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13:12: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柔性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蓬勃的发展,使用者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具有滑卷机构的显示装置是柔性显示面板的又一个创新应用领域,这类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模组能够根据使用需要随意切换柔性面板的显示区域面积,方便用户随身携带,使用体验多样化,是柔性显示面板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3.柔性显示模组通过滑卷机构进行拉伸或收缩,实现调整柔性显示模组的展开区域的面积,在柔性显示模组的非显示部,连接有固定组件,通过固定组件连接非显示部与滑卷机构,以驱动柔性显示模组在展开状态与收回状态之间切换。
4.然而,固定组件容易在受力作用下脱离非显示部,导致显示装置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固定组件容易在受力作用下脱离非显示部,导致显示装置损坏的技术问题。
6.第一个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7.柔性显示模组,包括依次连接的活动显示部和非显示部;非显示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盖板、显示面板和背板;
8.滑卷机构;
9.固定组件,一端用于夹持非显示部远离活动显示部的一端,另一端与滑卷机构连接;固定组件包括:第一组件;第一组件的一侧与盖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连接。
10.可选地,在非显示部远离显示部的一端,盖板沿第一方向超出显示面板第一设计距离;
11.第一方向为从活动显示部朝非显示部的方向。
12.可选地,盖板沿第二方向与显示面板齐平;
13.第二方向平行于显示面板且与第一方向垂直。
14.可选地,盖板沿第二方向超出显示面板第二设计距离;
15.第二设计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设计距离。
16.可选地,柔性显示模组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包括依次连接且弹性模量依次递增的第一图案区、第二图案区和非图案区;
17.支撑件的一侧与背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连接,非图案区的另一侧与固定组件连接;
18.第一图案区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落入于活动显示部内,第二图案区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非显示部内,非图案区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落入非显示部内。
19.可选地,第一图案区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一镂空,第二图案区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二
镂空;
20.第一镂空与第一图案区的面积之比,大于第二镂空与第二图案区的面积之比。
21.可选地,第一图案区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一通孔;第二图案区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一盲孔;
22.第二图案区的一侧与背板连接,第一盲孔开设于第二图案区远离背板的一侧。
23.可选地,固定组件包括:第二组件和第三组件;
24.第二组件位于非显示部背离盖板的一侧;
25.第三组件的一端与第二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组件连接;
26.第二组件在背板上的正投影大于第一组件在背板上的正投影。
27.可选地,在垂直于盖板的方向上,第三组件的高度大于非显示部的高度。
28.可选地,第三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
29.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30.第二子部远离第一子部的一端与第一组件的一端连接。
31.可选地,第一子部与第一组件垂直;
32.非显示部远离活动显示部的一端,与第一子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组件沿第一方向的宽度。
33.可选地,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组件远离第三组件的一端与活动显示部之间的距离,大于非显示部远离活动显示部的一端与第一子部之间的距离。
34.可选地,第三组件为弧形结构,第三组件的内弧面朝向非显示部。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36.柔性显示模组包括依次连接的活动显示部与非显示部,活动显示部能够在滑卷机构的作用下一部分呈卷曲状态,另一部分在显示装置的正面展开,或是一部分收回于显示装置的背面,另一部分呈卷曲状态,实现调整显示装置正面展开的显示区域。固定组件的一端夹持非显示部远离活动显示部的一端,另一端再与滑卷机构连接,滑卷机构能够通过固定组件对非显示部提供拉力,使得活动显示部展开或收回,以使柔性显示模组在展开状态或收回状态之间切换。本技术提供的固定组件能够夹持非显示部远离活动显示部的一端,第一组件与盖板连接,增大非显示部与固定组件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固定组件与非显示部之间的稳定性,降低非显示部从固定组件中脱落的可能性,提高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增强用户体验感。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7.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处于平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处于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处于收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5.附图标记:
46.100-显示装置;
47.1-柔性显示模组;11-活动显示部;12-非显示部;121-盖板;122-光学胶;123-偏光片;124-显示面板;125-背板;126-柔性件;127-支撑件;1271-第一图案区;1271a-第一镂空;1271b-第一通孔;1272-第二图案区;1272a-第二镂空;1272b-第一盲孔;1273-非图案区;128-粘接层;
48.2-滑卷机构;21-第一卷轴;22-第二卷轴;
49.3-固定组件;31-第二组件;32-第三组件;321-第一子部;322-第二子部;33-第一组件;34-连接部;
50.y-第一方向;a-第一设计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51.下面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应理解,下面结合附图所阐述的实施方式,是用于解释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描述,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制。
52.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理解,当我们称一个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该一个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也可以指该一个元件和另一元件通过中间元件建立连接关系。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指该术语所限定的项目中的至少一个,例如“a和/或b”可以实现为“a”,或者实现为“b”,或者实现为“a和b”。
5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54.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模组的活动显示部远离非显示部的一端作为固定端固定不动,非显示部远离活动显示部的一端作为滑动端,滑动端与固定组件连接,与固定组件同步移动,用以实现柔性显示模组的卷曲展开与收回。
55.本技术的研发思路包括:在非显示部远离活动显示部的一端与固定组件同步移动时,固定组件与非显示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连接的状态,当柔性显示模组展开时,滑卷机构通过固定组件拉住非显示部,避免非显示部脱离滑卷机构,当固定组件与非显示部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支撑固定组件受到的拉力时,固定组件与非显示部之间就容易分离,导致显示装置损坏。
56.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57.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下述实施方式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借鉴或结合,对于不同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术语、相似的特征以及相似的实施步骤等,不再重复描述。
58.请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包括:柔性显示模组1、滑卷机构2和固定组件3。
59.柔性显示模组1包括依次连接的活动显示部11和非显示部12。
60.非显示部12包括层叠设置的盖板121、显示面板124和背板125。
61.固定组件3的一端用于夹持非显示部12远离活动显示部11的一端,固定组件3的另一端与滑卷机构2连接。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组件33。第一组件33的一侧与盖板121远离显示面板124的一侧连接。
62.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模组1包括依次连接的活动显示部11与非显示部12,活动显示部11能够在滑卷机构2的作用下一部分呈卷曲状态,另一部分在显示装置100的正面展开,或是一部分收纳于显示装置100的背面,另一部分呈卷曲状态,实现调整显示装置100正面展开的显示区域。固定组件夹持非显示部12远离活动显示部11的一端,固定组件3再与滑卷机构2的一端连接,滑卷机构2能够通过固定组件3对非显示部12提供拉力,使得活动显示部11展开或收回,以使柔性显示模组1在展开状态或收回状态之间切换。本技术提供的固定组件3能够夹持非显示部12远离活动显示部11的一端,第一组件33与盖板121连接,增大非显示部12与固定组件3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固定组件3与非显示部12之间的稳定性,降低非显示部12从固定组件3中脱落的可能性,提高显示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增强用户体验感。
63.可选地,第一组件33与盖板121之间接触,第一组件33具有弹性,能够对盖板121提供弹性压力,使固定组件3与非显示部12之间保持相对稳固的状态,减少非显示部12脱离固定组件3的可能性。
64.可选地,在非显示部12远离显示部的一端,盖板121沿第一方向y超出显示面板124第一设计距离a。第一方向y为从活动显示部11朝非显示部12的方向。
65.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更宽的边框,盖板121超出显示面板124第一设计距离a,在第一方向y上,盖板121、显示面板124和背板125均具有更宽的边框,增大柔性显示模组1的非显示部12与固定组件3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增强非显示部12与固定组件3之间连接的稳固性,降低分离的几率,增强显示装置100的可靠性。
66.请参考图2,为便于理解对柔性显示模组1的划分,图2示出了柔性显示模组1处于完全平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67.进一步,请参考图3,图3示出了显示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显示模组1的展开状态,图3的标号11的一侧,为显示装置100的正面,图3标号12的一侧,为显示装置100的背面。请参考图4,图4示出了显示装置100处于收回状态下,柔性显示模组1处于的收回状态,此时,显示模组100的正面无处于展开状态的活动显示部11,活动显示部11的一部分卷曲,一部分与非显示部12处于同一平面。
68.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活动显示部11也具有非显示部12中的盖板121、显示面板124、背板125等膜层结构,与现有技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只针对非显示部12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69.本技术的研发思路包括,取消非显示部12在制作过程中的第二次切割步骤,保留原有的盖板121、显示面板124或背板125的尺寸,使得盖板121与显示面板124之间具有第一设计距离a,相应的,显示面板124与背板125的尺寸均大于同规格的柔性显示模组1中显示面板124或背板125的尺寸,起到增大非显示部12的边框区的效果。
70.可选地,本技术还提供一些实施方式,柔性显示模组1划分为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区和不具备显示功能的边框区,非显示部12对应部分显示区和全部边框区,固定组件3与边框区以及至少部分显示区连接,使用本技术增大边框区的技术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
少显示区与固定组件3的接触面积,使得无需与固定组件3连接的一部分显示区落入活动显示部11的范围内,进而增大活动显示部11的展开面积,起到增加柔性显示模组1的显示区域的效果。
71.可选地,边框区沿第一方向的宽度为3毫米~4毫米。
72.可选地,本技术可以通过完全取消显示区与边框区的接触面积,使得边框区完全对应非显示部12,而显示区对应活动显示部11,使得全部显示区能够进入卷曲状态和展平状态,增加柔性显示模组1的显示区域。
73.可选地,本技术可以通过完全取消显示区与边框区的接触面积,使得边框区完全对应非显示部12和活动显示部11,无论柔性显示模组1处于展平状态还是收回状态,显示区始终处于展平状态,使得全部显示区能够进入卷曲状态和展平状态,增加柔性显示模组1的显示区域,保证了显示区的最大利用率。
74.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板125与显示面板124的尺寸一致,背板125与显示面板124沿第一方向y齐平。本实施例中的柔性显示模组1进行了第一次切割,使得非显示部12的背板125与显示面板124尺寸一致,得到多个显示面板124。
75.可选地,请参考图1,非显示部12还包括:依次设置在盖板121与显示面板124之间的光学胶122和偏光片123。
7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121沿第二方向与显示面板124齐平。
77.第二方向平行于显示面板124且与第一方向y垂直。
78.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对非显示部12进行第二次切割,使得第二方向上的非显示部12的盖板121与显示面板124齐平,非显示部12甚至显示装置100更加美观,显示装置100的使用体验感更好。
7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121沿第二方向超出显示面板124第二设计距离。
80.第二设计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设计距离a。
81.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对非显示部12进行第二次切割,使得第二方向上的非显示部12的盖板121与显示面板124齐平,非显示部12具有更窄的边框,使得非显示部12甚至显示装置100更加美观,显示装置100的使用体验感更好。
82.可选地,第一设计距离a为3毫米~5毫米。
8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设计距离a为3毫米~5毫米,大于传统的非显示部12的1毫米~2毫米,增大了非显示部12的边框区,增大了非显示部12与固定组件3之间的连接面积,进一步增强非显示部12与固定组件3之间的稳定性。
84.可选地,根据显示装置100机型的不同,使活动显示部11可以包括多种显示状态。例如,活动显示部11只有在显示装置100的正面呈展开状态的那一部分才用于显示画面,或者,活动显示部11呈展开状态和卷曲状态的两部分都用于显示画面,使用者能够从侧面观察到呈卷曲状态的那部分活动显示部11所显示的画面。
85.可选地,非显示部12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为2毫米~10毫米。
86.可选地,当非显示部12完全对应边框区时,显示区对应活动显示部11,非显示部12在第一方向y上的尺寸为3毫米~4毫米,即边框区在第一方向y上的宽度为2毫米~10毫米,使得非显示部12与固定组件3同步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对活动显示部11的显示区造成干涉,保证了显示区的良好显示效果。
8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非显示部12还包括:支撑件127。支撑件127包括依次连接且弹性模量依次递增的第一图案区1271、第二图案区1272和非图案区1273。
88.支撑件127的一侧与背板125远离显示面板124的一侧连接,非图案区1273的另一侧与固定组件3连接。
89.第一图案区1271在显示面板124上的正投影落入于活动显示部11内,第二图案区1272在显示面板124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非显示部12内,非图案区1273在显示面板124上的正投影落入非显示部12内。
90.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27能够在柔性显示模组1卷曲时提供一定的支撑能力,避免柔性显示模组1过于柔软而容易产生褶皱,影响显示效果。支撑件127的一侧连接柔性显示模组1的背板125,另一侧连接固定组件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支撑件127增设过渡区的设计,提高柔性显示模组1、支撑件127与固定组件3之间的稳定性。
91.可选地,支撑件127与固定组件3之间通过粘接层128连接。
92.可选地,非显示部12还包括柔性件126,柔性件126的一侧与背板125连接,另一侧与支撑件127保持相对稳定的连接状态。
93.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中支撑件127包括图案区和非图案区1273,图案区做挖孔处理,得到若干个镂空,以减小图案区的弹性模量,使一个支撑件127具备两者不同的弹性模量,图案区易于弯曲,非图案区1273较为稳定,不易弯曲。请参考图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图案区1271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一镂空1271a,第二图案区1272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二镂空1272a。
94.第一镂空1271a与第一图案区1271的面积之比,大于第二镂空1272a与第二图案区1272的面积之比。
9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现有技术中支撑件127的图案区的镂空面积,将支撑件127原有的图案区分为第一图案区1271和第二图案区1272,第一图案区1271的第一镂空1271a和第二图案区1272的第二镂空1272a在单位面积内的所占面积比不一致,第二镂空1272a的面积占比小于第一镂空1271a的面积占比。换言之,第二镂空1272a更小,第一镂空1271a更大,第一图案区1271、第二图案区1272和非图案区1273的弹性模量依次递增,第二图案区1272作为过渡区,使一个支撑件127具备三种不同的弹性模量。由于第二图案区1272的第二镂空1272a面积变小,因此第二图案区1272相对于整个支撑件127的面积占比也减小了,相应地,非图案区1273相对于整个支撑件127的面积占比变大,进而能够增加非图案区1273与固定组件3的连接面积,以增加固定组件3与非显示部12的连接面积,使得固定组件3与柔性显示模组1的非显示部12之间不易分离。
9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第一图案区1271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一通孔1271b。第二图案区1272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一盲孔1272b。
97.第二图案区1272的一侧与背板125连接,第一盲孔1272b开设于第二图案区1272远离背板125的一侧。
9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图案区1272做半挖空处理,第一盲孔1272b的开口朝向第二图案区1272远离背板125的一侧,通过在第二图案区1272开设第一盲孔1272b也能够起到减小弹性模量的效果,使第二图案区1272的弹性模量处于第一图案区1271和非图案区1273的弹性模量之间,确保第二图案区1272不会发生弹性突变的情况,防止支撑件127受到的应力集
中,同时,由于第二图案区1272未完全挖空,第二图案区1272也能够与背板125连接,并且非图案区1273与背板125也处于连接状态,使得背板125与支撑件127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大,能够增大柔性显示模组1与支撑件127之间的稳定性,进而增大柔性显示模组1、支撑件127以及固定组件3三者之间的稳定性。
9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和图6,固定组件3包括:第二组件31和第三组件32。
100.第二组件31位于非显示部12背离盖板121的一侧。
101.第三组件32的一端与第二组件3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组件33连接。
102.第二组件31在背板125上的正投影大于第一组件33在背板125上的正投影。
10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组件31位于非显示部12的端部,能够对非显示部12起到保护作用。第二组件31与背板125的连接面积,大于第一组件33与盖板121的连接面积,第二组件31与非显示部12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104.可选地,请参考图1,第一组件33远离第三组件33的一端的一侧与盖板121远离显示面板124的一侧通过粘接层128等膜层间接连接。非显示部12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落入于第三组件32在第一平面上的正投影内,第一平面垂直于第二组件31。
105.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盖板121的方向上,第三组件32的高度大于非显示部12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组件31与背板125远离显示面板124的一侧连接,第三组件32与非显示部12的端部对应,从图示角度看,第三组件32高于非显示部12的端部,能够对非显示部12起到保护作用。
10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第三组件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子部321和第二子部322。
107.第一子部321和第二子部32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08.第二子部322远离第一子部321的一端与第一组件33的一端连接。
109.可选地,第一子部321对应于非显示部12远离活动显示部11的端部,第二子部322连接第一子部321与第一组件33,第一子部321与第二子部322之间具有弹性,使得第一子部321和第二子部322之间的夹角可以变化,当非显示部12插入固定组件3之间时,夹角增大,来自第一子部321和第二子部322之间的弹力能够使第一组件33与盖板121处于挤压状态,增加了第一组件33与盖板12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固定组件3与非显示部1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11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部321与第一组件33垂直。
111.非显示部12远离活动显示部11的一端,与第一子部32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组件33沿第一方向y的宽度。本实施例通过设计非显示部12与第一子部32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组件33的宽度,提高了第一组件33与非活动部12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夹持效果更好,也避免影响活动显示部11的显示效果。
112.可选地,非显示部12与第一子部321之间的距离处于0.2毫米至1毫米之间,保证第一子部321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不对非显示部12产生意外干涉。
11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y上,第一组件33远离第三组件32的一端,与活动显示部11之间的距离大于非显示部12远离活动显示部11的一端与第一子部321之间的距离。
1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件33与活动显示部1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活动显示部11与显示区对应时,第一组件33不影响活动显示部11的显示。并且,非显示部12与第一子部321之间的距离较短,避免固定组件3占用显示装置100过多的空间。
115.可选地,在第一方向y上,第一组件33远离第三组件32的一端,与活动显示部11之间的距离为2毫米~10毫米。
116.可选地,第三组件32高于第一组件33,第一子部321与第二子部32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1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组件32为弧形结构,第三组件32的内弧面朝向非显示部12。
118.可选地,请参考图6,第三组件32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开口朝向非显示部12,第三组件32的外观更加圆滑,减少了第三组件32与非显示部12磕碰过程中被损坏的可能性,进一步保证了对非显示部12的保护效果。
119.可选地,请参考图7,活动组件还包括:连接部34。活动显示部11与滑卷机构2的第一卷轴21贴合做展开或收回动作,连接部34与滑卷机构2的第二卷轴22连接,对非显示部12提供拉力。
120.应用本技术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21.1、第一组件33与非显示部12远离第二组件31的一侧接触,第一组件33与第二组件31能够将非显示部12远离活动显示部11的一端夹持起来,使得非显示部12不易从固定组件3中脱落。
122.2、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更宽的边框,盖板121超出显示面板124第一设计距离a,在第一方向y上,盖板121、显示面板124和背板125均具有更宽的边框,增大柔性显示模组1的非显示部12与固定组件3的接触面积,能够增强非显示部12与固定组件3之间连接的稳固性,能够降低分离的几率,增强显示装置100的可靠性。
123.3、在第二方向对非显示部12进行第二次切割,使得第二方向上的非显示部12的盖板121与显示面板124齐平,非显示部12甚至显示装置100更加美观,显示装置100的使用体验感更好。
124.4、支撑件127能够在柔性显示模组1卷曲时提供一定的支撑能力,避免柔性显示模组1过于柔软而容易产生褶皱,影响显示效果。支撑件127的一侧连接柔性显示模组1的背板125,另一侧连接固定组件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对支撑件127增设过渡区的设计,提高柔性显示模组1、支撑件127与固定组件3之间的稳定性。
125.5、第二图案区1272未完全挖空,第二图案区1272也能够与背板125连接,并且非图案区1273与背板125也处于连接状态,使得背板125与支撑件127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大,能够增大柔性显示模组1与支撑件127之间的稳定性,进而增大柔性显示模组1、支撑件127以及固定组件3三者之间的稳定性。
1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词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示例性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是为了便于描述或简化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27.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
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2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30.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方案技术构思的前提下,采用基于本技术技术思想的其他类似实施手段,同样属于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