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5-21 11:19: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对于写字楼、公寓、商场和酒店等场所,由于整体面积较大以及场所内会被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小空间,因此普通的分体式“一拖一”的空调型号往往不能满足这些场所的实际使用需求,因此“一拖多”的商用型号空调应运而生,“一拖多”空调的结构形式为具有多个室内机,每个室内机可分别安装在多个房间,多个室内机共用一个室外机,相比于分体式“一拖一”的空调,“一拖多”空调价格更为低廉,且所需外机安装空间更小。
[0003]“一拖多”空调在使用时,任意一台室内机开启后,室外机都需要开机运转并向该室内机输送冷量/热量,随着室内机开启数量的增加,室外机对应输出的冷量/热量也相应的增加,这样室外机供冷/供热的功率参数被设计为至少要满足所有室内机的冷量/热量供应需求,即室外机能力至少要多于所有室内机能力之和。
[0004]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0005]
为满足上述室外机能力的设计需求,“一拖多”空调外机的冷量/热量输出能力一般被设计为较高数值;而由于实际使用过程中所有室内机同时使用情况又较少,“一拖多”空调的大多数运行状态是室外机以较大功率运行,而仅有部分室内机开启使用,因此室内机的实际冷量/热量需求要小于室外机的当前供冷/供热能力,这无疑会造成室外机多余冷量/热量输出能力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0007]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空调器在室外机供冷/供热多余室内机需求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能量浪费的技术问题。
[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
[0009]
冷媒换热模组,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并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构造为一冷媒循环回路;
[0010]
室内蓄能换热模组,包括室内蓄能部,室内蓄能部与室内换热器连接构造成室内蓄能回路,室内蓄能部能够受控的蓄积来自室内换热器的冷量/热量,或者向室内换热器释放冷量/热量;
[0011]
室外蓄能换热模组,包括室外蓄能部,室外蓄能部与室外换热器连接构造成室外蓄能回路,室外蓄能部能够受控的蓄积来自室外换热器的冷量/热量,或者向室外换热器释放冷量/热量;
[0012]
中间换热模组,包括与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分别连通的中间换热部,室内蓄
能部和室外蓄能部能够在中间换热部受控的进行热交换。
[0013]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冷媒换热模组,冷媒换热模组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并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构造为一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蓄能换热模组,蓄能换热模组包括:
[0014]
室内蓄能部,室内蓄能部与室内换热器连接构造成室内蓄能回路,室内蓄能部能够受控的蓄积来自室内换热器的冷量/热量,或者向室内换热器释放冷量/热量;
[0015]
室内蓄能管路,其被构造为连接室内蓄能部和室内换热器以构造成室内蓄能回路;其中室内蓄能管路的部分管路被作为并接管段且设置有用于控制并接管段通断的第一控制阀;
[0016]
室外换热管路,其两端与并接管段并联连接,室外换热管路的至少部分管路设置于室外换热器内,以使流经室外换热管路的蓄能工质能够与室外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室外换热管路设置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第二控制阀。
[0017]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18]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在原有冷媒换热模组的基础上新增有室内蓄能换热模组、室外蓄能换热模组和中间换热模组,其中室内蓄能换热模组能够用于从室内换热器吸收冷量/热量,相当于增加了室内机的实际冷热负荷,因而能够将室内机输出的部分多余冷量/热量进行储存;同时,室内蓄能换热模组获取的冷量/热量不仅能够用于重新向室内换热器释放,还可以控制向室外换热器输送,以对该部分冷量/热量进行有效再利用。这样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上述对空调系统的模组结构设计改动,可以有效降低室外机多余能量的浪费,提升空调系统对于能量的实际利用效率。
[0019]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20]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0021]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0025]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0026]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示意图。
[0027]
附图标记:
[0028]
100、冷媒换热模组;101、室内换热器;102、室外换热器;103、压缩机;
[0029]
其中,对于图1示出的空调系统,附图标记如下:
[0030]
201、室内蓄能部;202、室内蓄能管路;203、中间换热管路;204、并接管段;205、第一控制阀;206、第二控制阀;
[0031]
301、室外蓄能部;302、室外蓄能管路;303、第三控制阀;
[0032]
400、中间换热模组;401、中间换热部;
[0033]
对于图2示出的空调系统,附图标记如下:
[0034]
201、室内蓄能部;202、室内蓄能管路;203、室外换热管路;
[0035]
301、并接管段;302、第一控制阀;303、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0037]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0038]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9]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0040]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0041]
术语“对应”可以指的是一种关联关系或绑定关系,a与b相对应指的是a与b之间是一种关联关系或绑定关系。
[0042]
本公开实施例中,智能家电设备是指将微处理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引入家电设备后形成的家电产品,具有智能控制、智能感知及智能应用的特征,智能家电设备的运作过程往往依赖于物联网、互联网以及电子芯片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处理,例如智能家电设备可以通过连接电子设备,实现用户对智能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0043]
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是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电子设备,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与如上的智能家电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也可以直接通过蓝牙、wifi等方式与如上的智能家电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例如为移动设备、电脑、或悬浮车中内置的车载设备等,或其任意组合。移动设备例如可以包括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或其任意组合,其中,可穿戴设备例如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
[0044]
结合图1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空调系统主要包括冷媒换热模组100、室内蓄能换热模组、室外蓄能换热模组和中间换热模组400。其中,冷媒换热模组100主要是用于通过室内机等部件实现对室内侧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功能,室内蓄能换热模组主要是用于与冷媒换热模组100的室内部分进行热交换,室外蓄能换热模组主要是用于与冷媒换热模组100的室外部分进行热交换,中间换热模组400则主要是用于室内蓄能换热模组和室外蓄能换热模组进行热交换。
[0045]
冷媒换热模组100的部件组成主要是压缩机103、室外换热器102、室内换热器101、节流装置和四通阀等。
[0046]
这里,冷媒换热模组100的机体组成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两大部分,其中室内机设
置于室内侧,室内换热器101设于该室内机中,其用于将冷媒与室内环境进行热交换,以吸收室内热量进行制冷或者释放热量进行制热;室外机设置于室外侧,压缩机103、室外换热器102和四通阀等部件设置于室外机中。
[0047]
冷媒换热模组100的多个部件之间通过冷媒管路进行连接,并被构造成为一冷媒循环回路,内部充填有冷媒,冷媒能够通过沿该冷媒循环回路进行循环流动,从而实现对于热量在室内侧和室外侧之间的输送。
[0048]
本公开及后文中的实施例中是以“一拖多”空调机型为例进行说明,其室内机具有多个室内换热器101,如图1示出的冷媒换热模组100是设置有3个室内换热器101,3个室内换热器101以并联方式连接且各自的并联支路上分别设置有一切换阀门,切换阀门可用于控制各并联支路的通断状态,进而控制具体启用的室内换热器101。
[0049]
至少一室内换热器101的并联的管路设置有用于控制其通断的切换阀门。
[005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蓄能换热模组主要包括室内蓄能部201、室内蓄能管路202和中间换热管路203等;其中室内蓄能部201主要用于储能,室内蓄能管路202用于连接室内蓄能部201和室内换热器101以进行两者间的能量输送,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主要用于连接室内蓄能部201和中间换热模组400以进行两者间的能量输送。
[0051]
具体而言,室内蓄能部201与室内换热器101连接构造成室内蓄能回路,室内蓄能部201能够受控的蓄积来自室内换热器101的冷量/热量,或者向室内换热器101释放冷量/热量。
[0052]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室内蓄能部201蓄积冷量的其中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室内蓄能部201内温度较高的蓄能工质输送至室内换热器101后,其热量被外界吸收使得自身温度降低,使得蓄能工质变为低温介质,并重新送回室内蓄能部201进行存储。即在该实施例中,冷量是以蓄能工质本身作为载体在室内蓄能部201中实现存储。
[0053]
相对应的,室内蓄能部201释放冷量的其中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室内蓄能部201内温度较低的蓄能工质输送至室内换热器101后,其吸收外部的热量(相当于对外释放冷量)使得自身温度升高,使得蓄能工质变为中高温介质,并重新送回室内蓄能部201。
[0054]
同理,室内蓄能部201蓄积热量的其中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室内蓄能部201内温度较低的蓄能工质输送至室内换热器101后,其从外界吸收热量使得自身温度升高,使得蓄能工质变为中高温介质,并重新送回室内蓄能部201进行存储。
[0055]
相对应的,室内蓄能部201释放热量的其中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室内蓄能部201内温度较高的蓄能工质输送至室内换热器101后,其热量被外机吸收使得自身温度降低,使得蓄能工质变为低温介质,并重新送回室内蓄能部201。
[0056]
在其它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蓄能部201还包括充填其中的相变材料,相变材料能够吸收流经其的蓄能工质中的冷量/热量,以及向蓄能工质释放冷量/热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冷量/热量还能够以该相变材料作为载体在室内蓄能部201中进行存储。
[0057]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室内蓄能部201主体被构造为箱体形式,内部被作为容置蓄能工质的空间。
[0058]
具体而言,室内蓄能部201主要包括室内蓄能箱和室内驱动泵等部件。
[0059]
这里,室内蓄能箱串接于室内蓄能回路,室内蓄能箱用于储放蓄能工质。在本实施例中,室内蓄能箱的箱体采用绝热或者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制成,或者,在箱体的内、外壁设
有隔热层,以减少室内蓄能箱所处环境与室内蓄能箱内部蓄能工质之间的热交换,进而能够更长时间的储存冷量/热量。
[0060]
可选的,在室内蓄能箱的进液侧设置有一通断阀门,该通断阀门可用于控制蓄能箱的进液侧管路的通断状态;又一可选的,在室内蓄能箱的出液侧设置有另一通断阀门,该通断阀门可用于控制蓄能箱和/或出液侧设置有通断阀门。
[0061]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驱动泵串接于室内蓄能回路,其被配置为可受控的驱动蓄能工质沿室内蓄能回路进行循环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室内驱动泵提供的动力不仅能够用于驱动室内蓄能箱与室内换热器101进行能量输送,也能够驱动室内蓄能箱或室内换热器101与中间换热模组400之间进行能量输送。
[0062]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由于部分类型的蓄能工质自身在热量/冷量发生变化时会引起自身体积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蓄能工质变化后的提及超出室内蓄能箱容积设计要求的情况,为了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减少因蓄能工质体积变化对室内蓄能箱造成破坏,室内蓄能部201还包括第一安全阀,其串接于室内蓄能回路上且位于蓄能箱的出液侧,该第一安全阀被配置为在室内蓄能回路流路压力大于设定压力值时导通以进行泄压。
[0063]
可选的,该第一安全阀的设定压力值为0.5mpa。这里,第一安全阀的设定压力值可以根据室内蓄能箱的承载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本技术不限于此。
[0064]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室内蓄热模组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内部流路掺杂入杂质的问题,因此为了降低这些杂质对室内蓄能模组其它管路部件的影响,如避免堵塞前述的室内驱动泵;室内蓄能部201还包括第一过滤器,其被配置为对流经室内蓄能箱的蓄能工质进行杂质滤除。
[0065]
可选的,第一过滤器设置于前述室内驱动泵的进液侧管路上,以在蓄能工质流入室内驱动泵之前对其进行过滤净化。
[0066]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蓄能部201还包括第一膨胀罐,其被配置为给室内蓄能回路中蓄能工质冷热温度改变产生的体积变化提供变容空间;这里,第一膨胀罐的工作原理是:当外部有压力的介质进入第一膨胀罐内时,密封在罐内的氮气被压缩,根据波义耳气体定律,气体受到压缩后体积变小压力升高,从而能够空出部分原有气体占用的罐体容积,并使介质充填到该部分容积中,直到膨胀罐内气体压力与介质液压达到一致;当介质压力降低时(膨胀罐内气体压力大于介质液压),此时气体膨胀将罐体内的介质重新挤出罐体以使这部分介质重新回到室内蓄能回路参与循环。
[0067]
利用第一膨胀罐能够为蓄能工质提供一定的体积变化空间,从而能够降低蓄能工质体积变化对室内蓄能模组相关部件的挤压作用力。
[0068]
类似的,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蓄能部201还包括第一缓冲罐,第一缓冲罐其被配置为储存至少部分室内蓄能回路的蓄能工质,以及给蓄能工质冷热温度改变产生的体积变化提供变容空间。
[0069]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蓄能管路202与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以并联的形式进行连接;其中室内蓄能管路202的部分管路被作为并接管段204,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的两端与并接管段204并联连接,在图1示出的空调系统中,该并接管段204位于室内蓄能箱的进液侧。在该种连接形式下,来自室内换热器101的蓄能工质可以分为两条流路流向,其中一条为蓄能工质不经过该并接管段204而直接流入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之后再流回室内蓄能
回路并流入室内蓄能箱;另一条为蓄能工质经过该并接管段204后流入室内蓄能箱。
[0070]
在本实施例中,该并接管段204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205,其能够用于控制并接管段204的流路通断。
[0071]
在实施例中,中间换热管路203的至少部分管路设置于中间换热部401内,以使流经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的蓄能工质在中间换热部401内进行热交换。
[0072]
这里,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206,其能够用于控制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的流路通断。
[0073]
在前述的多个实施例中,蓄能工质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水、乙二醇等。
[0074]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外蓄能换热模组主要包括室外蓄能部301和室外蓄能管路302;其中室外蓄能部301主要用于储能,室内外蓄能管路用于连接室外蓄能部301、室外换热器102和中间换热模组400以进行三者间的能量输送。
[0075]
具体而言,室外蓄能部301与室外换热器102连接构造成室外蓄能回路,室外蓄能部301能够受控的蓄积来自室外换热器102的冷量/热量,或者向室外换热器102释放冷量/热量。
[0076]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外蓄能部301包括室外蓄能箱和室外驱动泵。其中室外蓄能箱串接于室外蓄能回路,其用于储放蓄能工质;室外驱动泵串接于室外蓄能回路,其被配置为可受控的驱动蓄能工质沿室外蓄能回路进行循环流动。
[0077]
可选的,在室外蓄能箱的进液侧设置有一通断阀门,该通断阀门可用于控制蓄能箱的进液侧管路的通断状态;又一可选的,在室外蓄能箱的出液侧设置有另一通断阀门,该通断阀门可用于控制蓄能箱和/或出液侧设置有通断阀门。
[0078]
可选的,室外蓄能部301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部件:第二安全阀、第二过滤器、第二膨胀罐和第二缓冲罐。
[0079]
其中,第二安全阀被配置为在室外蓄能回路流路压力大于设定压力值时导通以进行泄压;第二过滤器被配置为对流经室外蓄能箱的蓄能工质进行杂质滤除;第二膨胀罐被配置为给室外蓄能回路中蓄能工质冷热温度改变产生的体积变化提供变容空间;第二缓冲罐被配置为储存至少部分室外蓄能回路的蓄能工质,以及给蓄能工质冷热温度改变产生的体积变化提供变容空间。
[0080]
本公开实施例中对于室外蓄能模组相关部件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的解释说明,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对于室内蓄能模组的说明内容,两者采用基本相同或相似的部件组成,在此不作赘述。
[0081]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于,室外蓄能管路302是将其自身部分管路作为第二中间换热管路203,设置于中间换热部401内,以使流经第二中间换热管路203的蓄能工质在中间换热部401内进行热交换,即可以不设置室内蓄能回路中的“并接管段204”部分,室外蓄能管路302各部件之间主要是串联的形式连接,形成串流式的蓄能工质流向。
[0082]
可选的,室外蓄能管路302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303,其有用于控制室外蓄能管路302的通断状态。
[008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中间换热模组400包括与室内蓄能部201和室外蓄能部301分别连通的中间换热部401,室内蓄能部201和室外蓄能部301能够在中间换热部401受控的进行热交换。
[0084]
示例性的,中间换热部401为一套管式换热器,该套管换热器被划为前述的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和第二中间换热管路203,室内蓄能模组的蓄能工质在流经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时,与室外蓄能模组的流经第二中间换热管路203的蓄能工质进行热交换。可选的,热量的传递方向可以是自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流向第二中间换热管路203,即热量从室内侧向室外侧传递;也可以是自第二中间换热管路203流向第一中间换热管路203,即热量从室外侧向室内侧传递。
[0085]
可选的,套管换热器包括同轴向延伸并内外套设的内管和外管,其中内管的内部管道作为供室内侧的蓄能工质流动的通道,外管内壁和内管的外壁之间夹设形成的空间作为供室外侧的蓄能工质流动的通道,这样两部分蓄能工质能够在该套管换热器内进行非接触式的间接传热,从而可以避免两种不同介质在热交换时发生交叉污染的问题。
[0086]
又一可选的,套管换热器包括第一组热管和第二组热管,第一组热管和第二组热管以并排、交叉等相对位置形式进行布设且两者导热接触,其中第一组热管与室内蓄能模组相连通,第二组热管与室外蓄能模组相连通,使得第一组热管内流动的蓄能工质和第二组热管内流动的蓄能工质介质同样也能够在套管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
[0087]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示出的套管换热器形式,以及套管换热器的不同结构设计主要是用于示例性说明,而并不对其它类型换热器以及套管换热器的其它变形构成限制;其它能够实现与本公开实施中冷媒与外部工作介质热交换相同或等同效果的装置形式,也应该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88]
对于室外蓄能模组,由于其是设置于室外侧,受室外环境的温度影响较大,特别是冬季低温影响,因此为了避免在低温工况下能够正常使用,蓄能工质需要采用低温下不易结冰的介质类型,如乙二醇等。
[0089]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01和/或室外换热器102为三介质换热器,三介质换热器具有冷媒换热管段、蓄能工质换热管段和空气通道,其被配置为能够使冷媒换热管段、蓄能工质换热管段和空气通道中的任意两者或三者进行热交换。
[0090]
示例性的,利用三介质换热器使流经冷媒换热管段的冷媒,与流经蓄能工质换热管段的蓄能工质进行热交换,如利用高温冷媒对蓄能工质进行升温,或者利用低温冷媒对蓄能工质进行降温;以及利用三介质换热器使流经蓄能工质换热管段的蓄能工质,与流经空气通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如利用高温蓄能工质对空气进行升温,或者利用低温蓄能工质对空气进行降温;以及利用三介质换热器使流经冷媒换热管段的冷媒,同时与流经蓄能工质换热管段的蓄能工质、流经空气通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如利用高温冷媒对蓄能工质和空气同时进行升温,或者利用低温冷媒对蓄能工质和空气同时进行降温,等等。
[0091]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示出的空调系统的几种可选的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0092]

冷媒换热模组100制冷/制热:利用冷媒换热模组100向室内侧的室内换热器101输送低温或高温冷媒,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制热。
[0093]

室内侧蓄冷/蓄热: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换热模组100向室内换热器101输送低温冷媒,室内换热器101内的冷媒从外界吸收热量,此时使室内蓄能回路开启循环,蓄能工质在流经室内换热器101时能够被制冷降温,之后变为低温蓄能工质流回室内蓄能箱进行储存;同理,在空调系统运行制热模式时,室内蓄能回路开启循环,并驱动蓄能工质在流经室内换热器101时能够被制热升温,之后中高温蓄能工质流回室内蓄能箱进行
储存。该种方式相当于变相增加了空调运行制冷/制热模式时的室内侧负荷,并能够将室外机输出的多余冷量/热量进行储存。
[0094]

室内蓄能模组制冷/制热:在空调系统停止冷媒换热模组100运行制冷时,可以驱动室内蓄能模组向室内换热器101输送低温蓄能工质,利用蓄能工质对流经室内换热器101的空气进行降温;同理,在停止冷媒换热模组100运行制冷时,也可以通过向室内换热器101输送中高温蓄能工质的方式,利用蓄能工质对流经室内换热器101的空气进行升温。
[0095]

室内蓄能模组配合室外蓄能模组进行室内升温/降温:室外蓄能模组从室外侧环境吸收热量后,经由中间换热模组400将热量传输至室内蓄能模组,室内蓄能模组将热量继续传导至室内换热器101,并对流经室内换热器101的空气进行加热升温,此种换热方式适用于室外侧环境温度大于室内侧环境温度,且室内侧环境温度也小于用户设定的目标室内环境温度的情况;以及,室内蓄能模组从室内侧吸收热量后,经由中间换热模组400将热量传输至室外蓄能模组,室外蓄能模组将热量继续传导至室外换热器102,并将热量散失到室外侧环境中,这一过程中室内侧的热量减少、温度降低,此种换热方式适用于室外侧环境温度小于室内侧环境温度、用户设定的目标室内环境温度的情况。
[0096]

室内蓄能模组配合室外蓄能模组进行外机除霜:室内蓄能模组将从室内换热器101吸收的热量或者自身已储存的热量,经由中间换热模组400将热量传输至室外蓄能模组,室外蓄能模组将热量继续传导至室外换热器102,使得室外换热器102能够被加热升温,进而可以实现对室外换热器102的除霜目的。
[0097]
结合图2所示,在又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冷媒换热模组100和蓄能换热模组。其中,冷媒换热模组100主要是用于通过室内机等部件实现对室内侧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功能,蓄能换热模组能够与冷媒换热模组100的室内换热器101和室外换热器102进行热交换,以及存储冷量/热量。
[0098]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冷媒换热模组100采用与前述实施例中基本相同的结构形式设计,在此不作赘述。
[0099]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能换热模组主要包括室内蓄能部201、室内蓄能管路202和室外换热管路203等部件。
[0100]
其中,室内蓄能部201与室内换热器101连接构造成室内蓄能回路,室内蓄能部201能够受控的蓄积来自室内换热器101的冷量/热量,或者向室外换热器102释放冷量/热量。
[0101]
可选的,室内蓄能部201包括蓄能箱和驱动泵,其中蓄能箱串接于室内蓄能回路,蓄能箱用于储放蓄能工质;蓄能箱的进液侧和/或出液侧设置有通断阀门;驱动泵串接于室内蓄能回路,其被配置为可受控的驱动蓄能工质沿室内蓄能回路进行循环流动。
[0102]
室内蓄能部201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部件:安全阀、过滤器、膨胀罐和缓冲罐。
[0103]
其中,安全阀被配置为在室内蓄能回路流路压力大于设定压力值时导通以进行泄压;过滤器被配置为对流经蓄能箱的蓄能工质进行杂质滤除;膨胀罐被配置为给室内蓄能回路中蓄能工质冷热温度改变产生的体积变化提供变容空间;缓冲罐被配置为储存至少部分室内蓄能回路的蓄能工质,以及给蓄能工质冷热温度改变产生的体积变化提供变容空间。
[0104]
上述多个实施例示出的室内蓄能部201的结构形式采用与前述图1实施例中室内蓄能部201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设计,在此不作赘述。
[0105]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蓄能管路202连接室内蓄能部201和室内换热器101并构造成室内蓄能回路,蓄能介质能够沿该室内蓄能回路流动以进行冷量/热量输送;其中室内蓄能管路202的部分管路被作为并接管段301,室外换热管路203的两端与该并接管段301连接,在图2示出的空调系统中,该并接管段301位于蓄能箱的进液侧。在该种连接形式下,来自室内换热器101的蓄能工质可以分为两条流路流向,其中一条为蓄能工质不经过该并接管段301而直接流入室外换热管路203,之后再流回室内蓄能回路并流入蓄能箱;另一条为蓄能工质经过该并接管段301后流入蓄能箱。
[0106]
在本实施例中,该并接管段301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302,其能够用于控制并接管段301的流路通断。
[0107]
室外换热管路203的至少部分管路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2内,以使流经室外换热管路203的蓄能工质能够与室外换热器102进行热交换。
[0108]
这里,室外换热管路203设置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303,其能够用于控制第一中间换热管路的流路通断。
[0109]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蓄能介质是在室内侧和室外侧流动,因此为了避免在低温工况下能够正常使用,蓄能工质需要采用低温下不易结冰的介质类型,如乙二醇等。
[0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01和/或室外换热器102为三介质换热器,三介质换热器具有冷媒换热管段、蓄能工质换热管段和空气通道,其被配置为能够使冷媒换热管段、蓄能工质换热管段和空气通道中的任意两者或三者进行热交换。
[0111]
上述实施例示出的三介质换热器的结构形式采用与前述图1实施例中三介质换热器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设计,在此不作赘述。
[0112]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示出的空调系统的几种可选的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0113]

冷媒换热模组100制冷/制热:利用冷媒换热模组100向室内侧的室内换热器101输送低温或高温冷媒,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制热。
[0114]

室内侧蓄冷/蓄热: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换热模组100向室内换热器101输送低温冷媒,室内换热器101内的冷媒从外界吸收热量,此时使室内蓄能回路开启循环,蓄能工质在流经室内换热器101时能够被制冷降温,之后变为低温蓄能工质流回蓄能箱进行储存;同理,在空调系统运行制热模式时,室内蓄能回路开启循环,并驱动蓄能工质在流经室内换热器101时能够被制热升温,之后中高温蓄能工质流回蓄能箱进行储存。该种方式相当于变相增加了空调运行制冷/制热模式时的室内侧负荷,并能够将室外机输出的多余冷量/热量进行储存。
[0115]

蓄能换热模组利用储冷制冷/储热制热:在空调系统停止冷媒换热模组100运行制冷时,可以驱动室内蓄能部201向室内换热器101输送低温蓄能工质,利用蓄能工质对流经室内换热器101的空气进行降温;同理,在停止冷媒换热模组100运行制冷时,也可以通过向室内换热器101输送中高温蓄能工质的方式,利用蓄能工质对流经室内换热器101的空气进行升温。
[0116]

蓄能换热模组利用室内外温差升温/降温:室外换热管路203从室外换热器102吸收室外侧环境热量后,将热量经由室内蓄能管路202、室内蓄能部201传输至室内换热器101,并对流经室内换热器101的空气进行加热升温,此种换热方式适用于室外侧环境温度大于室内侧环境温度,且室内侧环境温度也小于用户设定的目标室内环境温度的情况;以
及,室内蓄能部201从室内侧吸收热量后,经由室内蓄能管路202、室外换热管路203将热量传输至室外换热器102,并将热量散失到室外侧环境中,这一过程中室内侧的热量减少、温度降低,此种换热方式适用于室外侧环境温度小于室内侧环境温度、用户设定的目标室内环境温度的情况。
[0117]

蓄能换热模组进行外机除霜:室内蓄能部201将从室内换热器101吸收的热量或者自身已储存的热量,经由室内蓄能管路202、室外换热管路203将热量传输至室外换热器102,使得室外换热器102能够被加热升温,进而可以实现对室外换热器102的除霜目的。
[0118]
结合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公开有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可以是如上述多个实施例示出的空调系统,或者其它相似形式的空调系统,例如该空调系统包括多个设置于不同室内空间的室内机,各室内机分别设置有室内换热器;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蓄能部,室内蓄能部能够受控地与室内换热器配合进行双向的冷量/热量输送,以储存或释放冷量/热量。
[0119]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
[0120]
s101、在空调系统运行时,确定启用的室内机和未启用的室内机;
[0121]
可选的,在室内机接收到开机指令后,室内机会生成一对应的第一运行代码,该第一运行代码表征该室内机当前处于运行状态,即通过查询室内机存在该第一运行代码,可确定该室内机已被启用。
[0122]
在室内机接收到关机指令时,室内机删除该第一运行代码或者生成另一第二运行代码,该第二运行代码表征该室内机当前处于未运行状态,即通过查询室内机没有第一运行代码或者存在第二运行代码,可确定该室内机未被启用。
[012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启用的室内机主要是指用户通过遥控器、空调操作面板以及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等主动触发开启使用的室内机,以及,也可以是在满足某些设定条件下触发开启的室内机,如空调被设置为定时开关机,在接受到自动开机指令后开启运行的室内机,或者,空调被设置为自动控温运行,在温度不满足要求时由休眠状态转入运行状态的室内机。
[0124]
s102、控制至少一台启用的室内机运行第一换热模式,以及控制至少一台未启用的室内机运行第二换热模式;
[0125]
其中,第一换热模式为利用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向室内空间输送冷量/热量;第二换热模式为利用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向室内蓄能部输送冷量/热量。
[0126]
第一换热模式主要是指空调系统以控温、控湿等常规功能需求运行的功能模式,例如在夏季高温工况下,该第一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此时是以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向室内空间输送冷量以对室内进行降温的功能需求;或者,在夏季高湿工况,该第一换热模式为除湿模式,此时是室内机的换热器对流经其的室内空气进行降温以冷凝出空气水汽的功能需求;或者,在冬季低温工况,该第一换热模式为制热模式,此时是室内机的换热器向室内空间输送热量以对室内进行升温的功能需求。
[0127]
在本实施例中,启用的室内机运行第一换热模式的具体运行状态,如目标制冷/制热温度、内风机转速等,可以根据各室内机对应的设定参数进行独立控制。
[0128]
第二换热模式则是将其他未启用的室内机中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冷媒在室内换热器与室内蓄能部进行热交换,将冷量/热量输送至室内蓄能部中进行储存;第二换热模式运
行时,室内机是以室内蓄能部为热交换对象,其对该室内机对应室内空间的温度影响尽量控制在最低程度。
[0129]
该种方式在不影响未启用室内机对应室内空间环境温度的情况下,变相增加了室内机总体的冷热负荷,并能够将室内机输出的部分多余冷量/热量进行储存。这样本公开实施例通过上述对空调系统模组结构的运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室外机多余能量的浪费,提升空调系统对于能量的实际利用效率。
[0130]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区分启用的室内机和未启用的室内机,虽然在步骤s102中对于部分未启用的室内机仍是需要其开始运转并通入冷媒进行换热,但是其目的是为了与室内蓄能部进行换热,而不是前述的出于温、控湿等常规功能需求,因此是将其视为未启用的室内机。
[0131]
示例性的,某一应用本技术控制方法的“一拖多”空调共包括5个室内机,包括a机、b机、c机、d机和e机;在某一时刻检测5个室内机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为1个(a机)处于开机运行状态、4个(b机、c机、d机和e机)处于停机状态,则此时实际上该空调的室外机运转仅是向a机输送冷媒,由于室外机功率一般较高,其实际输出功率要明显大于a机当前的需求,则可以控制a机仍保持当前的运行模式(该当前运行模式作为第一换热模式)继续运转,控制b机、c机、d机和e机中的一个或几个开启运行第二换热模式,通过增开其它室内机并与室内蓄能部换热的方式可以消化空调系统室外机输出的多余的能量,且不会对b机、c机、d机和e机各自对应的室内环境温度产生较大影响。
[0132]
除前述实施例中通过其他未启用的室内机吸收多余能量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已启用的室内机主动增加负荷的方式实现基本相同的作用,即使已启用的室内机同时也与室内蓄能部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101的“在确定启用的室内机和未启用的室内机”操作后,还包括:控制至少一台启用的室内机运行第三换热模式;其中第三换热模式为利用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向室内空间和室内蓄能部均输送冷量/热量。
[0133]
在本实施例中,运行第三换热模式的室内机,冷媒热交换的对象包括流经室内机的室内空气以及室内蓄能部,其中,冷媒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是能够保持正常对室内空间的温度控制,而冷媒与室内蓄能部进行热交换则是能够起到吸收冷媒多余的冷量/热量的作用。
[0134]
示例性的,结合前述的实施例,“一拖多”空调包括a机、b机、c机、d机和e机这5个室内机,在某一时刻检测5个室内机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为2个(a机和c机)处于开机运行状态、3个(b机、d机和e机)处于停机状态,则可以控制a机仍保持当前的运行模式(该当前运行模式作为第一换热模式)继续运转,控制c机运行第三换热模式,控制b机、d机和e机中的一个或几个开启运行第二换热模式。
[013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运行模式主要是指在室内机原设定的换热模式的基础上,增开与室内蓄能部进行热交换的操作,如室内机原先设定为运行制冷模式,则第三运行模式是在继续保持制冷模式的基础上增开室内蓄能部与冷媒的热交换。
[0136]
可选的,也可以将部分或者所有的启用的室内机均是在步骤s101后控制切换为第三换热模式运行。
[0137]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空调系统的更加精确控制,使得运行第二换热模式的室内机能够较为准确的消化室外机的多余能量,本技术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启用
的室内机的机体数量和各启用的室内机对应的设定运行参数,确定室内侧的换热需求量;获取空调系统的室外机的换热供应量;根据室内侧的换热需求量和室外机的换热供应量的差额,确定未启用的室内机中运行第二换热模式的机体数量和/或对应的设定运行参数。
[0138]
示例性的,结合前述的实施例,“一拖多”空调包括a机、b机、c机、d机和e机这5个室内机,在某一时刻检测5个室内机的运行状态,检测结果为1个(a机)处于开机运行状态、4个(b机、c机、d机和e机)处于停机状态;其中,定义当前空调的室外机的供热量为q

,a机当前的需热量为qa,则室内侧的换热需求量和室外机的换热供应量的差额

q=q
外-
qa,假设每台室内机在开启第二换热模式时的消化的热量为q,且q约为1/2

q,则按照上述方式可确定出需要增开两个未启用的室内机运行第二换热模式,如增开b机和c机。
[0139]
可选的,未启用的室内机运行第二运行模式对应的设定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种或几种: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向室内蓄能部输送的冷量/热量总量、输送速率、输送时长,等等。
[014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不同室内机的设定参数,可以改变各室内机实际能够消化的是室外机能量(冷量/热量总量),进而能够影响到实际需要启用运行第二换热模式的数量和各自分配储存的室外机能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技术构思技术上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调整。
[0141]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果启用的室内机对应的室内空间达到设定温度,则控制该启用的室内机运行第四换热模式;其中第四换热模式包括停止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向室内空间输送冷量/热量,切换为利用室内蓄能部向室内空间输送冷量/热量。
[0142]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换热模式为停止冷媒换热模式,改为利用室内蓄能部已经蓄积的冷量/热量接替进行制冷制热;例如,在室内机运行的第一换热模式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室内蓄能部蓄积的是冷量,则在停止运行冷媒制冷后,可以控制室内蓄能部向室内换热器输送,利用蓄能介质的冷量对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室内空气继续保持降温,从而实现了对蓄积的冷量的再利用,同时也能够使室内空间能够更长时间保持温度的舒适性,降低了使用成本。
[0143]
结合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公开有另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可以是如上述多个实施例示出的空调系统,或者其它相似形式的空调系统,例如该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各蓄能部能够受控地与对应的换热器配合进行双向的冷量/热量输送,以储存或释放冷量/热量;以及室内蓄能部与室外蓄能部能够受控地进行热交换。
[0144]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
[0145]
s201、在空调系统运行时,获取室内侧的设定目标温度、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
[0146]
可选的,空调系统设置有室外传感器,该室外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侧环境的实时温度,步骤s201中的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可由该室外传感器检测获得。
[0147]
又一可选的,空调系统通过wifi网络等方式接入网络服务器,通过网络服务器获取空调系统当前所在地区的室外环境温度。
[0148]
可选的,空调系统设置有室内传感器,该室内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室内侧环境的实
时温度,步骤s201中的室内侧的室内环境温度可由该室内传感器检测获得。
[0149]
可选的,设定目标温度可以是制冷模式对应的目标制冷温度,或者是制热模式对应的目标制热温度。这里,当需要对室内侧进行供冷时,其对应的是目标制冷温度;当需要对室内侧进行供热时,其对应的是目标制热温度。
[0150]
s202、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大于室内侧的设定目标温度,且设定目标温度大于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控制进入第一蓄能换热模式;
[0151]
其中,第一蓄能换热模式包括控制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进行热交换,以将室外蓄能部吸收的室外侧冷量输送至所述室内蓄能部;以及控制所述室内蓄能部在所述室内换热器释放所述冷量,以对室内侧供冷降温。
[0152]
在本实施例中,在室内环境温度大于室内侧的设定目标温度,且设定目标温度大于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启用上述的第一蓄能换热模式,使室外侧的冷量能够通过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的配合引入室内环境中,从而通过将自然能量转移的形式降低室内侧的环境温度,相比于采用冷媒换热模组进行冷媒调温的方式,本技术中的蓄能换热模式使用成本更低,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
[015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202中的“控制进入第一蓄能换热模式”,还包括:根据室内侧的设定目标温度和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控制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的热交换效率参数,和/或,室内蓄能部的放冷效率参数。
[0154]
这里,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的热交换效率参数包括蓄能工质在两者之间的输送速率,室内蓄能部的放冷效率参数包括蓄能工质在室内蓄能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输送速率。
[0155]
可选的,热交换效率参数与设定目标温度和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温度差越大,则热交换效率参数设置为较高的数值,以提高室内侧与室外侧之间进行换热的速率,从而加快冷量从室外侧引入室内侧。
[0156]
类似的,放冷效率参数与设定目标温度和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温度差越大,则放冷效率参数设置为较高的数值,以提高冷量向室内环境的释放速率,从而进一步加快对室内环境的降温效果。
[0157]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如果室内环境温度小于室内侧的设定目标温度,且设定目标温度小于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控制进入第二蓄能换热模式。
[0158]
其中,第二蓄能换热模式包括控制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进行热交换,以将室外蓄能部吸收的室外侧热量输送至室内蓄能部;以及控制室内蓄能部在室内换热器释放热量,以对室内侧供热升温。
[0159]
在本实施例中,在室内环境温度小于室内侧的设定目标温度,且设定目标温度小于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启用上述的第二蓄能换热模式,使室外侧的热量能够通过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的配合引入室内环境中,从而通过将自然能量转移的形式升高室内侧的环境温度,相比于采用冷媒换热模组进行冷媒调温的方式,本技术中的蓄能换热模式使用成本更低,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
[016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中的“控制进入第二蓄能换热模式”,还包括:根据室内侧的设定目标温度和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控制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
部的热交换效率参数,和/或,室内蓄能部的放热效率参数。
[0161]
这里,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的热交换效率参数包括蓄能工质在两者之间的输送速率,室内蓄能部的放热效率参数包括蓄能工质在室内蓄能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输送速率。
[0162]
可选的,热交换效率参数与设定目标温度和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温度差越大,则热交换效率参数设置为较高的数值,以提高室内侧与室外侧之间进行换热的速率,从而加快热量从室外侧引入室内侧。
[0163]
类似的,放热效率参数与设定目标温度和室外侧的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温度差越大,则放热效率参数设置为较高的数值,以提高热量向室内环境的释放速率,从而进一步加快对室内环境的升温效果。
[0164]
结合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公开有另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该空调系统可以是如上述多个实施例示出的空调系统,或者其它相似形式的空调系统,例如该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各蓄能部能够受控地与对应的换热器配合进行双向的冷量/热量输送,以储存或释放冷量/热量;以及室内蓄能部与室外蓄能部能够受控地进行热交换。
[016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
[0166]
s301、确定空调系统存在室外机结霜问题;
[0167]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预设有除霜条件,在判断满足该除霜条件时,则确定空调系统存在室外机结霜问题;在判断不满足该除霜条件时,则确定空调系统不存在室外机结霜问题;
[0168]
可选的,除霜条件包括:室外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可选的,温度阈值的取值为0、-2、-5℃等。
[0169]
s302、控制进入蓄能除霜模式;
[0170]
其中,蓄能除霜模式包括控制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进行热交换,以将室内蓄能部的热量输送至室外蓄能部;以及控制室外蓄能部在室外换热器释放热量,以对室外换热器进行加热除霜。
[0171]
在本实施例中,在空调系统室外机存在结霜问题的情况下,通过启用上述的蓄能除霜模式,使室内侧的热量能够通过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的配合引入置室外换热器处,从而利用室内蓄热部储存的热量对室外换热器进行加热,不仅能够起到对外机解冻化霜的效果,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冷媒换热模组的室内机对室内侧环境的正常制热。
[017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302中的“控制进入蓄能除霜模式”,还包括:确定室外机结霜的结霜程度;根据室外机结霜的结霜程度,控制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的热交换效率参数,和/或室外蓄能部的放热效率参数。
[0173]
可选的,室外机结霜程度可以根据除霜判断条件相关参数进一步确定,例如,根据当前室外环境温度与设定的温度阈值之间的偏差量进行确定,一般的,室外环境温度与设定的温度阈值之间的偏差量越大,即室外环境温度越低,则室外机的结霜程度就越高,两者成正相关的关系。
[0174]
这里,室内蓄能部和室外蓄能部的热交换效率参数包括蓄能工质在两者之间的输送速率,室外蓄能部的放热效率参数包括蓄能工质在室外蓄能部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输送
速率。
[0175]
可选的,热交换效率参数与结霜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即结霜程度越高,则热交换效率参数设置为较高的数值,以提高室内侧与室外侧之间进行换热的速率,从而加快热量从室内侧引入室外侧进行除霜。
[0176]
类似的,放热效率参数与结霜程度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即结霜程度越高,则放热效率参数设置为较高的数值,以提高热量向室外换热器的释放速率,从而进一步加快对室外换热器的除霜效果。
[0177]
结合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processor)100和存储器(memory)101。可选地,该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102和总线103。其中,处理器100、通信接口102、存储器101可以通过总线1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102可以用于信息传输。处理器100可以调用存储器101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0178]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101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0179]
存储器10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0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01中的程序指令/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0180]
存储器101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
[0181]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含上述的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
[0182]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执行上述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0183]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0184]
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0185]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存储介质。
[0186]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而且,本技术中
使用的用词仅用于描述实施例并且不用于限制权利要求。如在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的描述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明,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a)、“一个”(an)和“所述”(the)旨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类似地,如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列出的任何以及所有可能的组合。另外,当用于本技术中时,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变型“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comprising)等指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这些的分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可以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可以互相参见。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产品等而言,如果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部分相对应,那么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方法部分的描述。
[0187]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可以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所述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所述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188]
本文所披露的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装置、设备等),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0189]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的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在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所对应的描述中,不同的方框所对应的操作或步骤也可以以不同于描述中所披露的顺序发生,有时不同的操作或步骤之间不存在特定的顺序。例如,两个连续的操作或步骤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的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
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