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医用导丝及介入医疗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07:01: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介入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导丝及介入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2.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医用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在医用导丝进入人体内前,通常需要将医用导丝的头部弯折以使其具有合适的角度,因为人体内的孔道及血管错综复杂、分支多,所以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调整医用导丝的弯曲角度以满足各类孔道及血管分支,操作复杂,介入治疗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导丝及介入医疗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介入治疗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导丝,包括护套、端头、芯丝、芯轴和若干个电极片,该芯丝穿设于该护套内,该端头安装于该护套的远端,并与该芯丝的远端连接;该芯轴安装于该护套的近端,并与该芯丝的近端连接;各该电极片均设置于该护套内,并沿该护套的长度方向分布;该电极片在通电后对该护套的局部加热,以使受热后的该护套发生弯曲。
5.进一步地,在该护套的远端到该护套的近端的方向上,该护套分为弯曲段和连接段,该电极片设置于该弯曲段内。
6.进一步地,该弯曲段为形状记忆合金套段。
7.进一步地,该电极片包括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该第一电极片和该第二电极片分别位于弯曲段的两端。
8.进一步地,该第一电极片内开设有第一穿设孔,该第二电极片内开设有第二穿设孔,该芯丝穿设于该第一穿设孔内和该第二穿设孔内。
9.进一步地,该芯丝沿其长度方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芯丝、第二芯丝和第三芯丝,该第一芯丝、该第二芯丝和该第三芯丝穿设于该弯曲段内;
10.该第一芯丝与该端头连接,并穿设于该第一穿设孔内,该第三芯丝穿设于该第二穿设孔内;
11.该第一芯丝的直径和该第三芯丝的直径均小于该第二芯丝的直径。
12.进一步地,该第一芯丝与该第三芯丝均为锥体,在该第一芯丝到该第二芯丝的方向上,该第一芯丝的直径逐渐增大,该第一芯丝的最大直径与该第二芯丝的直径相等;
13.在该第二芯丝到该第三芯丝的方向上,该第三芯丝的直径逐渐减小,该第三芯丝的最大直径与该第二芯丝的直径相等。
14.进一步地,该医用导丝还包括电极控制器,该芯轴上开设有穿线孔,该电极片上均连接有导线,该导线从该穿线孔穿出后与该电极控制器连接。
15.进一步地,该护套呈圆柱螺旋状。
16.本技术提供的医用导丝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在使用该医用导丝时,无需在人体外频繁地调整医用导丝的弯曲角度以适应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而是将安装有端头的一端插入人体内,当端头到达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处时,通过通电的电极片对护套进行加热,以使受热后的护套发生弯曲,并且多个电极片能为医用导丝提供多个弯曲角度,实现了在人体内控制医用导丝的弯曲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孔道及血管脉络,辅助导管及其它介入式医疗设备安全便捷地抵达人体内病灶及离开人体,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效率。
1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中还提供了一种介入医疗设备,包括上述的医用导丝。
18.本技术提供的介入医疗设备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在使用时,无需在人体外频繁地调整医用导丝的弯曲角度以适应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而是将安装有端头的一端插入人体内,当端头到达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处时,通过通电的电极片对护套进行加热,以使受热后的护套发生弯曲,并且多个电极片能为医用导丝提供多个弯曲角度,实现了在人体内控制医用导丝的弯曲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孔道及血管脉络,使得该介入医疗设备可安全便捷地抵达人体内病灶及离开人体,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效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医用导丝在直线形状下的剖面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医用导丝在一种弯曲形状下的剖面图。
22.图3为图1所示的医用导丝在弯曲段内的剖面图。
23.图4为图1所示的医用导丝在连接段内的剖面图。
24.图5为图3所示的医用导丝沿a-a线的剖面图。
25.图6为图3所示的医用导丝沿b-b线的剖面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医疗设备的一种操作方法及步骤的示意图。
27.图8为图7所示的介入医疗设备的另一种操作方法及步骤的示意图。
28.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9.1、护套;2、端头;3、芯丝;4、芯轴;5、电极片;6、涂层;7、导线;8、电极控制器;9、医用导丝;10、导管;
30.11、弯曲段;12、连接段;
31.31、第一芯丝;32、第二芯丝;33、第三芯丝;34、第四芯丝;35、第五芯丝;36、第六芯丝;
32.41、穿线孔;
33.51、第一电极片;511、第一穿设孔;52、第二电极片;521、第二穿设孔;
34.71、第一导线;72、第二导线;
35.100、第一血管段;200、第二血管段;300、第三血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相关技术中,导丝在介入治疗过程起到引导各种介入导管和植入器械进入生物体管腔的目标部位的作用,例如在经皮外周血管形成手术、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等手术中。而导丝在介入术中起到导入、支撑、开通、交换的作用。导丝能够引导并支持导管通过皮下组织、血管壁等软组织,经穿刺孔进入血管;导丝能够引导导管通过迂曲、硬化的血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进入检查的血管分支;导丝能够加强导管硬度,利于操纵导管等。
41.然而,在较为复杂的血管脉络中使用导丝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根分支血管在某处汇聚形成一根主血管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导丝进入患者体内前将导丝的头部弯折使其具有固定的角度再对两根分支血管进行疏通,这使得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调整导丝头部的弯曲角度以满足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同时,由于导丝头部弯曲形状无法改变,因此在抽出导丝时,其头部常常容易钩挂导管口甚至破坏导管壁。导丝的这些缺陷导致了介入医疗手术耗时耗力,手术时间延长,导致患者及医护人员接受更多x光辐射,手术风险高,并且使得患者的有效治疗窗口缩短。
42.由于导丝无法进行可控偏转,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控的微型转向机构并将其作为医疗介入的医用导丝,辅助导管及其他介入式医疗器械便捷地在各类孔道及血管内进行转向并抵达病灶,同时能够安全脱离人体。该医用导丝的具体结构可详见以下描述:
43.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用导丝,包括护套1、端头2、芯丝3、芯轴4和若干个电极片5,芯丝3穿设于护套1内,端头2安装于护套1的远端,并与芯丝3
的远端连接;芯轴4安装于护套1的近端,并与芯丝3的近端连接;各电极片5均设置于护套1内,并沿护套1的长度方向分布;电极片5在通电后对护套1的局部加热,以使受热后的护套1发生弯曲。
44.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描述和以下描述中所涉及的“近端”通常是指医疗设备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通常是指医疗设备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
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该医用导丝,在使用时,无需在人体外频繁地调整医用导丝的弯曲角度以适应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而是将医用导丝安装有端头2的一端插入人体内,当端头2到达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处时,通过通电的电极片5对护套1进行加热,以使受热后的护套1发生弯曲,并且多个电极片5能为医用导丝提供多个弯曲角度,实现了在人体内控制医用导丝的弯曲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孔道及血管脉络,辅助导管及其它介入式医疗设备安全便捷地抵达人体内病灶及离开人体,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效率。
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护套1在冷却后可恢复原状,在护套1从弯曲形状恢复到直线形状的过程中抽出该医用导丝,这样可避免端头2钩挂导管口甚至破坏导管壁的问题,保证该医用导丝能够安全脱离人体。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医用导丝具有良好的扭矩传递性、支撑性、超弹性、跟踪性、耐用性等。扭矩传递性是指该医用导丝传递扭矩的能力;支撑性是指该医用导丝提供支撑力的能力;超弹性是指该医用导丝遇阻力时弯曲且在阻力消除时自动恢复原状的能力;跟踪性是指该医用导丝沿着血管行进的能力,以及在行进过程中抵抗自身扭曲和拧绞的能力;耐用性是指该医用导丝的疲劳强度和寿命。另外,医用导丝的表面较光滑、洁净、无毛刺、结疤、裂纹、划伤等,规避了造成人体损伤的潜在风险,提高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芯丝3的远端与端头2连接,提高了该医用导丝遇阻力时的穿透力和通过性,而且提高了该医用导丝的触觉反馈,帮助术者更好地感知该医用导丝的活动状况。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芯丝3可由镍钛合金、不锈钢、钴基合金、锰铁合金、锌铜合金、镍铁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极片5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由金、银、铜、铬、氧化铟锡、镍铬合金、碳化硅、铬酸镧、氧化锆、三硅化钼、掺铝氧化锌、铁铬铝合金、铁镍铈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端头2为半球状,表面较光滑,不易对导管及人体血管造成损伤,提高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护套1的直径为0.3~1mm,具体地,护套1的直径为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或1mm,护套1的直径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满足介入手术中大部分情况所需的护套1的直径。芯轴4的直径为0.3~1mm,具体地,芯轴4的直径为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或1mm,芯轴4的直径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满足介入手术中大部分情况所需的芯轴4的直径。芯丝3的长度为15~60mm,具体地,芯丝3的长度为15mm、20mm、25mm、30mm、35mm、40mm、45mm、50mm、55mm或60mm,芯丝3的长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满足介入手术中大部分情况所需的芯丝3的长度。芯轴4的长度为1200~3000mm,具体地,芯轴4的长度为1200mm、1300mm、1400mm、1500mm、1600mm、1700mm、1800mm、
1900mm、2000mm、2100mm、2200mm、2300mm、2400mm、2500mm、2600mm、2700mm、2800mm、2900mm或3000mm,芯轴4的长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满足介入手术中大部分情况所需的芯轴4的长度。
5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护套1外涂覆有涂层6,可减小表面的摩擦力,提高该医用导丝的跟踪性和通过性,从而提高介入治疗的效率。
5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涂层6优选为ptfe涂层(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ptfe具有低吸水性、表面不沾性、耐腐蚀、耐高温、电绝缘性优异、强度高、重量轻、柔韧性好、寿命长等优点。
55.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端头2外可涂覆有润滑材料,以减小表面摩擦力,提高该医用导丝的跟踪性和通过性,也可以不涂覆润滑材料,以提供更加精准的触觉反馈。
56.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的端头2和护套1外涂覆有电绝缘材料,以避免电极片5的通电电流对人体造成伤害,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电绝缘材料优选为ptfe涂层或水凝胶。
5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护套1呈圆柱螺旋状。该医用导丝的护套1采用圆柱螺旋状的结构,提高了该医用导丝的支撑性、操纵性和跟踪性,并且增强了该医用导丝的可视性和触觉反馈,帮助术者更好地对进入人体内的该医用导丝进行定位以及感知该医用导丝的活动状况。
58.在具体实施例中,护套1为单股圆柱螺旋状结构或多股圆柱螺旋状结构。当护套1为多股圆柱螺旋状结构时,护套1的旋向可以为单旋向或交错旋向。
59.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护套1的远端到护套1的近端的方向上,护套1分为弯曲段11和连接段12,电极片5设置于弯曲段11内。弯曲段11先导入人体内,连接段12后导入人体内,为弯曲段11提供推送力。电极片5设置在弯曲段11内,电极片5在通电时可产生热量,并把热量传递给弯曲段11,使弯曲段11的温度升高,受热后的弯曲段11会发生弯曲,实现在人体内控制该医用导丝的弯曲。
60.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片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并且电极片5沿弯曲段1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以实现更多角度的弯曲,其具体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61.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弯曲段11为形状记忆合金套段。形状记忆合金套段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形状记忆合金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经过训练会产生记忆形状,当弯曲段11的温度达到相变点时,弯曲段11偏离原轴向方向弯曲,从常规状态下的直线形状变为记忆形状中的弯曲形状,此时,形状记忆合金由马氏体相变为奥氏体相,杨氏模量增大,硬度变大;当弯曲段11的温度低于变相点时,弯曲段11又会从记忆形状中的弯曲形状变为常规状态下的直线形状,恢复为原轴向方向,此时,形状记忆合金由奥氏体相变回马氏体相,杨氏模量减小,硬度变小。利用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该医用导丝通过电极片5来控制弯曲段11的温度,从而控制弯曲段11的形状,根据孔道及血管的结构来对弯曲段11进行直线形状与弯曲形状的变换,辅助导管及其它介入式医疗设备便捷地抵达人体内病灶,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效率。另外,将该医用导丝抽离人体外时,停止对电极片5通电,电极片5不再对弯曲段11进行加热,弯曲段11在流动
的血液中散热,在弯曲段11恢复为直线形状的过程中将该医用导丝抽离人体外,这样可避免端头2钩挂导管口甚至破坏导管壁的问题,进而保证医用导丝能够安全脱离人体,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6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形状记忆合金采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如镍钛合金、铜基合金而制成,能够避免对人体产生危害,提高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其中,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点应接近于人体的正常温度,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点影响着介入治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若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点低于人体的正常温度过多,则该医用导丝在进入到人体后会受到体温的影响而自动弯曲,从而导致该医用导丝的弯曲难以控制,不利于介入手术的进行且提高了手术风险;若形状记忆合计的相变点高于人体的正常温度过多,则需要对电极片5通以较大的电流来对弯曲段11进行加热,不利于人体安全,且弯曲后的弯曲段11需要更多的冷却时间才能恢复为直线形状,不利于提高介入治疗的效率。
6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医用导丝还包括显影元件。在医院仪器造影操作中,显影元件可显示黑影,为操作者提供该医用导丝的准确的位置信息,包括该医用导丝进入到人体脉管内的深度;同时,显影位点也是该医用导丝不同硬度的分界位点。
6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影元件采用不透x射线的显影材料制成,显影材料为黄金、钨、铂金、铂铱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影元件可以是圆柱螺旋状的显影线圈,也可以显影环,也可以是涂覆在该医用导丝最外层的显影涂层。
6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显影元件的个数大于或等于2,显影元件设置在弯曲段11上,并沿弯曲段11的长度方向分布。
67.示例性地,显影元件包括第一显影元件和第二显影元件,第一显影元件位于端头2和第一电极片51之间,第二显影元件位于第二电极片52与连接段12之间。将第一显影元件和第二显影元件分别设置在弯曲段11的两端,能够帮助操作者快速准确地捕捉弯曲段11的位置以及判断弯曲段11的弯曲程度,继而使该医用导丝精准地进入到目标的血管分支中,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效率以及可靠性。
68.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电极片5包括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分别位于弯曲段11的两端。当单独对第一电极片51通电时,第一电极片51对其所处的弯曲段11的一端加热,该弯曲段11的一端在其温度达到相变点时发生弯曲,可满足介入治疗中对该医用导丝进行小角度弯曲的需求;当同时对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通电时,弯曲段11的两端均受热且在其温度达到相变点时发生弯曲,可满足介入治疗中对该医用导丝进行大角度弯曲的需求。
6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弯曲段11的两端的温度达到相变点时,弯曲段11的两端在同一平面内的同一方向上发生弯曲,或在同一平面内的不同方向上发生弯曲,又或者在不同平面内发生弯曲,具体取决于对弯曲段11进行训练时的形状记忆合金的记忆形状。
7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的间隔为10~50mm。具体地,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的间隔为10mm、15mm、20mm、25mm、30mm、35mm、40mm、45mm或50mm,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之间的间距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满足介入手术中大部分情况所需的医用导丝的弯曲半径,若间隔设置得过小和过大,均不利于介入手术的开展。进一步地,当单独对第一电极片51或第二电极片52通电时,该医用导丝的弯曲角度为0
~60
°
,具体地,该医用导丝的弯曲角度为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
、55
°
或60
°
。该医用导丝的弯曲角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满足介入手术中大部分情况所需的医用导丝的弯曲角度,若弯曲角度设置得过大,不利于介入手术的开展。
71.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第一电极片51内开设有第一穿设孔511,第二电极片52内开设有第二穿设孔521,芯丝3穿设于第一穿设孔511内和第二穿设孔521内。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均为环状结构,提高了该医用导丝的支撑性,同时在通电后对弯曲段11进行加热时,可以使得弯曲段11的受热更加均匀。
7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芯丝3沿其长度方向上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芯丝31、第二芯丝32和第三芯丝33,第一芯丝31、第二芯丝32和第三芯丝33穿设于弯曲段11内;第一芯丝31与端头2连接,并穿设于第一穿设孔511内,第三芯丝33穿设于第二穿设孔521内;第一芯丝31的直径和第三芯丝33的直径均小于第二芯丝32的直径。第一芯丝31和第三芯丝33的直径较小,有利于提高该医用导丝的柔顺性和跟踪性,使弯曲段11更易于弯曲,并且给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的安装腾出空间,使得该医用导丝的结构更加紧凑;第二芯丝32连接于第一芯丝31和第三芯丝33之间,增大了该医用导丝的弯曲半径,第二芯丝32的直径较大,提高了该医用导丝的支撑性和扭矩传递性。
7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的该医用导丝的第一芯丝31与第二芯丝32均为锥体,在第一芯丝31到第二芯丝32的方向上,第一芯丝31的直径逐渐增大,第一芯丝31的最大直径与第二芯丝32的直径相等;在第二芯丝32到第三芯丝33的方向上,第三芯丝33的直径逐渐减小,第三芯丝33的最大直径与第二芯丝32的直径相等。第一芯丝31与第二芯丝32的连接处和第二芯丝32与第三芯丝33的连接处均过渡平缓,能减小该医用导丝的扭矩传递的损失和弯曲时产生的应力集中。另外,第一芯丝31、第二芯丝32和第三芯丝33组成流线性的结构,提高了该医用导丝的跟踪性。
7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芯丝31与第二芯丝32、第二芯丝32与第三芯丝33可通过钎焊、激光焊接、电阻焊、超声波焊接、压接、粘接等连接方式中的任意一种进行连接固定。
75.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供的该医用导丝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芯丝34、第五芯丝35和第六芯丝36,第四芯丝34、第五芯丝35和第六芯丝36穿设于连接段12内;第六芯丝36与芯轴4连接;第四芯丝34与第三芯丝33连接,且第四芯丝34的直径与第三芯丝33的最小直径相等,同时,第四芯丝34的直径与第五芯丝35的最小直径相等;在第五芯丝35到第六芯丝36的方向上,第五芯丝35的直径逐渐增大,第五芯丝35的最大直径与第六芯丝36的直径相等。第三芯丝33与第四芯丝34的连接处和第四芯丝34与第五芯丝35的连接处以及第五芯丝35与第六芯丝36的连接处均过渡平缓,能减小该医用导丝的扭矩传递的损失和弯曲时产生的应力集中;另外,第四芯丝34、第五芯丝35和第六芯丝36组成流线性的结构,提高了该医用导丝的跟踪性。其中,第六芯丝36的直径较大,提高了该医用导丝的支撑性和扭矩传递性。
7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芯丝33与第四芯丝34、第四芯丝34与第五芯丝35、第五芯丝35与第六芯丝36可通过钎焊、激光焊接、电阻焊、超声波焊接、压接、粘接等连接方式中的任意一种进行连接固定。
7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医用导丝还包括电极控制器8,芯轴4
上开设有穿线孔41,电极片5上均连接有导线7,导线7从穿线孔41穿出后与电极控制器8连接。导线7包括第一导线71和第二导线72,电极控制器8通过第一导线71与第一电极片51电连接,电极控制器8通过第二导线72与第二电极片52电连接,实现远距离对该医用导丝的操控,且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相互独立工作,不受干扰。
7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需要对该医用导丝进行小角度弯曲时,打开电极控制器8控制第一电极片51的开关,电极控制器8通过第一导线71对第一电极片51输送电流,通电后的第一电极片51产生热量,并把热量传递给第一电极片51所处的弯曲段11的一端,该弯曲段11的一端受热且在其温度达到相变点时发生弯曲,与此同时,穿设于第一穿设孔511内的第一芯丝31也发生弯曲;当需要对该医用导丝进行大角度弯曲时,同时打开电极控制器8控制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的开关,电极控制器8分别通过第一导线71和第二导线72对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输送电流,通电后的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均产生热量,弯曲段11的两端均受热且在其温度达到相变点时发生弯曲,与此同时,穿设于第一穿设孔511内的第一芯丝31以及穿设于第二穿设孔521内的第三芯丝33均发生弯曲。
7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介入医疗设备,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医用导丝9。
8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介入医疗设备还包括导管10,医用导丝9可穿设于导管10内。
81.现结合图7、图3和图4来对该介入医疗设备的一种使用方法及步骤进行说明:将医用导丝9和导管10共同置于患者血管内,确保医用导丝9处在导管10端口的前端。该血管由第一血管段100、第二血管段200和第三血管段300组成,第一血管段100、第二血管段200和第三血管段300形成y形通路。现导管10需要从第一血管段100进入到第二血管段200内,医用导丝9只需要较小的弯曲角度就能满足要求。第一步,将处于直线形状下的医用导丝9与导管10在第一血管段100内共同推进,到达第二血管段200和第三血管段300的分支处时,转动医用导丝9使其具有合适的角度,该合适的角度为随后加热医用导丝9使其弯曲并且顺利进入第二血管段200内做好准备。第二步,打开电极控制器8控制第一电极片51的开关,电极控制器8通过第一导线71对第一电极片51输送电流,通电后的第一电极片51产生热量,并把热量传递给第一电极片51所处的弯曲段11的一端,该弯曲段11的一端受热且在其温度达到相变点时偏离原轴向方向发生弯曲。第三步,此时的弯曲段11处于奥氏体相,杨氏模量增大,硬度变大,将导管10沿着医用导丝9继续推进时能顺着医用导丝9的弯曲方向发生弯曲,顺利进入到第二血管段200内。在该过程中,医用导丝9能保证血管内的血液流通而不发生堵塞。第四步,在导管10顺利进入到第二血管段200内之后,电极控制器8停止对第一电极片51通电,第一电极片51不再对弯曲段11加热,弯曲段11在流动的血液中散热,温度降至相变点以下,弯曲段11处于马氏体相,杨氏模量减小,硬度变小,并恢复到原轴向方向,在相变转变过程中,可将医用导丝9沿导管10安全顺利地退出至患者体外而不会破坏导管10内壁。最后,将特定的介入式医疗器械沿着已经在患者体内成型的导管10推送至病灶并对病灶进行处理。在上述整个过程中,医用导丝9表面的绝缘材料既能防止医用导丝9在溶液或血液环境中发生短路,也能起到减阻润滑的作用。
82.现结合图8、图3和图4来对该介入医疗设备的另一种使用方法及步骤进行说明:现导管10需要从第三血管段300进入到第二血管段200内,医用导丝9需要较大的弯曲角度才能满足要求。第一步,将处于直线形状下的医用导丝9与导管10在第三血管段300内共同前
进,到达第一血管段100和第二血管段200的分支处时,转动医用导丝9使其具有合适的角度,该合适的角度为随后加热医用导丝9使其弯曲并且顺利进入第二血管段200内做好准备。第二步,同时打开电极控制器8控制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的开关,电极控制器8分别通过第一导线71和第二导线72对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输送电流,通电后的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均产生热量,弯曲段11的两端均受热且在其温度达到相变点时偏离原轴向方向发生弯曲。第三步,将导管10沿着医用导丝9继续推进并顺着医用导丝9的弯曲方向发生弯曲,顺利进入到第二血管段200内。第四步,在导管10顺利进入到第二血管段200内之后,电极控制器8停止对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通电,第一电极片51和第二电极片52不再对弯曲段11加热,弯曲段11在流动的血液中散热,温度降至相变点以下,弯曲段11恢复到原轴向方向。最后,将特定的介入式医疗器械沿着已经在患者体内成型的导管10推送至病灶并对病灶进行处理。
8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介入医疗设备,在使用时,无需在人体外频繁地调整医用导丝9的弯曲角度以适应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而是将安装有端头2的一端插入人体内,当端头2到达各类孔道及血管的分支处时,通过通电的电极片5对护套1进行加热,以使受热后的护套1发生弯曲,并且多个电极片5能为医用导丝9提供多个弯曲角度,实现了在人体内控制医用导丝9的弯曲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孔道及血管脉络,使得该介入医疗设备可便捷安全地抵达人体内病灶及离开人体,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效率。此外,介入医疗设备还具有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医用导丝9的其他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8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