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螺线管、电磁阀以及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21:57: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螺线管、具备螺线管的电磁阀、以及具备含有螺线管的电磁阀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2.过去,作为螺线管,其具备线圈以及可动铁芯,对线圈通电使该可动铁芯产生磁场后会产生磁通且被吸引朝向线圈的轴向一侧,在将吸引该可动铁芯的力作为推力施加给其他部件(对象目标)的同时,能够根据通电量变更该推力。这种螺线管例如被利用于电磁阀中。
3.并且,作为该电磁阀,其设置在压力控制通道的中途,除了螺线管以外,还具备开闭压力控制通道的阀体以及对该阀体向打开方向施力的弹簧,通过螺线管对阀体施加关闭方向上的推力。根据该电磁阀,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越大,则电磁阀的开阀压力越高,能够提高电磁阀的上游侧的压力。这种电磁阀例如被利用于缓冲器中。
4.而且,作为该缓冲器,其除了电磁阀以外,还具有在缓冲器伸缩时供液体流动的主通道以及开闭该主通道的主阀体,将设有电磁阀的压力控制通道连接至形成于主阀体背面的背压室。根据该缓冲器,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越大、电磁阀的开阀压力越高,则主阀体的背压(背压室的压力)越高,能使产生的阻尼力越大(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3716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6.因此,当将缓冲器应用于车辆的悬架等时,优选在车辆行驶在路况良好的道路上正常行驶时保持乘坐舒适性良好的基础上,减小正常行驶时所产生的阻尼力。而且,在具备包含传统螺线管的电磁阀的缓冲器中,减小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就能够减小产生的阻尼力,因此能够抑制正常行驶时的功耗,节省电力。尽管如此,在传统的缓冲器中,如果螺线管发生断电故障,电磁阀全开而主阀体的背压变得最小,则故障时的阻尼力会不足。
7.因此,在日本特开2014-173716号公报所述的缓冲器中设置的电磁阀的阀体具有开闭压力控制通道的两个开闭部。而且,一个开闭部被弹簧向打开方向施力,并且,作为被螺线管施加关闭方向的推力的压力控制时的开闭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另一个开闭部在螺线管未通电时,在其中一个开闭部因弹簧的作用力而全开的状态下,关闭压力控制通道中的由其中一个开闭部开闭的部分的下游侧。
8.并且,上述缓冲器还具备故障通道,其连接在压力控制通道中的由其中一个开闭部开闭的部分与由另一个开闭部开闭的部分之间,并且中途设有被动阀。由此,当螺线管未通电时,如果压力控制通道被电磁阀中的另一个开闭部封闭,则背压室的液体将通过故障
通道,主阀体的背压被设定为被动阀的开阀压力。因此,即使在传统的缓冲器中,发生故障时缓冲器的阻尼力也不会出现不足。
9.但是,如上述缓冲器所示,作为连接至背压室设定主阀体背压的通道,设置了压力控制通道和故障通道这两个通道,在螺线管通电时和未通电时要切换连接至背压室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缓冲器的结构会变得复杂,并且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然而,在利用弹簧对电磁阀的阀体向关闭方向施力,并利用螺线管对阀体向打开方向施加推力的情况下,虽然不需要在螺线管通电时和未通电时切换连接至背压室的通道,但要减小产生的阻尼力时,必须增大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因此通常行驶时的功耗会增大。
10.也就是说,在将螺线管用于缓冲器的阻尼力可变的电磁阀等中时,当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较小时,希望减小施加于阀体等对象目标的推力,并且有时即使螺线管未通电仍希望向对象目标施加与上述推力方向相同的力,这在以往的螺线管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将传统的螺线管用于缓冲器的阻尼力可变的电磁阀时,存在缓冲器的结构复杂或车辆正常行驶时的功耗增大的问题。
11.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线管、电磁阀以及缓冲器,其中,当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较小时,能够减小螺线管向对象目标施加的推力,并且即便在螺线管未通电时,螺线管也可以向与通电时的推力相同的方向对对象目标施力。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2.解决上述课题的螺线管,其具备:第一固定铁芯及第二固定铁芯,分别位于线圈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第一可动铁芯及第二可动铁芯,位于第一固定铁芯及第二固定铁芯之间,通过对线圈通电,分别被第一固定铁芯和第二固定铁芯吸引;弹簧,其对第一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侧施力;限制部,其限制第一可动铁芯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侧的移动;以及连通道,其连通第二可动铁芯的第一固定铁芯侧与第二固定铁芯侧。
13.根据上述结构,当螺线管未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受到弹簧的施力后向第二固定铁芯侧前进,当第一可动铁芯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侧的移动受到限制部的限制时,弹簧的作用力通过限制部从第一可动铁芯向第二可动铁芯传递。另一方面,当螺线管通电时,如果第一可动铁芯被第一固定铁芯吸引并向该吸引方向移动时,则弹簧被第一可动铁芯压缩,该弹簧的作用力不向第二可动铁芯传递。此外,在螺线管通电时,第二可动铁芯被第二固定铁芯吸引,并且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越大,则将第二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吸引的力就越大。
14.因此,如果在螺线管通电时将吸引第二可动铁芯的力作为推力施加给对象目标,那么向螺线管供给的电流量越大,则施加给对象目标的推力就越大,向螺线管供给的电流量越小,则施加给对象目标的推力就能够越小。并且,在未通电时,弹簧的作用力经由第一可动铁芯、限制部以及第二可动铁芯作用于对象目标。由于弹簧的作用力方向与螺线管通电时吸引第二可动铁芯的力的方向相同,所以根据上述结构,即使螺线管未通电时,也可以向与通电时相同的方向对对象目标施力。
15.此外,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设有连通第二可动铁芯的第一固定铁芯侧与第二固定铁芯侧的连通道,所以能够抑制将液体封入第二可动铁芯的第一固定铁芯侧的情况,并能
够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因此,即使在第二可动铁芯的动作速度变为高速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二可动铁芯顺畅地动作。
16.此外,上述螺线管也可以具备环状填充环,该环状填充环安装在第一固定铁芯与第二固定铁芯之间,并且第二可动铁芯为有底筒状,具有外侧底部以及外筒部,将外侧底部朝向第二固定铁芯侧,沿轴向可移动地插入填充环的内侧,第一可动铁芯为有底筒状,具有内侧底部以及内筒部,将内侧底部朝向第二固定铁芯侧,将内筒部沿轴向可移动地插入外筒部的内侧,弹簧以一端侧插入内筒部的内侧的方式安装在内侧底部与第一固定铁芯之间。
17.根据上述结构,当线圈被励磁时,磁路穿过第一固定铁芯、第一可动铁芯、第二可动铁芯以及第二固定铁芯,从而可将第一可动铁芯向第一固定铁芯吸引,并且将第二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吸引。进而,还能够在第一可动铁芯的内侧确保弹簧的容纳空间的同时,使小螺线管小型化。
18.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当第一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侧移动时,第一可动铁芯的内侧底部接近第二可动铁芯的外侧底部。因此,如果配置限制部以能够限制在该接近方向上的移动,则可以通过该限制部来限制第一可动铁芯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侧的移动,并能够容易地配置限制部。
19.此外,也可以在上述螺线管中,连通道形成于外侧底部,开口于外侧底部与内侧底部之间,并且经由形成于外筒部与内筒部之间的间隙,连通至形成于外筒部的第一固定铁芯侧的空间。如此,能够防止液体被封入形成于外侧底部与内侧底部之间以及外筒部的第一固定铁芯侧的空间,切实地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
20.此外,也可以在上述螺线管中,第一可动铁芯具有导向部,该导向部位于向外筒部外突出的内筒部的前端部外周,与填充环的内周滑动接触,并且内筒部的外径被设定得小于外筒部的内径。如此,形成于内筒部与外筒部之间的间隙成为环状,能够增大其流路面积。
21.另外,也可以在上述螺线管中,连通道形成于外侧底部,开口于外侧底部与内侧底部之间,并且经由形成于内侧底部的连通孔以及形成于内筒部的前端与第一固定铁芯之间的间隙,连通至形成于外筒部的第一固定铁芯侧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液体被封入形成于外侧底部与内侧底部之间以及外筒部的第一固定铁芯侧的空间,切实地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
22.另外,也可以在上述螺线管中,作为连通道,设置:第一连通道,其形成于外侧底部且开口于外侧底部与内侧底部之间;以及第二连通道,其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与填充环之间且开口于形成于外筒部的第一固定铁芯侧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液体被封入形成于外侧底部与内侧底部之间以及外筒部的第一固定铁芯侧的空间,切实地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
23.此外,也可以上述螺线管具备环状填充环,该环状填充环安装在第一固定铁芯与第二固定铁芯之间,并且第一可动铁芯具有:内外两层配置的内筒部及外筒部;连接它们的轴向一端的连结部;以及位于内筒部的另一端的内侧底部,将内侧底部朝向第二固定铁芯侧可滑动地插入填充环的内侧,第二可动铁芯为有底筒状,具有外侧底部以及内径大于内筒部的外径的中间筒部,将外侧底部朝向第二固定铁芯侧,将中间筒部可滑动地插入外筒
部的内侧,弹簧以一端侧插入内筒部的内侧的方式安装在内侧底部与第一固定铁芯之间。
24.根据上述结构,当线圈被励磁时,磁路穿过第一固定铁芯、第一可动铁芯、第二可动铁芯以及第二固定铁芯,从而可将第一可动铁芯向第一固定铁芯吸引,并且将第二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吸引。进而,能够在第一可动铁芯的内侧确保弹簧的容纳空间。
25.另外,根据上述结构,当第一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侧移动时,第一可动铁芯的内侧底部接近第二可动铁芯的外侧底部。因此,如果配置限制部以能够限制在该接近方向上的移动,则可以通过该限制部来限制第一可动铁芯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侧的移动,并能够容易地配置限制部。
26.进而,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内筒部与中间筒部之间产生间隙,所以第一可动铁芯与被插入其内侧的第二可动铁芯之间成为一个连续的空间。因此,若设置连通道使该空间向第二可动铁芯的第二固定铁芯侧开放,则能够防止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铁芯的第一固定铁芯侧即第二可动铁芯与第一可动铁芯之间,并切实地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
27.此外,也可以上述螺线管安装于设于压力控制通道中途的电磁阀,该电磁阀除了螺线管以外,还具备开闭压力控制通道的阀体,螺线管向关闭压力控制通道的方向,对阀体施加对线圈通电时产生的将第二可动铁芯向第二固定铁芯侧吸引的力。如此,能够通过变更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来调整电磁阀的开阀压力,将该电磁阀上游侧的压力设定为电磁阀的开阀压力。
28.并且,如上所述,在上述螺线管中,供给的电流量越大,则向对象目标施加的推力就越大。因此,在上述电磁阀中,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越大,则螺线管向关闭方向对阀体施加的推力就越大,从而能够提高电磁阀的开阀压力。另外,如上所述,在上述螺线管中,即使在未通电时也能够利用弹簧向与通电时的推力相同的方向对对象目标施力,因此在上述电磁阀中,可以根据弹簧的规格决定未通电时的开阀压力。
29.此外,也可以将包含上述螺线管的电磁阀设置在缓冲器中,该缓冲器具备:气缸;杆,其沿轴向可移动地插入该气缸内;主通道,其在气缸与杆在轴向上相对移动时供液体流动;主阀体,其开关该主通道;压力导入通道,其在中途设有节流器,将主通道的主阀体的上游侧的压力减压引导至主阀体的背面;以及压力控制通道,其连接至压力导入通道的节流器的下游,并设有上述电磁阀。
30.如此,当气缸与杆在轴向上相对移动时,如果利用主阀体对通过主通道的液体流动施加阻力,则缓冲器能够产生由该阻力引起的阻尼力。此外,由于主阀体的背压被设定为电磁阀的开阀压力,所以能够通过变更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来调整主阀体的背压。而且,主阀体的背压越高,则主阀体越难打开,产生的阻尼力也就越大。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变更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来调节所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
31.进而,如上所述,在上述电磁阀中,由于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越大则能使电磁阀的开阀压力越高,所以在上述缓冲器中,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越大则能使主阀体的背压越高,能使所产生的阻尼力越大。也就是说,在上述缓冲器中,由于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较小时能够减小产生的阻尼力,所以在将上述缓冲器用于车辆的悬架时,能够减少正常行驶时的功耗。此外,由此可以抑制螺线管发热,而减小缓冲器的温度变化,从而可以减少因液体温度的变化引起的阻尼力特性(相对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特性)的变化。
32.另外,如上所述,在上述电磁阀中,由于未通电时的开阀压力根据弹簧的规格而定,所以在上述缓冲器中,即使在螺线管未通电时也能够提高主阀体的背压。由此,在上述缓冲器中,能够防止故障时的阻尼力不足。进而,在上述缓冲器中,由于设置压力控制通道作为设定主阀体背压的通道即可,无需在螺线管通电时和未通电时切换用来设定背压的通道,所以能够抑制缓冲器的结构复杂化,并降低成本。发明效果
33.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螺线管、电磁阀以及缓冲器,当供给至螺线管的电流量较小时,能够减小螺线管向对象目标施加的推力,并且即便在螺线管未通电时,也能够向与通电时的推力相同的方向对对象目标施力。
附图说明
34.图1是缓冲器的纵截面图,该缓冲器具备包括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的电磁阀。图2是放大显示包括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的电磁阀的纵截面图。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中供给电流量与作用于下按压阀体的方向的力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5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的第一变形例,是该变形例涉及的螺线管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6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的第二变形例,是该变形例涉及的螺线管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多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符号表示相同的构件(部分)或对应的构件(部分)。
36.在各实施方式中,螺线管被用于电磁阀,该电磁阀被用于缓冲器,并且该缓冲器被用于车辆的悬架。但是,本发明涉及的螺线管、具备该螺线管的电磁阀、以及具备该电磁阀的缓冲器的使用目的并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变更。
37.《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具有包含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的电磁阀v的缓冲器d具备:气缸1、可滑动自如地插入该气缸1内的活塞10、以及一端与活塞10相连结且另一端向气缸1外突出的活塞杆11。而且,车辆的车身和车轴中的一个与气缸1相连结,另一个与活塞杆11相连结。如此一来,缓冲器d便安装于车身和车轴之间。
38.而且,当车辆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等车轮上下振动时,活塞杆11进出气缸1,缓冲器d伸缩,并且活塞10在气缸1内沿着图1中的上下(轴向)方向移动。另外,图1中显示了活塞杆11从气缸1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但缓冲器d也可以采用任意朝向安装到车辆上。
39.接着,在气缸1的轴向的一端部,安装有内侧容许活塞杆11插通的环状的头部部件12。该头部部件12滑动自如地支撑活塞杆11,并且封闭气缸1的一端。另一方面,气缸1的另
一端被底盖13堵塞。如此一来,气缸1内得以密封,液体和气体被封闭在此气缸1内。
40.更具体而言,当从活塞10侧观看时,自由活塞14在与活塞杆11相反的一侧可滑动自如地插入气缸1中。而且,在气缸1内,在该自由活塞14的活塞10侧形成有用于填充液压油等液体的液体室l。另一方面,在气缸1内,当从自由活塞14侧观看时,在与活塞10相反的一侧上形成有用于封闭压缩气体的气体室g。
41.如此一来,气缸1内的液体室l和气体室g被自由活塞14分隔开。而且,在缓冲器d伸缩时当活塞杆11进出气缸1时,自由活塞14在气缸1内于图1中上下(轴向)运动,使气体室g扩大或缩小,补偿进出气缸1的活塞杆11的体积量。
42.另外,除了自由活塞14以外,液体室l和气体室g也可以被气囊或波纹管等分隔开。也就是说,形成能够膨胀收缩的气体室g的可动隔壁的结构不限于自由活塞14,可以适当变更。而且,用来对进出气缸1的活塞杆11的体积量进行补偿的结构,不仅限于气体室g,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设置容纳液体和气体的储液器来替代气体室g,当缓冲器伸缩时,在气缸和储液器之间交换液体。此外,缓冲器d可以是双杆型,在活塞的两侧设置活塞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用于补偿活塞杆体积的结构本身。
43.接着,气缸1内的液体室l被活塞10分隔成活塞杆11侧的伸长侧腔室l1和其相反侧(与活塞杆相反的一侧)的压缩侧腔室l2。如图2所示,该活塞10为有底筒状,包括:在外周装设有与气缸1的内周滑动接触的活塞环10a的筒部10b;以及堵塞该筒部10b的一端的底部10c。下面,为了便于描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都将图2中的上下方向简称为“上”、“下”。
44.于是,将活塞10的底部10c朝向下侧、将活塞10的筒部10b朝向上侧而配置活塞10,该筒部10b经由筒状的导向件15与形成于活塞杆11的前端部的有顶筒状的壳体部11a连结。而且,在该导向件15的下端与活塞10之间固定有环状的阀座部件16。进而,在导向件15的内侧,可上下运动地设置有落座或离座于阀座部件16的主阀体2。
45.该主阀体2具有可上下分离的第一阀体部2a及第二阀体部2b,主阀体2与活塞10的底部10c之间形成有中间室l3。通过活塞10将该中间室l3与压缩侧腔室l2分隔开。此外,在活塞10的底部10c,形成有连通中间室l3与压缩侧腔室l2的伸长侧和压缩侧的端口10d、10e。进而,在底部10c的下侧层叠有伸长侧阀门20,该伸长侧阀门20开闭伸长侧端口10d的出口,在底部10c的上侧层叠有压缩侧阀门21,该压缩侧阀门21开闭压缩侧端口10e的出口。
46.此外,伸长侧端口10d的入口开口于中间室l3,该中间室l3的压力作用于打开伸长侧阀门20的方向。而且,在中间室l3的压力作用下,伸长侧阀门20打开后,中间室l3的液体通过伸长侧的端口10d流向压缩侧腔室l2。另一方面,压缩侧端口10e的入口开口于压缩侧腔室l2,该压缩侧腔室l2的压力作用于打开压缩侧阀门21的方向。而且,在压缩侧腔室l2的压力作用下,压缩侧阀门21打开后,压缩侧腔室l2的液体通过压缩侧的端口10e流向中间室l3。
47.接着,如上所述,主阀体2具有可上下分离的第一阀体部2a以及第二阀体部2b。第一阀体部2a为环状,其前端部能够沿轴向可自由移动地插入阀座部件16的内侧,并且能够落座或离座于阀座部件16。另一方面,第二阀体部2b包括头部2a以及从该头部2a的下端向外周侧伸出的凸缘部2b。而且,第二阀体部2b的头部2a和凸缘部2b分别滑动接触于导向件15的内周,并且第二阀体部2b的下端能够落座或离座于第一阀体部2a。
48.此外,在导向件15形成有开口于伸长侧腔室l1的通孔15a,伸长侧腔室l1的压力作
用于上推第一阀体部2a和第二阀体部2b两者并使第一阀体部2a从阀座部件16离座的方向。而且,在伸长侧腔室l1的压力作用下,第一阀体部2a与第二阀体部2b一同向上方移动并从阀座部件16上离座时,则伸长侧腔室l1的液体通过形成于第一阀体部2a与阀座部件16之间的间隙流向中间室l3。
49.中间室l3位于阀座部件16、第一阀体部2a以及活塞10的筒部10b的内周侧,且形成于活塞10的底部10c与第二阀体部2b之间,该中间室l3的压力作用于将第一阀体部2a下按的方向及将第二阀体部2b上推的方向。也就是说,中间室l3的压力作用于将第一阀体部2a与第二阀体部2b上下分离,并使第二阀体部2b从第一阀体部2a离座的方向。而且,在中间室l3的压力作用下,第二阀体部2b向上方移动并从第一阀体部2a离座后,中间室l3的液体通过形成于第一阀体部2a与第二阀体部2b之间的间隙及通孔15a流向伸长侧腔室l1。
50.综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导向件15的通孔15a、中间室l3及伸长侧与压缩侧的端口10d、10e形成将伸长侧腔室l1与压缩侧腔室l2连通的主通道m。而且,该主通道m中设有主阀体2,并且与该主阀体2串联设置着伸长侧阀门20和压缩侧阀门21。
51.接着,在作为主阀体2的背面的凸缘部2b的上表面上侧,形成有背压室l4。该背压室l4的压力作用于将第二阀体部2b与第一阀体部2a一同下按的方向。此外,在第二阀体部2b中形成有:压力导入通道p1,其在中途设置有节流器o,将伸长侧腔室l1的压力减压后导入背压室l4;压力控制通道p2,其连接至该压力导入通道p1的节流器o的下游;以及减压通道p3,其仅容许液体从中间室l3向背压室l4流动,并且将中间室l3的压力减压后导入背压室l4。
52.而且,在上述压力控制通道p2的中途设置有包含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该电磁阀v构成为,具有:阀芯3,其作为落座或离座于设置在第二阀体部2b上的阀座22来开闭压力控制通道p2的阀体;以及螺线管s1,其对该阀芯3施加向下的推力。而且,阀芯3在螺线管s1的推力作用下向下前进时,落座于阀座22上,从而关闭压力控制通道p2。如此,螺线管s1的推力作用于关闭阀芯3的方向。
53.另一方面,背压室l4的压力作用于上推阀芯3的方向。而且,在背压室l4的压力提高后,由该压力等引起的向上的力克服由螺线管s1等引起的向下的力时,阀芯3向上方移动,从阀座22离座,打开压力控制通道p2。也就是说,当背压室l4的压力作用于打开阀芯3的方向,并且该背压室l4的压力达到阀芯3的开阀压力时,阀芯3打开压力控制通道p2。如此,阀芯3落座或离座于阀座22而开闭压力控制通道p2的动作,也被称为电磁阀v开闭。
5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电磁阀v打开时,背压室l4的液体通过压力控制通道p2,向形成于第二阀体部2b的头部2a与螺线管s1之间的上侧间隙l5流出。该上侧间隙l5通过形成于第二阀体部2b的连通道p4与中间室l3连通。如此,当电磁阀v打开时,液体通过压力控制通道p2从背压室l4流向上侧间隙l5,并且通过连通道p4从上侧间隙l5流向中间室l3。进而,由于连通道p4,上侧间隙l5与中间室l3的压力大致相同。
55.接着,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包括:线圈4,其在活塞杆11的壳体部11a内沿轴向被收容;第一固定铁芯5,其配置在该线圈4的上侧;第二固定铁芯6,其与该第一固定铁芯5留有空隙地配置在线圈4的下侧;第一可动铁芯7及第二可动铁芯8,其可上下移动地配置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弹簧9,其对第一可动铁芯7向下施力;板簧90,其限制第一可动铁芯7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向下方的移动量;以及板簧91,其限制第二可
动铁芯8向下方的移动量。
56.此处,沿着通过线圈4的中心的中心线的方向是线圈4的轴向,此处所说的上下是指线圈4的轴向两侧。因此,可以说第一固定铁芯5配置在线圈4的轴向上的一端侧,第二固定铁芯6配置在线圈4的轴向上的另一端侧。此外,还可以说弹簧9对第一可动铁芯7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施力,板簧90作为限制第一可动铁芯7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移动的限制部发挥功能,板簧91作为限制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移动的限制部发挥功能。
57.以下,详细说明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的各部分。
58.线圈4通过铸模树脂与用来通电的线束40形成一体,该线束40通过活塞杆11的内侧向缓冲器d的外部延伸,并连接到电源。此外,第一固定铁芯5、第二固定铁芯6、第一可动铁芯7以及第二可动铁芯8分别由磁性体构成,对线圈4通电时会产生磁通,该磁通在第一固定铁芯5、第一可动铁芯7、第二可动铁芯8、第二固定铁芯6、壳体部11a的路径中流动,第一可动铁芯7朝着第一固定铁芯5被向上吸引,并且第二可动铁芯8朝着第二固定铁芯6被向下吸引。
59.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安装着由非磁性体构成的环状填充环41,通过该填充环41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形成磁性上的空隙。此外,在该填充环41的内侧配置有第一可动铁芯7及第二可动铁芯8。这些第一可动铁芯7及第二可动铁芯8都为有底筒状,第一可动铁芯7可上下(轴向)移动地插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内侧,并且第二可动铁芯8可上下(轴向)移动地插入填充环41的内侧。
60.如图3所示,外筒即第二可动铁芯8具有外侧底部8a及竖立在该外侧底部8a的外周缘的外筒部8b,使外侧底部8a朝向下方(第二固定铁芯6侧),并使外筒部8b与填充环41的内周滑动接触。另一方面,作为内筒的第一可动铁芯7具有内侧底部7a、竖立在该内侧底部7a的外周缘的内筒部7b、以及位于该内筒部7b的前端部外周的环状导向部7c,使内侧底部7a朝向下方(第二固定铁芯6侧)将内筒部7b插入外筒部8b内,并且使从外筒部8b向上方突出的导向部7c与填料环41的内周滑动接触。
61.在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侧底部7a上形成有贯通其厚度的连通孔7d,液体能够较无阻力地在该连通孔7d中移动。因此,液体不会被封入第一可动铁芯7的上侧(第一固定铁芯5侧),确保第一可动铁芯7的上下运动顺畅。在该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筒部7b的内侧插入有弹簧9。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弹簧9为螺旋弹簧,弹簧9的一端抵接于内侧底部7a。另一方面,弹簧9的另一端由第一固定铁芯5支撑,弹簧9对第一可动铁芯7向下施力。
62.此外,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的内径大于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筒部7b的外径,在外筒部8b与内筒部7b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80,液体能够较无阻力地在该间隙80中移动。此外,在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上形成有贯通其厚度的连通孔8c,液体能够较无阻力地在该连通孔8c中移动。因此,虽然当第二可动铁芯8上下移动时,形成于外筒部8b的前端上侧(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6以及形成于外侧底部8a与内侧底部7a之间的空间l7的容积会发生变化,但此时液体通过间隙80往来于空间l6、l7之间,并且通过连通孔8c向外侧底部8a的上下移动。
63.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上的连通孔8c,形成连通第二可动铁芯8的上下(第一固定铁芯5侧与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连通道p5,并且
形成于外筒部8b的前端上侧(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6经由形成于外筒部8b与内筒部7b之间的间隙80连通至连通道p5。因此,第二可动铁芯8移动时能够补充各空间l6、l7的容积增减量的液体的进出,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8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因此能够确保第二可动铁芯8的上下运动顺畅。
64.接着,在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的上下,配置有如上所述作为限制部发挥功能的板簧90、91。更详细地说,第一限制部即上侧板簧90位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和与其上下相对的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侧底部7a之间,第二限制部即下侧板簧91位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和与其上下相对的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
65.此外,上侧的板簧90包含层叠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上的环板状座部以及从该座部向外周侧放射状延伸且倾斜向上立起的多个支脚部。另一方面,下侧的板簧91包括层叠于第二固定铁芯6上的环状座部以及从该座部向内周侧延伸且倾斜向上立起的多个支脚部。因此,上下板簧90、91分别包括多个支脚部,并且相邻支脚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板簧90、91不会阻碍液体的流动。
66.而且,当第一可动铁芯7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向下方移动时,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侧底部7a抵接于板簧90。于是,第一可动铁芯7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以后第一可动铁芯7与第二可动铁芯8成为一体向下方前进。此外,当第二可动铁芯8向下方移动时,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抵接于板簧91,将其压缩并且不再向下方移动。
67.在第二固定铁芯6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阀芯3的轴部3a可自由移动地插通该贯通孔。而且,该轴部3a的前端抵接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由此,在断开对线圈4的通电的状态下,第一可动铁芯7受到弹簧9的施力而向下前进,并隔着板簧90抵接于第二可动铁芯8,因此阀芯3受到因弹簧9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向下的力。相对于此,在对线圈4通电将第一可动铁芯7向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并将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时,虽然弹簧9被第一可动铁芯7压缩,其作用力不会传递至阀芯3,但阀芯3受到由吸引第二可动铁芯8的力产生的向下的力。
68.此外,第一限制部即板簧90限制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侧底部7a和与其上下(轴向)相对的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的接近,防止对线圈4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与第二可动铁芯8发生吸附。同样地,第二限制部即板簧91限制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和与其上下(轴向)相对的第二固定铁芯6的接近,防止对线圈4通电时第二可动铁芯8吸附到第二固定铁芯6上。
69.另外,第一、第二限制部不限于板簧90、91,也可以是橡胶、合成树脂或铝等非磁性体的环或片,此时,该环或片可以配置在连通孔7d、8c的出入口的外周侧等处,以免阻碍液体的流动。进而,只要在通电时不阻碍第一可动铁芯7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移动以及第二可动铁芯8相对于第二固定铁芯6的移动,则第一、第二限制部也可以是磁性体,也可以是第一可动铁芯7或第二可动铁芯8的一部分作为第一限制部发挥功能,或者第二可动铁芯8或第二固定铁芯6的一部分作为第二限制部发挥功能。
70.另一方面,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一可动铁芯7之间未设置限制部,在对线圈4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被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这样,如果在对线圈4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则能够稳定地维持第一可动铁芯7的姿势,该姿势下第一可动铁
芯7压缩弹簧9,而该弹簧9的作用力不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侧。但是,不一定非要在对线圈4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被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
71.接着,图4显示了供给到螺线管s1的电流量与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力的关系。图4中,ia为使处于远离第一固定铁芯5的状态的第一可动铁芯7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电流量,ib为使第一可动铁芯7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后维持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一可动铁芯7的吸附状态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电流量。另外,ic将在下文描述。
72.首先,当向线圈4供给的电流量为零时,也就是说,在螺线管s1未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因弹簧9的作用力而被下按,并隔着板簧90抵接于第二可动铁芯8,并且第二可动铁芯8与阀芯3一起被下按。如此,在螺线管s1未通电时,阀芯3通过第二可动铁芯8、板簧90以及第一可动铁芯7受到因弹簧9产生的向下的力。也就是说,当螺线管s1未通电时,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因弹簧9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向下的力。
73.接着,在增加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的情况下,将第一可动铁芯7向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的向上的力会增大,并且将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的向下的力也会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在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不足ia的区域中,虽然弹簧9的作用力传递至阀芯3,但是将第一可动铁芯7向下方施力的弹簧9的部分力会被将第一可动铁芯7向上方(第一固定铁芯5侧)吸引的力所抵消。因此,在电流量小于ia的区域中,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螺线管s1向阀芯3施加的向下的力就越小。
74.另一方面,在增加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的情况下,在该电流量为ia以上的区域中,第一可动铁芯7抵抗弹簧9的作用力,被向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并吸附。在这样的状态下,弹簧9的作用力不会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只有将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的力才会作用于向下按压阀芯3的方向。吸引该第二可动铁芯8的向下的力与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成正比地增大,因此在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为ia以上的区域中,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向下的力越与该电流量成正比地增加。
75.相反,在第一可动铁芯7吸附在第一固定铁芯5上,弹簧9的作用力不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的状态下,减少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时,将第一可动铁芯7向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的向上的力减小,并且将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的向下的力也减小。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为ib以上的区域内,也维持第一可动铁芯7被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弹簧9的作用力不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的状态。因此,在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为ib以上的区域内,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少,则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向下的力越与该电流量成正比地减少。
76.另一方面,在第一可动铁芯7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弹簧9的施力不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的状态下,减少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时,如果该电流量小于ib,则因弹簧9的作用力而解除第一可动铁芯7与第一固定铁芯5的吸附状态,使弹簧9的施力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因此,在电流量小于ib的区域内,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小,则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向下的力越大。
77.从图4也可以看出,维持第一可动铁芯7与第一固定铁芯5的吸附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电流量即ib小于使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一可动铁芯7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所需的最低限度的电流量即ia(ia》ib)。因此,螺线管s1向阀芯3施加的力相对于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的特性为具有滞后的特性。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放大表示了供给至螺线管s1
的电流量较小的区域。
7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想要控制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从而控制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力时,先供给ia以上的电流使第一可动铁芯7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然后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被控制在大于ib的ic以上的范围内。由此,在控制向螺线管s1的通电量的正常时,维持第一可动铁芯7被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的状态,因此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与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向下的力成比例关系,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该力也就越大。
79.在该正常时(控制时),因向螺线管s1通电而产生的磁力引起的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力被称为螺线管s1的“推力”。也就是说,通过控制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可对螺线管s1的推力实施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与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推力的关系成比例关系,供给电流量越大则推力越大,供给电流量越小则推力越小。
80.另一方面,在螺线管s1发生断电故障时,阀芯3被螺线管s1的弹簧9向下施力,该作用力可根据弹簧常数等弹簧9的规格预先决定。此外,在故障时(未通电时)对阀芯3施力的弹簧9的作用力方向与正常时对阀芯3施加的推力的方向相同。
81.以下,说明具备包括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的缓冲器d的动作。
82.缓冲器d伸长时,活塞10在气缸1内向上方移动,将伸长侧腔室l1压缩,当伸长侧腔室l1的压力上升时,伸长侧腔室l1的液体通过压力导入通道p1流入背压室l4,背压室l4的压力上升。然后,当该背压室l4的压力达到阀芯3的开阀压力时,阀芯3(电磁阀v)打开,并且背压室l4的液体通过压力控制通道p2、上侧间隙l5以及连通道p4流向中间室l3。因此,当缓冲器d伸长时,背压室l4的压力被控制为电磁阀v的开阀压力。
83.此外,在缓冲器d伸长时作用于第一阀体部2a及第二阀体部2b的伸长侧腔室l1的压力等引起的向上的力超过背压室l4的压力等引起的向下的力时,第一阀体部2a和第二阀体部2b向上方移动。于是,在第一阀体部2a与阀座部件16之间形成间隙,伸长侧腔室l1的液体通过该间隙向中间室l3移动,并且中间室l3的液体打开伸长侧阀门20,向压缩侧腔室l2移动。
84.这样,在缓冲器d伸长时,主阀体2中的第一阀体部2a与伸长侧阀门20打开,通过主阀体2和伸长侧阀门20,对在主通道m中从伸长侧腔室l1流向压缩侧腔室l2的液体施加阻力。因此,当缓冲器d伸长时,伸长侧腔室l1中的压力上升,缓冲器d产生阻碍其伸长动作的伸长侧的阻尼力。
85.此外,在控制供给至螺线管s1的通电量的正常时,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螺线管s1对阀芯3施加的向下(闭合方向)的推力就越大。因此,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阀芯3(电磁阀v)的开阀压力越高,由此背压室l4的压力就越高。
86.进而,该背压室l4的压力对第二阀体部2b及第一阀体部2a向下(闭合方向)施加,因此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背压室l4的压力越高,则主阀体2中的第一阀体部2a的开阀压力就越高,产生的伸长侧的阻尼力就越大。如此,在正常时,可通过用螺线管s1调整阀芯3的开阀压力,对伸长侧的阻尼力进行大小调整。另外,在图2、3中显示了正常时阀芯3打开的状态。
87.另一方面,在螺线管s1发生断电故障时,阀芯3(电磁阀v)的开阀压力根据弹簧9的
作用力而决定。因此,在故障时背压室l4的压力根据弹簧9的规格而定,并决定由此产生的伸长侧的阻尼力。如上所述,由于正常时弹簧9的作用力不传递至阀芯3,所以可以不考虑正常时伸长侧的阻尼力,自由设定弹簧9的规格。
88.相反,缓冲器d收缩时,活塞10在气缸1内向下方移动,将压缩侧腔室l2压缩,当压缩侧腔室l2的压力上升时,压缩侧腔室l2的液体打开压缩侧阀门21向中间室l3移动,并且中间室l3的液体通过减压通道p3向背压室l4移动。此时,位于阀芯3下游侧的上侧间隙l5的压力与中间室l3的压力大致相同,高于位于阀芯3上游侧的背压室l4的压力。因此,阀芯3被维持在关闭状态。而且,在这种状态下,螺线管s1的推力经由阀芯3对第二阀体部2b向下施加。
89.此外,如上所述,由于中间室l3的压力仅对第二阀体部2b向上施加,所以当由作用于该第二阀体部2b的中间室l3的压力等产生的向上的力超过由螺线管s1的推力等产生的向下的力时,仅第二阀体部2b向上方移动。于是,第二阀体部2b与第一阀体部2a之间形成间隙,中间室l3的液体通过该间隙向伸长侧腔室l1移动。
90.如此,在缓冲器d收缩时,压缩侧阀门21与主阀体2中的第二阀体部2b打开,通过压缩侧阀门21和主阀体2,对在主通道m中从压缩侧腔室l2流向伸长侧腔室l1的液体施加阻力。因此,当缓冲器d收缩时,压缩侧腔室l2的压力上升,缓冲器d产生阻碍其收缩动作的压缩侧的阻尼力。
91.此外,在控制供给至螺线管s1的通电量的正常时,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螺线管s1的推力越大,则作用于第二阀体部2b的向下(闭合方向)的力就越大。因此,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螺线管s1的推力越大,则主阀体2中的第二阀体部2b的开阀压力就越高,产生的压缩侧的阻尼力就越大。如此,在正常时,通过利用螺线管s1调节经由阀芯3将第二阀体部2b向下按压的力,对压缩侧的阻尼力进行大小调整。
92.另一方面,在螺线管s1发生断电故障时,弹簧9的作用力经由阀芯3传递至第二阀体部2b。因此,故障时压缩侧的阻尼力也根据弹簧9的规格而决定。如上所述,由于正常时弹簧9的作用力不传递至阀芯3,所以可以不考虑正常时压缩侧的阻尼力,自由设定弹簧9的规格。
93.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具备螺线管s1的电磁阀v、以及具备包含螺线管s1的电磁阀v的缓冲器d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94.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具备:线圈4;第一固定铁芯5,其位于该线圈4的轴向的一端侧;第二固定铁芯6,其位于线圈4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且与该第一固定铁芯5具有间隙;第一可动铁芯7,其配置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通过向线圈4通电,被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第二可动铁芯8,其配置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通过向线圈4通电,被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弹簧9,其对第一可动铁芯7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施力;板簧(限制部)90,其限制第一可动铁芯7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移动;以及连通道p5,其连通第二可动铁芯8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与第二固定铁芯6侧。
95.根据上述构成,当螺线管s1未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受到弹簧9的作用力而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前进,当第一可动铁芯7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移动受到板簧90的限制时,第一可动铁芯7与第二可动铁芯8成为一体,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移动。因此,螺线管s1未通电时,弹簧9的作用力通过第一可动铁芯7和板簧90传递至第二可动铁
芯8。
96.另一方面,当螺线管s1通电时,如果第一可动铁芯7被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并向该吸引方向移动,则弹簧9被第一可动铁芯7压缩,该弹簧9的作用力不向第二可动铁芯8传递。此外,螺线管s1通电时,第二可动铁芯8被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并且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将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的力就越大。
97.因此,如果在螺线管s1通电时将吸引第二可动铁芯8的力作为推力施加给阀芯3等对象目标,则向螺线管s1供给的电流量越大,施加给对象目标的推力就越大,向螺线管s1供给的电流量越小,施加给对象目标的推力就能够越小。进而,在未通电时,弹簧9的作用力经由第一可动铁芯7、板簧(限制部)90以及第二可动铁芯8作用于对象目标。由于弹簧9的作用力方向与螺线管s1通电时吸引第二可动铁芯8的力的方向相同,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即使螺线管s1未通电时,也可以在与通电时相同的方向上向对象目标施力。
98.此外,根据上述结构,如上所述,当螺线管s1通电时,如果第一可动铁芯7抵抗弹簧9的作用力向第一固定铁芯5侧运动,则弹簧9的施力不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由此也不传递至阀芯(对象目标)3。因此,能够分别自由地设定通电时螺线管s1的推力以及未通电时通过弹簧9向对象目标施加的作用力。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9是螺旋弹簧,但也可以是碟形弹簧等螺旋弹簧以外的弹簧。
99.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具备连通第二可动铁芯8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与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连通道p5。因此,能够抑制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例如空间l6、l7等中,并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8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即使在第二可动铁芯8的动作速度变为高速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阻尼力,能够使第二可动铁芯8顺畅地动作。
100.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具备环状填充环41,该环状填充环41安装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而且,第二可动铁芯8为有底筒状,具有外侧底部8a及竖立在该外侧底部8a的外周缘的外筒部8b,并且将外侧底部8a朝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可轴向移动地插入填充环41的内侧。进而,第一可动铁芯7也为有底筒状,具有内侧底部7a及竖立在该内侧底部7a的外周缘的内筒部7b,并且将内侧底部7a朝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将内筒部7b可轴向移动地插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的内侧。此外,弹簧9以一端侧插入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筒部7b的内侧的方式安装在内侧底部7a与第一固定铁芯5之间。
101.根据上述结构,当线圈4被励磁时,磁路穿过第一固定铁芯5、第一可动铁芯7、第二可动铁芯8和第二固定铁芯6,从而可将第一可动铁芯7向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并且将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进而,能够在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侧确保弹簧9的容纳空间的同时,使第一可动铁芯7和第二可动铁芯8小型化,因此能够使螺线管s1小型化。
102.此外,根据上述构成,当第一可动铁芯7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移动时,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侧底部7a接近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因此如果配置板簧(限制部)90以能够限制它们在接近方向上的移动,则能够限制第一可动铁芯7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移动。而且,为了如此配置板簧90,例如如本实施方式般将板簧90配置在内侧底部7a与外侧底部8a之间即可,这样做容易。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配置板簧(限制部)90。
103.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的连通道p5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
8a,并开口于外侧底部8a与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侧底部7a之间即空间l7。进而,该连通道p5经由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与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筒部7b之间的间隙80,连通至形成于外筒部8b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6。
104.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连通道p5防止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空间l7)。进而,根据上述结构,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6经由间隙80连通至空间l7,因此即使在如本实施方式般将第二可动铁芯8可滑动地插入填充环41的内侧的情况下,液体也不会被封入空间l6内。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切实地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8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并确保第二可动铁芯8顺畅地上下运动。
105.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的第一可动铁芯7具有导向部7c,该导向部7c位于向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外突出的内筒部7b的前端部外周,并与填充环41的内周滑动接触,并且内筒部7b的外径小于外筒部8b的内径。由此,形成于内筒部7b与外筒部8b之间的间隙80成为环状,能够增大其流路面积。进而,即使使内筒部7b的外径小于外筒部8b的内径,由于第一可动铁芯7的导向部7c由填充环41支承,所以能够抑制第一可动铁芯7发生径向偏移。
106.但是,用来防止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筒部7b的外周或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的内周形成沿轴向设置的凹槽,通过该凹槽在内筒部7b与外筒部8b之间形成间隙80。并且,图5、6表示用来防止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结构的进一步的变形例。以下,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的各变形例。
107.在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第一变形例中,如图5所示,连通道p5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开口于外侧底部8a与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侧底部7a之间(空间l7),并且经由形成于内侧底部7a的连通孔7d以及形成于内筒部7b的前端与第一固定铁芯5之间的间隙70连通至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6。
108.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通过连通道p5防止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空间l7)。进而,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6经由间隙70及连通孔7d连通至空间l7,所以即使在第二可动铁芯8可滑动地插入填充环41的内侧,并且第一可动铁芯7可滑动地插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筒部8b的内侧的情况下,液体也不会被封入空间l6内。因此,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切实地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8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并确保第二可动铁芯8顺畅地上下运动。
109.另外,图5中在第一可动铁芯7的内筒部7b的前端形成有沿径向设置的凹槽,通过该凹槽,在内筒部7b与第一固定铁芯5之间形成有间隙70。但是,间隙70也可由形成于第一固定铁芯5的凹槽形成。
110.接着,在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第二变形例中,连通第二可动铁芯8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与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连通道有两条。如图6所示,第一条路径即第一连通道p5a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开口于外侧底部8a与内侧底部7a之间(空间l7)。另一方面,第二条路径即第二连通道p5b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与填充环41之间。
111.在上述结构中,通过第一连通道p5a能够防止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侧底部8a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空间l7),并且通过第二连通道p5b能够防止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
铁芯8的外筒部8b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空间l6)。因此,在上述结构中,也能够切实地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8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并确保第二可动铁芯8顺畅地上下运动。
1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通道p5b由间隙形成,该间隙通过由沿轴向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周的凹槽,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与填充环41之间。但是,用来在第二可动铁芯8与填充环41之间形成间隙的结构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在填充环41的内周形成沿轴向设置的凹槽,也可以使第二可动铁芯8的外径小于填充环41的内径。
113.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与开闭压力控制通道p2的阀芯(阀体)3一同构成电磁阀v。而且,螺线管s1在关闭压力控制通道p2的方向上,将对线圈4通电时产生的使第二可动铁芯8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吸引的力施加给阀芯(阀体)3。因此,通过变更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能够调整电磁阀v的开阀压力,并可以将该电磁阀v上游侧的压力设定为电磁阀v的开阀压力。
114.进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中,通电时供给的电流量越大,则向对象目标施加的推力越大。因此,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中,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能够使阀芯3的开阀压力越高。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中,即使在非通电时也能够利用弹簧9在与通电时的推力相同的方向上向对象目标施力。由此,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中,可根据弹簧9的规格决定未通电时的开阀压力。
115.此外,包含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设置在缓冲器d中。该缓冲器d除了电磁阀v之外,还具有:气缸1;活塞杆11,其沿轴向可移动地插入气缸1内;主通道m,其在气缸1与活塞杆11于轴向上相对移动时供液体流动;主阀体2,其开关该主通道m;压力导入通道p1,其在中途设有节流器o,将主通道m中的主阀体2的上游侧的压力减压引导至主阀体2的背面;以及压力控制通道p2,其连接至压力导入通道p1的节流器o的下游,并设有上述电磁阀v。
116.根据上述结构,当气缸1与活塞杆11在轴向上相对移动时,利用主阀体2对通过主通道m的液体流动施加阻力,而因该阻力产生阻尼力。此外,由于主阀体2的背压被设定为电磁阀v的开阀压力,所以能够通过变更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来调整主阀体2的背压。而且,主阀体2的背压越高,则主阀体2的第一阀体部2a越难打开,产生的伸长侧的阻尼力越大。因此,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变更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能够对产生的伸长侧的阻尼力实施大小调节。
117.进而,如上所述,在包含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中,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电磁阀v的开阀压力越高。由此,在具备包含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的缓冲器d中,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越大,则能够使主阀体2的背压越高,能够使产生的伸长侧的阻尼力越大。
118.也就是说,在上述缓冲器d中,由于供给至螺线管s1的电流量较小时能够减小产生的伸长侧的阻尼力,所以在将上述缓冲器d用于车辆的悬架时,能够减少正常行驶时的功耗。此外,由此可以抑制螺线管s1的发热,减小缓冲器d的温度变化,因此能够减少因液体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阻尼力特性(相对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特性)的变化。
119.另外,如上所述,在包含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中,可根据弹簧9的规格决定未通电时的开阀压力。因此,在具备包含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的缓冲器d
中,即使螺线管s1未通电时也能够提高主阀体2的背压。从而,在上述缓冲器d中,即使在螺线管s1发生断电故障时,也能够防止伸长侧的阻尼力不足。进而,在上述缓冲器d中,作为与背压室l4连接并设定主阀体2的背压的通道,设置压力控制通道p2即可,无需在螺线管s1通电时和未通电时切换与背压室l4连接的通道,所以能够抑制缓冲器d的结构复杂化,并降低成本。
1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缓冲器d伸长时通过电磁阀v控制主阀体2的背压,收缩时将电磁阀v中的螺线管s1的推力直接向关闭方向作用于主阀体2。但是,当然也可以在缓冲器d收缩时通过电磁阀v控制主阀体的背压。
121.此外,进出气缸1的杆并非必须是装有活塞的活塞杆,利用电磁阀v控制背压的主阀体的位置并不限于活塞部。例如,在如上所述缓冲器具备储液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连接伸长侧腔室或压缩侧腔室与储液器的通道作为主通道,设置主阀体,并利用电磁阀v控制该主阀体的背压。此外,在缓冲器为单向型,其伸缩时液体按照伸长侧腔室、储液器、压缩侧腔室的顺序单向循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连通伸长侧腔室与储液器的循环通道作为主通道,设置主阀体,并利用电磁阀v控制该主阀体的背压。
122.《第二实施方式》接着,说明图7所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同样被用于电磁阀,可以将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直接替换为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2。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相同,对于共同的结构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123.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2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1的较大差异在于第一可动铁芯与第二可动铁芯的配置内外相反。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铁芯7a具有:内外两层配置的内筒部7e及外筒部7f;连接它们的轴向一端的连结部7g;以及位于内筒部7e的另一端的内侧底部7h,将内侧底部7h朝向下方(第二固定铁芯6侧),使外筒部7f与填充环41的内周滑动接触。另一方面,第二可动铁芯8a为有底筒状,具有外侧底部8d及竖立在该外侧底部8d外周缘的中间筒部8e,将外侧底部8d朝向下方(第二固定铁芯6侧),并使中间筒部8e与第一可动铁芯7a的外筒部7f的内周滑动接触。
124.在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侧底部7h上形成有贯通其厚度的连通孔7i,液体能够较无阻力地在该连通孔7i中移动。由此,液体不会被封入第一可动铁芯7a的上侧(第一固定铁芯5侧),确保第一可动铁芯7a的上下运动顺畅。在该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筒部7e的内侧,插入有弹簧9。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弹簧9也为螺旋弹簧,弹簧9的一端抵接于内侧底部7h。另一方面,弹簧9的另一端由第一固定铁芯5支撑,弹簧9对第一可动铁芯7a向下施力。
125.此外,在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上形成有贯通其厚度的连通孔8f,液体能够较无阻力地在该连通孔8f中移动。此外,第二可动铁芯8a的中间筒部8e的内径大于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筒部7e的外径,并于中间筒部8e与内筒部7e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81。因此,形成于中间筒部8e的前端上侧(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8与形成于外侧底部8d与内侧底部7a之间的空间l9会成为一个连续的空间。而且,虽然当第二可动铁芯8a上下移动时,该连续空间的容积会发生变化,但此时液体会通过连通孔8f向该空间的内外移动。
126.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可动铁芯8a的上侧(第一固定铁芯5侧)即第二可动铁
芯8a与第一可动铁芯7a之间通过间隙81成为一个连续的空间,并且通过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的连通孔8f,形成将该空间向第二可动铁芯8a的下方(第二固定铁芯6侧)开放的连通道p5。因此,第二可动铁芯8a移动时能够补充该空间的体积增减量的液体的进出,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8a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因此能够确保第二可动铁芯8a的上下运动顺畅。
127.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的上下,配置有作为限制部发挥功能的板簧90、91。更详细地说,第一限制部即上侧板簧90位于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和与其上下相对的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侧底部7h之间,第二限制部即下侧板簧91位于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a和与其上下相对的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
128.而且,当第一可动铁芯7a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a向下方移动时,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侧底部7h抵接于板簧90。于是,第一可动铁芯7a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a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以后第一可动铁芯7a与第二可动铁芯8a成为一体向下方前进。此外,当第二可动铁芯8a向下方移动时,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抵接于板簧91,将其压缩并且不再向下方移动。
129.进而,在第二固定铁芯6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阀芯3的轴部3a可自由移动地插通该贯通孔。而且,该轴部3a的前端抵接于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由此,在断开对线圈的通电的状态下,第一可动铁芯7a受到弹簧9的施力而向下前进,并隔着板簧90抵接于第二可动铁芯8a,因此阀芯3受到由弹簧9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向下的力。相对于此,在对线圈通电将第一可动铁芯7a向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并将第二可动铁芯8a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时,虽然弹簧9被第一可动铁芯7a压缩,其作用力不会传递至阀芯3,但阀芯3受到由吸引第二可动铁芯8a的力产生的向下的力。
130.此外,第一限制部即板簧90限制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侧底部7h和与此上下(轴向)相对的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的接近,防止对线圈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a与第二可动铁芯8a发生吸附。同样地,第二限制部即板簧91限制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和与其上下(轴向)相对的第二固定铁芯6的接近,防止对线圈通电时第二可动铁芯8a吸附到第二固定铁芯6上。另外,第一、第二限制部并不分别限定于板簧90、91,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变更。
131.另一方面,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一可动铁芯7a之间没有设置限制部,而在对线圈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a会被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如此,如果在对线圈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a被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则能够稳定地维持第一可动铁芯7a的姿势,该姿势下第一可动铁芯7a压缩弹簧9,而该弹簧9的作用力不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a侧。但是,对线圈4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a不一定非要被吸附到第一固定铁芯5上。
132.供给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的电流量与螺线管s2向阀芯(对象目标)3施加的力的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同样,如图4所示。此外,具备包含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的电磁阀的缓冲器的动作也与具备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的电磁阀v的缓冲器d的动作相同。
133.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的作用效果。另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同样的结构,当然具有同样的作用效果,此处省略详细说明。此外,关于具备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的电磁阀以及具备包含螺线管s2的电磁阀的缓冲器的作用效果,因
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1、具备螺线管s1的电磁阀v、以及具备包含螺线管s1的电磁阀v的缓冲器d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详细说明。
134.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具备:线圈;第一固定铁芯5,其位于该线圈的轴向的一端侧;第二固定铁芯6,其位于线圈的轴向的另一端侧,且与该第一固定铁芯5具有间隙;第一可动铁芯7a,其配置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通过向线圈通电,被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第二可动铁芯8a,其配置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通过向线圈通电,被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弹簧9,其对第一可动铁芯7a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施力;板簧(限制部)90,其限制第一可动铁芯7a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a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移动;以及连通道p5,其连通第二可动铁芯8a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与第二固定铁芯6侧。
135.根据上述构成,当螺线管s2未通电时,第一可动铁芯7a受到弹簧9的作用力而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前进,当第一可动铁芯7a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a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移动受到板簧90的限制时,第一可动铁芯7a与第二可动铁芯8a成为一体,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移动。因此,螺线管s2未通电时,弹簧9的作用力通过第一可动铁芯7a和板簧90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a。
136.另一方面,当螺线管s2通电时,如果第一可动铁芯7a被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并向该吸引方向移动,则弹簧9被第一可动铁芯7a压缩,该弹簧9的作用力不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a。此外,螺线管s2通电时,第二可动铁芯8a被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并且供给至螺线管s2的电流量越大,则将第二可动铁芯8a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的力就越大。
137.因此,如果在螺线管s2通电时将吸引第二可动铁芯8a的力作为推力施加给阀芯3等对象目标,则向螺线管s2供给的电流量越大,施加给对象目标的推力就越大,向螺线管s2供给的电流量越小,施加给对象目标的推力就能够越小。进而,在未通电时,弹簧9的作用力经由第一可动铁芯7a、板簧(限制部)90以及第二可动铁芯8a作用于对象目标。由于弹簧9的作用力方向与螺线管s2通电时吸引第二可动铁芯8a的力的方向相同,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即使螺线管s2未通电时,也可以在与通电时相同的方向上向对象目标施力。
138.此外,根据上述结构,如上所述,当螺线管s2通电时,如果第一可动铁芯7a抵抗弹簧9的作用力向第一固定铁芯5侧运动,则弹簧9的施力不传递至第二可动铁芯8a,由此也不传递至阀芯(对象目标)3。因此,能够分别自由地设定通电时螺线管s2的推力以及未通电时通过弹簧9向对象目标施加的作用力。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9是螺旋弹簧,但也可以是碟形弹簧等螺旋弹簧以外的弹簧。
139.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2具备连通第二可动铁芯8a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与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连通道p5。因此,能够抑制液体被封入第二可动铁芯8a的第一固定铁芯5侧例如空间l8、l9等中,并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8a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s2,即使在第二可动铁芯8a的动作速度变为高速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阻尼力,能够使第二可动铁芯8a顺畅地动作。
140.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螺线管s2具备环状填充环41,该环状填充环41安装在第一固定铁芯5与第二固定铁芯6之间。而且,第一可动铁芯7a具有:内外两层配置的内筒部7e及外筒部7f;连接内筒部7e与外筒部7f的轴向一端的连结部7g;以及位于内筒部7e的另一端的内侧底部7h,将内侧底部7h朝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可滑动地插入填充环41的内侧。另一方面,第二可动铁芯8a为有底筒状,具有外侧底部8d及竖立在该外侧底部8d的外周缘且
内径大于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筒部7e的外径的中间筒部8e,将外侧底部8d朝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将中间筒部8e可滑动地插入第一可动铁芯7a的外筒部7f的内侧。进而,弹簧9以一端侧插入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筒部7e的内侧的方式安装在内侧底部7h与第一固定铁芯5之间。
141.根据上述结构,当线圈被励磁时,磁路穿过第一固定铁芯5、第一可动铁芯7a、第二可动铁芯8a以及第二固定铁芯6,从而可将第一可动铁芯7a向第一固定铁芯5吸引,并且将第二可动铁芯8a向第二固定铁芯6吸引。进而,能够在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侧确保弹簧9的容纳空间。
142.此外,根据上述构成,当第一可动铁芯7a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移动时,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侧底部7h接近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因此如果配置板簧(限制部)90以能够限制它们在接近方向上的移动,则能够限制第一可动铁芯7a相对于第二可动铁芯8a向第二固定铁芯6侧的移动。而且,为了如此配置板簧90,例如如本实施方式般将板簧90配置在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侧底部7h与第二可动铁芯8a的外侧底部8d之间即可,这样做容易。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配置板簧(限制部)90。
143.进而,在上述螺线管s2中,在第一可动铁芯7a的内筒部7e与第二可动铁芯8a的中间筒部8e之间形成间隙81。由此,形成于第二可动铁芯8a的中间筒部8e的上侧(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8与形成于外侧底部8d的上侧(第一固定铁芯5侧)的空间l9成为一个连续的空间。因此,如果形成连通道p5以使该连续的空间向第二可动铁芯8a的第二固定铁芯6侧开放,则液体不会被封入该空间内。因此,能够切实地抑制阻碍第二可动铁芯8a的移动的阻尼力的产生,并确保第二可动铁芯8a的上下运动顺畅。
144.上面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就可以进行改造、变形及变更。
145.本技术要求基于2019年9月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163878号的优先权,此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说明书。符号说明
146.d
ꢀꢀꢀꢀꢀꢀꢀ
缓冲器m
ꢀꢀꢀꢀꢀꢀꢀ
主通道l6,l8
ꢀꢀꢀ
空间l7,l9
ꢀꢀꢀ
空间(外侧底部与内侧底部之间)o
ꢀꢀꢀꢀꢀꢀꢀ
节流器p1
ꢀꢀꢀꢀꢀꢀ
压力导入通道p2
ꢀꢀꢀꢀꢀꢀ
压力控制通道p5
ꢀꢀꢀꢀꢀꢀ
连通道p5a
ꢀꢀꢀꢀꢀ
第一连通道p5b
ꢀꢀꢀꢀꢀ
第二连通道s1,s2
ꢀꢀꢀ
螺线管v
ꢀꢀꢀꢀꢀꢀꢀ
电磁阀1
ꢀꢀꢀꢀꢀꢀꢀ
气缸2
ꢀꢀꢀꢀꢀꢀꢀ
主阀体3ꢀꢀꢀꢀꢀꢀꢀ
阀芯(阀体)4
ꢀꢀꢀꢀꢀꢀꢀ
线圈5
ꢀꢀꢀꢀꢀꢀꢀ
第一固定铁芯6
ꢀꢀꢀꢀꢀꢀꢀ
第二固定铁芯7,7a
ꢀꢀꢀꢀ
第一可动铁芯7a,7h
ꢀꢀꢀ
内侧底部7b,7e
ꢀꢀꢀ
内筒部7c
ꢀꢀꢀꢀꢀꢀ
导向部7d
ꢀꢀꢀꢀꢀ
连通孔7f
ꢀꢀꢀꢀꢀ
外筒部7g
ꢀꢀꢀꢀꢀ
连结部8,8a
ꢀꢀꢀ
第二可动铁芯8a,8d
ꢀꢀ
外侧底部8b
ꢀꢀꢀꢀꢀ
外筒部8e
ꢀꢀꢀꢀꢀ
中间筒部9
ꢀꢀꢀꢀꢀꢀ
弹簧11
ꢀꢀꢀꢀꢀ
活塞杆(杆)41
ꢀꢀꢀꢀꢀ
填充环70,80
ꢀꢀ
间隙90
ꢀꢀꢀꢀꢀ
板簧(限制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