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充电桩及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31 08:05: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地锁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桩及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处于爆发式增长的拐点,但普遍存在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的问题。并且当前充电桩普遍需要通过刷卡或app扫码方式授权启动充电,给用户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桩及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新能源车辆充电时遇到的占位与不便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本地蓝牙通讯模块,用于供移动端的移动蓝牙通讯模块扫描并配对以建立蓝牙通讯连接;超声波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充电停车位内是否停有车辆;其中,充电停车位内设有与充电桩通信连接的智能地锁;控制器,与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的开启和关闭;以及,与所述智能地锁通信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地锁的上升与下降。
5.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端在建立蓝牙通讯连接后供用户基于所述移动端进行身份识别和自动鉴权,并在确认无误后生成授权信息;所述移动端通过蓝牙通讯连发送至充电桩。
6.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在获得授权信息后控制所述智能地锁下降。
7.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在获取充电结束信息后控制开启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
8.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在获得表示充电停车位内没有车辆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智能地锁上升,并关闭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
9.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为周期性检测。
10.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与所述智能地锁的通信方式为蓝牙。
11.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移动端,其上安装有移动蓝牙通讯模块;智能地锁,设于充电停车位内;如上所述的充电桩,与所述智能地锁通信连接;所述充电桩包括:本地蓝牙通讯模块,供所述移动蓝牙通讯模块扫描并配对以建立蓝牙通讯连接;超声波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充电停车位内是否停有车辆;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的开启和关闭,以及控制所述智能地锁的上升与下降。
12.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端在建立蓝牙通讯连接后供用户基于所述移动端进行身份识别和自动鉴权,并在确认无误后生成授权信息;所述移动端通过蓝牙通讯连发送至充
电桩。
13.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桩及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技术当用户靠近充电桩时,可通过安装在用户移动端的蓝牙app自动完成身份识别,无感知鉴权,实现即插即充的功能;可通过充电桩实现地锁的升降控制,防止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可通过超声波检测模块识别充电车辆是否驶离充电车位,进而确保地锁正确动作,避免发生车辆未驶离时,地锁误升的情况。
附图说明
15.图1显示为本技术于一实施例中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7.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虽然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但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18.在通篇说明书中,当说某部分与另一部分“连接”时,这不仅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形,也包括在其中间把其它元件置于其间而“间接连接”的情形。另外,当说某种部分“包括”某种构成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则并非将其它构成要素,排除在外,而是意味着可以还包括其它构成要素。
19.其中提到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等术语是为了说明多样的部分、成分、区域、层及/或段而使用的,但并非限定于此。这些术语只用于把某部分、成分、区域、层或段区别于其它部分、成分、区域、层或段。因此,以下叙述的第一部分、成分、区域、层或段在不超出本技术范围的范围内,可以言及到第二部分、成分、区域、层或段。
20.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2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充电桩及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展示为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系统包
括:
22.移动端100,其上安装有移动蓝牙通讯模块110。
23.举例来说,所述移动蓝牙通讯模块110为蓝牙app,安装于用户ios或android智能机上,当用户驾驶电动车辆驶入充电桩300可连接范围(通常为15米以内)时,用户手机的蓝牙app(移动蓝牙通讯模块110)扫描到充电桩300的本地蓝牙通讯模块310,则自动进行配对。配对成功后,建立蓝牙通讯连接,进而由用户在移动端100上完成身份识别和自动鉴权,或移动端100自动完成身份识别和自动鉴权。在确认无误后生成授权信息;所述移动端100通过蓝牙通讯连发送至充电桩300。
24.智能地锁200,设于充电停车位内。当停车位没有车辆时,可以控制智能地锁200升起,以防止燃油车辆或非充电车辆占用车位。智能地锁200下降后可供车辆驶入充电停车位内,然后对车辆进行充电。
25.充电桩300,与所述智能地锁200通信连接;所述充电桩300包括:
26.本地蓝牙通讯模块310,供移动端100的移动蓝牙通讯模块110扫描并配对以建立蓝牙通讯连接。所述本地蓝牙通讯模块310,可在充电桩300使用时关闭,以防止用户的移动终端扫描到,而在充电桩300未使用时开启,持续向外广播,以供进入连接范围内的移动端100的移动蓝牙通讯模块110扫描到。
27.超声波检测模块320,用于检测所述充电停车位内是否停有车辆。本技术中的超声波检测模块320主要用于检测充电停车为内是否有车辆,进而便于控制器330控制智能地锁200的上升与下降。优选地,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320为周期性检测,以便准确判断出车辆移开,避免发生地锁误升的情况。
28.控制器330,用于控制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320的开启和关闭,以及控制所述智能地锁200的上升与下降。具体来说,本技术所述控制器330的控制逻辑如下:
29.所述控制器330在获得授权信息后控制所述智能地锁200下降;所述控制器330在获取充电结束信息后控制开启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320;所述控制器330在获得表示充电停车位内没有车辆的检测信号时控制所述智能地锁200上升,并关闭所述超声波检测模块320。其中,充电结束信息可由充电桩300获取,并传输给控制器330。
30.于一或多个实施例中,采用本技术所述的基于充电桩300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其充电控制流程可如下所述:
31.1)用户驾驶电动车辆驶入充电桩300的本地蓝牙通讯模块310可连接范围;
32.2)用户移动端100的移动蓝牙通讯模块110(如手机的蓝牙app)扫描到充电桩300的本地蓝牙通讯模块310,自动进行配对,配对成功后,建立蓝牙通讯连接,进而在移动端100上完成身份识别和自动鉴权;
33.3)充电桩300的控制器330通过通讯连接控制智能地锁200下降,同时可关闭本地蓝牙通讯模块310;
34.4)用户驾车驶入充电车位,并将电动车辆设置为不可行驶状态或熄火状态;
35.5)用户取出充电枪,插入电动车辆插座;
36.6)充电桩300启动输出,给电动车辆充电;
37.7)充电完成(含故障或车端中止),发送充电结束信息;
38.8)充电桩300的控制器330启动超声波检测模块320,持续周期性检测判断电动车
辆是否驶离充电车位;
39.9)若检测到电动车辆驶离充电车位,充电桩300的控制器330则通过通讯连接控制智能地锁200上升,同时可关闭超声波检测模块320,并开启本地蓝牙通讯模块310。
40.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电桩及基于充电桩的充电鉴权与地锁控制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1.1)当用户靠近充电桩时,可通过安装在用户移动端的蓝牙app自动完成身份识别,无感知鉴权,实现即插即充的功能。
42.2)可通过充电桩实现地锁的升降控制,防止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
43.3)可通过超声波检测模块识别充电车辆是否驶离充电车位,进而确保地锁正确动作,避免发生车辆未驶离时,地锁误升的情况。
44.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包含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