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室内用环流旋风除尘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05 07:22: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空气除尘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室内用环流旋风除尘的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环流旋风除尘器,是目前的一种主流除尘手段,其可以对将空气中的质量较大的灰尘与洁净的空气实现有效分离,从而实现粉尘的单独收集和洁净空气的高速排放,并且对气体的处理速度很快,另外市面上还有针对空气处理的其他方案,比如喷淋和喷雾式除尘等。
3.一般现有的环流旋风除尘器,其进气端进入的风速均相对过快,而现有的水雾除尘,也在进口处添加雾化喷嘴,利用水雾将灰尘包裹,令其更容易沉降,但是现有的水雾除尘进气口处设置雾化喷嘴不能很好的实现水雾与气流的充分混合,其混合是不够均匀化的,喷嘴由于一般都是这在进气管路的内壁上,向对角处喷雾,但是由于其喷雾距离相对较远,水雾散开后容易被气流影响其喷雾方向,且导致位于管路中央部分的气流不能很好的与水雾混合,其灰尘的沉降效果相对不够明显。
4.并且水雾在喷出的过程中,其水雾有向外侧扩散的现象,对进气口的进气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用环流旋风除尘的空气净化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室内用环流旋风除尘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加湿筒,所述旋风分离器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排气管,所述旋风分离器的底端设置有水处理箱,所述排气管的排污管固定连通于水处理箱且延伸至水处理箱的水中,所述水处理箱中还设置有水泵;所述加湿筒的内腔转动连接有旋转水套,所述旋转水套的外周面固定连通有若干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的外部套设有风叶,所述风叶一面开设有若干排雾口且其另一面开设有若干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外部遮盖设置有挡盖;排雾口用于将风叶中的水雾排出,水雾主要可以更加轻易脱离的排雾口处进入外环境,而挡盖由于存在一定遮蔽,此处主要用于排出风叶内腔的水,防止水积压。
7.所述雾化器的喷口朝向风叶的空腔,所述加湿筒的输出端通过高压水管连通于旋转水套的内腔,高压水管和旋转水套之间转动连接,高压水管保持姿态不变,旋转水套可以转动,同时高压水管向旋转水套内腔高压注水,水雾得以从雾化器处喷出。
8.优选的,所述风叶的宽度方向与旋转水套的轴向方向呈现四十五度夹角,所述风叶上开设有排水口的一面以四十五度角迎向加湿筒的开口方向,所述风叶上开设有排雾口的一面以四十五度角背对加湿筒的开口方向;
排雾口之所以要背风是为了降低气流对其的影响,避免迎面而来气流直接从排雾口倒灌入风叶的内腔,背风则水雾脱离排雾口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可以直接在脱离了风叶之后直接与各个位置的气流充分混合;该夹角的设计也是为了令气流在冲击风叶的表面时,可以带动风叶转动,风叶转动可以提高水雾与气流的均匀混合程度,同时也可以借助离心趋势更轻易的将风叶内部的水向外抛洒,一来将风叶内腔中的水排出去,防止挤压影响出雾,二来利用水滴除尘。
9.优选的,所述挡盖的靠近加湿筒开口的一端为封闭状态,所述挡盖的远离加湿筒开口的一端为开通状态从而实现将排水口与外环境连通;这样可以起到一个背风的效果,气流正常流动不会从挡盖的开口流入,不会对挡盖的脱水产生影响,而在风叶中水则会在挡盖的开口处被甩出,均匀挥洒到加湿筒的内腔中,具备吸附灰尘的效果,其水滴向外抛洒是受风力影响的幅度相对水雾较小,这样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稳定除尘效果。
10.优选的,所述排气管为一个三通管,所述排气管的右端开口连接有风机,而排气管的左端为封闭状态,风机在除尘的过程中不断抽气,本装置采用的自吸方式进气,如图所示,排污管插入到水中,因此排气管内腔中的负压状态不能通过排污管进气,起到一个隔绝作用,但是不影响正常脱水。
11.优选的,所述水处理箱的内腔中部固定安装有滤网且通过滤网将水处理箱的内腔分为清水区和浊水区,所述水泵通过高压水管向旋转水套压送清水区的水,所述排污管插入到浊水区中;从而排污管或者是排水管处输送进来的水均会被排到浊水区,浊水区和清水区之间隔离有滤网,滤网会对水形成一个过滤作用,清水透过滤网进入清水区,而排污管带下来的灰尘则会留在浊水区,而清水又可以实现被输送到上方再次进行除尘工作;实现了水的清洁内循环,无需从外界输入水进行除尘工作,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浪费和水资源回收困难;优选的,所述加湿筒上开设有将加湿筒内外连通的排水槽,所述加湿筒的外表面安装有将排水槽外侧包覆住的集水罩,所述集水罩的内腔通过排水管与水处理箱的浊水区连通;为放置部分从风叶上直接挥洒出来的水滴在加湿筒中形成积液,排水槽可以承接从加湿筒管壁上流下来的或者是从挥洒出来的水,将其导向集水罩中,再顺着排水管直接流走;有效防止了水在加湿筒中形成积液,避免过量水流从旋风分离器的输入端进入到内腔,也已最快的速度实现初步的水回收。
12.优选的,所述排气管的位于旋风分离器输出口正下方的内腔壁设有向左倾斜的斜面从而实现对污浊水的导流作用,若排气管在此处设置的较为平缓,留下来的水可能会在此处形成一个与气流方向相同,也即向右的流向,会在排气管的末端形成积水甚至直接随着风扇被吹出,但是斜面可以令水流落到斜面之后可以随着重力自然下流至排污管再回收至水处理箱的浊水区。
13.优选的,所述排雾口和排水口的截面呈现斜角,且所述排雾口和排水口的截面斜角倾斜角度值相同,如图所示,此为风叶旋转至垂直状态时其截面和喷雾方向示意图,雾化
器将雾化水直接向上喷出,雾化水在向上的运动过程中会有一个发散的过程,因此在风叶内腔中发散的水雾会有三种情况,其直接从排雾口处向外喷出,部分水雾与风叶的内腔壁接触凝结成水,另一部分继续向上从位于上方的排雾口处向外喷出,这里设置斜角的目的就是为了令水雾在沿着其运动方向可以更轻易的脱离风叶内腔,减少由于激烈接触或运动凝结成水的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雾化水的利用率。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通过高压水管向旋转水套内腔高压注水,水雾得以从雾化器处喷出,并且充盈至风叶的内腔中,而风叶在其表面均匀开设有排雾口,水雾从排雾口中脱离内腔并且均匀扩散到加湿筒中与气流混合,而同时气流也会带动风叶发生转动,气流流速越快,转动速度越快,保证了水雾可以均匀扩散到气流中,提高混合和粉尘沉降效率。
15.2、本发明通过风叶的转动和对排水口及挡盖的设计,避免了气流对排水口的排水性能产生影响,在风叶的转动过程中,其同时可以将风叶中的水从挡盖的开口处甩出,利用细小水滴进行同步除尘,并且对风叶中的雾化水进行排出,防止内部水分积压影响出雾效果。
16.3、本发明通过设置水流循环,旋风分离器中的水雾由于旋风被甩到内壁附着凝结为水流,自排气管回流至水处理箱的浊水区,另外在加湿筒中积压的水通过排水管排至水处理箱的浊水区,浊水区通过滤网过滤后,清洁水流至清水区在被水泵抽走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个内循环自洁净水路,提高用水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旋转水套侧视图;图3为本发明水处理箱的内部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旋转水套和风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风叶的剖视图放大图;图6为本发明水雾和水的流向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挡盖的开口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风叶表面的挡盖分布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排水槽和集水罩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旋风分离器;2、加湿筒;21、排水槽;22、集水罩;3、排气管;31、排污管;4、风机;5、水处理箱;51、滤网;52、水泵;6、高压水管;7、排水管;8、旋转水套;81、风叶;811、排雾口;812、排水口;813、挡盖;82、雾化器。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室内用环流旋风除尘的空气净化装置,包
括旋风分离器1,旋风分离器1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加湿筒2,旋风分离器1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排气管3,旋风分离器1的底端设置有水处理箱5,排气管3的排污管31固定连通于水处理箱5且延伸至水处理箱5的水中,水处理箱5中还设置有水泵52;加湿筒2的内腔转动连接有旋转水套8,旋转水套8的外周面固定连通有若干雾化器82,雾化器82的外部套设有风叶81,风叶81一面开设有若干排雾口811且其另一面开设有若干排水口812,排水口812的外部遮盖设置有挡盖813;排雾口811用于将风叶81中的水雾排出,水雾主要可以更加轻易脱离的排雾口811处进入外环境,而挡盖813由于存在一定遮蔽,此处主要用于排出风叶81内腔的水,防止水积压。
21.雾化器82的喷口朝向风叶81的空腔,加湿筒2的输出端通过高压水管6连通于旋转水套8的内腔,高压水管6和旋转水套8之间转动连接,高压水管6保持姿态不变,旋转水套8可以转动,同时高压水管6向旋转水套8内腔高压注水,水雾得以从雾化器82处喷出。
22.其中,风叶81的宽度方向与旋转水套8的轴向方向呈现四十五度夹角,风叶81上开设有排水口812的一面以四十五度角迎向加湿筒2的开口方向,风叶81上开设有排雾口811的一面以四十五度角背对加湿筒2的开口方向;排雾口811之所以要背风是为了降低气流对其的影响,避免迎面而来气流直接从排雾口811倒灌入风叶81的内腔,背风则水雾脱离排雾口811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可以直接在脱离了风叶81之后直接与各个位置的气流充分混合;该夹角的设计也是为了令气流在冲击风叶81的表面时,可以带动风叶81转动,风叶81转动可以提高水雾与气流的均匀混合程度,同时也可以借助离心趋势更轻易的将风叶81内部的水向外抛洒,一来将风叶81内腔中的水排出去,防止挤压影响出雾,二来利用水滴除尘。
23.其中,挡盖813的靠近加湿筒2开口的一端为封闭状态,挡盖813的远离加湿筒2开口的一端为开通状态从而实现将排水口812与外环境连通;这样可以起到一个背风的效果,气流正常流动不会从挡盖813的开口流入,不会对挡盖813的脱水产生影响,而在风叶81中水则会在挡盖813的开口处被甩出,均匀挥洒到加湿筒2的内腔中,具备吸附灰尘的效果,其水滴向外抛洒是受风力影响的幅度相对水雾较小,这样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稳定除尘效果。
24.其中,排气管3为一个三通管,排气管3的右端开口连接有风机4,而排气管3的左端为封闭状态,风机4在除尘的过程中不断抽气,本装置采用的自吸方式进气,如图所示,排污管31插入到水中,因此排气管3内腔中的负压状态不能通过排污管31进气,起到一个隔绝作用,但是不影响正常脱水。
25.其中,水处理箱5的内腔中部固定安装有滤网51且通过滤网51将水处理箱5的内腔分为清水区和浊水区,水泵52通过高压水管6向旋转水套8压送清水区的水,排污管31插入到浊水区中;从而排污管31或者是排水管7处输送进来的水均会被排到浊水区,浊水区和清水区之间隔离有滤网51,滤网51会对水形成一个过滤作用,清水透过滤网51进入清水区,而带下来的灰尘则会留在浊水区,而清水又可以实现被输送到上方再次进行除尘工作;实现了水的清洁内循环,无需从外界输入水进行除尘工作,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防止浪费和水资源回收困难;其中,加湿筒2上开设有将加湿筒2内外连通的排水槽21,加湿筒2的外表面安装有将排水槽21外侧包覆住的集水罩22,集水罩22的内腔通过排水管7与水处理箱5的浊水区连通;为放置部分从风叶81上直接挥洒出来的水滴在加湿筒2中形成积液,排水槽21可以承接从加湿筒2管壁上流下来的或者是从挥洒出来的水,将其导向集水罩22中,再顺着排水管7直接流走;有效防止了水在加湿筒2中形成积液,避免过量水流从旋风分离器1的输入端进入到内腔,也已最快的速度实现初步的水回收。
26.其中,排气管3的位于旋风分离器1输出口正下方的内腔壁设有向左倾斜的斜面从而实现对污浊水的导流作用,若排气管3在此处设置的较为平缓,留下来的水可能会在此处形成一个与气流方向相同,也即向右的流向,会在排气管3的末端形成积水甚至直接随着风扇被吹出,但是斜面可以令水流落到斜面之后可以随着重力自然下流至排污管31再回收至水处理箱5的浊水区。
27.其中,排雾口811和排水口812的截面呈现斜角,且排雾口811和排水口812的截面斜角倾斜角度值相同,如图6所示,此为风叶81旋转至垂直状态时其截面和喷雾方向示意图,雾化器82将雾化水直接向上喷出,雾化水在向上的运动过程中会有一个发散的过程,因此在风叶81内腔中发散的水雾会有三种情况,其直接从排雾口811处向外喷出,部分水雾与风叶81的内腔壁接触凝结成水,另一部分继续向上从位于上方的排雾口811处向外喷出,这里设置斜角的目的就是为了令水雾在沿着其运动方向可以更轻易的脱离风叶81内腔,减少由于激烈接触或运动凝结成水的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雾化水的利用率。
28.高压水管6向旋转水套8内腔高压注水,水雾得以从雾化器82处喷出,并且充盈至风叶81的内腔中,而风叶81在其表面均匀开设有排雾口811,水雾从排雾口811中脱离内腔并且均匀扩散到加湿筒2中与气流混合,而同时气流也会带动风叶81发生转动,同时可以将风叶81中的水从挡盖813的开口处甩出,利用细小水滴进行同步除尘,并且对风叶81中的雾化水进行排出,防止内部水分积压影响出雾效果;旋风分离器1中的水雾由于旋风被甩到内壁附着凝结为水流,自排气管3回流至水处理箱5的浊水区,另外在加湿筒2中积压的水通过排水管7排至水处理箱5的浊水区,浊水区通过滤网51过滤后,清洁水流至清水区在被水泵52抽走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个内循环自洁净水路,提高用水效率。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