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与流程

2022-06-05 19:06: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车辆长时间暴露在夏日炙热的阳光下或处于其他高温场景下,会严重影响车辆驾乘人员初始进入车辆的舒适性,这种不适的感觉同步也会影响车辆使用人员对于车辆品质的感受。目前没有一个全面的评价方法来评价驾乘人员的感受,使得车辆研发中对于此方面的提升无参照依据及提升方向,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通过该测试方法能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评价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从而利于对车辆的隔热、散热性能进行改善,从而利于驾乘人员在高温暴露的环境下进入车内,也能在初始时间内有良好的驾乘体验。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包括:控制车辆的车窗状态;将所述车辆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的模拟环境中;在暴晒过程中,以设定间隔时长根据检测设备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以及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通过该测试方法能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评价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车辆的隔热性能,利于对车辆的隔热、散热性能进行改善,从而利于驾乘人员在高温暴露的环境下进入车内,也能在初始时间内有良好的驾乘体验。
6.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根据检测设备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包括:通过检测设备对所述车内的不同位置处的温度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对不同乘员位头枕处的空气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试。
7.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包括:对车内的不同位置处分别进行触觉、味觉和感觉不同方面的主观感受。
8.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车内的不同位置包括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和后排区域,所述对车内的不同位置处分别进行触觉、味觉和感觉不同方面的主观感受包括:将不同的测试人员同时分别对应进入所述主驾驶区域、所述副驾驶区域和所述后排区域,并对相应位置处分别进行触觉、味觉和感觉不同方面的主观感受。
9.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还包括:对所述测试人员的触觉、味觉和/或感觉的主观感受进行分值评级。
10.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测试方法还包括:在不同的所述测试人员的评价等级相差超过一级时,进行重新测试。
11.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模拟环境包括夏日上午环境、夏日正午环境、夏日下午环境、夏日全天环境,所述将所述车辆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的
模拟环境中包括:将所述车辆分别暴晒于所述夏日上午环境、所述夏日正午环境、所述夏日下午环境、所述夏日全天环境中。
12.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车窗状态包括车窗全开状态、车窗全关状态和车窗半开状态,所述控制车辆的车窗状态包括:控制所述车辆分别处于所述车窗全开状态、所述车窗全关状态和所述车窗半开状态。
13.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将所述车辆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的模拟环境中包括:将所述车辆以第一设定时长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的模拟环境;其中,所述第一设定时长不小于所述设定间隔时长,且所述第一设定时长大于最小暴晒时长且小于最大暴晒时长。
14.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所述根据检测设备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以及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包括:以第二设定时长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以及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
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8.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的具体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0.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能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评价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利于更加准确地评价车辆的隔热性能。
21.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包括:
22.s10:控制车辆的车窗状态。
23.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对车辆暴晒后的舒适性评价的过程中,窗户开启的程度对车内温度的影响较大,决定了车内环境与车外环境之间气流交换的流通能力。如在车窗开启幅度较大时,在同等温度条件下的车内温度更低,而在车窗开启幅度较小时,在同等温度条件下的车内温度更高,由此,在车辆进入到试验环境中之前,对车辆的车窗状态进行控制,以确定车窗开启状态对车内的隔热性能的影响,从而利于更加准确地评价车内暴晒后的舒适性。
24.如在具体的执行中,车窗状态包括车窗全开状态、车窗全关状态和车窗半开状态,控制车辆的车窗状态包括:控制车辆分别处于车窗全开状态、车窗全关状态和车窗半开状态。由此,能够更加全面地模拟车辆在不同透气状态下内部的温度变化状态,从而对车辆的
隔热性能进行全面地分析和判断。当然,车窗的状态的升起幅度也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灵活地划分,如将车窗的最大升起高度均分为多个区间范围,从而实现更细分状态下的暴晒结果测试。
25.s20:将车辆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的模拟环境中。
26.也就是说,可通过将车辆分别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模拟环境中,以使不同稳固度状态下的车内舒适性均能够得到有效地评价。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例如我国的北半球国家,通常在冬季、春季以及秋季,室外的温度相对于夏季较低,因此,本技术中的不同的温度条件的模拟环境可主要针对夏季高温环境的影响。
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模拟环境可为人工建造的实验室,以使操作人员能够准确、可靠地控制实验室内的温度环境,以节省等待切换至不同的目标环境所需的时间,缩短测试成本。或者,也可将车辆直接暴晒于室外的空旷场地,以使车辆在实际的环境下进行暴晒测试,由此,利于提升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利于降低测试环境准备的成本。
28.如在具体的执行中,模拟环境包括夏日上午环境、夏日正午环境、夏日下午环境、夏日全天环境,将车辆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的模拟环境中包括:将车辆分别暴晒于夏日上午环境、夏日正午环境、夏日下午环境、夏日全天环境中。
29.这样,可分别以夏日上午环境、夏日正午环境、夏日下午环境、夏日全天环境为暴晒环境,从而更加切实地模拟车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所能够面临的不同的较高温的暴晒,其中如在实验室内测试,可分别按照各周期段平均气温设定(或依据所受买地区夏日历史温度值选择)。
30.s30:在暴晒过程中,以设定间隔时长根据检测设备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以及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
31.其中,将车辆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的模拟环境中包括:将车辆以第一设定时长暴晒于不同温度条件的模拟环境;其中,第一设定时长不小于设定间隔时长,且第一设定时长大于最小暴晒时长且小于最大暴晒时长。
32.如在具体的执行中,最大暴晒时长为8小时,最小暴晒时长为2小时,即第一设定时长可在2小时~8小时之间进行选取,其中,间隔时长可选择2小时,即在测试过程中可每隔2小时进行一次测试。
33.也就是说,在车辆暴晒测试的过程中,可以设定间隔时长分别对车内的状态进行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如对车辆在模拟环境下的测试总时长为2~8小时,这样,操作人员可在每隔2小时的情况下对车内的进行测试。具体地,如测试总时长为6小时时,可对车辆进行3次测试,由此,可选取测试过程中的平均值,以避免偶然性误差造成的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性,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保证测试方法的合理性。
34.其中,根据检测设备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可具体为通过温度感传感器对车内的温度状态进行检测,以直观地反映车内的暴晒后的温度状态,进而反映车辆的隔热性能以及车内乘员的舒适性,或者也可为具体通过对不同乘员位头枕处的空气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试(voc测试),从而检测处在驾乘人员的头部位置处的空气质量,以确定该驾乘人员的头部位置处是否具有舒适的乘坐条件,从而合理地反映出车辆暴晒后的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35.以及,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可具体为在暴晒一阶段后,或完成暴
晒后,测试人员直接进入到车内,以使测试人员处于实际暴晒后的车内环境中,切身地感受车内的环境状态是否满足驾乘人员对车辆舒适性的需求。
36.其中,测试人员可以触觉的形式直接对车内的各部件或设备进行主观感受,以确定车内结构的表面温度,或者以味觉的形式直接对车内的空气环境进行主观感受,从而确地车内气味是否能够满足驾乘人员对舒适性的要求,在或者以感觉的形式直接体现出驾乘人员在进入暴晒后车内的生理反应。
37.这样,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通过该测试方法能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评价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车辆的隔热性能,利于对车辆的隔热、散热性能进行改善,从而利于驾乘人员在高温暴露的环境下进入车内,也能在初始时间内有良好的驾乘体验。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30中,根据检测设备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包括:
39.s31:通过检测设备对车内的不同位置处的温度状态进行检测,以及对不同乘员位头枕处的空气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试。
40.具体地,可在车辆的多个位置处设置温度传感器,以同时对车内的多个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如在车辆的靠近主驾驶处的方向盘、座椅靠背、座椅坐垫、门护板、仪表板、触控面板、换挡杆等位置进行温度检测,或者对副驾驶的座椅靠背、座椅坐垫、门护板、副仪表板等位置进行温度检测,在或者对后排的座椅靠背、座椅坐垫、门护板等位置进行温度检测。
41.这样,通过温度感传感器对车内的温度状态进行检测,以直观地反映车内的暴晒后的温度状态,进而反映车辆的隔热性能以及车内乘员的舒适性,或者也可为具体通过对不同乘员位头枕处的空气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试(voc测试),从而检测处在驾乘人员的头部位置处的空气质量,以确定该驾乘人员的头部位置处是否具有舒适的乘坐条件,从而合理地反映出车辆暴晒后的驾乘人员的乘坐舒适性。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30中,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包括:
43.s32:对车内的不同位置处分别进行触觉、味觉和感觉不同方面的主观感受。
44.也就是说,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可进入到车辆的不同位置处,以对不同位置处的状态进行主观感受,其中,可通过同一测试人员分别对不同的位置进行感受测试,或者可安排不同的测试人员分别进入到车内不同的位置处,以对不同位置处进行感受测试。
45.由此,测试人员可以触觉的形式直接对车内的各部件或设备进行主观感受,以确定车内结构的表面温度,或者以味觉的形式直接对车内的空气环境进行主观感受,从而确地车内气味是否能够满足驾乘人员对舒适性的要求,在或者以感觉的形式直接体现出驾乘人员在进入暴晒后车内的生理反应。
46.在一些实施例中,车内的不同位置包括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和后排区域,基于此,s32:对车内的不同位置处分别进行触觉、味觉和感觉不同方面的主观感受包括:
47.s33:将不同的测试人员同时分别对应进入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和后排区域,并对相应位置处分别进行触觉、味觉和感觉不同方面的主观感受。
48.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测试过程中,可选择与待测试区域的数量相同的测试人员,以使不同的测试人员可同时分别进入到不同的测试区域内,以对不同的测试区域的状态和乘驾感受进行主观测试。
49.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可选取三个测试人员分别进入到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和后排区域中,以分别对主驾驶区域、副驾驶区域和后排区域进行测试。当然,测试人员的数量可根据车辆的类型和乘驾位置的数量进行灵活地选择设定,如在对7座的车型测试时,可多选择3个以上的测试人员对多个后排位置处进行测试,从而更加全面的测试车内状态。
50.其中,根据检测设备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以及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包括:以第二设定时长对车内的环境状态进行检测以及通过测试人员进入车内进行主观感受。
51.换言之,检测设备或测试人员对车内暴晒后的环境进行检测时,可在车内保持一定的测试时长,以使检测设备或测试人员稳定地处于车内环境中,从而减少其他临时因素或短期因素对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具体地,第二设定时长可为5分钟、10分钟或者30分钟,以暴露测试完成5分钟内、暴露测试完成后10份内、暴露测试完成后30份内、记录暴露测试完成后到达舒适时长,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暴晒后舒适性的评价。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方法还包括:s40:对测试人员的触觉、味觉和/或感觉的主观感受进行分值评级。
53.也就是说,在测试人员进入到车内并进行一定时间段的主观感受之后,可将测试之后的主观感受进行分级评述,以使不同级别的主观感受与车辆的不同隔热性能的等级相互对应。
54.具体地,在实际的执行中,可将味觉和感觉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具体地对应关系如下表中所示:
[0055][0056][0057]
由此,通过上述的主观感受可直接判断出车辆在暴晒后的舒适性评价状态,进而间接地反映车辆的隔热性能。
[0058]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方法还包括:
[0059]
s50:在不同的测试人员的评价等级相差超过一级时,进行重新测试。
[0060]
也就是说,通过多个不同的测试人员进行登记评价之后,可对多人的评价结果进
行汇总,其中,若结果等级(可使用0.5级)应最多相差1级,如相差较大,应重新测试。最终结果取3次评价的平均值,具体判定目标应符合车辆性能目标设定。
[0061]
由此,通过本技术中的车辆舒适性的测试方法,能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评价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车辆的隔热性能,利于对车辆的隔热、散热性能进行改善,从而利于驾乘人员在高温暴露的环境下进入车内,也能在初始时间内有良好的驾乘体验。
[0062]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63]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64]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65]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0066]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0067]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68]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