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2-06-01 00:33: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在面板设计中,随着产品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单颗像素的尺寸越来越小,55英寸的8k分辨率的显示屏幕的单颗像素尺寸已降至约57.5
×
157.5微米。分辨率的提高以及像素尺寸的减小,会导致栅极驱动电路中的各级输出单元的位置与显示面板中扫描线的位置不匹配,若强行使二者的位置相匹配,则需要减小各级输出单元的纵向布局空间,如此就不得不相应地增加各级输出单元的横向布局空间,进而导致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的增加,不符合目前显示面板窄边框的发展趋势。
3.所以,目前显示面板存在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位置与扫描线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用于缓解目前显示面板存在的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位置与扫描线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侧的栅极驱动电路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之间的第一扇出线区;所述阵列基板包括:
6.扫描线,位于所述显示区;
7.栅极驱动电路,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
8.第一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扇出线区,所述第一扇出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扇出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扫描线。
9.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扇出线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扇出线区的靠近所述栅极驱动走线区一侧的长度。
10.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的靠近所述第一扇出线区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第一扇出线区一侧的长度。
11.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源极驱动电路区,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相邻侧;所述阵列基板包括:
12.绑定部,位于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
13.源极扇出线,位于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所述源极扇出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绑定部电性连接;
14.防护电路,位于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所述防护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源极扇出线的第二端电性连接;
15.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防护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数据线电性连接。
16.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之间的第二扇出线区;
17.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扇出线区的第二扇出线,所述第二扇出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防护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扇出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线。
18.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扇出线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扇出线区的靠近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一侧的长度。
19.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区的靠近所述第二扇出线区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的靠近所述第二扇出线区一侧的长度。
20.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包括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和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所述第二扇出线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第一子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第二子区;
21.部分所述绑定部、部分所述源极扇出线以及部分所述防护电路位于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另外部分所述绑定部、部分所述源极扇出线以及部分所述防护电路位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
22.部分所述第二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另外部分所述第二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二子区。
23.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子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子区的靠近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一侧的长度;
24.所述第二子区的靠近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子区的靠近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一侧的长度。
25.在本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子区与所述第二子区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26.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沿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设置的走线。
2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侧的栅极驱动电路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之间的第一扇出线区;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扫描线、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的栅极驱动电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扇出线区的第一扇出线,所述第一扇出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扇出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扫描线。本技术通过在显示区和栅极驱动电路区之间设置第一扇出线区,利用第一扇出线将栅极驱动电路与扫描线电性连接,缓解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位置与扫描线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问题,并且有利于缩小栅极驱动电路的横向尺寸,进而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尺寸。
附图说明
28.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中区域z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至少一侧的栅极驱动电路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之间的第一扇出线区;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扫描线、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的栅极驱动电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扇出线区的第一扇出线,所述第一扇出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扇出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扫描线。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显示区和栅极驱动电路区之间设置第一扇出线区,利用第一扇出线将栅极驱动电路与扫描线电性连接,缓解栅极驱动电路的输出位置与扫描线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问题,并且有利于缩小栅极驱动电路的横向尺寸,进而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尺寸。
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相关技术特征进行说明。
36.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10、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至少一侧的栅极驱动电路区20、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之间的第一扇出线区30。可以理解,所述阵列基板是所述显示面板中设置有多种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和像素电极等的部分膜层区域;所述显示面板除所述阵列基板外还可以包括彩膜基板、液晶层等。
37.具体地,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扫描线,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栅极驱动电路20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第一扇出线;所述第一扇出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所述第一扇出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扫描线。其中,所述扫描线的数量为多条,且多条所述扫描线在所述显示区10内平行并排设置,所述扫描线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薄膜晶体管连接该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极,以控制像素电极的通电状态。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包括多级驱动单元,每一级所述驱动单元对应一条所述扫描线,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用于向所述扫描线提供栅极驱动信号。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数量为多条,其连接在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与所述扫描线之间,作为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提供的驱动信号引入所述显示区10的通道。
38.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显示区10和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之间设置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利用所述第一扇出线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与所述扫描线电性连接,缓解栅极驱动电路201的输出位置与扫描线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问题,并且本实施例还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分布形状,实现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如图中所示的纵向尺寸增大,从而可以相应地减小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横向尺寸,进而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尺寸。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沿所述显示区10的第一侧边设置,则所述纵向即为与所述显示区10的第一侧边平行的方向,所述横向即为与所述显示区10的第一侧边
垂直的方向。
3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靠近所述显示区10一侧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靠近所述栅极驱动走线区20一侧的长度。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是指多条所述第一扇出线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分布区域,其边界分别包括:与所述显示区10交接的边、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交接的边、以及上下两侧边,其中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上下两侧边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中处于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两条所述第一扇出线所在的位置。
40.本实施例将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靠近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一侧的长度设置为大于其靠近所述显示区10一侧的长度,形成了由所述显示区10向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发散状分布,增大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纵向分布空间,由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中的每级驱动单元需要占据特定大小的分布空间,在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纵向分布空间增大的前提下,可以相应地减小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横向分布空间,又由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横向尺寸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因此,本实施例的设计可以实现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41.进一步地,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靠近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显示区10的靠近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一侧的长度。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和所述显示区10之间设置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利用所述第一扇出线协调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与所述扫描线之间的位置不匹配性,实现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纵向尺寸大于所述显示区10的纵向尺寸的设计,有利于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42.可选地,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包括分布于所述显示区10的相对两侧的两部分,且每部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均包含有栅极驱动电路201,以实现从所述显示区10的相对两侧向所述扫描线提供驱动信号,提升所述扫描线中信号的稳定性。相应地,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也包括分布于所述显示区10的相对两侧的两部分,且每部分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均包含有第一扇出线,以实现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两侧的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均与所述扫描线电性连接。
43.进一步地,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一侧的源极驱动电路区40,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40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相邻侧。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40的绑定部401、源极扇出线402和防护电路403,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数据线;其中,所述源极扇出线402的第一端与所述绑定部401电性连接,所述防护电路403的第一端与所述源极扇出线402的第二端电性连接,所述防护电路403的第二端与所述数据线电性连接。
44.所述绑定部401用于将外部驱动电路电性连接至所述阵列基板,所述外部驱动电路可以是源极驱动电路、驱动芯片等。所述源极扇出线402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源极扇出线402由所述绑定部401至所述防护电路403呈发散状分布,以匹配所述绑定部401与所述显示区10的尺寸不一致性;多条所述源极扇出线402所围成区域的靠近所述绑定部401一侧的尺寸小于其靠近所述防护电路403一侧的尺寸。所述防护电路403的数量为多个,其用于进行静电防护,防止其所在的电路中出现静电荷的过度积累。所述数据线的数量为多条,且多条所述数据线在所述显示区10内平行并排设置,所述数据线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薄膜晶体管向该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极提供数据信号;所述数据线可以与所述扫描线相互垂直。
45.可选地,请参阅图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40包括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和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部分所述绑定部401、部分所述源极扇出线402以及部分所述防护电路403位于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另外部分所述绑定部401、部分所述源极扇出线402以及部分所述防护电路403位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与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相比,本实施例设置两个源极驱动走线区,实现了将源极驱动信号通过两部分线路引入显示区10,有利于提升显示区10中的数据线上的信号的一致性,提高显示品质。
46.进一步地,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之间的走线50。所述走线50的一端可以电性连接所述绑定部401,所述走线5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显示区10内,具体可以连接所述显示区10内的多种信号线;或者,所述走线50是所述阵列基板中发挥信号屏蔽或光线遮挡作用的金属线段,例如对数据线的反射光具有遮挡作用的遮挡走线dbs(data bm less)等。
47.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显示区10和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之间设置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利用所述第一扇出线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与所述扫描线电性连接,缓解栅极驱动电路201的输出位置与扫描线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问题,并且有利于缩小栅极驱动电路201的横向尺寸,进而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尺寸。
48.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中区域z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与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显示面板具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和表述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显示区10、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至少一侧的栅极驱动电路区20、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之间的第一扇出线区30。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扫描线101,位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栅极驱动电路20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第一扇出线;所述第一扇出线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所述第一扇出线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所述扫描线101。其中,所述扫描线101的数量为多条,且多条所述扫描线101在所述显示区10内平行并排设置。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包括多级驱动单元,每一级所述驱动单元对应一条所述扫描线101,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用于向所述扫描线101提供栅极驱动信号。所述第一扇出线的数量为多条,其连接在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与所述扫描线101之间,作为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提供的驱动信号引入所述显示区10的通道。本实施例利用所述第一扇出线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与所述扫描线101电性连接,缓解栅极驱动电路201的输出位置与扫描线101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问题。
50.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靠近所述显示区10一侧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的靠近所述栅极驱动走线区20一侧的长度;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靠近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显示区10的靠近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一侧的长度。本实施例的上述设置,形成了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由所述显示区10向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发散状分布,增大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纵向分布空间,相应地减小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的横向分布空间,因此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
51.可选地,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包括分布于所述显示区10的相对两侧的两部分,
且每部分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均包含有栅极驱动电路201,以实现从所述显示区10的相对两侧向所述扫描线101提供驱动信号,提升所述扫描线101中信号的稳定性。相应地,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也包括分布于所述显示区10的相对两侧的两部分,且每部分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均包含有第一扇出线,以实现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两侧的所述栅极驱动电路201均与所述扫描线101电性连接。
52.进一步地,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10一侧的源极驱动电路区40、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10和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40之间的第二扇出线区60;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40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相邻侧。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40的绑定部401、源极扇出线402和防护电路403,位于所述第二扇出线区60的第二扇出线601,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数据线102;其中,所述源极扇出线402的第一端与所述绑定部401电性连接,所述防护电路403的第一端与所述源极扇出线402的第二端电性连接,所述防护电路403的第二端与第二扇出线601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扇出线601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线102电性连接;所述数据线102和所述扫描线101分别通过一个或多个薄膜晶体管与位于所述显示区10的像素电极103电性连接。
53.所述绑定部401用于将外部驱动电路电性连接至所述阵列基板,所述外部驱动电路可以是源极驱动电路、驱动芯片等。所述源极扇出线402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源极扇出线402由所述绑定部401至所述防护电路403呈发散状分布,以匹配所述绑定部401与所述显示区10的尺寸不一致性;多条所述源极扇出线402所围成区域的靠近所述绑定部401一侧的尺寸小于其靠近所述防护电路403一侧的尺寸。所述防护电路403的数量为多个,其用于进行静电防护,防止其所在的电路中出现静电荷的过度积累。所述数据线的数量为多条,且多条所述数据线在所述显示区10内平行并排设置。
54.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显示区10和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40之间设置第二扇出线区60,缓解了源极驱动电路区40的输出位置与数据线102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问题,有利于减小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40的横向尺寸。
5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扇出线区60的靠近所述显示区10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扇出线区60的靠近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40一侧的长度;所述显示区10的靠近所述第二扇出线区60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40的靠近所述第二扇出线区60一侧的长度。
56.本实施例的上述设置,形成了所述第二扇出线区60由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40向所述显示区10的发散状分布,便于实现在减小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40的横向尺寸的同时,将所述防护电路403与所述数据线102一一对应连接,相应地减小了单个所述防护电路403的横向尺寸,便于源极驱动走线区40一侧的其它走线的设置。
57.进一步地,所述源极驱动走线区40包括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和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所述第二扇出线区6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与所述显示区10之间的第一子区6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与所述显示区10之间的第二子区62。部分所述绑定部401、部分所述源极扇出线402以及部分所述防护电路403位于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另外部分所述绑定部401、部分所述源极扇出线402以及部分所述防护电路403位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部分所述第二扇出线601位于所述第一子区61,另外部分所述第二扇出线601位于所述第二子区62。
58.所述第一子区61的靠近所述显示区10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子区61的靠近所
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一侧的长度;且所述第二子区62的靠近所述显示区10一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子区62的靠近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一侧的长度。本实施例的设置,有利于减小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的横向尺寸和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的横向尺寸,压缩单个所述防护电路403的布局空间,增大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之间的间隙,便于在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之间布置其它走线。
5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与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子区61与所述第二子区之间62具有第二间隙;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沿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设置的走线50。所述走线50的一端可以电性连接所述绑定部401,所述走线5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显示区10内,具体可以连接所述显示区10内的多种信号线;或者,所述走线50是所述阵列基板中发挥信号屏蔽或光线遮挡作用的金属线段,例如对数据线的反射光具有遮挡作用的遮挡走线dbs(data bm less)等。
60.可以理解,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源极驱动走线区41于所述显示区10之间设置第一子区61,并在所述第二源极驱动走线区42与所述显示区10之间设置第二子区62,使得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的空间增加,便于沿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设置走线50,降低因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空间较小而导致走线50与其它信号线短路的风险。
61.综上所述,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显示区10和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区20之间设置所述第一扇出线区30,缓解了栅极驱动电路201的输出位置与扫描线的设置位置不匹配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尺寸;并且通过在所述显示区10和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40之间设置第二扇出线区60,减小所述源极驱动电路区40的横向尺寸,为源极驱动走线区40一侧的其它走线的设置预留充分的空间。
62.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