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茶精加工滚切机的制作方法

2022-06-04 02:11: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精加工滚切机。


背景技术:

2.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具有杀菌、提神之功效,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华民族的喜爱。茶叶的加工主要是以采摘的嫩芽或新叶为原料,经过采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切碎、干燥、精制等工序制作而成。现有的茶叶滚切机,只经过单次滚切,滚切后存在茶叶大小不均的现象,成品率低,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精加工滚切机,能够实现循环滚切,从而使得茶叶大小相对均匀,成品率高,工作效率高。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茶精加工滚切机,包括滚切箱,滚切箱的顶部连通有进料管,底部连通有出料管;所述滚切箱的内腔中转动安装有两个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安装有刀辊,刀辊上安装有切刀;刀辊的两侧安装有滚切衬板,滚切衬板的内壁开设有弧形槽;两个滚切衬板的底部之间安装有第一滤网;第一滤网的下方安装有导料板;导料板安装在滚切箱的前后壁之间;导料板的下端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分别通过连接件安装有弧形板;两个弧形板形成揉捻腔,且揉捻腔的上端和下端均开口;滚切箱内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安装有揉捻辊;揉捻辊位于揉捻腔内。
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电动伸缩杆。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网与所述导料板之间安装有呈倒“v”形状的第二滤网;第二滤网的网孔尺寸小于第一滤网的网孔尺寸;第二滤网的两端距所述滚切箱的两侧侧壁有距离;第二滤网的下方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上方放置有碎叶收纳盒。
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延伸至所述滚切箱外;两个第一转轴上分别安装有相互啮合的齿轮;其中一个第一转轴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该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上均安装有带轮,两个带轮通过皮带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滚切箱的顶部安装有进料箱,进料箱的顶端连通有进料漏斗,左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滚切箱内转动安装有第三转轴,第三转轴的一端与第二电机连接,且其上安装有螺旋叶片;滚切箱的底部一端开设有出料口,并与所述进料管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板的内壁、所述揉捻辊的外壁以及所述进料箱的内壁均设置有半球状的凸起。
11.进一步的,所述滚切箱的侧壁设置有可开合的箱门;所述揉捻辊的下方安装有第三滤网;所述第三滤网活动安装在滚切箱的前后内壁之间。
12.进一步的,所述滚切箱的前后内壁均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三滤网的两端安装有滑块;滑块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滑槽的上下端抵接。
13.进一步的,所述滑块的中心贯穿有导杆,滑块与导杆滑动连接;导杆贯穿所述弹簧;所述导杆的长度与所述滑槽的高度相等。
14.进一步的,所述滚切箱的内腔底部安装有出料斜块。
15.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本技术通过滚切衬板、刀辊、切刀相互配合,使其之间形成间隙,能够对进入的茶叶进行滚切,滚切后的茶叶落在第一滤网上,满足尺寸要求的茶叶掉落,而未充分切碎的茶叶则被拦截在第一滤网上,被再次滚切。本技术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循环滚切,从而使得茶叶大小相对均匀,成品率高,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第三滤网的安装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4为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滚切箱;2、第一转轴;3、刀辊;4、切刀;5、滚切衬板;6、第一滤网; 7、第一电机;8、齿轮;9、导料板;10、安装板;11、连接件;12、弧形板;13、第二转轴;14、揉捻辊;15、皮带;16、第三滤网;17、滑槽;18、滑块;19、弹簧;20、导杆;21、出料管;22、出料斜块;23、第二滤网;24、固定板;25、碎叶收纳盒;26、进料箱;27、进料漏斗;28、第二电机;29、第三转轴;30、螺旋叶片;31、进料管;32、凸起;33、箱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
24.如图1-4所示,一种茶精加工滚切机,包括滚切箱1,滚切箱1的顶部连通有进料管 31,底部连通有出料管21;滚切箱1的内腔中转动安装有两个第一转轴2,第一转轴2上安装有刀辊3,刀辊3上安装有切刀4;刀辊3的两侧安装有滚切衬板5,滚切衬板5的内壁开设有弧形槽;两个滚切衬板5的底部之间安装有第一滤网6;第一滤网6的下方安装有导料板9;导料板9安装在滚切箱1的前后壁之间;导料板9的下端连接有安装板10,安装板10分别通过连接件11安装有弧形板12;两个弧形板12形成揉捻腔,且揉捻腔的上端和下端均开口;滚切箱1内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13,第二转轴13上安装有揉捻辊14;揉捻辊14位于揉捻腔内。
25.上述滚切机,通过滚切衬板5、刀辊3、切刀4相互配合,使其之间形成间隙,能够对进入的茶叶进行滚切,滚切后的茶叶落在第一滤网6上,满足尺寸要求的茶叶掉落,而未充分切碎的茶叶则被拦截在第一滤网6上,被再次滚切。
26.具体的,为了实现揉捻力度可调,连接件11为电动伸缩杆。通过控制电动伸缩杆伸长或缩短,使得弧形板12和揉捻辊14之间的间隙可调,从而调整揉捻力度。
27.具体的,第一滤网6与导料板9之间安装有呈倒“v”形状的第二滤网23;第二滤网23
的网孔尺寸小于第一滤网6的网孔尺寸;第二滤网23的两端距滚切箱1的两侧侧壁有距离;第二滤网23的下方安装有固定板24,固定板24的上方放置有碎叶收纳盒25。滚切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部分碎屑,如不及时筛除,其混合在碎叶中,经过揉捻后不方便筛除,还会影响产品质量。为了解决之一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滤网23,滚切后的碎叶落在第二滤网23上,并沿着第二滤网23滑落在导料板9上进入下一工序。而大部分碎屑则会通过第二滤网23上的网孔落入到下方的碎叶收纳盒25中进行收集,防止碎屑进入下一工序。
28.具体的,两个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13均延伸至滚切箱1外;两个第一转轴2上分别安装有相互啮合的齿轮8;其中一个第一转轴2与第一电机7的输出轴连接,且该第一转轴2与第二转轴13上均安装有带轮,两个带轮通过皮带15连接。
29.具体的,滚切箱1的顶部安装有进料箱26,进料箱26的顶端连通有进料漏斗27,左端安装有第二电机28;滚切箱1内转动安装有第三转轴29,第三转轴29的一端与第二电机28连接,且其上安装有螺旋叶片30;滚切箱1的底部一端开设有出料口,并与进料管 31连通。茶叶进入进料箱26中后在螺旋叶片30的输送过程中被初步挤压和揉捻,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30.具体的,为了提高揉捻效果,弧形板12的内壁、揉捻辊14的外壁以及进料箱26的内壁均设置有半球状的凸起32。
31.具体的,滚切箱1的侧壁设置有可开合的箱门33;揉捻辊14的下方安装有第三滤网 16;第三滤网16活动安装在滚切箱1的前后内壁之间。第三滤网16能够对揉捻后的茶叶粒进行筛选。满足尺寸要求的茶叶粒能够通过第三滤网16,而尺寸较大的茶叶粒则被拦截在第三滤网16的上方。
32.具体的,滚切箱1的前后内壁均开设有滑槽17;第三滤网16的两端安装有滑块18;滑块18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弹簧19;弹簧19的另一端分别与滑槽17的上下端抵接。弹簧19可以使得第三滤网16实现上下振动。当揉捻后的茶叶粒掉落在第三滤网16上,在其重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三滤网16受到冲击力,第三滤网16在弹簧19的作用下上下振动,能够提高第三滤网16的筛分效率,避免堵塞筛孔。
33.具体的,为了使得滑块18在移动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不发生偏移,滑块18的中心贯穿有导杆20,滑块18与导杆20滑动连接;导杆20贯穿弹簧19;导杆20的长度与滑槽17 的高度相等。
34.具体的,为了方便出料,滚切箱1的内腔底部安装有出料斜块22。
35.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6.工作时,开启第一电机7和第二电机28,将待加工的茶叶从进料漏斗27投入。第二电机28带动第三转轴29转动,第三转轴29带动螺旋叶片30转动,茶叶在螺旋叶片30 的作用下被初步挤压和揉捻,并被逐渐输送至进料管31处,进入到滚切箱1内部。首先进入到滚切衬板5、刀辊3、切刀4形成的间隙中,第一电机7驱动刀辊3和切刀4转动,从而对进入的茶叶进行滚切。滚切后的茶叶落在第一滤网6上,满足尺寸要求的茶叶掉落,而未充分切碎的茶叶则被拦截在第一滤网6上,被再次滚切。滚切后的碎叶落在第二滤网 23上,并沿着第二滤网23滑落到导料板9上进入下一工序。而滚切时产生的大部分碎屑则会通过第二滤网23上的网孔落入到下方的碎叶收纳盒25中进行收集,防止碎屑进入下一工序。滚切后的碎叶沿着导料板9滑入到弧形板12和揉捻辊14之间的缝隙中,第一电机7通过传送带组件驱动第二
转轴13转动,从而带动揉捻辊14转动,对茶叶进行揉捻。揉捻后的茶叶粒掉落在第三滤网16上,对其进行筛选。满足尺寸要求的茶叶粒能够通过第三滤网16,最后通过出料管21排出。而尺寸较大的茶叶粒则被拦截在第三滤网16的上方,当堆积较多时,可以打开箱门33取出。
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