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河道清淤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21 09:1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河流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河道清淤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全球性异常天气的增多,内陆河流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已不再是小概率事件,大洪水带来的不仅仅是中下游河道由于泥沙沉积物的长期淤滞的问题,还由于水道变浅变窄,容洪能力变差,加之原有的防洪堤坝过矮过窄,且多为绵延数十公里以上的垄状坝体,一旦遭遇超强洪水,发生洪涝灾害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全面清理加深河道、修建防洪堤岸已经成为最紧迫的水利工程任务。
3.传统的河道清淤就是通过机械设备,将河道的淤泥搅成浑浊的水状,然后随着河水流走,从而疏通河道里的淤泥,这种清淤方式适用于水流较快的河流,这种清理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淤泥的清理,还会造成淤泥在下游堆积,导致下游的洪水泛滥,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并不适用大型湖泊或水流较缓的河道。
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河道清淤处理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财务票据管理的高效纸张粉碎装置,其包括:作业船,漂浮在河面上的移动作业平台,其中部开设有桶状的通孔,且在所述通孔周围设置有淤泥暂存舱;
6.淤泥初步处理装置,架设在所述作业船中部通孔的上方;
7.软管装置,一端与所述淤泥初步处理装置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全地形适应吸口;
8.声呐一与声呐二,对称的设置在作业船的底部。
9.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淤泥初步处理装置包括:
10.淤泥处理机,用于排出淤泥中的水分;
11.排料管,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淤泥处理机两侧;
12.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淤泥处理机的上方,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淤泥处理机对抽取上来的淤泥挤压作业,用于排出多余的水分。
13.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软管装置包括:
14.锥形吸头,设置在软管装置的吸入端,且为倒圆锥体结构,所述锥形吸头还设有滤网;
15.蛇行扰流板,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锥形吸头的下方;
16.破碎辊,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蛇形扰流板下方。
17.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破碎辊上设置有数量不等的扇叶,且其数量呈由外及内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相邻破碎辊上的所述扇叶之间错位设置,所述破碎辊下方还设有通过链绳连接的扰流爪,且扰流爪由里及外的间隔的设置在破碎辊下方。
18.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全地形适应吸口包括:
19.吸口外壳,其底部为八边形,且每一边均连接有用于支撑所述外壳的吸口支脚,所述吸口外壳壳壁上还圆周均匀的开设有相等的栅格。
20.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吸口支脚包括:
21.伸缩杆,侧面连接在所述吸口外壳上,其下方连接有弹簧缓冲部;
22.万向球接头,上端连接有所述弹簧缓冲部,下端转动连接有履带。
23.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全地形适应吸口接触河底时,所述外侧吸口支脚的伸缩杆相互配合的上下移动,使得吸口外壳相对于河底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在于0
°
至45
°
之间,能够在吸取淤泥的时候避免堵塞。
24.河道清淤处理设备,包括如下步骤:
25.s1.控制作业船行驶至待作业的河道;
26.s2.利用作业船下方的声呐一和声呐二对河底的淤泥层进行扫描,从而得到河底淤泥的三维扫描地形图;
27.s3.通过作业船上的地形计算机的处理,得到淤泥待处理区域,并控制作业船行驶至待处理区域上方,固定船身,使船能够相对于岸边静止。
28.其中,所述地形计算机显示的信息至少包括:风力、水流速度、水温、水流方向、高度、海拔、船速、气温、湿度以及河道扫描三维图;
29.s4.放下全地形适应吸口,与河底的淤泥相接触,通过外侧的吸口支脚配合移动到计算机指定的位置区域;
30.s5.其中一个吸口支脚,通过伸缩杆,将全地形适应吸口的一边支撑离地,与之相对的一边不支撑离地,剩下的吸口支脚上的伸缩杆相互配合伸缩,使得使得履带能够平稳的与河底接触;
31.s6.打开破碎辊、蛇形扰流板和淤泥初步处理装置,当蛇形扰流板转动的时候带动破碎辊运动并下放扰流爪与淤泥接触,并对淤泥进行松动,为了能够更快的吸入淤泥,将吸入的淤泥排除至淤泥暂存舱,当重量达到警戒吃水线时,收回作业工具,回到岸边,将船上的淤泥清理干净,等待下一步的作业指示。
32.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船身固定方法为双重固定法,一是通过作业船到达指定作业区域,抛下船锚,固定船身,二是根据水流速度与水流方向,反向驱动作业船的螺旋桨,抵消水流带来的偏移量,使之能够稳定船身。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河道清淤处理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4.1.本发明实施例中,全地形适应吸口在工作时,总会吸过来一些杂质,堵住滤网,蛇形扰流板和其下方破碎辊将这些杂质刮掉并破碎打散,随着形成的水流循环通过栅格排出去,这样就避免了吸头被堵住。
35.2.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作业时,作业船行驶至作业区域,固定完船锚,并放下全地形适应吸口,进行作业时,全地形适应吸口能够通过吸口支脚移动至作业区域的开始处,直至这一片作业区域作业结束,作业船的本体才移动至下一个作业区域,这样能够避免因作业船的频繁移动,而降低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发明的淤泥初步处理装置机构示意图;
38.图3为本发明的全地形适应吸口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39.图4为本发明的全地形适应吸口底试图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本发明的吸口支脚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本发明的不平整的河底淤泥层的工况示意图;
42.图7为本发明的破碎辊下端部连接示意图;
43.图中:1、作业船;2、淤泥初步处理装置;21、淤泥处理机;22、排料管;23、驱动电机;3、声呐一;4、声呐二;5、软管装置;51、锥型吸头;52、破碎辊;521、扰流爪;522、链绳;53、蛇形扰流板;54、滤网;6、全地形适应吸口;61、吸口外壳;62、吸口支脚;6201、伸缩杆;6202、弹簧缓冲部;6203、万向球接头;6204、支撑脚履带。
具体实施方式
44.请参阅图1~4,本发明实施例中,河道清淤处理设备,其包括:作业船1,漂浮在河面上的移动作业平台,其中部开设有桶状的通孔,且在所述通孔周围设置有淤泥暂存舱;
45.淤泥初步处理装置2,架设在所述作业船1中部通孔的上方;
46.软管装置5,一端与所述淤泥初步处理装置2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全地形适应吸口6;
47.声呐一3与声呐二4,对称的设置在作业船的底部,需要说明的是,河底的淤泥地势复杂,需要用声呐一3与声呐二4对河床里的淤泥先进行测绘,然后得到测绘的立体图,为接下来的精准操控提供一个平台基础。
48.本实施例中,所述淤泥初步处理装置2包括:
49.淤泥处理机21,用于排出淤泥中的水分;
50.排料管22,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淤泥处理机21两侧;
51.驱动电机23,设置在所述淤泥处理机21的上方,所述驱动电机23驱动淤泥处理机21对抽取上来的淤泥挤压作业,用于排出多余的水分,需要说明的是,淤泥处理机21是用于将抽取到的淤泥进行初步的处理,通过机器内部的挤压将淤泥中的大部分水分排出,从而减少淤泥中含有过多的水分给作业船1带来的负重。
52.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软管装置5包括:
53.锥形吸头51,设置在软管装置5的吸入端,且为倒圆锥体结构,所述锥形吸头还设有滤网54,需要说明的是,吸头为锥形时能增加其导流性,从而能达到减少杂质吸附在滤网上而造成堵塞,另外,锥形吸头51曲面上开设有两个孔增加吸收面积,其原理类似于注射针筒的抽液;
54.蛇行扰流板53,可旋转的设置在所述锥形吸头51的下方;
55.破碎辊52,均匀的设置在所述蛇形扰流板53下方,需要说明的是破碎辊52在旋转时配合锥形吸头能够形成一种循环的水流状态,从而达到淤泥吸取时循环的排出杂质。
56.本实施例中,所述破碎辊52上设置有数量不等的扇叶,且其数量呈由外及内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相邻破碎辊52上的所述扇叶之间错位设置,所述破碎辊52下方还设有通
过链绳522连接的扰流爪521,且扰流爪521由里及外的间隔的设置在破碎辊52下方,扰流爪521用于松动长期堆积的淤泥表层,使其便于抽取。
57.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全地形适应吸口6包括:
58.吸口外壳61,其底部为八边形,且每一边均连接有用于支撑所述外壳61的吸口支脚62,所述吸口外壳61壳壁上还圆周均匀的开设有相等的栅格,需要说明的是,当河底的淤泥相对平整时,8个吸口支脚62,其中一个抬起支撑至最大高度,与之相对的一个吸口支脚62不支撑离地,使得吸口呈倾斜状态,其余的吸口支脚62相互配合适应河底淤泥的起伏,水平垂直于河底,当河底淤泥不平整的时候,8个吸口支脚62,其中一个支撑在淤泥的相对低洼的地方,至最大高度,与之相对的一个吸口支脚62收缩至最小高度,支撑在河底淤泥的坡面上,其余的吸口支脚62相互配合适应河底淤泥的起伏,水平垂直于河底,由于与河底的淤泥层形成了一定的角度,在抽取淤泥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水流带动淤泥的流动,从能够减少吸头的堵塞。
59.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吸口支脚62包括:
60.伸缩杆6201,侧面连接在所述吸口外壳61上,其下方连接有弹簧缓冲部6202;
61.万向球接头6203,上端连接有所述弹簧缓冲部6202,下端转动连接有履带6204,需要说明的是,设有弹簧缓冲部6202是为了在工作时,降低因吸力过大带来吸头偏移,从而降低工作区域的精准性的问题,万向球接头6203是为了降低因地形对吸头整体状态的影响一个配合调节。
62.本实施例中,所述全地形适应吸口6接触河底时,所述6外侧吸口支脚62的伸缩杆6201相互配合的上下移动,使得吸口外壳61相对于河底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在于0
°
至45
°
之间,能够在吸取淤泥的时候避免堵塞。
63.河道清淤处理设备,包括如下步骤:
64.s1.控制作业船1行驶至待作业的河道;
65.s2.利用作业船1下方的声呐一3和声呐二4对河底的淤泥层进行扫描,从而得到河底淤泥的三维扫描地形图;
66.s3.通过作业船上的地形计算机的处理,得到淤泥待处理区域,并控制作业船1行驶至待处理区域上方,固定船身,使船能够相对于岸边静止。
67.其中,所述地形计算机显示的信息至少包括:风力、水流速度、水温、水流方向、高度、海拔、船速、气温、湿度以及河道扫描三维图;
68.s4.放下全地形适应吸口6,与河底的淤泥相接触,通过外侧的吸口支脚62配合移动到计算机指定的位置区域;
69.s5.其中一个吸口支脚62,通过伸缩杆6201,将全地形适应吸口6的一边支撑离地,与之相对的一边不支撑离地,剩下的吸口支脚62上的伸缩杆6201相互配合伸缩,使得履带6204能够平稳的与河底接触;
70.s6.打开破碎辊52、蛇形扰流板53和淤泥初步处理装置2,当蛇形扰流板53转动的时候带动破碎辊52运动并下放扰流爪521与淤泥接触,并对淤泥进行松动,为了能够更快的吸入淤泥吸入淤泥,将吸入的淤泥排除至淤泥暂存舱,当重量达到警戒吃水线时,收回作业工具,回到岸边,将船上的淤泥清理干净,等待下一步的作业指示。
71.另外,所述固定船身固定方法为双重固定法,一是通过作业船1到达指定作业区
域,抛下船锚,固定船身,二是根据水流速度与水流方向,反向驱动作业船1的螺旋桨,抵消水流带来的偏移量,使之能够稳定船身。
72.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