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有反冲洗装置的混凝沉淀器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18:12: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行业循环水及生产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反冲洗装置的混凝沉淀器。


背景技术:

2.混凝沉淀器是冶金行业常用的一种循环水及生产废水处理装置。通过向混凝沉淀器进水中投加混凝剂和絮凝剂,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再以斜管的方式将絮凝体与水分离,污泥最终沉淀于混凝沉淀器的底部泥斗中定期排出,由于泥斗内的污泥主要靠重力排出,当污泥较多且黏稠时,仅靠重力很难排出干净,使用时间较久后在泥斗内容易形成污泥堆积,污泥堆积到一定程度会使出水水质变差,严重影响混凝沉淀器的处理效果,有时还会出现偏流现象,为此需经常清洗。
3.常规的清洗方式是先将混凝沉淀器停止使用,打开混凝沉淀器的上盖,使用水枪将斜管孔逐个进行冲洗,再将泥斗内的污泥冲洗排出干净,清洗费时费力且占用人工,而且清洗过程员工需进入混凝沉淀器内部进行清洗,属于有限空间作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反冲洗装置的混凝沉淀器,通过设置泥斗和排泥管,并在排泥管上设置反冲洗装置,并且在泥斗上设置一道反冲洗临界线,以此来解决混凝沉淀器污泥冲洗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反冲洗装置的混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沉淀器包括混合反应罐、沉淀分离区和泥斗,所述混合反应罐固定设置在混凝沉淀器的中心位置,所述混合反应罐的外侧间隔设置沉淀分离区,在混合反应罐和沉淀分离区的下方设置有泥斗,混合反应罐的底部连接有进水管,混合反应罐的侧面靠上位置设置有出水口,沉淀分离区中设置出水槽,所述泥斗的底部水平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有反冲洗装置,反冲洗装置的反冲洗管连接在排泥管上,反冲洗管上还设置有控制阀。
6.通过在混凝沉淀器的中心设置混合反应罐,从底部通入污水并添加反应药剂,在混合反应罐内充分反应后,从混合反应罐的出水口流出并流到沉淀分离区,在沉淀分离区内将凝结的沉淀物与水分离,分离出来的水从沉淀分离区出水槽中流出,沉淀物通过过滤沉淀最终沉淀到泥斗内,通过重力从排泥管中排出,同时在排泥管上设置反冲洗装置,反冲洗管连接有压缩空气,当泥斗内污泥积压不利于流出时,打开反冲洗装置的控制阀,借助压缩空气将沉积的污泥疏通并使其疏松,疏松后即可方便排出,无需借助人工清理,提升清理效率。
7.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反应罐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搅拌器。搅拌器可以使混凝剂和絮凝剂与水在混合反应罐中充分混合反应,提升污水沉淀反映的效果,缩短反应所需的时间。
8.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反应罐的顶部连接有进料管一。进料管一用于从混合反应罐
的顶部添加絮凝剂。
9.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分离区内设置有斜管填料,所述斜管填料内侧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与混合反应罐间隔设置,斜管填料的外侧固定在混凝沉淀器侧壁上,所述沉淀分离区的上方且在混凝沉淀器的侧壁上设置出水槽,出水槽上设置有出水管道。固定板与混合反应罐间隔设置,预留出水通道,反应后的混合液流到沉淀分离区后,使用斜管的方式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清水流入上方的出水槽内,并最终从出水管道流出。
10.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管道混合器上还设置有进料管二。进料管二用于添加混凝剂,管道混合器用于将混凝剂和水进行混合。
11.进一步的,所述泥斗为倒四棱台形结构。方便污泥最终汇聚在泥斗底部。
12.进一步的,所述排泥管上还设置有开关阀和自动排泥阀,开关阀设置在反冲洗装置前面,自动排泥阀设置在反冲洗装置的后面。开关阀控制整个排泥管与泥斗的连接,自动排泥阀则可远程控制开启与关闭。
13.进一步的,泥斗的内侧上方设置有一个传感器,传感器与反冲洗装置、自动排泥阀和进水管连接。对泥斗内污泥的高度进行检测,设置一道反冲洗临界线,以此来自动控制反冲洗装置的运行,进而疏松污泥,方便污泥的排出。
14.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1、混凝沉淀器的中心位置设置混合反应罐,并从底部进水,进水过程中添加混凝剂混合,进入混合反应罐内,从顶部添加絮凝剂,进水管设置在底部,一方面进水时对混合反应罐无冲击,提升装置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污水可从底部与混凝剂和絮凝剂充分混合,提升混凝反应的效果;
16.2、在混凝沉淀器底部设置泥斗,泥斗底部设置排泥管,泥斗内设置传感器对污泥高度进行检测,设置反冲洗装置、排泥阀和进水管与传感器连接,当泥斗内污泥积压不利于排出时,传感器检测到污泥积压高度超出限定值,自动控制打开反冲洗装置,借助压缩空气将沉积的污泥疏通并使其疏松,疏松后的污泥即可正常排出,无需借助人工清理,降低劳动强度,避免有限空间作业,保障混凝沉淀器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反冲洗装置的混凝沉淀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其中:1、混合反应罐;2、沉淀分离区;3、泥斗;4、进水管;5、排泥管;11、搅拌器;12、进料管一;13、出水口;21、斜管填料;22、出水槽;23、固定板;41、管道混合器;42、进料管二;51、开关阀;52、反冲洗装置;53、自动排泥阀;501、控制阀;502、反冲洗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20.一种带有反冲洗装置的混凝沉淀器,如图1,所述混凝沉淀器包括混合反应罐1、沉淀分离区2和泥斗3,所述混合反应罐1固定设置在混凝沉淀器的中心位置,整体为罐状结构,从上方固定在混凝沉淀器的中心位置,同时,混合反应罐1内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搅拌器11,搅拌器11延伸至混合反应罐1的底部,对混合反应罐1内的物质进行充分搅拌,由电机
进行驱动,电机设置在混合反应罐1的顶部,混合反应罐1的顶部还连接有进料管一12,进料管一12用于添加絮凝剂,在本实施例中,进料管一12用于添加聚丙烯酰胺。
21.进一步的,混合反应罐1的底部连接有进水管4,进水管4上设置有管道混合器41,管道混合器41上还设置有进料管二42,进料管二42用于添加混凝剂,在本实施例中,进料管二42用于添加聚合氯化铝,管道混合器41则用于将聚合氯化铝与污水均匀混合。同时在混合反应罐1的侧面靠上位置设置有出水口13,由于水从底部通入,随着水的不断流入并在搅拌器11的均匀搅拌下,水面不断上升,最终从混合反应罐1的出水口13流出。
22.水从混合反应罐1的底部通入,一方面,不会有水流冲击,不会对混合反应罐1的底部造成损害,另一方面,水从底部缓慢向上延伸,在搅拌器11的作用下,可使絮凝剂和混凝剂与水充分反应,提升混凝沉淀器处理效果,最终均匀混合后的混合液从出水口13流到沉淀分离区2中进行沉淀分离。
23.所述沉淀分离区2内设置有斜管填料21,斜管填料21设置在沉淀分离区2的中间位置,斜管填料21内侧固定在固定板23上,外侧固定在混凝沉淀器侧壁上,固定板23与混合反应罐1间隔设置,固定板23呈环形设置在混合反应罐1的周围,在固定板23与混合反应罐1中间预留一道出水通道,用于连通混合反应罐1和沉淀分离区2,在沉淀分离区2的上方且在混凝沉淀器的侧壁上设置出水槽22,出水槽22的内侧设有一道护板,采用溢流的方式进水,出水槽22上连接有出水管道。
24.在混合反应罐1和沉淀分离区2的下方设置有泥斗3,所述泥斗3为倒四棱台形结构,方便污泥最终汇聚在泥斗3底部,所述泥斗3的底部水平设置有排泥管5,所述排泥管5上设置有反冲洗装置52,反冲洗装置52的反冲洗管502的一端连接在排泥管5上,另一端连接有压缩空气,在本实施例中,压缩空气的压力为0.6mpa,反冲洗管502上还设置有控制阀501,控制阀501控制反冲洗管502的连通,排泥管5上还设置有开关阀51和自动排泥阀53,开关阀51设置在反冲洗装置52前面,控制整个排泥管5与泥斗3的连接,自动排泥阀53设置在反冲洗装置52的后面,可远程控制开启与关闭,并在反冲洗装置52使用时关闭自动排泥阀53来阻挡压缩空气喷出排泥管5。
25.进一步的,泥斗3的内侧上方设置有一个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传感器与反冲洗装置52、自动排泥阀53和进水管4连接,传感器对泥斗3内污泥的高度进行检测,相当于在泥斗3上设置一道反冲洗临界线,一旦污泥的高度超过这道反冲洗临界线,则说明污泥积压无法顺利排出,此时自动控制反冲洗装置52运行来疏通污泥。
26.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为:污水从进水管4进入混合反应罐1内,在进水管4中加入混凝剂并借助管道混合器41混合,之后在混合反应罐1内加入絮凝剂,由搅拌器11搅拌均匀后形成混合液,混合液从出水口13流出后经过出水通道流到沉淀分离区2内,经过斜管填料21后将凝结生产的絮状物与水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清水流入上方的出水槽22内,最终从出水槽22上连接的出水管道流出,分离后的絮状物及污泥则缓慢沉淀到泥斗3中,从排泥管5中将污泥排出。
27.当污泥堆积无法正常排出时,借助传感器和反冲洗装置52来疏通污泥,污泥的堆积高度超过传感器的检测高度后,首先控制进水管4停止进水,同时关闭自动排泥阀53,然后打开反冲洗装置52的控制阀501,将压缩空气返送入泥斗中,通过压缩空气将沉积的污泥疏通并使之疏松,反冲时间设定为10s,反冲结束后,关闭反冲洗装置52的控制阀501,然后
先打开自动排泥阀53,待污泥开始排出后,污泥高度小于反冲临界线后,再控制进水管4继续进水。
28.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方案中未详细描述的装置与机构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没有经过创造性思维对本实用新型所做出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