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下连通口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19:05: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施工缝期的防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连通口施工缝、或先施工的区域与后施工的区域地下结构连接处等场合的地下连通口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2.因工程建设需要或受开发进度影响,同一地块地下室,先施工一个区段,地下室顶板、侧墙、底板需预留施工缝,临时封堵;或不同地块之间地下室通过地块之间道路下连通道相连,如建设不同步需在连通道预留施工缝。预留施工缝处,钢筋裸露在外,风吹雨晒,容易锈蚀;同时施工缝将来新老混凝土连接部位底板、侧墙、顶板地下水渗漏也是常见质量通病,素有“十缝九漏”之说,如何预防施工缝处钢筋锈蚀、渗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一些常规的做法有一定的缺点。
3.常规方案对于连通口施工缝的处理方式为:在基础底板中设置中置式橡胶止水带进行防水;利用膨胀橡胶止水条进行封堵;在施工缝的顶部设置防水橡胶垫板和钢压板,在施工缝底部设置防水层进行表面封闭的复合防水、封堵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施工简便,成本低,但这种防水技术形式单一,渗水路线短,年份久后很容易造成施工缝处漏水,修补后效果持续时间短,并且对于新老建筑的连接无具体措施。
4.已有的实用新型(cn201620324840.8)的地下连通口防水构造,包括围护部分和渗水点防水部分,所述围护部分采用高压旋喷桩,所述高压旋喷桩围设于施工缝的外围以及新老结构基础的底部;所述渗水点防水部分包括连接施工缝两侧的中埋式止水带,填充在施工缝内的膨胀止水条和防水密封膏,设置于施工缝顶部的防水卷材、可卸式止水带和钢压板,以及覆盖于施工缝顶层的盖板。其缺点在于用到高压旋喷桩,且防止钢筋锈蚀的构造相对复杂,实用性不强。
5.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易于实现,防水效果好,且能够应用于连通口施工缝或先后施工的结构连接处等场合的地下连通口防水构造,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防渗漏性能好的地下连通口防水构造。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地下连通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施工缝处设置预备凿除区域和止水钢板,所述的预备凿除区域用于包裹底板、侧墙和/或顶板的预留钢筋;所述的止水钢板一部分埋设于顶板、侧墙或底板端部,另一部分埋设于预备凿除区域;可拆除的封堵墙设置于底板和顶板之间以及相邻侧墙之间;封堵墙与预备凿除区域之间有一定间隔。
8.优选地,所述的预备凿除区域,指在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施工缝处多浇筑的混凝土区域,在复建时预备凿除区域被凿除,新浇筑区域与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底板
和/或侧墙连接;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施工缝处是指: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浇筑结构与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浇筑结构的连接处。
9.优选地,所述的预留钢筋埋设在顶板、侧墙和底板内,预留钢筋的一端位于顶板、侧墙和底板外侧;任一顶板、侧墙、底板内分别有两排平行设置的所述的预留钢筋;止水钢板位于顶板、侧墙、底板内的两排预留钢筋之间。
10.优选地,止水钢板的一半埋设于顶板、侧墙或底板端部,另一半埋设于预备凿除区域。
11.所述的顶板与框架梁连接,顶板上方有覆土,反坎设置于覆土边缘且与顶板连接。
12.任一侧墙的端部连接框架柱,框架柱的前、后面以及外侧面分别连接框架梁一、框架梁三和框架梁二;可拆除的封堵墙设置于侧墙一和侧墙二之间,且分别与侧墙一、侧墙二连接;侧墙一和侧墙二的预备凿除区域连成一体。
13.所述的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浇筑结构包括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底板和侧墙,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浇筑结构包括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底板和侧墙,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与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之间有施工缝,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底板与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底板之间有施工缝,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侧墙与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侧墙之间有施工缝。
14.所述的止水钢板基本平行于顶板、底板、侧墙设置,止水钢板两端外折,整体呈船型。
15.可拆除的封堵墙位置不与施工缝、止水钢板冲突。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解决了(1)先施工区域投入使用时,连通口施工缝处的顶板、底板和侧墙处的临时挡土防水问题;(2)施工缝处多浇筑一段混凝土包裹底板、侧墙、顶板预留钢筋,复建时再凿除该部分混凝土至止水钢板中间处,解决了传统方案中预留钢筋暴露在水土中出现锈蚀、橡胶柔性止水带容易受到破坏影响施工缝的永久防水等问题;(4)临时封堵避开止水钢板及施工缝,复建时可机械切除,加快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断缝处剖面顶板和底板防水构造;
18.图2为连通口平面图;
19.图3为断缝处侧墙防水构造;
20.图4为复建时切割拆除封堵墙,凿除预留部分混凝土,重新浇筑示意图;
21.其中,1.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2.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3.止水钢板;4.预留钢筋;5.封堵墙;6.封堵墙与预备凿除区域的间隔;7.预备凿除区域;8.新浇筑区域;9.顶板;10.覆土;11.反坎;12.框架梁;12a.框架梁一;12b.框架梁二;12c.框架梁三;13.底板;14框架柱;15a.侧墙一;15b.侧墙二;16.施工缝;17.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23.本实用新型的地下连通口防水构造,施工缝处(即断缝处)顶板和底板防水构造位置、封堵墙位置如图1所示;侧墙设置止水钢板,如图2~3所示;复建时拆除封堵墙,凿除包裹
混凝土如图4所示。预备凿除区域7是施工缝处多浇筑区域,该区域在复建时需凿除。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1和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2如图1-4所示。
24.一种地下连通口防水构造,在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1的施工缝16处设置预备凿除区域7和止水钢板3,所述的预备凿除区域用于包裹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对应的底板、侧墙和/或顶板的预留钢筋4;所述的止水钢板一部分埋设于顶板、侧墙或底板端部,另一部分埋设于预备凿除区域7;可拆除的封堵墙5设置于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对应的底板13和顶板9之间以及相邻侧墙之间;封堵墙与预备凿除区域之间有一定间隔(封堵墙与预备凿除区域的间隔6),该间隔大于300mm。
25.所述的预备凿除区域,指在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施工缝处多浇筑的混凝土,在复建时预备凿除区域被凿除,并重新浇筑;新浇筑区域与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底板和/或侧墙连接;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施工缝处是指: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浇筑结构与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浇筑结构的连接处。
26.所述的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浇筑结构包括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底板和侧墙等,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浇筑结构包括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底板和侧墙等,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与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之间有施工缝,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底板与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底板之间有施工缝,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侧墙与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侧墙之间有施工缝。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区域投入使用时,在这些施工缝处多浇筑一段预备凿除区域,且在顶板和底板之间、侧墙之间浇筑封堵墙,复建时拆除封堵墙,且将预备凿除区域凿除并重新浇筑新浇筑区域,新浇筑区域也是混凝土,新浇筑区域8包括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侧墙、顶板、底板,为了图示的简便,图4中的新浇筑区域8仅示出了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底板的部分区域,新浇筑区域必然大于预备凿除区域,侧墙对应的新浇筑区域未图示,其完全覆盖图2中的预备凿除区域7且比图2中的预备凿除区域更大。
27.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底板、顶板、侧墙上均有施工缝16,施工缝位于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顶板、底板、侧墙的端面(该端面连接后施工的地下连通口的浇筑结构)。
28.底板、顶板、侧墙、框架梁、框架柱、反坎、封堵墙、新浇筑区域、预备凿除区域等均为混凝土浇筑而成。
29.所述的预留钢筋埋设在顶板、侧墙和底板内,预留钢筋的一端位于顶板、侧墙和底板外侧;任一顶板、侧墙、底板内分别有两排平行设置的所述的预留钢筋(预留钢筋一4a和预留钢筋二4b);止水钢板位于顶板、侧墙、底板内的两排预留钢筋之间。同样的,新浇筑区域8内部也埋设有两排钢筋17。
30.优选地,止水钢板的一半埋设于顶板、侧墙或底板端部,另一半埋设于预备凿除区域。
31.对于先施工的地下连通口,所述的顶板9与框架梁12连接,顶板上方有覆土10,反坎11设置于覆土边缘且与顶板连接。顶板、框架梁、反坎可一体浇筑成型。可拆除的封堵墙设置于顶板和底板之间,且分别与顶板、底板连接。
32.以图2为例,任一侧墙的端部连接框架柱14,框架柱的前、后面以及外侧面分别连接框架梁一12a、框架梁三12c和框架梁二12b;可拆除的封堵墙5设置于侧墙一和侧墙二之间,且分别与侧墙一、侧墙二连接;侧墙一15a和侧墙二15b的预备凿除区域7连成一体。框架
柱、框架梁一、框架梁二、框架梁三、侧墙可一体浇筑成型。
33.所述的止水钢板基本平行于顶板、底板、侧墙设置,止水钢板两端外折,整体呈船型。
34.关键点包括:(1)一种地下连通口处,施工缝处多浇筑一段混凝土包裹预留钢筋;
35.(2)临时封堵避开施工缝及止水钢板;(3)复建时,针对不同区域的处理办法(切割拆除封堵墙,凿除预留部分混凝土)。
3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解决了挡土防水问题,先施工区域可以迅速投入使用(2)先浇筑预备凿除区域,解决了预留钢筋、止水钢板的锈蚀问题;临时封堵避开了施工缝,便于将来凿除,避免对施工缝处的止水钢板、连接钢筋造成破坏,留下渗漏隐患,对不同的构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切割拆除封堵墙,凿除预留部分混凝土),体现了统筹安排,科学设计施工理念。(3)提高工程施工速度,增加经济性。
37.以上显示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以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进要求保护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