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坑降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21 10:14: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水利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降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基坑降水是指在开挖基坑时,地下水位高于开挖底面, 土壤中的水分会渗入到基坑中,为提高基坑施工时的干燥性,防止边坡失稳、基础流砂、坑底隆起、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载力下降而做的降水工作。
3.相关技术中,基坑降水的主要方法是在基坑的周围开设多个渗水井,渗水井处设置有水泵和抽水管,抽水管的一端与水泵连通,抽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渗水井内,启动水泵,水泵会通过抽水管将渗水井内的水抽走,从而减少基坑内的渗水。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土壤中渗出到渗水井内的水中含有较多的泥沙,水泵抽水时易将泥沙一同抽入,从而产生水泵易被泥沙堵塞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水泵不易被泥沙堵塞损坏,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降水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降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坑降水装置,包括施工体,施工体上开设有基坑和多个渗水井,渗水井处设置有水泵和抽水管,抽水管的一端与水泵连通,抽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渗水井内,所述施工体上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集水管和海绵筒,所述集水管和海绵筒均位于渗水井内且集水管位于海绵筒的内侧,所述集水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抽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位于集水管内且相较于第一过滤网靠近渗水井的开口。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渗水井的设置下,土壤中的水会渗至渗水井中,达到基坑降水的目的。土壤中的水渗入渗水井后,通过海绵筒和第一过滤网双重过滤后进入集水管内部,水泵再通过抽水管对集水管内过滤后的水进行抽取。海绵筒能够对水中的泥沙进行初次过滤,而后通过第一过滤网进行二次过滤,减少泥沙进入集水管内被抽入水泵的可能性,起到了使水泵不易被泥沙堵塞而损坏的可能性。
8.可选的,所述海绵筒包括安装架和设置在安装架上的海绵体,所述安装架包括若干安装杆和若干安装板,所述安装杆的一端与集水管连接,所述安装杆的另一端与安装板连接,所述海绵体填充且连接在每两块相邻的安装板之间,所述海绵体和安装板的侧面与渗水井的内壁抵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安装架能够提高海绵筒整体的结构强度,增加海绵筒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海绵体和安装板的侧面与渗水井的内壁抵接,能够对渗水井的内壁进行支撑,起到护壁作用,且海绵体吸水后膨胀,能够进一步对渗水井的内壁进行支撑而提高护壁作用的效果。
10.可选的,所述海绵筒的内侧壁与集水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泥沙通道,所述海绵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亦填充且连接有海绵体,所
述底板与集水管的底部之间形成有堆积槽,所述堆积槽与泥沙通道连通。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较小的泥沙穿过海绵体上的孔隙,能够通过泥沙通道进入底部的堆积槽中。泥沙通道和堆积槽为穿过海绵体的泥沙提供了容纳空间,使穿过海绵体的泥沙不易停留于海绵体中导致海绵体被堵塞,进而便于维护海绵体持续过滤的功能。另外,底板能够对从渗水井底部渗入的水起到过滤作用,进一步不易使泥沙进入集水管中,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水泵堵塞损坏的可能性。
12.可选的,所述集水管的底部连接有锚桩,所述锚桩上连接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位于海绵筒的下方且与海绵筒抵接,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让位通槽,所述锚桩远离集水管的一端穿过让位通槽且位于底板的下方。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集水管和海绵筒安装在渗水井中时,将锚桩插入渗水井的底壁中,能够提高集水管和海绵筒位于渗水井内时的稳定性。
14.可选的,所述底板位于渗水井内时,所述底板的底面与渗水井的底壁抵接,所述底板包括若干单元板,所述单元板远离让位通槽的一侧与安装框铰接,所述单元板靠近让位通槽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单元板靠近让位通槽的一侧通过连接组件与锚桩连接且可相对于锚桩移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基坑施工完毕,水泵完成渗水井的抽水工作后,工作人员将集水管和海绵筒从渗水井中取出。在集水管和海绵筒的取出过程中,若堆积槽内堆积有泥沙,单元板则在泥沙的重力下发生转动,单元板打开形成开口,在堆积槽内的泥沙则自动从开口处落下。一方面减少了重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将海绵筒和集水管取出时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起到了自动清理泥沙的作用,便于清理堆积槽内的泥沙,简化了操作。
16.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弹簧和安装件,所述弹簧的一端通过安装件与锚桩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底板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泥沙下落的过程中,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泥沙从堆积槽中落下后,弹簧为恢复至自然状态而自动驱动各块单元板复位,便于集水管和海绵筒的循环使用。
18.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限位筒,所述限位筒与安装件连接且套设在弹簧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筒一方面起到保护弹簧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对单元板起到限位作用,若渗水井的底壁不平整,使底板在与渗水井底壁抵接的过程中,单元板不易向上发生转动,从而在底板安装在渗水井内未取出时,单元板之间不易形成开口,继而使底板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渗水井底壁上的泥沙不易进入堆积槽内。
20.可选的,所述安装架上设置有可拆组件,所述可拆组件包括燕尾杆和固定件,所述燕尾杆与安装杆连接,所述集水管的周侧壁上开设有供燕尾杆穿设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贯穿集水管的顶面,所述固定件用于将燕尾杆固定于集水管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通过先解除固定件对燕尾杆的固定,然后将燕尾杆从燕尾槽中取出,继而对海绵筒进行拆卸。便于对拆卸下来的海绵筒孔隙中的泥沙进行清洗,实现海绵筒的可持续使用。若海绵筒损坏,亦便于海绵筒的更换。
22.可选的,所述燕尾杆的顶面与集水管的顶面相邻,所述固定件为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盖设于海绵筒和集水管顶端的开口处,所述固定板通过螺钉固定于集水管上,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供抽水管穿过的预留孔。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一方面能够对燕尾杆进行固定,实现海绵筒的安装与固定,另一方面可遮蔽海绵筒和集水管的开口,使人或杂物不易掉入渗水井中,提高了安全性。
24.可选的,所述海绵筒包括若干单元筒,若干所述单元筒依次抵接形成海绵筒。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海绵筒的长度较长,安装海绵筒时,可通过单元筒进行分段安装,提高了海绵筒安装时的便捷性。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土壤中的水渗入渗水井后,通过海绵筒和第一过滤网双重过滤后进入集水管内部,水泵再通过抽水管对集水管内过滤后的水进行抽取。海绵筒能够对水中的泥沙进行初次过滤,而后通过第一过滤网进行二次过滤,减少泥沙进入集水管内被抽入水泵的可能性,起到了使水泵不易被泥沙堵塞而损坏的可能性;2.一方面,安装架能够提高海绵筒整体的结构强度,增加海绵筒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海绵体和安装板的侧面与渗水井的内壁抵接,能够对渗水井的内壁进行支撑,起到护壁作用,且海绵体吸水后膨胀,能够进一步对渗水井的内壁进行支撑而提高护壁作用的效果;3.在集水管和海绵筒的取出过程中,若堆积槽内堆积有泥沙,单元板则在泥沙的重力下发生转动,单元板打开形成开口,在堆积槽内的泥沙则自动从开口处落下;一方面减少了重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将海绵筒和集水管取出时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起到了自动清理泥沙的作用,便于清理堆积槽内的泥沙,简化了操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坑降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展示海绵筒与渗水井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隐藏部分安装架和海绵体后用于展示集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隐藏部分安装架和海绵体后用于展示第一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展示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施工体;11、水泵;12、抽水管;2、基坑;3、渗水井;4、过滤机构;41、集水管;411、第一过滤网;4111、连接架;412、第二过滤网;413、燕尾槽;42、海绵筒;421、单元筒;422、海绵体;43、泥沙通道;44、堆积槽;5、安装架;51、安装杆;52、安装板;6、可拆组件;61、燕尾杆;62、固定板;621、预留孔;7、锚桩;71、固定杆;72、横杆;73、单元板;74、连接组件;741、弹簧;742、限位筒;743、连接板;8、安装框;9、底板;91、安装孔;92、让位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坑降水装置。参照图1和图2,基坑降水装置包括包括施工体1,施工体1上开设有基坑2和多个渗水井3,本实施例中,渗水井3有四个且分布于基坑2的四侧。施工体1上还安装有水泵11、抽水管12和过滤机构4,水泵11和渗水管位于渗水井3
处且水泵11固定安装在施工体1的顶面上,抽水管12的一端与水泵11连通,抽水管12的另一端位于渗水井3内。
35.在渗水井3的设置下,土壤中的水会渗入渗水井3中,而减少渗入基坑2中的可能性。土壤中的水渗入渗水井3后,启动水泵11,水泵11将通过抽水管12对渗水井3内的水进行抽取,达到基坑2降水的目的。过滤机构4的设置则是对水中的泥沙进行过滤,减少泥沙被抽入水泵11的可能性,从而使水泵11不易被堵塞而损坏。
36.参照图2、图3和图4,过滤机构4包括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均位于渗水井3内且集水管41位于海绵筒42的内侧。集水管4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过滤网411,集水管41的周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二过滤网412,抽水管12位于集水管41内且相较于第一过滤网411靠近水泵11。土壤中的水渗入渗水井3后,先通过海绵筒42对水中的泥沙进行初次过滤,而后再通过第一过滤网411和第二过滤网412进行二次过滤,第一过滤网411和第二过滤网412可以使二次过滤后的水从集水管41的侧壁和底部同时进入集水管41中,减少了泥沙进入集水管41内被抽入水泵11的可能性,而后再通过水泵11和抽水管12对集水管41内的水进行抽取,起到了使水泵11不易被泥沙堵塞而损坏的可能性。
37.参照图2和图3,海绵筒42包括若干单元筒421,本实施例中,海绵筒42由两个同轴设置的单元筒421抵接形成。每个单元筒421均包括安装架5和安装在安装架5上的海绵体422,安装架5包括若干安装杆51和若干安装板52,本实施例中,每个单元筒421的安装架5均包括八根安装杆51和四块安装板52,四块安装板52分别阵列于海绵筒42的四侧,每块安装板52和两根安装杆51为一组。安装架5上安装有可拆组件6,安装杆51的一端通过可拆组件6与集水管41的周侧壁可拆卸连接,安装杆51的另一端与同一组的安装板52固定连接。海绵体422填充且固定连接在每两块相邻的安装板52之间,安装架5能够提高海绵筒42整体的结构强度,增加海绵筒42的使用寿命。海绵体422和安装板52的侧面与渗水井3的内壁抵接,从而使海绵筒42的周侧壁与渗水井3的内壁抵接,且海绵筒42的周侧壁与渗水井3的内壁相适配,能够对渗水井3的内壁进行支撑,起到护壁作用,且海绵体422吸水后膨胀,能够进一步对渗水井3的内壁进行支撑而提高护壁作用的效果。
38.参照图3、图4和图5,集水管41的底部安装有锚桩7,将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安装在渗水井3中时,将锚桩7插入渗水井3的底壁中,能够提高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位于渗水井3内时的稳定性。锚桩7的底部呈四角锥形,便于锚桩7插入渗水井3的底壁中。第一过滤网411上固定连接有“十”字状的连接架4111,连接架4111的四端与集水管41的内壁固定连接,锚桩7固定连接在连接架4111的正中心且位于集水管41的下方。锚桩7上通过两根“l”状的固定杆71固定连接有一个环状的安装框8,两根固定杆71关于锚桩7的轴线对称设置。安装框8位于海绵筒42的下方,且安装框8的顶面与海绵筒42的底面抵接。
39.参照图3,可拆组件6包括燕尾杆61和固定件,固定件为圆形的固定板62用于将燕尾杆61固定于集水管41上。每两根安装杆51对应一根燕尾杆61,即燕尾杆61有八根。燕尾杆61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安装杆51远离安装板52的一端,集水管41的周侧壁上开设有供燕尾杆61穿设的燕尾槽413,燕尾槽413贯穿集水管41的顶面,每个燕尾槽413中穿设有两根燕尾杆61。燕尾杆61的顶面与集水管41的顶面相邻,本实施例中,燕尾杆61的顶面与集水管41的顶面齐平。固定板62盖设于海绵筒42和集水管41顶端的开口处,且固定板62通过螺钉固定于集水管41的顶面上,固定板62上开设有供抽水管12穿过的预留孔621。
40.当基坑2施工完成,需要对海绵筒42进行清洗或更换时,可通过先拧松固定板62上的螺钉,然后将固定板62取下,解除固定板62对燕尾杆61的固定,然后将燕尾杆61从燕尾槽413中取出,实现对海绵筒42的拆卸,继而便于对海绵筒42进行清洗或更换。若海绵筒42的长度较长,安装海绵筒42时,可通过单元筒421进行分段安装,当海绵筒42需要安装时,将单元筒421通过燕尾杆61逐个插入燕尾槽413中,而后对通过螺钉对固定板62进行固定即可,提高了海绵筒42安装时的便捷性。
41.参照图3、图4和图5,海绵筒42的内侧壁与集水管4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有泥沙通道43,海绵筒42的底部有底板9,底板9安装在安装框8上且位于安装框8的下方,底板9位于渗水井3内时,底板9的底面与渗水井3的底壁抵接。底板9上开设有四个安装孔91,海绵体422亦填充且固定连接至四个安装孔91内。底板9的顶面与集水管41的底面之间形成有堆积槽44,堆积槽44与泥沙通道43连通。若较小的泥沙穿过海绵体422上的孔隙,则能够通过泥沙通道43进入底部的堆积槽44中。泥沙通道43和堆积槽44为穿过海绵体422的泥沙提供了容纳空间,使穿过海绵体422的泥沙不易停留于海绵体422中导致海绵体422被堵塞,进而便于维护海绵体422持续过滤的功能。另外,底板9上的海绵体422能够对从渗水井3底部渗入的水起到过滤作用,进一步不易使泥沙进入集水管41中,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水泵11堵塞损坏的可能性。
42.参照图3、图4和图5,底板9上开设有让位通槽92,锚桩7远离集水管41的一端穿过让位通槽92且位于底板9的下方,锚桩7上穿过有一根横杆72,横杆72与锚桩7固定连接且横杆72的两端分别位于锚桩7的两侧,横杆72位于让位通槽92内用于封堵让位通槽92的空隙。底板9包括若干单元板73,本实施例中,底板9分为两块关于底板9径向相对设置的两块单元板73,让位通槽92开设于两块单元板73相互靠近的一侧。单元板73远离让位通槽92的一侧与安装框8铰接,单元板73靠近让位通槽92的一侧安装有连接组件74,单元板73靠近让位通槽92的一侧通过连接组件74与锚桩7连接且可相对于锚桩7移动。
43.当基坑2施工完毕,水泵11完成渗水井3的抽水工作后,工作人员将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从渗水井3中取出。在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的取出过程中,若堆积槽44内堆积有泥沙,单元板73则在泥沙的重力下发生转动,单元板73打开形成开口,在堆积槽44内的泥沙则自动从开口处落下。一方面减少了重力,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将海绵筒42和集水管41取出时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起到了自动清理泥沙的作用,便于清理堆积槽44内的泥沙。
44.参照图3和图5,连接组件74包括弹簧741、安装件和限位筒742,安装件为连接板743,连接板743固定连接在锚桩7的两侧,弹簧741的一端通过固定连接在连接板743实现与锚桩7固定连接,弹簧741的另一端与底板9的顶面固定连接。工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泥沙下落的过程中,弹簧741处于拉伸状态,泥沙从堆积槽44中落下后,弹簧741为恢复至自然状态而自动驱动各块单元板73复位,便于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的循环使用。限位筒742固定连接在连接板743的底面上且套设在弹簧741上,对弹簧741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能够对单元板73起到限位作用。具体限位作用如下:若渗水井3的底壁不平整,使底板9在与渗水井3底壁抵接的过程中,单元板73不易向上发生转动,从而在底板9安装在渗水井3内未取出时,单元板73之间不易形成开口,继而使底板9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渗水井3底壁上的泥沙不易进入堆积槽44内。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坑降水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渗水井3的设置下,土壤中的水
会渗入渗水井3中,而减少渗入基坑2中的可能性。土壤中的水渗入渗水井3后,通过海绵筒42、第一过滤网411和第二过滤网412的过滤后,减少了泥沙进入集水管41内被抽入水泵11的可能性,起到了使水泵11不易被泥沙堵塞而损坏的可能性。
46.当基坑2施工完毕,水泵11完成渗水井3的抽水工作后,工作人员将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从渗水井3中取出。在集水管41和海绵筒42的取出过程中,若堆积槽44内堆积有泥沙,单元板73则在泥沙的重力下发生转动,单元板73打开形成开口,在堆积槽44内的泥沙则自动从开口处落下。而后单元板73在弹簧741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已进行海绵筒42和集水管41的长期循环使用。
47.在需要对海绵筒42进行清洗或更换时,可通过先拧松固定板62上的螺钉,然后将固定板62取下,解除固定板62对燕尾杆61的固定,然后将燕尾杆61从燕尾槽413中取出,实现对海绵筒42的拆卸,继而便于对海绵筒42进行清洗或更换。当海绵筒42需要安装时,将单元筒421通过燕尾杆61逐个插入燕尾槽413中,而后对通过螺钉对固定板62进行固定即可,提高了海绵筒42安装时的便捷性。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