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6-01 02:00: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地下立体车库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汽车进入千家万户,汽车的增量迅猛,为城市带来巨大问题,停车难、乱停车引发了很多社会和经济矛盾。建设部推行的住宅性能认定标准中规定:3a类住宅住户与车位比例要达到1:1,2a类住宅住户与车位比例要达到1:0.8,1a类住宅住户与车位比例要达到1:0.6。按照惯例,住户与车位的比例达到1:1以上,才能在一段时间内有效保证“停车不难”。现有的停车库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申请了申请号为2019112297312、专利名称为一种立体停车库的专利,通过设置有夹层来提高土地利用利用效率。
3.在上述立体停车库专利中的连接柱用来连接底层、顶层和夹层,所述连接柱、夹层、顶层通常采用现场浇筑的建造方式,制造的质量、效率和精度均较低;此外,连接柱的截面尺寸较大,严重影响了车位的规划,造成了空间浪费。这就是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地下立体车库用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采用预制结构和/或夹板采用预制结构和/或顶层采用预制结构,有效的提高了制造的质量、效率和精度,也可方便与底层、夹板和顶层实现装配式连接。
5.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包括底层和顶层,所述底层通过侧壁与顶层固定连接,所述底层与顶层之间固定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至少一个夹板;所述夹板与侧壁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或通高间隔,和/或相邻两个夹板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或通高间隔;所述夹板上设置有上停车单元,所述底层上设置有下停车单元;所述底层和顶层之间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为预制结构,和/或所述夹板为预制结构,和/或所述顶层为预制结构。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柱为预制结构,和/或所述夹板为预制结构,和/或所述顶层为预制结构,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有效的提高了制造的质量、效率和精度。
6.优选的,所述夹板包括多个装配固定连接的预制板ⅰ,和/或所述顶层包括多个装配固定连接的预制板ⅱ。
7.优选的,所述连接柱通过干式连接方式与夹板和/或顶层装配固定连接,连续施工速度快;在通高间隔内可设置设备管线,底层的车辆不能沿着通高间隔在前后方向上运行,所述通高间隔的宽度为1m-2.5m,不多余占用立体停车库的高度,所述通高间隔内还可设置有充电桩;在通高通车道的上部可设置设备管线,所述设备管线的下部高于夹板的下部,不多于占用立体停车库的高度,也不影响车辆的运行。
8.优选的,所述连接柱可直接与夹板和/或顶层装配固定连接,所述夹板和/或顶层
为预制结构;
9.或者所述连接柱通过连接梁与夹板/或顶层装配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梁为预制结构,所述夹板和/或顶层为预制结构。
10.优选的,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与夹板和/或顶层固定连接的牛腿,所述夹板的连接梁和/或顶层的连接梁搭接在牛腿上;优选的,所述连接梁上设置有与牛腿配合的搭接企口。
11.优选的,所述连接梁通过锚杆与连接柱的牛腿固定连接。采用本技术方案,可以快速实现连接梁与连接柱的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连接梁上设置有外露的刚性连接件,所述连接柱的牛腿上设置有外露的刚性连接件,所述刚性连接件和刚性连接件焊接固定;
13.或者所述连接梁上预制有刚性连接件ⅰ,所述连接梁与连接柱的连接处设置有l形刚性连接件,所述刚性连接件ⅰ通过螺栓与l形刚性连接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l形刚性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连接柱固定连接。采用本技术方案,可以快速实现连接梁与连接柱的固定连接。
14.优选的,所述连接柱通过湿式连接方式与夹板和/或顶层装配固定连接,能够保证连接强度;在通高间隔内可设置设备管线,底层的车辆不能沿着通高间隔在前后方向上运行,所述通高间隔的宽度为1m-2.5m,不多余占用立体停车库的高度,所述通高间隔内还可设置有充电桩;在通高通车道的上部可设置设备管线,所述设备管线的下部高于夹板的下部,不多于占用立体停车库的高度,也不影响车辆的运行。
15.优选的,所述顶层的连接梁和/或夹板的连接梁为预制结构。
16.优选的,所述顶层的连接梁和/或夹板的连接梁与连接柱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连接梁与连接柱的连接处以及连接梁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采用本技术方案,使得连接梁与连接柱可靠的连接。
17.优选的,所述连接柱两端连接的连接梁的外伸钢筋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两端连接的连接梁的外伸钢筋通过螺纹套筒或挤压注浆套筒固定连接。
18.优选的,所述连接柱与连接梁连接处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后,所述后浇部的上端设置有连接钢筋ⅲ用于装配固定连接另一个连接柱,另一个连接柱的底端设置有与后浇部的上端的连接钢筋ⅲ配合的注浆套筒,所述注浆套筒内设置有预制在另一个连接柱内的连接钢筋ⅱ,另一个连接柱上设置有与注浆套筒连通的注浆口和出浆口。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底层与顶层之间的连接柱是由两个连接柱装配固定而成,两个连接柱装配连接时,将上面的连接柱吊装,使得后浇部上端的连接钢筋ⅲ插入上面连接柱的注浆套筒内,然后通过注浆口向注浆套筒内注入浆料,可将上面的连接柱称为连接柱ⅰ,下面的连接柱称为连接柱ⅱ。
19.优选的,另一个连接柱与后浇部之间设置有接缝灌浆层。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接缝灌浆层有效的增加了另一个连接柱与后浇部的连接面接,增强了另一个连接柱与后浇部的连接强度。
20.优选的,另一个连接柱与后浇部连接的外围设置有接缝密封结构。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接缝密封结构能够保证从注浆口注入的浆料不会从另一个连接柱与后浇部之间的位置溢出,保证接缝灌浆层的施工效果。
21.优选的,所述接缝灌浆层的厚度为3cm-20cm。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接缝灌浆层的厚度太小无法保证两个连接柱的粘接强度,所述接缝灌浆层厚度太大,较难保证接缝灌浆层的连接强度。
22.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底端设置有与预制在底层上的连接钢筋ⅰ配合的刚性注浆套筒,所述刚性注浆套筒内设置有预制在连接柱内的连接钢筋ⅱ,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与刚性注浆套筒连通的注浆口和出浆口。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柱与底层连接时,将连接柱吊装,使得连接钢筋插入刚性注浆套筒内,然后通过注浆口向刚性注浆套筒内注入浆料。
23.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底层之间设置有接缝灌浆层。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接缝灌浆层有效的增加了连接柱与底层的连接面接,增强了连接柱与底层的连接强度。
24.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底层连接的外围设置有接缝密封结构。采用本技术方案,设置有接缝密封结构能够保证从注浆口注入的浆料不会从连接柱与底层之间的位置溢出,保证接缝灌浆层的施工效果。
25.优选的,所述接缝灌浆层的厚度为3cm-20cm。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接缝灌浆层的厚度太小无法保证连接柱与底层的粘接强度,所述接缝灌浆层厚度太大,较难保证接缝灌浆层的连接强度。
26.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ⅰ通过干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预制板ⅰ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刚性连接板ⅱ,所述刚性连接板ⅱ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或螺栓组件与两个预制板ⅰ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预制板ⅰ内设置有与螺栓配合的刚性套筒,优选的,所述刚性套筒为刚性螺纹套。
27.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处为相互搭接的企口结构。
28.优选的,所述连接梁与连接柱通过干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
29.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ⅰ通过湿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
30.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端设置有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以及相邻两个预制板ⅰ之间的缝隙进行混凝土浇筑。
31.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端不设置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无缝拼接,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32.或者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端不设置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之间留有缝隙,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以及相邻两个预制板ⅰ之间的缝隙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33.优选的,所述预制板ⅱ的上部设置有刚性连接板ⅲ,所述预制板ⅱ通过l形刚性连接件与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l形刚性连接件的一端设置在预制板ⅱ的下方,所述l形刚性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在连接梁的一侧,所述刚性连接板ⅲ与l形连接架的一端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所述l形连接架的另一端与连接梁通过螺栓或螺栓组件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梁内设置有与螺栓配合的刚性套筒,优选的,所述刚性套筒为刚性螺纹套;
34.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ⅱ通过干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
35.优选的,所述预制板ⅱ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刚性连接板ⅳ,所述刚性连接板ⅳ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或螺栓组件与两个预制板ⅱ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预制板ⅱ内设置有与螺栓配合的刚性套筒,优选的,所述刚性套筒为刚性螺纹套;
36.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处为相互搭接的企口结构。
37.优选的,所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连接梁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的连接处以及预制板ⅱ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38.优选的,所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连接的一端不设置外伸钢筋,所述连接梁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预制板ⅱ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所述构造钢筋伸入连接梁的上方,所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的连接处以及预制板ⅱ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39.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ⅱ通过湿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
40.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端设置有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以及相邻两个预制板ⅱ之间的缝隙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41.优选的,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端不设置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无缝拼接,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42.或者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端不设置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之间留有缝隙,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以及相邻两个预制板ⅱ之间的缝隙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43.优选的,所述连接柱是由c40以上的混凝土或由磷酸盐水泥作为凝胶材料的混凝土制成的连接柱;
44.优选的,所述夹板上设置有充电桩,所述夹板在通高通车道或通高间隔的一端设置有延伸段,所述充电桩固定设置在延伸段上;所述夹板和顶层的下端设置有喷淋管,所述喷淋管连接有喷淋头;相邻两个夹板通过通车道连接,夹层上的车辆可通过连接板从一个夹板进入另一个夹板上;所述通高通车道或通高间隔内设置有设备管线;所述底层的车辆不能沿着通高间隔ⅰ和通高间隔ⅱ在前后方向上运行;所述通高间隔ⅰ以及通高间隔ⅱ的宽度均为1m-2.5m;所述下停车单元和/或上停车单元上设置有子母停车位;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左侧和/或右侧的下车位,所述左侧的下车位的右侧设置有充电桩,所述右侧的下车位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
45.优选的,所述主通道与底层平齐,所述主通道通过上坡道与夹板连接;或者所述主通道与夹板平齐,所述主通道通过下坡道与底层连接,所述主通道与夹板连接;或者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底层主通道,所述底层主通道与底层平齐,所述底层主通道与底层连接,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还设置有夹层主通道,所述夹层主通道与夹板平齐,所述夹层主通道与夹板连接。
46.一种地下立体车库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7.(1)预制连接柱、连接梁、预制板ⅰ以及预制板ⅱ;
48.(2)向下开挖土方至设定深度形成深坑现场制作底层和侧壁,并将预制好的连接柱、连接梁、预制板ⅰ以及预制板ⅱ运送至开挖的深坑内;
49.(3)按照预设位置安装连接柱和连接梁,使得连接柱的下端与底层可靠的固定连接,连接梁与连接柱可靠的固定连接;
50.(4)安装预制板ⅰ和预制板ⅱ,使得预制板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可靠的固定连接,相邻的预制板ⅰ可靠的固定连接,相邻的预制板ⅱ可靠的固定连接;
51.优选的,现场制作用于连接底层和夹层的坡道。
52.由此可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53.图1为现有的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一;
55.图3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二;
56.图4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三;
57.图5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四;
58.图6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五;
59.图7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六;
60.图8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七;
61.图9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八;
62.图10为立体车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九;
63.图11为立体车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64.图12为立体车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65.图13为立体车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66.图14为相邻两个夹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67.图15为预制板ⅰ与连接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68.图16为预制板ⅰ与连接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69.图17为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70.图18为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71.图19为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三;
72.图20为连接梁与连接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73.图21为连接梁与连接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74.图22为连接梁与连接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三;
75.图23为连接柱的结构示意图;
76.图24为预制板ⅰ与连接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三;
77.图25为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四;
78.图26为预制板ⅱ与连接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79.图27为预制板ⅱ与连接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80.图28为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81.图29为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82.图30为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三;
83.图31为预制板ⅱ与连接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三;
84.图32为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四;
85.其中:1-底层,2-顶层,2.1-预制板ⅱ,2.1.1-刚性连接板ⅲ,3-侧壁,4-夹板,4.1-预制板ⅰ,4.1.1-刚性连接板ⅰ,5-上车位,6-通高通车道,7-下车位,8-上车道,9-充电桩,
10-通高间隔ⅰ,11-下车道,12-通高间隔ⅱ,13-通高间隔

,14-设备管线ⅰ,15-设备管线ⅱ,16-主通道,17-底层主通道,18-夹层主通道,19-主喷淋管道ⅰ,20-上喷淋管道,21-连接管ⅰ,22-下喷淋管道,23-连接管ⅱ,24-主喷淋管道ⅱ,25-上坡道,26-下坡道,30-连接柱,30.1-连接钢筋ⅱ,30.2-注浆套筒,30.3-注浆口,30.4-出浆口,30.5-牛腿,31-连接段,33-连接板,35-后浇部,36-接缝灌浆层,37-连接梁,38-锚杆,39-构造钢筋,40-焊接部,41-l形刚性连接件,42-刚性连接板ⅱ,43-刚性连接板ⅳ。
具体实施方式
86.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87.实施例1
88.如图2-3以及图11-13所示,一种立体停车库,包括底层1和顶层2,所述底层1通过侧壁3与顶层2连接,所述底层1与顶层2之间固定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一个夹板4,所述底层1和顶层2之间固定设置有多个连接柱30,所述连接柱30与夹板4固定连接,所述夹板4与左侧的侧壁3和右侧的侧壁3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6,所述夹板4上设置有上停车单元,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和上车位5,所述底层1上设置有下停车单元,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下车位7,所述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和/或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当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该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该充电桩9也可通过连接导线延伸至夹板4上相应位置的上车位5,并为该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当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该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该充电桩9也可通过连接导线延伸至底层1上相应位置的下车位7,并为该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当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以及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下车位7一侧设置的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上车位5一侧设置的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车辆可通过上车道8进出上车位5,车辆可通过通高通车道6进出下车位7,停车库的底层1和夹层上均设置有停车位,增加了停车库土地的利用率,可在通高通车道6的上部设置设备管线,底层1和夹层共用一个设备管线,设备管线不多余占用立体停车库的高度,在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和/或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车辆在停车时可以进行充电作业。
89.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以及设置在上车道8左侧和右侧的上车位5,所述上车道8左侧的上车位5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9,所述上车道8右侧的上车位5的右侧设置有充电桩9。充电桩9设置的位置不会影响车辆从上车道8进出上车位5。
90.所述夹板4的左侧和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段31,所述连接段31上设置有充电桩9;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连接段31之间设置有间隔。设置有连接段31用于放置与上车位5对应的充电桩9,所述连接段31的高度可根据实际工程确定,一般情况下,所述连接段31底端的高度等于或高于夹板4底端的高度,其不能影响底层1的车辆从通高通车道6内进出下车位7;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连接段31之间设置有间隔,使得立体停车库保留较多的通高挑空部分。
91.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左侧和右侧的下车位7,所述左侧的下车位7的右侧设置有充
电桩9,所述右侧的下车位7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9。车辆从左侧进出左侧的下车位7,车辆从右侧进出右侧的下车位7,因此与下车位7对应的充电桩9的设置不影响车辆进出下车位7,在前后方向上,与下车位7对应的充电桩9均设置在左侧的下车位7和右侧的下车位7之间的空间内,巧妙的利用了左侧的下车位7和右侧的下车位7之间的空间,使得充电桩9设置整齐,方便安装与维修。
92.此外立体停车库也可设置为以下结构形式:所述夹板4与左侧的侧壁3或右侧的侧壁3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6;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以及设置在上车道8左侧或右侧的上车位5;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左侧或右侧的下车位7;所述夹板4的左侧或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段31。
93.所述主通道16的结构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94.(一)如图11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主通道16,所述主通道16与底层1平齐,所述主通道16通过上坡道25与夹板4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底层1平齐,车辆进入主通道16内后不需要行驶坡道即可进入底层1,立体停车库中只需要设置连接主通道16和夹板4的上坡道25即可,大幅度减少了坡道的数量,主通道16上的坡道岔口较少,提高了行驶时的舒适性。
95.(二)如图12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主通道16,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所述主通道16通过下坡道26与底层1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车辆进入主通道16内后不需要行驶坡道即可进入夹板4,立体停车库中只需要设置连接主通道16和底层1的下坡道即可,大幅度减少了坡道的数量,主通道16上的坡道岔口较少,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与此同时,由于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减少了主通道16处的开挖深度,降低施工成本,由于主通道16的高度较高,在同样长度的出入口坡道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出入口坡道的坡度,提高了行驶时的安全性。
96.(三)如图13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底层主通道17,所述底层主通道17与底层1平齐,所述底层主通道17与底层1连接,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还设置有夹层主通道18,所述夹层主通道18与夹板4平齐,所述夹层主通道18与夹板4连接。出入口坡道中设置有分叉口,一个岔口连接至底层主通道17,另一个岔口连接至夹层主通道18,在底层主通道17和夹层主通道18上均不需要设置坡道,提高了行驶时的舒适性。
97.所述立体停车库连接有主喷淋管道ⅰ19,所述主喷淋管道ⅰ19与上喷淋管道20的一端连接,所述主喷淋管道ⅰ19与下喷淋管道22的一端连接,所述上喷淋管道20设置在上车位5的上方,所述下喷淋管道22设置在下车位7的上方,所述上喷淋管道20和下喷淋管道22上均设置有喷嘴。
98.实施例2
99.如图1、图4-5以及图11-14所示,一种立体停车库,包括底层1和顶层2,所述底层1通过侧壁3与顶层2连接,所述底层1与顶层2之间固定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板4,相邻两个夹板4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6,所述夹板4上设置有上停车单元,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以及上车位5,所述底层1上设置有下停车单元,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下车位7,所述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和/或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当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该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该充电桩9也可通过连接导线延伸至夹板4上相应位置的上车位5,并为该上车
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当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该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该充电桩9也可通过连接导线延伸至底层1上相应位置的下车位7,并为该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当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以及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下车位7一侧设置的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上车位5一侧设置的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采用本技术方案,所述底层和顶层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柱,所述夹板与连接柱固定连接,车辆可通过上车道进出上车位,车辆可通过通高通车道进出下车位,停车库的底层和夹层上均设置有停车位,增加了停车库土地的利用率,可在通高通车道的上部设置设备管线,底层和夹层共用一个设备管线,设备管线不多余占用立体停车库的高度,在下车位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和/或上车位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车辆在停车时可以进行充电作业。
100.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以及设置在上车道8左侧和/或右侧的上车位5,所述上车道8左侧的上车位5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9,所述上车道8右侧的上车位5的右侧设置有充电桩9。充电桩9设置的位置不会影响车辆从上车道8进出上车位5。
101.所述夹板4的左侧和/或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段31,所述连接段31上设置有充电桩9,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连接段31之间设置有间隔。设置有连接段31用于放置与上车位5对应的充电桩9,所述连接段31的高度可根据实际工程确定,一般情况下,所述连接段31底端的高度等于或高于夹板4底端的高度,其不能影响底层的车辆从通高通车道6内进出下车位7,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连接段31之间设置有间隔,使得立体停车库保留较多的通高挑空部分。
102.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左侧和/或右侧的下车位7,所述左侧的下车位7的右侧设置有充电桩9,所述右侧的下车位7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9。车辆从左侧进出左侧的下车位7,车辆从右侧进出右侧的下车位7,因此与下车位7对应的充电桩9的设置不影响车辆进出下车位7,在前后方向上,与下车位7对应的充电桩9均设置在左侧的下车位7和右侧的下车位7之间的空间内,与图1中的结构形式相比,巧妙的利用了左侧的下车位7和右侧的下车位7之间的空间,使得充电桩9设置整齐,方便安装与维修。
103.位置最左的夹板4与左侧的侧壁3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6和/或位置最右的夹板4与右侧的侧壁3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6。
104.所述主通道16的结构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105.(一)如图11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主通道16,所述主通道16与底层1平齐,所述主通道16通过上坡道25与夹板4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底层1平齐,车辆进入主通道16内后不需要行驶坡道即可进入底层1,立体停车库中只需要设置连接主通道16和夹板4的上坡道25即可,大幅度减少了坡道的数量,主通道16上的坡道岔口较少,提高了行驶时的舒适性。
106.(二)如图12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主通道16,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所述主通道16通过下坡道26与底层1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车辆进入主通道16内后不需要行驶坡道即可进入夹板4,立体停车库中只需要设置连接主通道16和底层1的下坡道即可,大幅度减少了坡道的数量,主通道16上的坡道岔口较少,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与此同时,由于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减少了主通道16处的开挖深度,降低施工成本,由于主通道16的高度较高,在同样长度的出入口坡道的情况下,
可以降低出入口坡道的坡度,提高了行驶时的安全性。
107.(三)如图13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底层主通道17,所述底层主通道17与底层1平齐,所述底层主通道17与底层1连接,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还设置有夹层主通道18,所述夹层主通道18与夹板4平齐,所述夹层主通道18与夹板4连接。出入口坡道中设置有分叉口,一个岔口连接至底层主通道17,另一个岔口连接至夹层主通道18,在底层主通道17和夹层主通道18上均不需要设置坡道,提高了行驶时的舒适性。如图14所示,当夹层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夹板4时,相邻两个夹板4可通过连接板33连接,夹层上的车辆可通过连接板33从一个夹板4进入另一个夹板4上。
108.所述立体停车库连接有主喷淋管道ⅰ19,所述主喷淋管道ⅰ19与上喷淋管道20的一端连接,所述主喷淋管道ⅰ19与下喷淋管道22的一端连接,所述上喷淋管道20设置在上车位5的上方,所述下喷淋管道22设置在下车位7的上方,所述上喷淋管道20和下喷淋管道22上均设置有喷嘴。
109.实施例3
110.如图6-8所示,一种立体停车库,包括底层1和顶层2,所述底层1通过侧壁3与顶层2连接,所述底层1与顶层2之间固定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一个夹板4,所述夹板4上设置有上停车单元,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以及上车位5,所述底层上设置有下停车单元,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下车道11以及下车位7,左侧的侧壁3与夹板4之间设置有通高间隔ⅰ10和/或右侧的侧壁3与夹板4之间设置有通高间隔ⅱ12,所述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和/或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底层的车辆不能沿着通高间隔ⅰ10和通高间隔ⅱ12在前后方向上运行。当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该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该充电桩9也可通过连接导线延伸至夹板4上相应位置的上车位5,并为该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当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该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该充电桩9也可通过连接导线延伸至底层1上相应位置的下车位7,并为该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当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以及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下车位7一侧设置的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上车位5一侧设置的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所述底层1和顶层2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柱30,所述夹板4与连接柱30固定连接,车辆可通过上车道8进出上车位5,车辆可通过下车道11进出下车位7,底层1的车辆不能沿着通高间隔ⅰ10和/或通高间隔ⅱ12在前后方向上运行,停车库的底层1和夹层上均设置有停车位,增加了停车库土地的利用率,在通高间隔ⅰ10和/或通高间隔ⅱ12的上部可设置设备管线,设备管线不会影响车辆的运行也不多余占用立体停车库的高度;在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和/或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车辆在停车时可以进行充电作业。
111.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以及设置在上车道8的左侧和/或右侧的上车位5,左侧的上车位5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9,所述右侧的上车位5的右侧设置有充电桩9。
112.所述夹板4的左侧和/或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段31,所述充电桩9设置在连接段31上,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连接段31之间设置有间隔。设置有连接段31用于放置与上车位5对应的充电桩9,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连接段31之间设置有间隔,使得立体停车库保留较多的通高挑空部分。
113.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下车道11以及设置在下车道11左侧和/或右侧的下车位7,所述左侧的下车位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9,所述右侧的下车位的右侧设置有充电桩9。车辆从下车道11进出左侧的下车位7和/或右侧的下车位7,因此与下车位7对应的充电桩9的设置不影响车辆的进出。
114.所述充电桩9均设置在通高间隔ⅰ10和/或通高间隔ⅱ12内。在前后方向上,巧妙的设置了通高间隔ⅰ10和/或通高间隔ⅱ12用于安装充电桩9,使得充电桩9设置整齐,方便安装与维修,也便于充电桩9散热。
115.所述通高间隔ⅰ以及通高间隔ⅱ的宽度均为1m-2.5m。在1m-2.5m的通高挑空中足够设置充电桩9和设备管线ⅰ14。
116.如图8所示,底层1上右侧的下车位7没有开挖,夹板4的右端直接与右侧的侧壁3连接,所述充电桩9固定设置在右侧的侧壁3上。
117.所述主通道16的结构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118.(一)如图11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主通道16,所述主通道16与底层1平齐,所述主通道16通过上坡道25与夹板4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底层1平齐,车辆进入主通道16内后不需要行驶坡道即可进入底层1,立体停车库中只需要设置连接主通道16和夹板4的上坡道25即可,大幅度减少了坡道的数量,主通道16上的坡道岔口较少,提高了行驶时的舒适性。
119.(二)如图12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主通道16,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所述主通道16通过下坡道26与底层1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车辆进入主通道16内后不需要行驶坡道即可进入夹板4,立体停车库中只需要设置连接主通道16和底层1的下坡道即可,大幅度减少了坡道的数量,主通道16上的坡道岔口较少,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与此同时,由于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减少了主通道16处的开挖深度,降低施工成本,由于主通道16的高度较高,在同样长度的出入口坡道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出入口坡道的坡度,提高了行驶时的安全性。
120.(三)如图13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底层主通道17,所述底层主通道17与底层1平齐,所述底层主通道17与底层1连接,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还设置有夹层主通道18,所述夹层主通道18与夹板4平齐,所述夹层主通道18与夹板4连接。出入口坡道中设置有分叉口,一个岔口连接至底层主通道17,另一个岔口连接至夹层主通道18,在底层主通道17和夹层主通道18上均不需要设置坡道,提高了行驶时的舒适性。
121.实施例4
122.如图9-10所示,一种立体停车库,包括底层1和顶层2,所述底层1通过侧壁3与顶层2连接,所述底层1与顶层2之间固定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夹板4,所述夹板4上设置有上停车单元,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以及上车位5,所述底层1上设置有下停车单元,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下车道11以及下车位7,相邻两个夹板4之间设置有通高间隔

13,所述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和/或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当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该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该充电桩9也可通过连接导线延伸至夹板4上相应位置的上车位5,并为该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当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该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该充电桩9也可通过连接导线延伸至底层1上相应位置的下车
位7,并为该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当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以及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时,下车位7一侧设置的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下车位7上存放的车辆充电,上车位5一侧设置的充电桩9可为该充电桩9对应的上车位5上存放的车辆充电。所述底层1和顶层2之间固定设置有连接柱30,所述夹板4与连接柱30固定连接,车辆可通过上车道8进出上车位5,车辆可通过下车道11进出下车位7,底层1的车辆不能沿着通高间隔

13在前后方向上运行,停车库的底层1和夹层2上均设置有停车位,增加了停车库土地的利用率,在通高间隔

13的上部可设置设备管线,设备管线不会影响车辆的运行也不多余占用立体停车库的高度;在下车位7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和/或上车位5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9,车辆在停车时可以进行充电作业。
123.位置最左的夹板4与左侧的侧壁3之间设置有通高间隔ⅰ10和/或位置最右的夹板4与右侧的侧壁3之间设置有通高间隔ⅱ12。所述通高间隔ⅰ10、通高间隔ⅱ12以及通高间隔

13的宽度均为1m-2.5m,底层的车辆不能沿着通高间隔ⅰ10、通高间隔ⅱ12以及通高间隔

13在前后方向上运行。在1m-2.5m的通高挑空中足够设置充电桩9和设备管线。
124.所述上停车单元包括上车道8以及设置在上车道8左侧和/或右侧的上车位5,所述上车道8左侧的上车位5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9,所述上车道8右侧的上车位5的右侧设置有充电桩9。
125.所述夹板4的左侧和/或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段31,所述充电桩9设置在连接段31上,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连接段31之间设置有间隔。设置有连接段31用于放置与上车位5对应的充电桩9,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连接段31之间设置有间隔,使得立体停车库保留较多的通高挑空部分。
126.所述下停车单元包括下车道11以及设置在下车道11左侧和/或右侧的下车位7,所述下车道11左侧的下车位的左侧设置有充电桩9,所述下车道11右侧的下车位的右侧设置有充电桩9。
127.每个夹板4上设置有一组上停车单元,每个夹板4的下方设置有一组下停车单元;所述充电桩9均设置在通高间隔ⅰ10和/或通高间隔ⅱ12和/或通高间隔

13内。在前后方向上,巧妙的设置了通高间隔ⅰ10和/或通高间隔ⅱ12和/或通高间隔

15用于安装充电桩9,使得充电桩9设置整齐,方便安装与维修,也便于充电桩9散热。
128.所述主通道16的结构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129.(一)如图11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主通道16,所述主通道16与底层1平齐,所述主通道16通过上坡道25与夹板4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底层1平齐,车辆进入主通道16内后不需要行驶坡道即可进入底层1,立体停车库中只需要设置连接主通道16和夹板4的上坡道25即可,大幅度减少了坡道的数量,主通道16上的坡道岔口较少,提高了行驶时的舒适性。
130.(二)如图12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主通道16,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所述主通道16通过下坡道26与底层1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连接。所述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车辆进入主通道16内后不需要行驶坡道即可进入夹板4,立体停车库中只需要设置连接主通道16和底层1的下坡道即可,大幅度减少了坡道的数量,主通道16上的坡道岔口较少,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与此同时,由于主通道16与夹板4平齐,减少了主通道16处的开挖深度,降低施工成本,由于主通道16的高度较高,在同样长度的出入口坡道的情况下,
可以降低出入口坡道的坡度,提高了行驶时的安全性。
131.(三)如图13所示,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设置有底层主通道17,所述底层主通道17与底层1平齐,所述底层主通道17与底层1连接,所述立体停车库内还设置有夹层主通道18,所述夹层主通道18与夹板4平齐,所述夹层主通道18与夹板4连接。出入口坡道中设置有分叉口,一个岔口连接至底层主通道17,另一个岔口连接至夹层主通道18,在底层主通道17和夹层主通道18上均不需要设置坡道,提高了行驶时的舒适性。如图14所示,当夹层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夹板4时,相邻两个夹板4可通过连接板33连接,夹层上的车辆可通过连接板33从一个夹板4进入另一个夹板4上。
132.所述立体停车库连接有主喷淋管道ⅰ19,所述主喷淋管道ⅰ19与上喷淋管道20的一端连接,所述主喷淋管道ⅰ19与下喷淋管道22的一端连接,所述上喷淋管道20设置在上车位5的上方,所述下喷淋管道22设置在下车位7的上方,所述上喷淋管道20和下喷淋管道22上均设置有喷嘴。
133.实施例5
134.与实施例1-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地下立体车库,包括底层1和顶层2,所述底层1通过侧壁3与顶层2固定连接,所述底层1与顶层2之间固定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至少一个夹板4;所述夹板4与侧壁3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6或通高间隔,和/或相邻两个夹板4之间设置有通高通车道6或通高间隔;所述夹板4上设置有上停车单元,所述底层1上设置有下停车单元;所述底层1和顶层2之间设置有连接柱30,所述连接柱30为预制结构,和/或所述夹板4为预制结构,和/或所述顶层2为预制结构。
135.所述夹板4包括多个装配固定连接的预制板ⅰ4.1,和/或所述顶层2包括多个装配固定连接的预制板ⅱ2.1。
136.所述连接柱30通过干式连接方式与夹板4和/或顶层2装配固定连接,连续施工速度快。
137.所述连接柱30可直接与夹板4和/或顶层2装配固定连接,所述夹板4和/或顶层2为预制结构;
138.或者所述连接柱30通过连接梁37与夹板4/或顶层2装配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梁37为预制结构,所述夹板4和/或顶层2为预制结构。
139.所述连接柱30上设置有与夹板4和/或顶层2固定连接的牛腿30.5,所述夹板4的连接梁和/或顶层2的连接梁37搭接在牛腿30.5上;优选的,所述连接梁37上设置有与牛腿30.5配合的搭接企口。
140.所述连接梁30通过锚杆38与连接柱30的牛腿30.5固定连接。
141.所述连接梁30上设置有外露的刚性连接件,所述连接柱30的牛腿30.5上设置有外露的刚性连接件,所述刚性连接件和刚性连接件焊接固定;
142.或者所述连接梁37上预制有刚性连接件ⅰ,所述连接梁37与连接柱30的连接处设置有l形刚性连接件41,所述刚性连接件ⅰ通过螺栓与l形刚性连接件4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l形刚性连接件41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连接柱30固定连接。
143.所述连接柱30通过湿式连接方式与夹板4和/或顶层2装配固定连接,能够保证连接强度。
144.所述顶层2的连接梁37和/或夹板4的连接梁37为预制结构。
145.所述顶层2的连接梁37和/或夹板4的连接梁37与连接柱3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连接梁37与连接柱30的连接处以及连接梁37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146.所述连接柱30两端连接的连接梁37的外伸钢筋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30两端连接的连接梁37的外伸钢筋通过螺纹套筒或挤压注浆套筒固定连接。
147.所述连接柱30与连接梁37连接处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后,所述后浇部的上端设置有连接钢筋ⅲ用于装配固定连接另一个连接柱,另一个连接柱的底端设置有与后浇部的上端的连接钢筋ⅲ配合的注浆套筒,所述注浆套筒内设置有预制在另一个连接柱内的连接钢筋ⅱ,另一个连接柱上设置有与注浆套筒连通的注浆口和出浆口。
148.另一个连接柱与后浇部之间设置有接缝灌浆层。
149.另一个连接柱与后浇部连接的外围设置有接缝密封结构。
150.所述接缝灌浆层的厚度为3cm-20cm。
151.所述连接柱的底端设置有与预制在底层上的连接钢筋ⅰ配合的刚性注浆套筒,所述刚性注浆套筒内设置有预制在连接柱内的连接钢筋ⅱ,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与刚性注浆套筒连通的注浆口和出浆口。
152.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底层之间设置有接缝灌浆层。
153.所述连接柱的下端与底层连接的外围设置有接缝密封结构。
154.所述接缝灌浆层的厚度为3cm-20cm。
155.相邻两个预制板ⅰ通过干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具体的,所述预制板ⅰ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刚性连接板ⅱ,所述刚性连接板ⅱ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或螺栓组件与两个预制板ⅰ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预制板ⅰ内设置有与螺栓配合的刚性套筒,优选的,所述刚性套筒为刚性螺纹套。
156.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处为相互搭接的企口结构。
157.所述连接梁与连接柱通过干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
158.相邻两个预制板ⅰ通过湿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
159.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端设置有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以及相邻两个预制板ⅰ之间的缝隙进行混凝土浇筑。
160.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端不设置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无缝拼接,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161.或者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连接端不设置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之间留有缝隙,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ⅰ的上方以及相邻两个预制板ⅰ之间的缝隙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162.所述预制板ⅱ的上部设置有刚性连接板ⅲ,所述预制板ⅱ通过l形刚性连接件与连接梁固定连接,所述l形刚性连接件的一端设置在预制板ⅱ的下方,所述l形刚性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在连接梁的一侧,所述刚性连接板ⅲ与l形连接架的一端通过螺栓组件固定连接,所述l形连接架的另一端与连接梁通过螺栓或螺栓组件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梁内设置有与螺栓配合的刚性套筒,优选的,所述刚性套筒为刚性螺纹套;
163.相邻两个预制板ⅱ通过干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
164.所述预制板ⅱ上端和/或下端设置有刚性连接板ⅳ,所述刚性连接板ⅳ的两端分
别通过螺栓或螺栓组件与两个预制板ⅱ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预制板ⅱ内设置有与螺栓配合的刚性套筒,优选的,所述刚性套筒为刚性螺纹套;
165.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处为相互搭接的企口结构。
166.所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连接梁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的连接处以及预制板ⅱ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167.所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连接的一端不设置外伸钢筋,所述连接梁设置有外伸钢筋,所述预制板ⅱ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所述构造钢筋伸入连接梁的上方,所述预制板ⅱ与连接梁的连接处以及预制板ⅱ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168.相邻两个预制板ⅱ通过湿式连接方式装配固定连接;
169.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端设置有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以及相邻两个预制板ⅱ之间的缝隙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170.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端不设置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无缝拼接,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171.或者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连接端不设置外伸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之间留有缝隙,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设置有构造钢筋,相邻两个预制板ⅱ的上方以及相邻两个预制板ⅱ之间的缝隙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浇部。
172.所述连接柱是由c40以上的混凝土或由磷酸盐水泥作为凝胶材料的混凝土制成的连接柱。
173.本发明中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