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轴和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05:40: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轴和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受人们青睐。可穿戴设备一般包括设备主体及带体,设备主体用于向用户展示图像信息,带体用于将设备主体佩戴于用户的头部、腕部或脚部。在带体出现破损或沾染污渍,亦或者设备主体发生故障时,往往需要单独更换带体或设备主体。另外,用户在佩戴可穿戴设备时,特别是腕戴设备,还经常需要考虑与其服饰的搭配,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着装风格为腕戴设备更换相应风格的带体。然而,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带体的拆卸十分繁琐,不利于用户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连接轴,旨在使带体和设备主体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拆卸。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连接轴,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带体,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带体中的一者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插孔,所述连接轴包括:
5.壳体,设于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带体中的另一者;
6.两轴体,沿轴向分布于所述壳体内;以及
7.转轮,活动设于两所述轴体之间,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轴体的轴向及两所述插孔的分布方向相并行,所述转轮的外周缘沿周向分布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较所述第一限位部向内凹陷设置;
8.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于所述轴体的一端,所述轴体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插孔;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于所述轴体的一端,所述轴体的另一端退出所述插孔。
9.可选地,所述连接轴还包括触发件、导向件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转轮之间,所述触发件套设于所述导向件,所述触发件和所述导向件均在周向上与所述壳体相对固定,所述导向件可轴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触发件和所述转轮之间。
10.可选地,所述转轮的轴向上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齿槽以及环设于所述第一齿槽外的第二齿槽,所述导向件设置有用于轴向啮合于所述第一齿槽的第一齿凸,所述触发件设置有用于轴向啮合于所述第二齿槽的第二齿凸,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齿凸的同一凸部啮合于所述第一齿槽的不同槽位,所述第二齿凸的同一尖端抵接于所述第二齿槽的不同槽位的斜槽壁的槽口处。
11.可选地,所述连接轴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轴体插入所述插孔后具有退出所述插孔的趋势。
12.可选地,所述连接轴还包括固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导向筒,一所述轴体对应地、可轴向移动地设于一所述导向筒内。
13.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导向筒内,并套设于所述轴体外,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轴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向筒的筒壁。
14.可选地,所述导向筒靠近所述转轮的一端设置为敞口结构,另一端设置有端壁;
15.所述轴体的靠近所述转轮的一端设置有轴凸,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端壁;
16.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轴凸,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端壁。
17.可选地,所述壳体开设有相对所述触发件的让位通槽,以使所述触发件具有外露于所述壳体的部分。
18.可选地,所述触发件的外周缘设置有第一限位凸部,所述壳体的内壁设置有连通于所述让位通槽的限位盲槽,所述第一限位凸部可轴向移动地配合于所述限位盲槽。
19.可选地,所述让位通槽的周缘凸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部相对应的副通槽,从而使所述让位通槽能供所述触发件装入所述壳体内。
20.可选地,所述导向件的背向所述第一齿凸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凸部,所述触发件对应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供所述第二限位凸部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在周向上限位所述第二限位凸部。
21.可选地,所述导向件和所述触发件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凸与所述第二齿槽相啮合后,具有脱出所述第二齿槽的趋势。
22.可选地,所述导向件在所述第一齿凸凸设的一侧设置有导向轴,所述转轮设置有导向孔,所述导向轴插设于所述导向孔。
23.可选地,所述导向轴穿设于所述导向孔,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转轮的背离所述第一齿槽的一侧,并套设于所述导向轴。
24.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套筒和盖体,所述套筒一端开口,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套筒的开口,一所述轴体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盖体,另一所述轴体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套筒的与所述盖体相对的端壁。
25.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前述的连接轴。
26.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驱使转轮转动,使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即可带动两轴体的端部同时插入或退出安装槽两侧的插孔,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能够提升设备主体和带体的拆装便利性以及拆装效率。本发明的连接轴能供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和带体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还可供设备主体和带体方便快捷地进行拆装,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发明连接轴一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连接轴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1.图4为本发明连接轴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发明连接轴的壳体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发明连接轴的转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发明连接轴的触发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发明连接轴的导向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号说明:
37.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体300转轮101套筒310第一限位部102盖体320第二限位部110让位通槽330第一齿槽120限位盲槽340第二齿槽130副通槽350导向孔140安装开口400触发件150卡凸410第二齿凸160卡槽420第一限位凸部200轴体430限位槽210轴凸500导向件600第一弹性件510第一齿凸700第二弹性件520第二限位凸部800导向筒530导向轴810端壁900第三弹性件
38.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1.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
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3.本发明提出一种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连接轴。
44.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带体,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带体中的一者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插孔,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轴包括:
45.壳体100,设于所述设备主体和所述带体中的另一者;
46.两轴体200,沿轴向分布于所述壳体100内;以及
47.转轮300,活动设于两所述轴体200之间,而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轴体200的轴向及两所述插孔的分布方向相并行,所述转轮300的外周缘沿周向分布有第一限位部310和第二限位部320,所述第二限位部320较所述第一限位部310向内凹陷设置;
48.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限位部310抵接于所述轴体200的一端,所述轴体200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插孔;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限位部320抵接于所述轴体200的一端,所述轴体200的另一端退出所述插孔。
4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设备主体的端部设置有安装槽,带体的端部设置有连接轴,如此,当带体的端部插入安装槽,轴体200的端部插入插孔后,带体即固定连接于设备主体,当轴体200的端部退出插孔,带体的端部自安装槽内拔出,带体即脱离于设备主体。具体地,当转轮300处于第一状态,其两侧凸出设置的第一限位部310抵顶于两轴体200相对的一端,以使两轴体200相背的另一端分别插入安装槽两侧的插孔内,在插孔的限制下,轴体200无法自安装槽退出,由此实现设备主体和带体的固定连接。而当转轮300处于第二状态,其两侧凹陷设置的第二限位部320将抵于两轴体200相对的一端,两轴体200得以相向移动一段距离,使得相背的另一端能够自插孔内退出,轴体200能够自由地进出安装槽,设备主体也就能够和带体相分离。
50.当进行可穿戴设备的装配时,应先驱使转轮300转动至第二状态,以便将带体的端部插入安装槽,当带体于安装槽内插入到位后,也即轴体200的端部与插孔相对时,再驱使转轮300转动至第一状态,轴体200的端部即插入插孔内,带体无法自安装槽内拔出,由此实现带体和设备主体的固定连接。而当进行可穿戴设备的拆卸时,应驱使转轮300转动,以使转轮30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使得轴体200的端部自插孔内退出,带体即可自安装槽内拔出,而与设备主体相分离。
51.在本发明中,通过驱使转轮300转动,使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即可带动两轴体200的端部同时插入或退出安装槽两侧的插孔,操作起来十分方便,能够提升设备主体和带体的拆装便利性以及拆装效率。本发明的连接轴能供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和带体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还可供设备主体和带体方便快捷地进行拆装,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5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连接轴还包括触发件400、导向件500和第一弹性件600,所述第一弹性件60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与所述转轮300之间,所述触发件400套设于所述导向件500,所述触发件400和所述导向件500均在周向上与所述壳体100相对固定,所述导向件500可轴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触发件400和所述转轮300之间。本
实施例中,通过触发件400、导向件500和第一弹性件600在轴向上对转轮300的作用,驱使转轮300周向转动,用户于触发件400上施加按压力,即可驱动转轮30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如此操作,十分方便。具体而言,当用户于触发件400上施力后,转轮300在周向转动的同时,还将轴向移动,致使第一弹性件600受到作用力发生弹性形变,当触发件400上的外力撤去后,第一弹性件600具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能帮助转轮300在轴向上复位,导向件500则可在其中为转轮300的轴向移动导向。
5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转轮300的轴向上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齿槽330以及环设于所述第一齿槽330外的第二齿槽340,如图8所示,所述导向件500设置有用于轴向啮合于所述第一齿槽330的第一齿凸510,如图7所示,所述触发件400设置有用于轴向啮合于所述第二齿槽340的第二齿凸410,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齿凸510的同一凸部啮合于所述第一齿槽330的不同槽位,所述第二齿凸410的同一尖端抵接于所述第二齿槽340的不同槽位的斜槽壁的槽口处。由此,所述触发件400轴向移动,可通过所述第二齿凸410抵推所述第二齿槽340的斜槽壁,并可驱使所述第一弹性件600弹性形变;在所述第二齿凸410的抵推力和所述第一弹性件600的反向弹性力的作用下,所述转轮300能发生转动,而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转轮和触发件或导向件通过其他结构进行配合,相配合的二者之中的一者设置有至少一个滑凸,另一者设置有多个可供滑凸滑动配合的滑槽即可,滑凸和滑槽的形状不作限制。
54.本实施例中,第一齿槽330和第二齿槽340均设置为环形结构,第一齿槽330和第二齿槽340均具有多个槽位,换句话说,第一齿槽330的多个槽位呈环形阵列于转轮300的轴向一侧,第二齿槽340的多个槽位呈环形阵列于第一齿槽330的外周。不失一般性,第一齿槽330的多个槽位连续分布,第二齿槽340的多个槽位间隔分布。进一步地,第一齿凸510可以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凸设的凸部,且第一齿凸510的多个凸部连续分布,呈环形阵列,与所述第一齿槽330的多个槽位一一对应,以供第一齿凸510与第一齿槽330相啮合,第二齿凸410也可以设置有多个沿轴向凸设的凸部,且第二齿凸410的多个凸部间隔地呈环形阵列,与第二齿槽340的多个槽位一一对应,以供第二齿凸410与第二齿槽340相配合。
55.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第一齿槽330的一槽位及第二齿槽340的一槽位均对应于一第一限位部310或一第二限位部320设置,也即,第一齿凸510相对第一齿槽330运动一槽位,第二齿凸410对应相对第二齿槽340运动一槽位,即可使转轮30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一次。
5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导向件500和所述触发件400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900,在所述第三弹性件900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凸410与所述第二齿槽340相啮合后,具有脱出所述第二齿槽340的趋势。
5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壳体100开设有安装开口140,用以供所述转轮300装入所述壳体100。此外,第一弹性件600也可以通过安装开口140装入壳体100。具体而言,所述转轮300的外周部分插入所述安装开口140设置,以通过所述安装开口140的在所述转轮300的轴向上的相对而设的两口壁限制所述转轮300的轴向运动行程。
58.本实施例中,通过由触发件400、导向件500和第一弹性件600组成的驱动组件驱动转轮300进行周向转动,下面以转轮300处于第一状态时作为转轮300的初始状态,以图2所
示的坐标系为方向参照,说明驱动组件如何对转轮300施加作用力。其中,以第一齿凸510的其中一凸部(为方便后文描述,称其为第一凸部)以及第二齿凸410的其中一凸部(为方便后文描述,称其为第二凸部)为说明对象,来描述转轮300受力后的运动过程。
59.可以理解,当转轮30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齿凸510与第一齿槽330相啮合,第二齿凸410的各尖端则对应地位于第二齿槽340的各槽位的槽口,并抵接于各槽位的斜槽壁,也即,第一凸部啮合于第一齿槽330的一槽位(对应称其为第一槽位)中,第二凸部的尖端抵接于第二齿槽340的一槽位(对应称其为第二槽位)的斜槽壁的槽口处。此时,驱动触发件400轴向向下运动,第二凸部的尖端将抵推第二槽位的斜槽壁,以使转轮300发生轴向向下运动,并周向转动,而导向件500的周向转动被限制,将导致第一凸部沿第一槽位的槽壁向其槽口滑动。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弹性件600发生弹性形变,第二凸部的尖端沿着第二槽位的斜槽壁向其槽底运动,以致触发件400和引导件在轴向上相向运动,第三弹性件900被压缩。当转轮300向下运动至抵接于安装开口140的下口壁时,第一凸部的尖端滑动至第一槽位的槽口时,第二凸部的尖端对应滑动至第二槽位的槽底,也即,第二凸部与第二槽位相啮合。此时,触发件400上的外力撤去,第三弹性件900对触发件400作用的向上的弹性力,致使第二凸部向上脱离第二槽位,并悬于第二槽位的槽口上方,导向件500将受到第三弹性件900施加的向下的作用力,转轮300将受到第一弹性件600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在第一弹性件600和第三弹性件900的共同作用下,第一齿凸510将滑向第一槽位相邻的槽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导向件500的周向转动被限制,转轮300将继续沿之前的方向发生周向转动,并在第一弹性件600的作用下,轴向向上运动,直至转轮300抵接于安装开口140的上口壁,第一齿凸510与该槽位相啮合,转轮300停止转动,并切换至第二状态。与此同时,转轮300的转动还将导致第二齿凸410与第二齿槽340在周向上发生相对位移,以使第二凸部能越过第二槽位的槽壁而与其相邻的另一槽位的槽口相对,而转轮300的轴向向上移动,也能使第二凸部的尖端最终抵于该槽位的斜槽壁的槽口处。其中,触发件400和导向件500之间可以不设置第三弹性件900,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尽可能减轻触发件400的质量,以使其自重可忽略不计,在迅速向下按压触发件400后,触发件400能够在转轮300的弹力作用下回弹,而使得第二齿凸410脱离第二齿槽340。
60.至此,转轮300完成了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300的外周缘设置偶数个所述第一限位部310和偶数个所述第二限位部320,每两相邻的所述第一限位部310的两端各通过一所述第二限位部32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10和第二限位部320在转轮300的外周缘交错排布,如此,转轮300继续同向转动,也即转轮300仅需再经历一次同样的过程,即可自第二状态切换回第一状态。
6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连接轴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00,在所述第二弹性件700的作用下,所述轴体200插入所述插孔后具有退出所述插孔的趋势。在转轮300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时,两轴体200的相对端受到转轮300两侧的第一限位部310的抵推,而相背运动,两轴体200的相背端也就能够同时插入安装槽两侧的插孔内,在这个过程中,第二弹性件700将发生弹性形变。在转轮30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第二限位部320与轴体200的端部相对时,第二弹性件700将释放弹性势能,用户不必过多操作,两轴体200即可在第二弹性件700的弹性作用力下相向运动,直至两轴体200的相对端分别抵接于转轮300两侧的第二限位部320,两轴体200的相背端也就同时退出安装槽两侧的
插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轴体200具有凸出于壳体100并滑动连接于壳体100的拨动凸部,在转轮300转动至第二状态时,通过拨动拨动凸部以使轴体200的一端抵接于第二限位部320,轴体200的另一端即可退出插孔。
62.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连接轴还包括固设于所述壳体100内的导向筒800,一所述轴体200对应地、可轴向移动地设于一所述导向筒800内,所述第二弹性件700设置于所述导向筒800内,并套设于所述轴体200外,所述第二弹性件70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轴体200,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向筒800的筒壁。导向筒800为轴体200轴向移动提供导向作用,以便其进出插孔,第二弹性件7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轴体200和导向筒800,在轴体200与导向筒800发生相对运动时,第二弹性件700的长度将发生变化,弹性势能也就因此发生改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轴体200直接装设于壳体100内,第二弹性件700的一端连接于轴体200,一端连接于壳体100。
6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导向筒800靠近所述转轮300的一端设置为敞口结构,另一端设置有端壁810;所述轴体200的靠近所述转轮300的一端设置有轴凸210,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端壁810;所述第二弹性件700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轴凸210,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端壁810。导向筒800敞口的一端用于供轴凸210装设,以便轴凸210能够显露于导向筒800的端部,而供转轮300的第一限位部310和第二限位部320作用,轴体200的远离轴凸210的一端则活动穿设于导向筒800的端壁810。当转轮300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时,第一限位部310抵推轴凸210,并部分伸入导向筒800的敞口端,以使轴体200的远离轴凸210的一端具有外凸于端壁810的部分,而能插入至插孔内,在这个过程中,第二弹性件700被挤压而发生弹性形变。当转轮300由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时,在第二弹性件70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轴凸210回缩与第二限位部320配合,而带动轴体200的远离轴凸210的一端适当回缩至不具备外凸于端壁810的部分,或其外凸于端壁810的部分不足以插入插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700的两端也可以分别嵌接于导向筒800的端壁810和轴体200的轴凸210,亦或者是,分别连接于导向筒800和轴体200的其他部位。
64.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壳体100开设有相对所述触发件400的让位通槽110,以使所述触发件400具有外露于所述壳体100的部分,能够便于用户对触发件400施加作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触发件400不直接显露于壳体100外,而是触发件400上连接有外露的部件,用户通过作用于该部件而驱使触发件400轴向运动。
6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触发件400的外周缘设置有第一限位凸部420,所述壳体100的内壁设置有连通于所述让位通槽110的限位盲槽120,所述第一限位凸部420可轴向移动地配合于所述限位盲槽120。第一限位凸部420和限位盲槽120的配合,用于限制触发件400相对壳体100发生周向转动,以及引导触发件400相对壳体100轴向运动,在触发件400被向下按压或向上复位时均能起到导向作用。另外,限位盲槽120限制了触发件400轴向运动的最高点,能够避免触发件400脱出壳体100。
66.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让位通槽110的周缘凸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部420相对应的副通槽130,从而使所述让位通槽110能供所述触发件400装入所述壳体100内。先使第一限位凸部420与副通槽130对位,触发件400即能顺畅地经让位通槽110装入壳体100内,而后旋转触发件400,以使第一限位凸部420与限位盲槽120相对位,即完成触
发件400的装配。另外,导向件500或第一弹性件600也可以通过让位通槽110装入壳体100中。
67.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导向件500的背向所述第一齿凸5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凸部520,所述触发件400对应设置有限位槽430,所述限位槽430用于供所述第二限位凸部520在轴向上滑动连接,并在周向上限位所述第二限位凸部520。限位槽430和第二限位凸部520的配合,用于在周向上限制触发件400和导向件500发生相对运动,以及在轴向上引导触发件400和导向件500发生相对运动。由此,触发件400和导向件500即被限制与壳体100发生周向转动,而在轴向上,触发件400能够相对导向件500和壳体100中的至少一者发生相对运动,从而确保驱动组件能够有效驱动转轮300。
68.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导向件500在所述第一齿凸510凸设的一侧设置有导向轴530,所述转轮300设置有导向孔350,所述导向轴530插设于所述导向孔350。在导向轴530和导向孔350的配合下,导向件500和转轮300之间的轴向运动同轴度高,有利于保障第一齿凸510和第一齿槽330的啮合。
69.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导向轴530穿设于所述导向孔350,所述第一弹性件600设置于所述转轮300的背离所述第一齿槽330的一侧,并套设于所述导向轴530。本实施例中,导向孔350设置为通孔,以供导向轴530穿设,从而使得导向轴530能够供第一弹性件600套设。如此,第一弹性件600能够稳定装设于壳体100内,不会发生错位。在向下按压触发件400时,转轮300被带动向下轴向运动,而压缩第一弹性件600,以使第一弹性件600发生弹性形变,施加于触发件400的外力被撤去后,第一弹性件600对转轮300的弹性力即可驱使转轮300向上运动,而带动第一齿凸510的各凸部向相邻的槽位滑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孔350也可以设置为盲孔,第一弹性件600也可以设置于转轮300设置有第一齿槽330的一侧,在触发件400向下驱动转轮300时,第一弹性件600被拉长而具有弹性势能。
7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他4和图5所示,所述壳体100包括套筒101和盖体102,所述套筒101一端开口,所述盖体102盖设于所述套筒101的开口,一所述轴体200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盖体102,另一所述轴体200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套筒101的与所述盖体102相对的端壁810。可以理解,安装开口140、让位通槽110、限位盲槽120和副通槽130等结构均开设于套筒101上。本实施例中,壳体100设置为分体式结构,能够方便于连接轴的装配,在各部件均装入套筒101后,再将盖体102封盖套筒101的开口,以保护内部的各部件,从而保障连接轴的结构稳定性。具体地,套筒101的开口端的内周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卡凸150,盖体102的外周缘对应设置有多个卡槽160,一卡凸150对应卡入一卡槽160,即可使盖体102固定连接于套筒101。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中,可先将两个轴体200和两个第三弹性件900一一对应地装入两个导向筒800,将其中一个导向筒800先装入套筒101,之后于安装开口140或让位通槽110装入第一弹性件600,接着于安装开口140装入转轮300,转轮300安装完成后再将另一导向筒800装入套筒101,并先后于让位通槽110装入导向件500和触发件400,最后将盖体102封盖套筒101的开口,即完成连接轴的装配。
71.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连接轴,该连接轴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可穿戴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7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