明。分析装置6所包括的检体采集部25从由连接装置5的圆盘传送带21传送的检体容器7中采集检体。
26.用图6对检体采集部25进行说明。检体采集部25具有臂26、喷嘴27和支柱28。臂26连接喷嘴27和支柱28,并且以支柱28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支柱28在进行旋转运动的同时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将通过臂26连接的喷嘴27移动到规定位置。喷嘴27插入由握持部20握持的检体容器7中,并对容纳在检体容器7中的检体进行采集。为了进行临床检查,通过分析装置6对由喷嘴27采集到的检体进行分析。
27.为了提高分析装置6的配置的自由度,可以在不移动圆盘传送带21的传送路径23的情况下,将检体采集部25容易接近的位置作为检体采集位置1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圆盘传送带21的传送路径23上,将检体采集位置10配置在距壳体24的规定距离内。从壳体24到检体采集位置10的距离例如是检体采集部25能到达的距离。此外,检体采集位置10优选位于圆盘传送带21的传送路径23上,并且位于离检体搬入路径11和检体搬出路径12最远的位置。通过上述配置,在检体采集位置10的前方以及连接装置5的左方和右方设置了足够的空间,因而能提高自由度而不会妨碍分析装置6的配置。
28.用图7来说明握持部20的主要部分。握持部20包括左右对称配置的一对夹具30。另外,图4中仅示出了一对夹具30的左侧,省略了通过对称轴36对称配置的右侧夹具30。对称轴36优选是连结圆盘传送带21的中心和检体采集位置10的线。夹具30具有接触面31、第一销32和第二销33。
29.接触面31是与检体容器7接触的面,并且设置在夹具30的一端。通过使接触面31从左右接触检体容器7,来握持检体容器7。由于被左右对称设置的接触面31握持,因此检体容器7被稳定且高精度地握持。
30.第一销32是在水平面内以绘制圆弧的方式被驱动的轴,并被设置在夹具30的另一端。将第一销32所绘制的圆弧设为第一圆弧34,将第一圆弧34的中心设为第一中心38。驱动第一销32的方向在左右为相反方向,并且在左侧的第一销32是顺时针的情况下,右侧是逆时针。
31.第二销33是随着第一销32的驱动而在水平面内以绘制圆弧的方式移动的轴,并且设置在夹具30的两端之间。将第二销33所绘制的圆弧设为第二圆弧35,将第二圆弧35的中心设为第二中心39。第二销33移动的方向与第一销32同样,在左右为相反方向。
32.第二中心39可以在一对夹具30的外侧,也可以在对称轴36上。为了区分两者,将位于一对夹具30的外侧的第二中心39设为第二中心39a,将位于对称轴36上的第二中心39设为第二中心39b。将相对于第二中心39a的第二圆弧35设为第二圆弧35a,将相对于第二中心39b的第二圆弧35设为第二圆弧35b。第二中心39b和第二圆弧35b在左右共用。
33.在具有上述主要部分的握持部20中,第一销32被驱动的方向是第一圆弧34的切线方向,第二销33移动的方向是第二圆弧35的切线方向。因此,夹具30上的各个点移动的方向是以连结第一销32和第一中心38的直线与连结第二销33和第二中心39的直线的交点37为中心的圆弧的切线方向。在图4中,作为夹具30的接触面31移动的方向的一个示例,用箭头表示以连结第一销32和第一中心38的直线与连结第二销33和第二中心39a的直线的交点37a为中心的圆弧的切线方向。当第二中心39位于对称轴36上时,以连结第一销32和第一中
心38的直线与连结第二销33和第二中心39b的直线的交点37b为中心的圆弧的切线方向是夹具30上的点的移动方向。
34.用图8和图9说明握持部20的更具体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握持部20包括将由电动机40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第一销32的传递部,传递部包括曲柄臂42、连结板44、第一齿轮49、第二齿轮51、第三齿轮52等。以下,说明传输部的一个示例。
35.电动机40例如是步进电动机,具有以上下方向为轴进行旋转的旋转轴41。当电动机40正向旋转时,旋转轴41顺时针旋转。由于曲柄臂42的一端固定连接到旋转轴41,因此曲柄臂42与旋转轴41一体地旋转。在曲柄臂42的另一端设置有与连结板44的一端可自由转动地连接的连结轴43,在连结板44的另一端贯穿设置有朝向连结轴43的方向的长孔48。与具有约90
°
的中心角的扇形齿轮即第一齿轮49连接的传动轴45贯穿长孔48。传动轴45可沿长孔48移动,因此在旋转轴41顺时针旋转时,传动轴45向左方向拉伸,第一齿轮49以第一齿轮轴50作为旋转中心而顺时针旋转。
36.传动轴45连接到作为拉伸弹簧的弹簧46的一端,弹簧46的另一端通过弹簧固定部47支承在连结板44上。通过弹簧46朝向弹簧固定部47被拉伸的传动轴45维持与长孔48的连结轴43侧的面抵接的状态。
37.由于第二齿轮51与第一齿轮49啮合,因此当第一齿轮49顺时针旋转时,第二齿轮51逆时针旋转。第二齿轮51共有左右一对的第三齿轮52中的右侧和作为旋转轴的第一中心38,因此当第二齿轮51逆时针旋转时,右侧的第三齿轮52也逆时针旋转。左右一对的第三齿轮52的齿数相同且彼此啮合,因此当右侧的第三齿轮52逆时针旋转时,左侧的第三齿轮52顺时针旋转。由于左右对称地配置的夹具30所具有的第一销32分别设置在左右一对的第三齿轮52上,因此通过第三齿轮52的旋转,第一销32分别在第一圆弧34上左右对称地被驱动。
38.另外,左右对称配置的夹具30所具有的第二销33可自由转动地分别连接到左右一对的连杆臂53的一端,并且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承的第二中心39a左右对称地分别设置在连杆臂53的另一端。即,第二销33通过连杆臂53在第二圆弧35a上移动。
39.随着第一销32在第一圆弧34上驱动,第二销33在第二圆弧35a上移动,因此接触面31以交点37a为中心的圆弧的切线方向上移动。交点37a是连结第一销32和第一中心38的直线与连结第二销33和第二中心39a的直线交叉的点,由于位置随着第一销32和第二销33的移动而改变,因此接触面31在绘制图6中的箭头那样的曲线的同时进行移动。
40.为了检测第一齿轮49的旋转角度,可以具有第一检测板54和第一传感器56。第一检测板54固定到第一齿轮49并与第一齿轮49一起旋转。第一传感器56被配置在握持部20的原点位置即当旋转轴41、连结轴43、弹簧固定部47以及传动轴45按照记载的顺序大致排列成一条直线时的检测第一检测板54的位置。
41.为了检测连结板44的位置,可以具有第二检测板55和第二传感器57。第二检测板55固定到连结板44,并与连结板44一起移动。第二传感器57被配置在当连结轴43、旋转轴41、弹簧固定部47和传动轴45按照记载的顺序大致排列成一条直线时的检测第二检测板55的位置。
42.此外,可以在当第一齿轮49到达规定的旋转角度时的检测第一检测板54的位置处配置第三传感器58。第一传感器56、第二传感器57以及第三传感器58通过未图示出的支承部件被固定到握持部20。
43.用图10,对本实施例的握持部20的动作的流程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44.(s1001)连接装置5基于来自控制装置9的指示搬入检体载体8。优选为在检体载体8被载体分离部13挡住的期间,通过读取部14获取与检体有关的信息。另外,优选为控制装置9基于第一传感器56的输出使握持部20移动到原点位置。
45.(s1002)圆盘传送带21基于来自控制装置9的指示使爪22在传送路径23的周向上转动。保持在爪22之间的检体载体8沿着传送路径23被传送。
46.(s1003)控制装置9判定检体载体8是否到达检体采集位置10。如果没有到达,则处理返回到s1002,如果到达,则处理前进到s1004。
47.(s1004)控制装置9在使圆盘传送带21停止的状态下使电动机40正向旋转。根据分析装置6的高度,可通过未图示的升降装置来调整检体载体8的高度。
48.(s1005)控制装置9判定握持部20是否握持检体容器7。如果没有握持,则处理前进到s1006,如果有握持,则处理前进到s1007。
49.用图11至图14说明直到握持部20握持检体容器7为止的动作。图11是通过旋转轴41顺时针旋转而使连结轴43从原点位置转动角度θ1的状态。随着连结轴43的转动,第一销32和第二销33移动,交点37a也移动,因此接触面31的移动方向成为图11中的箭头方向。在图11中,由于第一检测板54偏离第一传感器56,因此可以通过在图11中的状态下使旋转轴41逆时针旋转来执行s1001中的握持部20向原点位置的移动。
50.图12是通过旋转轴41进一步顺时针旋转而使连结轴43从原点位置转动角度θ2(》θ1)的状态。随着第一销32和第二销33的移动,连结第一销32和第一中心38的直线与连结第二销33和第二中心39的直线的交点37a移动到图12所示的位置,因此接触面31的移动方向成为图12中的箭头方向。此外,夹具30与传送路径23交叉。
51.图13是通过旋转轴41进一步顺时针旋转而使连结轴43从原点位置转动角度θ3(》θ2)的状态。交点37a随着第一销32和第二销33的移动而移动,并且接触面31与配置在检体采集位置10处的检体容器7接触。另外,在从原点位置到图13的状态的过程中,弹簧46只是在长孔48中拉动传动轴45,并且弹簧46的弹性力不从传动轴45传递到第一齿轮49。因此,由于夹具30移动所需的负荷仅是由加速引起的惯性力和摩擦负荷,因此能降低从原点位置到接触面31接触到检体容器7为止的电动机40的功耗。此外,由于夹具30由一个电动机40驱动,因此可以廉价地构成握持部20。在图13的状态下,接触面31仅与检体容器7接触,在夹具30上没有产生握持检体容器7的力。
52.图14是如下的状态:旋转轴41进一步顺时针旋转,从而使连结轴43从原点位置转动角度θ4(>θ3),并且使连结轴43相对于旋转轴41向传动轴45的相反侧移动。由于夹具30与检体容器7接触,因此第三齿轮52、第二齿轮51和第一齿轮49的旋转角度和传动轴45的位置随着第一销32和第二销33的位置固定而固定。传动轴45的位置固定,与此相对地弹簧固定部47与连结板44一起在接近旋转轴41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弹簧46被拉伸,从而产生通过
传动轴45使第一齿轮49顺时针旋转的转矩。该转矩经由第二齿轮51和第三齿轮52作用于夹具30并成为握持检体容器7的力。另外,在图14的状态中,将连结轴43和弹簧固定部47连结的直线位于旋转轴41的中心的后方,因此能够通过弹簧46的弹性力防止电动机40的反向旋转。
53.第二传感器57可以被配置在当将连结轴43和弹簧固定部47连结的直线位于旋转轴41的中心的后方时的检测第二检测板55的位置。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二传感器57的输出来判定握持部20是否握持了检体容器7。
54.(s1006)控制装置9判定是否检测出在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的检体载体8上没有检体容器7。如果未检测到没有检体容器7,则处理返回到s1004,如果检测到,则处理前进到s1009。
55.使用图15说明没有检体容器7的情况。图15示出了从接触面31与检体容器7接触的图12的状态起旋转轴41进一步顺时针旋转,从而连结轴43从原点位置转动角度θ5(>θ3)的状态。θ5小于θ4。交点37a随着第一销32和第二销33的移动而移动,接触面31彼此接触。由于接触面31不与检体容器7接触,因此第一齿轮49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旋转,随着第一齿轮49的旋转,第一检测板54移动到第三传感器58的位置,第三传感器58的输出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第三传感器58的输出来检测出在检体采集位置10没有检体容器7。
56.(s1007)控制装置9使电动机40停止。拉伸弹簧46,从而通过作用于夹具30的转矩来握持检体容器7。
57.(s1008)分析装置6的检体采集部25从握持部20握持的检体容器7中采集检体。
58.(s1009)控制装置9使电动机40反向旋转。通过电动机40反向旋转,一对夹具30解除对检体容器7的握持并朝向原点位置水平移动。
59.(s1010)控制装置9判定检体载体8是否到达原点位置。如果没有到达,则处理返回到s1009,如果到达,则处理前进到s1011。可以根据第一传感器56的输出来判定检体载体8是否到达原点位置。
60.(s1011)控制装置9使电动机40停止。一对夹具30恢复到原点位置。另外,在步骤s1004中调整了检体载体8的高度的情况下,在本步骤中,检体载体8恢复到原来的高度。
61.(s1012)控制装置9判定有无作为分析对象的下一个检体。如果没有下一个检体,则结束,如果有,则处理返回到s1001。
62.通过以上说明的处理流程,能在不使从一对夹具30产生的磨损粉末等异物混入容纳在传送路径23上的检体容器7中的检体的情况下握持检体容器7。由于本实施例的握持部2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且从水平方向握持检体容器7,因此能实现在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一对夹具30在传送路径23之外待机,直到将检体载体8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为止,因此不妨碍检体容器7的传送。
63.另外,握持部20不限于图8和图9所示的结构。用图16来说明握持部20的变形例。在一对夹具30的对称轴36上具有第二中心39的第二中心39b的情况下,图16的握持部20与图8和图9的情况同样,具有左右对称地配置的一对夹具30和第三齿轮52。图16省略了从电动机40到第二齿轮51的结构。
64.与图8和图9的情况相同,夹具30具有接触面31、第一销32、第二销33。接触面31是与检体容器7接触的面,并且设置在夹具30的一端。第一销32设置在夹具30的另一端,并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到第三齿轮52,从而驱动第一销32以绘制以第一中心38为旋转中心的圆弧。第二销33设置在夹具30的两端之间,并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到第二连杆臂60的一端。第二连杆臂60的另一端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到配置在对称轴36上的第二中心39b。第二连杆臂60相对于对称轴36左右对称地配置。
65.通过这种结构,图16的第二销33随着第一销32的驱动而移动,以绘制以第二中心39b为中心的第二圆弧35b。接触面31在圆弧的切线方向上移动,该圆弧以连结第一销32和第一中心38的直线与连结第二销33和第二中心39b的直线的交点37b为中心。图16用箭头示出在握持部20处于原点位置的状态下当左侧的第三齿轮52顺时针旋转时接触面31移动的方向。
66.用图17来说明握持部20的另一变形例。图17的握持部20使用使第二销33在滑动的同时移动的引导槽70,来代替图16的第二连杆臂60。与图16相同的是:具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夹具30和一对第三齿轮52,夹具30具有接触面31、第一销32以及第二销33,接触面31是与检体容器7接触的面,第一销32可自由转动地连接到第三齿轮52。图17的第二销33在沿着以第二中心39b为中心的第二圆弧35b设置的引导槽70中滑动的同时进行移动。引导槽70相对于对称轴36左右对称地配置。引导槽70不限于沿着第二圆弧35b的形状,也可以是沿着图7所示的第二圆弧35a的形状。
67.通过这种结构,图17的第二销33随着第一销32的驱动而移动,使得绘制第二圆弧35b。接触面31在圆弧的切线方向上移动,该圆弧以连结第一销32和第一中心38的直线与连结第二销33和第二中心39b的直线的交点37b为中心。图17中,用实线表示握持部20位于原点位置的状态,用虚线表示夹具30握持位于检体采集位置10的检体容器7的状态,并且用曲线箭头表示接触面31从原点位置到握持状态的移动方向。
68.通过以上说明的结构,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5能提高分析装置6的配置的自由度。实施例2
69.在实施例1中,说明了连接装置5的壳体24是矩形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对壳体24具有圆弧形状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省略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70.用图18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5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5包括圆盘传送带21、握持部20、以及壳体24。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的圆盘传送带21具有圆弧形状的传送路径23。
71.与实施例1同样,握持部20配置在圆盘传送带21的内侧,并且在检体采集位置10握持检体容器7。更具体地说,握持部20可以是朝向传送路径23水平移动,并且从水平方向握持被传送到检体采集位置10的检体容器7的任何结构,例如,握持部20是图8和图9、或者图16、图17所示的结构。握持部20可以是进行朝向传送路径23的水平移动和在检体采集位置10从水平方向握持的任何结构,因此,在图18中,握持部20用空白矩形表示。
72.壳体24具有沿着圆弧形状的传送路径23、检体搬入路径11、检体搬出路径12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检体采集位置10被配置在圆弧形状的传送路径23上的任意位置处,并且位于距壳体24的规定距离内。由于壳体24具有沿着圆弧形状的传送路径23的形状,因此只要在距壳体24的规定距离内,即使检体采集位置10被配置在圆弧形状的传送路径23的任意位置,也在连接装置5的周围设置有足够的空间。图18中例示出了配置成离检体搬入路径11和检体搬出路径12最远的检体采集位置10。
73.用图19对连接装置5和分析装置6的配置例进行说明。图19中示出了分析装置6,该分析装置6包括检体采集部25,该检体采集部25接近配置成离检体搬入路径11和检体搬出路径12最远的检体采集位置10。在这种配置中,由于在检体采集位置10的前方以及连接装置5的左方和右方设置了足够的空间,因此能提高分析装置6相对于连接装置5的配置的自由度,而分析装置6的配置不会受妨碍。另外,由于在握持部20的移动方向即前后方向中的后方设置足够的空间,所以能使握持部20大型化。握持部20的大型化能实现准确地握持检体容器7、提高握持力。
74.用图20对连接装置5和分析装置6的其他配置例进行说明。图20示出了分析装置6,该分析装置6包括接近配置在传送路径23上且在连接装置5的右方端部的检体采集位置10的检体采集部25。在这种配置中,由于在检体采集位置10的右方和连接装置5的前方和后方设置了足够的空间,因此能提高分析装置6相对于连接装置5的配置的自由度,而分析装置6的配置不会受妨碍。此外,在从检体搬入路径11到检体采集位置10之间保持的检体容器7的数量变得更多。在检体搬入路径11和检体采集位置10之间的检体容器7的保持数量的增加能够使投入到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1中的检体支架15大型化,并且能提高检体检查的效率。
75.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和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的两个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另外,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并且,可以从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删除几个结构要素。标号说明
76.1: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2:预处理装置,3:检体传送装置,4:检体缓冲器,5:连接装置,6:分析装置,7:检体容器,8:检体载体,9:控制装置,10:检体采集位置,11:检体搬入路径,12:检体搬出路径,13:载体分离部,14:读取部,15:检体支架,16:孔,20:握持部,21:圆盘传送带,22:爪,23:传送路径,24:壳体,25:检体采集部,26:臂,27:喷嘴,28:支柱,30:夹具,31:接触面,32:第一销,33:第二销,34:第一圆弧,35:第二圆弧,36:对称轴,37:交点,38:第一中心,39:第二中心,40:电动机,41:旋转轴,42:曲柄臂,43:连结轴,44:连结板,45:传动轴,46:弹簧,47:弹簧固定部,48:长孔,49:第一齿轮,50:第一齿轮轴,51:第二齿轮,52:第三齿轮,53:连杆臂,54:第一检测板,55:第二检测板,56:第一传感器,57:第二传感器,58:第三传感器,60:第二连杆臂,70:引导槽。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