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发热体、雾化芯以及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2022-06-02 12:38: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体、雾化芯以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电子烟大通常为油芯分离的一次性电子烟,其中,通常将发热丝设置在多孔体上形成雾化芯,通过多孔体接触烟油,且烟油通过渗透至多孔体内且与多孔体上的发热丝接触,进而可以实现将烟油加热雾化。此类产品需要用户将雾化芯部件装入油仓中后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抽吸,容易造成用户使用体验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发热体、雾化芯以及雾化器,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热体,其中,所述发热体包括:加热件、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
5.所述加热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埋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中,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二者之间的区域用于与预设的导液件相接触,以接收所述导液件传导的雾化液并对所述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
6.可选地,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区域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发热段,每一所述发热段的相对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
7.其中,多个所述发热段呈环周排布且多个所述发热段围设形成一雾化空间。
8.可选地,所述加热件还包括多个子发热段,相邻的两所述发热段之间均通过至少一所述子发热段连接。
9.可选地,所述发热体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且部分所述发热段埋设于所述连接件内;
10.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烧结一体成型。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雾化空间连通;
12.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雾化空间连通;
13.多个所述发热段的各一端环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且多个所述发热段的各另一端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
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包括:雾化芯主体、导液件和如前文所述的发热体;
15.所述雾化芯主体内开设有雾化腔以用于存储雾化液;所述雾化芯主体内开设有连通于所述雾化腔的出液口;
16.所述导液件设置在所述出液口处,且所述导液件一端与所述雾化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二者之间的区域连接;
17.所述发热体安装于雾化芯主体内且相邻所述出液口设置,且所述发热体与所述导
液件形成的组件封盖所述出液口。
18.可选地,所述雾化芯主体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
19.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上,所述第二套管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密封件及所述第二密封件连接;
20.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朝向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
21.所述第一套管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件连接;
22.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以及导液棉围设形成一储液腔;所述发热体组件中的所述导液棉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
23.可选地,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的区域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发热段,每一所述发热段的相对两端均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多个所述发热段呈环周排布且多个所述发热段围设形成一雾化空间;
24.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雾化空间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25.所述第一密封件上开设有出气孔,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孔一端与所述出气孔连通,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连通;
26.所述第二密封件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27.可选地,所述储液腔内设置有储液棉,所述导液棉与所述储液棉相接触。
28.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件及所述第二密封件背离彼此的一侧均设置有吸液棉。
2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主体部和如前文所述的雾化芯;
30.所述主体部中设置有电源,所述雾化芯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内,且所述电源与所述发热体组件电连接。
31.可选地,所述主体部中还设置有耦接的控制器和气压检测装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气压检测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套管内的气压进行检测,且所述控制器在所述第一套管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所述电源对所述发热体组件供电。
3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方案中,通过采用导液棉与雾化液,以将雾化液导至加热件的表面,从而可以提高雾化液导向加热件表面的速率,提高用户吸食时的及时性,提高用户体验。另外,采用储液棉进行存储雾化液,且通过导液棉与储液棉接触,从而可以将储液棉中存储的雾化液导至加热件表面,在确保雾化液导向加热件表面的速率的情况下,还可以减小雾化液漏液风险。另外,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雾化芯结构简单,其生产加工及安装过程均简单方便,可以提供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34.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热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图1所示发热体的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热体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图3所示发热体组件的剖视图;
38.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图5所示雾化芯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3.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4.请参阅图1-图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热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发热体的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45.发热体10包括加热件110、第一固定件120以及第二固定件130。
46.加热件110可以是线性发热单元,例如可以采用一根发热丝采用预设轨迹进行弯折后形成;或者加热件110也可以呈网状,其可以采用线性发热丝等编制形成。
47.其中,加热件1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固定连接,具体的,加热件110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埋设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内,使得加热件110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固定。加热件110的中间区域则暴露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之间。
48.加热件110位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之间的区域用于与预设的导液件(如后文所述的导液棉140)相接触。其中,导液件可以与雾化液接触,以将雾化液导至加热件110的表面,从而可以提高雾化液导向加热件110表面的速率,提高用户吸食时的及时性,提高用户体验。
49.本实施例中,加热件110的两端可以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烧结固定。
50.具体的,可以先采用将预设的粉状料(或者浆料)形成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的胚料,然后将加热件110的两端分别埋入该到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的胚料中,通过加热烧结,从而使得加热件110的两端可以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紧密结合。
51.可选地,为了提高发热体10的整体强度,且降低制造难度,还可以在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之间设置连接件150,其中,连接件1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固定连接。
52.其中,连接件150可以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一次烧结成型。
53.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加热件110位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之间的部分可以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发热段111,每一发热段111的相对两端均分别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连接。
54.其中,在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本实施例中,间隔设置的多个发热段111的各一端可以环绕第一通孔121设置,隔设置的多个发热段111的各另一端可以环绕第二通孔131设置。
55.隔设置的多个发热段111可以环绕形成雾化空间101,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则与该雾化空间101相连通。
56.本方案中,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二者中的一者可以与吸气通路连通,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二者中的另一者与进气通路连通。因此,当多个发热段111对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形成的气雾则可以穿过多个发热段111之间的间隙而进入到雾化空间101,用户可以自吸气通路吸气,从而使得外界空气可以自进气通路进入雾化空间101,且形成气流,气流可以带动形成的气雾自吸气通路被吸出食用。
57.因此,本技术的方案中,通过预设导液件(如后文所述的导液棉140)将雾化液导至加热件110表面,可以加快雾化液流向加热件110表面,确保雾化液形成气雾的即时性,提高用户体验。另外,通过将多个间隔发热段111且环绕设置,进而采用预设的导液件与多个发热段111接触,以将雾化液导入多个发热段111的表面,从而可以提高雾化液的下液速率,提高气雾形成的速率。
58.本实施例,当加热件110为通过发热丝进行弯折后形成时,多个发热段111均为直线段。
59.或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加热件110也可以呈网状,即,相邻的两个发热段111均之间可以通过至少一子发热段112连接。此方案中,子发热段1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发热段111和多个子发热段112可以形成网状的加热件110。
60.本实施例中,可选地,部分发热段111可以埋设于连接件150内。其中,连接件150的宽度为0.5-2mm,具体的,连接件150可以呈长条状且其截面为弧形,对应的连接件150宽度则对应为该弧形的弧长。其中连接件150宽度可以1为0.5、1、1.5或者2mm。本实施例,通过将连接件150的宽度限定为在0.5-2mm的范围内,可以在确保连接件150的强度的情况下,减小连接件150与导液棉的接触面积,即,可以提高多个发热段111暴露于连接件150外的面积,从而可以确保加热件110与导液棉的接触面积。
61.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50可以为连接管,多个发热段111可以嵌设在该连接管的外侧,其中,在连接管上设置有多个开孔,通过发热段111加热形成的气雾可以通过连接件150上的开孔进入连接件150的内部空间(此时,连接件150的内部空间则可以构成如前文所述的雾化空间101)。
62.第二固定件13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极132;两个电极132的各一端分别与加热件110的不同位置连接,两个电极132的各另一端分别用于与外界电源的正负极电连接。
63.其中,可选地,两个电极132可以与加热件110一体设置,即,两个电极132与加热件110为一体结构,加热件110的一端贯穿第二固定件130后形成两个间隔设置的电极132。
64.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二者均可以呈圆柱体(或者近似呈圆柱体),二者的直径可以相等。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二者的轴线则可以共线。
65.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二者的截面可以是椭圆形、正方形或者矩形等,二者的截面形状及尺寸可以设置为相同。
66.上述实施例中,需要采用导液件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之间的发热段111相接触。其中为了安装方便,还可以在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之间的发热段111直接套设导液件。
67.具体请参阅图1、图3和图4。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热体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发热体组件的剖视图。
68.其中,发热体组件包括导液棉140和如前文所述的发热体10。其中,导液棉140呈环状,导液棉140套设于位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之间的多个发热段111上。且,导液棉140的外壁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固定件120及第二固定件130的侧壁相平齐。
69.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导液棉140的外侧壁可以设置为部分超出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形成的槽部。
70.导液棉14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120和第二固定件130相接触。
71.进一步的,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雾化芯。
72.请参阅图5,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73.其中,雾化芯20包括雾化芯主体、导液棉140和如前文所述的发热体10。或者雾化芯20包括雾化芯主体和如前文所述的发热体组件。
74.雾化芯主体中可以形成用于容置雾化液的储液腔201。其中,雾化芯主体包括第一套管210、第二套管220、第一密封件230、第二密封件240。储液腔201可以通过一套管210、第二套管220、第一密封件230、第二密封件240以及导液棉140、发热体10围设形成,从而可以使得形成的雾化芯20结构简单且降低安装难度。
75.其中,储液腔201具有出液口,导液棉140则可以盖设于该出液口的位置。导液棉140的外壁朝向储液腔201的出液口设置,从而使得导液棉140可以接收储液腔201中的雾化液。
76.其中,可选地,导液棉140和发热体10形成的发热体组件可以封盖该储液腔201的出液口,从而避免储液腔201中的雾化液漏液。
77.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第二套管220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一套管210的截面尺寸。第二套管220套设于第一套管210上,第二套管22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密封件230和第二密封件240连接。即,第一密封件230和第二密封件240可以分别封盖与第二套管220相对两端的开口上,从而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套管210和发热体10均位于该容置空间内。
78.进一步的,第一套管210的一端可以套设于发热体10中的第一固定件120上且第一套管210的内部管道可以与发热体10中的雾化空间101相连通;第一套管210的另一端则与第一密封件230相连接,且第一密封件230上开设有出气孔231,第一套管210的另一端的开口与出气孔231相连通。
79.发热体10中的第二固定件130则可以与第二密封件240连接。其中,在第二密封件240上设置有进气孔241,进气孔241可以用于与外界大气连通,当第二固定件130对于第二密封件240固定连接时,第二固定件130的第二通孔131可以与进气孔241相连通,从而可以使得外界大气可以经过进气孔241沿第二通孔131进入雾化空间101。
80.因此,导液棉140可以将储液腔201中的雾化液导至发热段111表面,使得雾化液形成气雾,气雾可以自雾化空间101中依次沿第一套管210的内管及出气孔231被抽吸除供用户进行吸食。
81.可选地,在储液腔201中设置有储液棉202,导液棉140可以与储液棉202相接触。其中,储液棉202可以呈海绵状以用于存储雾化液,且储液棉202的外轮廓可以与储液腔201的内壁相匹配。
82.请进一步参阅图5,其中,在第一密封件230上设置有凸台部232,出气孔231则可以开设于该凸台部232上,且第一固定件120上还设有凸起122。第一套管210的一端可以套设于凸起122上,另一端则可以套设于凸台部232上。
83.其中,在第一套管210与凸起122及与凸台部232的连接处,可以设置密封结构,以确保储液腔201的密封性能,避免储液腔201漏液。
84.进一步的,在第一密封件230背离第二密封件24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该凹槽中可以设置吸液棉233,吸液棉233可以环绕出气孔231设置,从而可以吸收出气孔231处的气雾的冷凝液,从而可以避免在出气孔231的位置发生冷凝液漏液。
85.与之对应的,在第二密封件240背离第一密封件230的一侧同样可以设置吸液棉242,吸液棉242可以吸收第二通孔131处的气雾的冷凝液,从而可以避免在第二通孔131的位置发生冷凝液漏液。
86.请进一步参阅图6。图6是图5所示雾化芯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87.本实施方式中,雾化芯20还包括转接件250,转接件250可以与第二密封件240相连接,其中,在转接件250朝向第二密封件240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且吸液棉242可以安装在该第二凹槽内。
88.进一步的,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雾化器。请参阅图7,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雾化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89.雾化器30包括主体部310和如前文所的雾化芯20。
90.其中,主体部310中设置有电源311,雾化芯20安装于主体部310内,且电源311与发热体10电连接。
91.其中,可选地,主体部310中还设置有耦接的控制器312和气压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控制器312与电源311电连接,气压检测装置用于对第一套管210内的气压进行检测,且控制器312在第一套管210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控制电源311对发热体10供电。
92.其中,主体部3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301和第二壳体302,第一壳体301和第二壳体302可以围设成安装空间,电源311、控制器312、气压检测装置以及雾化芯20均安装在该安装空间内。
93.其中,电源311和控制器312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301内,第二壳体302的端部为吸嘴部303,吸嘴部303上具有吸气通道3031,吸气通道3031与出气孔231相连通。
94.因此,用户可以自吸嘴部303处吸气,从而将雾化空间101中的气雾沿第一套管
210、出气孔231以及吸气通道3031吸出。
95.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控制器312和气压检测装置中,在用户自吸嘴部303处吸气时,可以使得第一套管210及其连接的雾化空间101中的气压减小,根据此原理。通过气压检测装置对第一套管210和/或雾化空间101中的气压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第一套管210和/或雾化空间101中的气压小于预设值时,则可以表明用户开始了吸气动作,则此时气压检测装置会向控制器312发出触发信号,使得控制器312控制电源311向发热体10供电,使得雾化液被加热形成气雾,以供用户进行吸食。
96.而当用户停止吸气时,第一套管210和/或雾化空间101中的气压会恢复至初始值(例如大气压值),此时,若气压检测装置检测到,第一套管210和/或雾化空间101中的气压恢复到初始值,则可以向控制器312发出触发信号,使得控制器312能控制电源311停止向发热体10供电。
97.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方案中,通过采用导液棉与雾化液,以将雾化液导至加热件的表面,从而可以提高雾化液导向加热件表面的速率,提高用户吸食时的及时性,提高用户体验。另外,采用储液棉进行存储雾化液,且通过导液棉与储液棉接触,从而可以将储液棉中存储的雾化液导至加热件表面,在确保雾化液导向加热件表面的速率的情况下,还可以减小雾化液漏液风险。另外,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雾化芯结构简单,其生产加工及安装过程均简单方便,可以提供生产效率。
9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