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23:52: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


背景技术:

2.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3.在现有的通风系统中,通常风机与箱体或支架直接刚性连接或是风机加减震后与箱体或支架连接。如风机与箱体或支架直接刚性连接,则可能存在箱体或支架上的振感大。于是有采用在风机上加减震器后再与箱体或支架连接的方式,但是加减震器后的风机的固有频率可能会与转动频率相近或相当,产生共振传递到箱体或支架上的振感更大,且只能装配到箱体或支架上运转才能发现,现场整改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该通风机采用双层机壳结构,并且在内壳和外壳之间特定的部位加设减震器,使内壳悬挂固定在外壳中,有效降低了风机轴向、径向的振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包括:外壳、内壳、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和电机。其中:所述内壳位于外壳中,且所述外壳前壁面和内壳前壁面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器连接固定,所述外壳上壁面和内壳上壁面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减震器连接固定,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将所述内壳悬挂固定在外壳中。所述电机固定在内壳的后端面上,且电机的叶轮位于内壳中。
6.进一步地,所述内壳的后壁面的外表面上固定有支撑板,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撑板和外壳的上壁面上。
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为倒置的“l”形板体,其侧面固定在内壳的后壁面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下端固定在该“l”形板体的上表面上。
8.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上壁面内壁上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撑板和连接板上。
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为“l”形板体,其上端焊接在所述外壳的上壁面内壁上,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上端固定在该“l”形板体的下表面上。
10.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前壁面上、内壳的前壁面上均具有进风口,所述内壳的后壁面上具有出风口,以便于在电机驱动下进行气体流通。
11.进一步地,所述内壳的前壁面上的进风口处连接有进风筒,且所述进风筒正对风机的叶轮。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风机外壳的轴向、径向设置减震器,并将风机内壳悬挂固定
在外壳的内腔中,可以有效降低风机运转传递到与其连接的箱体或支架的振感,且可在风机出厂前检测到减震器是否与风机匹配,及时调整风机或减震器选型设计,避免装配到箱体或支架上可能存在的共振现象。
14.(2)本实用新型在内壳的后壁面上设置了支撑板,在外壳的上壁面内壁上设置了位于支撑板上方的连接板,并将竖向设置的第二减震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支撑板和连接板上,不仅有助于降低风机在径向方向上振动的传递,而且避免了直接将第二减震器连接在外壳的上壁面上时影响通风机与其他设备连接时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6.图1为实施例中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的右视图。
17.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18.图中标记代表:1-外壳、2-内壳、3-第一减震器、4-第二减震器、5-电机、6-支撑板、7-连接板、8-进风筒、9-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19.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0.为了方便叙述,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需要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21.参考图1和图2,示例一种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包括:外壳1、内壳2、第一减震器3、第二减震器4和电机5,其中:
22.所述外壳1为水平设置的筒状结构,其前端口通过壁板封闭形成前壁面,而后端口为开口状。所述内壳2水平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且所述外壳1的前壁面上、内壳2的前壁面上均具有进风口,所述内壳2的后壁面上具有出风口,所述内壳2的前壁面上的进风口处连接有进风筒8,且所述进风筒8正对电机5的叶轮9,以便于在电机5驱动下进行气体流通。
23.所述外壳1前壁面和内壳2前壁面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器3连接固定,且所述第一减震器3为两组,对称设置在内壳2前壁面的两侧,以更好地将内壳2悬挂固定在外壳1的前壁面上。所述外壳1上壁面和内壳2上壁面之间通所述第二减震器4和连接固定,且所述第二减震器4为两组,分别对称设置在内壳2的上壁面两侧,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器3、第二减震器4将所述内壳2悬挂固定在外壳1中。所述电机5固定在内壳2的后端面上,且电机5的叶轮位于内壳2中。通过在风机外壳1的轴向、径向设置减震器,并将内壳2悬挂固定在外壳1的内腔中,可以有效降低风机运转传递到与其连接的箱体或支架的振感,且可在风机出厂
前检测到减震器是否与风机匹配,及时调整风机或减震器选型设计,避免装配到箱体或支架上可能存在的共振现象。
24.参考图1和图2,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壳2的后壁面的外表面上固定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为倒置的“l”形板体,其侧面固定在内壳2的后壁面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减震器4的下端固定在该“l”形板体的上表面上。所述外壳1的上壁面内壁上固定有连接板7,所述连接板位于支撑板6的上方。所述连接板7为“l”形板体,其上端焊接在所述外壳1的上壁面内壁上,所述第二减震器4的上端固定在该“l”形板体的下表面上。
25.通过在风机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减震器4,不仅有助于降低风机在径向方向上振动的传递,而且避免了直接将第二减震器4连接在外壳1的上壁面上时造成的影响,因为需要在外壳1的上壁面上打孔后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实现第二减震器4与外壳1的上壁面之间的连接,而位于外壳1的上壁面外表面上的所述紧固件会造成外壳1的外表面不平整,影响本实用新型通风机与其他部件之间的装配,而通过支撑板6和连接板7的配合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问题。
26.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内壳、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和电机;其中:所述内壳位于外壳中,且所述外壳前壁面和内壳前壁面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器连接固定,所述外壳上壁面和内壳上壁面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减震器连接固定,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将所述内壳悬挂固定在外壳中;所述电机固定在内壳的后端面上,且电机的叶轮位于内壳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后壁面的外表面上固定有支撑板,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撑板和外壳的上壁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倒置的“l”形板体,其侧面固定在内壳的后壁面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下端固定在该“l”形板体的上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上壁面内壁上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撑板和连接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为“l”形板体,其上端焊接在所述外壳的上壁面内壁上,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上端固定在该“l”形板体的下表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前壁面上、内壳的前壁面上均具有进风口,所述内壳的后壁面上具有出风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前壁面上的进风口处连接有进风筒,且所述进风筒正对风机的叶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包括:外壳、内壳、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和电机;其中:所述内壳位于外壳中,且所述外壳前壁面和内壳前壁面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器连接固定,所述外壳上壁面和内壳上壁面之间通所述第二减震器和连接固定,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将所述内壳悬挂固定在外壳中;所述电机固定在内壳的后端面上,且电机的叶轮位于内壳中。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双层机壳离心通风机采用双层机壳结构,并且在两机壳之间特定的部位加设减震器,有效降低了风机轴向、径向、垂向的振动。垂向的振动。垂向的振动。


技术研发人员:王静 王新 乔君正 石亚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威海克莱特菲尔风机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6
技术公布日:2022/5/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