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21 14:14: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散热装置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装置;然而,目前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6.本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容纳有散热介质;
7.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呈条状,沿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
8.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一空间。
9.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工作壁侧,所述工作壁为所述本体与发热件连接一侧的壁体;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10.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的两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本体的侧壁形成有第二空间,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的两端的第一毛细结构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二空间。
11.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接触;或,
12.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
13.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包括:
14.第一条状部,
15.第二条状部,与所述第一条状部的截面不同,与所述第一条状部交错形成所述第一毛细结构。
16.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毛细结构还包括:
17.第三条状部,与所述第一条状部和所述第二条状部交错形成所述第一毛细结构;
18.其中,所述第三条状部、所述第一条状部和所述第二条状部均呈柱状,所述第一条状部、所述第二条状部和所述第三条状部中至少两个直径不同。
19.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中的第一部分第一毛细结构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工作壁侧,所述工作壁为所述本体与发热件连接一侧的壁体;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中的第二部分第一毛细结构以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满足垂直条件,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20.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在蒸发区域的厚度大于所
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在冷凝区域的厚度。
21.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22.第二毛细结构,设置于形成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气态状的散热介质能够在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内凝结成液态;
23.其中,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为金属网状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为非金属结构。
2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的散热装置和发热件:
25.所述散热装置用于为发热件散热。
26.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本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容纳有散热介质;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呈条状,沿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一空间;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快速地在第一空间形成气态散热介质并流动,大大地减小了液态散热介质形成气态的散热介质的行程和时间,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10、本体;111、容纳腔;112、第一空间;113、工作壁;114、第二空间;115、第三空间;120、第一毛细结构;121、凹槽;130、第二毛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33.在本技术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5.以下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实施例记载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36.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本体110和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本体110具有容纳腔111;所述容纳腔111内容纳有散热介质;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呈条状;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沿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1内;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12;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一空间112;第一空间112形成气态散热介质的流道,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
能够快速地在第一空间112形成气态散热介质并流动,大大地减小了液态散热介质形成气态散热介质的行程和时间,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本体1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本体110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又例如,本体110可以为管状结构。
38.这里,散热介质类型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在气态和液态之间转化即可。例如,散热介质可以为水。
39.这里,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为散热介质在本体110的蒸发端和本体110的冷凝端之间流动形成的方向。例如,当本体110为管状结构的情况下,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为管状结构的长度方向。
4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120的结构不作限定。
41.例如,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20可以包括:第一条状部和第二条状部。第二条状部与所述第一条状部交错形成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20。
42.这里,第二条状部的截面与所述第一条状部的截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一示例,第二条状部的截面与所述第一条状部的截面均为圆形或椭圆形,第二条状部的直径和第一条状部的直径不同。
43.这里,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20还可以包括:第三条状部,第三条状部与所述第一条状部和所述第二条状部交错形成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20。
44.第三条状部的载面、第二条状部的截面和所述第一条状部的截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三条状部、所述第一条状部和所述第二条状部均呈柱状,所述第一条状部、所述第二条状部和所述第三条状部中至少两个直径不同。
4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结构120的材料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毛细结构120可以为非金属结构,此时,第一毛细结构120具有吸附性,能够使液态散热介质保持到第一毛细结构120内。
46.这里,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12的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接触,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接触的端部为非平面,此时,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接触的端部形成第一空间112。又例如,如图3所示,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
47.这里,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排布不作限定。
48.例如,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可以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49.这里,第一方向不作限定。例如,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为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可以为本体110的宽度方向。这里,垂直条件是指垂直或大体垂直。
50.又例如,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可以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51.这里,第二方向不作限定。例如,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为本体11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本体110的厚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可以满足垂直条件。
52.这里,第一毛细结构120在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的截面可以保持不变,也可以变化。作为一示例,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在蒸发区域的厚度大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
毛细结构120在冷凝区域的厚度;此时,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宽度在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可以保持不变,以便通过截面较大的第一毛细结构120在蒸发区域存储更多的液态散热介质,使更多的液态散热介质吸收热量蒸发;在冷凝区域第一毛细结构120主要用传递液态散热介质,使液态散热介质流回至蒸发区域,将冷凝区域第一毛细结构120的截面设置的较小,能够变向地增大冷凝区域的气态散热介质的空间,使更多的气态散热介质在较大空间内快速的冷凝形成液态散热介质,通过使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在蒸发区域的厚度大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在冷凝区域的厚度能够大大地增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5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于所述本体110的工作壁113侧,所述工作壁113为所述本体110与发热件连接一侧的壁体。通过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能够大大地提高散热装置对发热件的散热能力。
54.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体110结构相同的情况,如果在容纳腔111内设置一个第一毛细结构120,此时,第一毛细结构120在第一方向的宽度需要设置的较大,以使散热装置具有较大的散热能力;第一毛细结构120的两端在第一方向a与所述本体110的侧壁形成第三空间115;第一毛细结构120的两端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三空间115内形成气态散热介质流动,如果第一毛细结构120在第一方向的宽度设置的太大,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部分液态散热介质与第三空间115的距离太大而无法蒸发至所述第三空间115形成气态散热介质流动,大大地降低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因此,如果在容纳腔111内设置一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第一毛细结构120在第一方向a的宽度受限,即使第一毛细结构120在第一方向a的宽度设置的较大,由于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的部分液态散热介质无法蒸发形成气态散热介质而使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较低;同时,气态散热介质会在形成容纳腔111的内壁凝结而形成液态散热介质,液态散热介质会顺着容纳腔111内壁流回到第一毛细结构120,由于一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在第一方向a的宽度不能设置的较大,此时,第三空间115较大,液态散热介质会顺着容纳腔111内壁经第三空间115流回到第一毛细结构120的行程变长,大大增大液态散热介质流回第一毛细结构120的时间,使得液态散热介质再次蒸发形成气态散热介质的周期增长,大大地降低了散热介质散热效率,降低了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如图1所示,在第一方向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12,此时,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快速地蒸发至第一空间112形成气态散热介质并流动,且由于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单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大大减小,使得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全部快速地转化为气态散热介质,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在第一方向的宽度可以设置的较大,液态散热介质顺着容纳腔111内壁流回到第一毛细结构120的行程变短,大大减小液态散热介质流回第一毛细结构120的时间,使得液态散热介质再次蒸发形成气态散热介质的周期变短,大大地提高了散热介质散热效率,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55.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两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本体110的侧壁形成有第二空间114,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两端的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二空间114,使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两端的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快速地在第二空间114形成气态散热介
质而流动。
56.这里,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两端是指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作一个整体的两端。
57.这里,由于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一空间112,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两端的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二空间114,此时,每一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两端均存在形成气态散热介质空间,能够使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全部液态散热介质快速地蒸发形成气态散热介质,大大地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5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的第一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以第一方向a并列设置于所述本体110的工作壁113侧,所述工作壁113为所述本体110与发热件连接一侧的壁体;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的第二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以第二方向b并列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满足垂直条件,所述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满足垂直条件,以便使单个第一毛细结构120的截面积可以设置的较小,且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12,使得单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更快速地蒸发形成气态散热介质,大大地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59.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形成第一空间112方式,以及第二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形成第一空间112方式与上述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12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60.例如,第一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第二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接触的端部为非平面。
61.作为一示例,如图4所示,第一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通过第一间隙形成第一空间112;第二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的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靠近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的表面设置有凹槽121,第二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通过凹槽121形成第一空间112。
62.这里,第二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可以通过面与面接触,第二部分第一毛细结构120中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通过面与面接触,能够使发热件的热量在相邻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传递,又能够通过凹槽121使液态的散热介质快速地在凹槽121内形成气态散热介质,能够大大地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63.这里,凹槽121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凹槽121的截面可以为半圆形,也可以为矩形。
6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毛细结构130,第二毛细结构130设置于形成所述容纳腔111的内表面,气态状的散热介质能够在所述第二毛细结构130内凝结成液态;液态的散热介质能够基于第二毛细结构130流动至第一毛细结构120,并在第一毛细结构120再次蒸发。
65.在本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与第二毛细结构130接触,发热件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二毛细结构130传递至第一毛细结构120。当然,散热装置不设置第二毛细结构130的情况下,第一毛细结构120可以直接与形成容纳腔111的内表面接触。
66.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毛细结构120和第二毛细结构13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所
述第二毛细结构130为金属网状结构,所述第一毛细结构120为非金属结构;此时,第一毛细结构120具有吸附能力,能够使液态的散热介质吸附到第一毛细结构120内,吸附至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的散热介质吸热蒸发至容纳腔111内,气态的散热介质在第二毛细结构130内凝结。
67.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包括:本体110,具有容纳腔111;所述容纳腔111内容纳有散热介质;至少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呈条状,沿散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1内;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12;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蒸发至所述第一空间112;第一空间112形成了气态散热介质的流道,相邻两个第一毛细结构120内的液态散热介质能够快速地在第一空间112形成气态散热介质并流动,大大地减小了液态散热介质形成气态的散热介质的行程和时间,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能力。
68.本技术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的散热装置和发热件:所述散热装置用于为发热件散热。
69.这里,电子设备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为电脑,也可以为手机。
7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