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液冷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18 05:24: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液冷散热接口防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电子产品整机设计中,有效散热是保证电子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电子产品散热手段很多,较常用的手段有自然散热、风机强迫风冷散热、液冷散热等。随着电子产品高度集成化和小型化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散热效率较高的液冷散热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
3.液冷散热技术应用中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液冷管路模块泄漏,一旦冷却液泄漏,轻则会导致散热效果打折扣或失效,重则会导致设备损坏或者因设备损坏不工作导致的更大不可估量的损失。
4.如何解决模块液冷管路模块防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避免泄漏的冷却液对其他元件造成影响,保证装置的散热效果。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板单体和主体板;每一所述液冷板单体包括容纳腔和第一接头,其中,所述第一接头容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主体板安装所述液冷板单体上,所述主体板上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头及至少一个漏液回收腔;每一所述第一接头与对应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每一所述容纳腔与对应所述漏液回收腔封闭连通形成漏液回收通道,每一所述第二接头与对应所述第一接头的连接处位于对应所述漏液回收通道内。
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所述漏液回收腔包括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漏液回收腔和与所述第一漏液回收腔连通的第二漏液回收腔;其中,沿着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漏液回收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漏液回收腔与所述第一漏液回收腔连通后并沿着所述重力方向延伸。
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所述液冷板单体设有安装凸起,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安装凸起上;所述主体板包括安装平面,所述第二接头设置在所述安装平面上,所述漏液回收腔贯穿所述安装平面;所述安装平面固定于所述液冷板单体,并盖合所述容纳腔。
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主体板上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二接头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漏液回收腔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安装槽套固于所述安装凸起上,且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所述液冷板单体设有安装凸起,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所述安装凸起上,所述安装槽套固在所述安装凸起上。
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
置在所述安装凸起和所述安装槽之间。
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液体检测器和与所述液体检测器连接的处理器;每一所述液体检测器安装在对应所述漏液回收通道内;所述处理器根据液体检测器检测的检测结果进行结果显示或报警。
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液体检测器和与所述液体检测器连接的处理器;每一所述液体检测器安装在对应所述漏液回收通道内;所述主体板上还包括供液通道,所述供液通道用于对所述液冷板单体提供冷液;所述供液通道设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液体检测器检测的检测结果进行结果显示或报警;并且所述处理器根据液体检测器检测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控制阀。
1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第一进液接头和第一出液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第二进液接头和第二出液接头;所述主体板上还包括排液通道,所述排液通道用于排出所述液冷板单体内的冷液;其中,所述第一进液接头连接所述第二进液接头;第一出液接头连接所述第二出液接头;所述供液通道与所述第二进液接头连通,所述排液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液接头连通。
1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液冷板单体,所述主体板上还包括进液通道,所述液体检测器的数量、所述供液通道的数量、所述排液通道的数量均与所述液冷板单体的数量相同,且每一所述供液通道均与所述进液通道连通;所述主体板上还包括出液通道,每一所述排液通道均与所述出液通道连通;所述主体板上还包括漏液通道,每一所述漏液回收腔均与所述漏液通道连通,所述漏液通道还设有漏液出口,所述漏液出口用于排出液体。
16.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液冷散热装置。
17.本技术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板单体及主体板,每一液冷板单体包括容纳腔及容置在容纳腔中的第一接头;主体板包括漏液回收腔及第二接头。其中,容纳腔与漏液回收腔封闭连通形成漏液回收通道,且由于第一接头容置在容纳腔内,第一接头在液冷板单体上的连接处泄漏的冷却液可以通过漏液回收通道回收收集。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连接,且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连接处位于漏液回收通道内,有利于回收收集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处会泄漏的冷却液。因此,即便第一接头在液冷板单体上的连接处、及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处发生冷却液泄漏,由于容纳腔与漏液回收腔封闭连通形成漏液回收通道,使得泄漏的液体可以通过漏液回收通道排出冷却液,避免了泄漏的冷液对其他元件造成影响,保证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8.本技术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技术的附图仅用于描述实施例,以展示为目的。在不偏离本技术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松地通过以下描述根据所述步骤做出其他实施例。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液冷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液冷散热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液冷散热装置的液冷散热功能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22.图4为图1的主视图。
23.主要结构及符号说明:
24.10、液冷板单体;11、容纳腔;12、第一接头;121、第一进液接头;122、第一出液接头;13、安装凸起;20、主体板;21、第二接头;211、第二进液接头;212、第二出液接头;22、漏液回收腔;221、第一漏液回收腔;222、第二漏液回收腔;3、排液通道;24、安装部;241、安装槽;25、供液通道;26、进液通道;27、出液通道;28、漏液通道;30、第一密封件;40、第二密封件;50、第三密封件;60、液体检测器;70、控制阀;80、输入阀;90、出液阀;100、漏液出阀。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7.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8.实施例1:
29.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装置,该液冷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液冷板单体10和主体板20;每一液冷板单体10包括容纳腔11和第一接头12,第一接头12容置在容纳腔11内,主体板20安装液冷板单体10上,主体板20上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头21及至少一个漏液回收腔22;每一第一接头12与对应第二接头21连接,每一容纳腔11与对应漏液回收腔22封闭连通形成漏液回收通道(图中未示出),每一第二接头21与对应第一接头12的连接处位于对应漏液回收通道内。
30.可以理解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2可以为向液冷板单体10输送冷却液的进液接头;第二接头21与第一接头12对应连接,用于向液冷板单体10输送冷却液。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2也可以为把液冷板单体10中已经进行过热交换的冷却液排出的出液接头;第二接头21与第一接头12对应连接,用于将液冷板单体10中的液体排出。上面两个实施例中,不管是作为进液接头的第一接头12、还是作为出液接头的第一接头12,均容置在容纳腔11内,且容纳腔11与对应漏液回收腔22封闭连通形成漏液回收通道,且第二接头21与第一接头12的连接处也位于对应漏液回收通道内,因此,第一接头12与液冷板单体10的连接处、以及第一接头12与第二接头21的连接处泄漏的冷却液可以通过漏液回收通道回收收集,避免了泄漏的冷液对其他元件造成影响,保证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31.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4,每一第一接头12均包括第
一进液接头121和第一出液接头122;每一第二接头21包括第二进液接头211和第二出液接头212。其中,每一第一接头12的第一进液接头121与对应第二接头21的第二进液接头211连接;每一第一接头12的第一出液接头122与对应第二接头21的第二出液接头212连接。冷却液依次从第二进液接头211和第一进液接头121流入对应的液冷板单体10;冷却液在液冷板单体10内按照预设的线路流动,并与液冷板单体10的周围进行热交换,然后依次经过第一出液接头122和第二出液接头212从液冷板单体10内流出,流入其它降温器件对已经进行过热交换的冷却液降温冷却,以便于下次循环使用。在本实施中,每一第一进液接头121和对应第二进液接头211的连接处、以及每一第一出液接头122和对应第二出液接头212的连接处均位于漏液回收通道内,使得每一第二接头21与对应第一接头12的连接处泄漏的冷却液均流入到漏液回收通道内,避免了泄漏的冷液对其他元件造成影响,保证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32.进一步的,第一接头12与第二接头21为可插拔式连接,方便第一接头12与第二接头21的安装与拆卸。
33.请参阅图1至图4,主体板20上还包括排液通道23,排液通道23用于排出液冷板单体10内部的冷液;其中,第一进液接头121连接第二进液接头211;第一出液接头122连接第二出液接头212;供液通道25与第二进液接头211连通,排液通道23与第二出液接头212连通。
34.利用供液通道25与第二进液接头211连通,再利用第一进液接头121与第二进液接头211连通,将供液通道25内部的冷却液向每一液冷板单体10内输入,利用第一出液接头122与第二出液接头212连通,接收每一液冷板单体10输出的冷却液,再利用排液通道23与第二出液接头212连通,接收第二出液接头212输出的冷却液,进行聚流管理,利用供液通道25与第二进液接头211连通、第一进液接头121与第二进液接头211连通、第一出液接头122与第二出液接头212连通、以及排液通道23与第二出液接头212连通,实现液冷板单体10的冷却液进行循环流动,便于液冷板单体10的散热。
35.请参阅图1至图4,每一漏液回收腔22包括与容纳腔11连通的第一漏液回收腔221和与第一漏液回收腔221连通的第二漏液回收腔222。其中,沿着重力方向,第一漏液回收腔221与容纳腔11连通;第二漏液回收腔222与第一漏液回收腔22连通后,第二漏液回收腔222沿着重力方向延伸。
36.利用沿着重力方向,第一漏液回收腔221与容纳腔11连通,使得容纳腔11内泄漏的冷却液能全部流入到第一漏液回收腔221内,再利用第二漏液回收腔222与第一漏液回收腔221连通后并沿着重力方向延伸,使得第一漏液回收腔221内泄漏的冷却液能全部通过第二漏液回收腔222流出。
37.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液冷板单体10设有安装凸起13,容纳腔11设置在安装凸起13上;主体板20包括安装平面(图中未示出),第二接头21设置在安装平面上,漏液回收腔22贯穿安装平面;安装平面固定于液冷板单体10,并盖合容纳腔11。进一步的,安装平面上设有安装槽241,第二接头21设置在安装槽241内,漏液回收腔22与安装槽241连通,安装槽241套固于安装凸起13上,且安装槽241与容纳腔11连通。
38.请参阅图2,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板20上设有安装部24,安装部24设有安装槽241,第二接头21设置在安装槽241内,漏液回收腔22与安装槽241连通,安装槽241与容纳
腔11固定连接并相互连通。具体的,安装槽241套固于安装凸起13上,且安装槽241与容纳腔11连通。每一液冷板单体10设有安装凸起13,容纳腔11设置在安装凸起13上,安装槽241套固在安装凸起13上。
39.具体地,实现主体板20与每一液冷板单体10安装固定,并使得漏液回收腔22与容纳腔11连通;利用安装槽241套固于安装凸起13上,即使得安装凸起13套固在安装部24,即实现主体板20与每一液冷板单体10安装固定,并使得漏液回收腔22与容纳腔11连通;利用安装凸起13套固在安装部24,保证容纳腔11内的冷却液能完全流到安装槽241内,提高主体板20与每一液冷板单体10安装固定性,降低冷却液从安装槽241与安装凸起13连接处会泄漏冷液的概率。
40.请参阅图2,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30,第一密封件30设置在安装凸起13和安装槽241之间。
41.具体地,利用第一密封件30降低安装凸起13和安装槽241的连接处会泄漏冷液的概率。
42.请参阅图2,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件40,第二密封件40设于第一接头12与液冷板单体10的连接处,降低液冷板单体10与第一接头12的连接处会泄漏冷液的概率。
43.请参阅图2,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三密封件50,第三密封件50设于第二接头21与主体板20的连接处,降低主体板20与第二接头21的连接处会泄漏冷液的概率。
44.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液体检测器60和与液体检测器60连接的处理器(图中未示出);每一液体检测器60安装在对应漏液回收通道内;处理器根据液体检测器60检测的检测结果进行结果显示或报警。
45.具体地,利用液体检测器60检测漏液回收通道内部的漏液情况,再结合处理器进行故障显示或报警,便于使用者及时对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进行维修或更换。
46.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液体检测器60和与液体检测器60连接的处理器;每一液体检测器60安装在对应漏液回收通道内;主体板20上还包括供液通道25,供液通道25用于对液冷板单体10提供冷液;供液通道25设有控制阀70,控制阀70与处理器连接;处理器根据液体检测器60检测的检测结果进行结果显示或报警;并且处理器根据液体检测器60检测的检测结果控制控制阀70。
47.具体地,利用液体检测器60检测漏液回收通道内部的漏液情况,再结合处理器进行故障显示或报警;然后结合控制控制阀70对供液通道25进行流量控制,避免故障的液冷板单体10的漏液情况加深,方便使用者对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进行维修或更换;当液体检测器60检测的漏液情况达到指定额度后,通过处理器向控制阀70发送需要控制信号,选取是否关小,使得供液通道25向第二接头21传输的冷却液流量变小,或者选取关断,使得供液通道25完全停止向第二接头21传输冷却液,当完成维修或更换后,控制控制阀70续开,使得供液通道25向第二接头21传输冷却液。
48.请参阅图1和图3,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还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液冷板单体10,主体板20上还包括进液通道26,液体检测器60的数量、供液通道25的数量、排液通道23的数量均与液冷板单体10的数量相同,且每一供液通道25均与进液通道26连通;主体板20上还包括出液通道27,每一排液通道23均与出液通道27连通;主体板20上还包括漏液通道28,每一漏
液回收腔22均与漏液通道28连通,漏液通道28还设有漏液出口(图中未示出),漏液出口用于排出液体。
49.利用多个并排设置的液冷板单体10,实现多路的液冷散热,利用每一供液通道25均与进液通道26连通,使得进液通道26内部的冷却液分流到多个供液通道25,实现液冷板单体10的冷却液输入;利用每一排液通道23均与出液通道27连通,使得多路的液冷板单体10内部的冷却液经过排液通道23聚流到出液通道27内,实现使用后的冷却液聚流;利用每一漏液回收腔22均与漏液通道28连通,使得多路的液冷板单体10泄漏的冷却液通过漏液回收腔22聚流到漏液通道28内,再利用漏液出口排出泄漏的冷却液。
50.请参阅图1和图4,进液通道26的输出口连通到供液通道25,进液通道26的输入口设有输入阀80,控制进液通道26的进液情况。
51.请参阅图1和图4,出液通道27的输入口连通到排液通道23,出液通道27的输出口设有出液阀90,控制出液通道27的排液情况。
52.请参阅图1和图4,漏液通道28的输入口连通到漏液回收腔22,漏液通道28的输出口设有漏液出阀100,控制漏液通道28内部的冷却液的排出情况。
53.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阀70的数量也与液冷板单体10的数量相同,控制阀70与供液通道25一一对应设置,实现多路的液冷板单体10的单独控制,便于单独维修故障的液冷板单体10,保证其他线路的液冷板单体10的正常运行。进一步的,控制阀70为电磁流体阀。
54.本技术的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的工作原理为: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21均设有两组,第一组的第一接头12结合其对应连接的第一组的第二接头21向每一液冷板单体10输入冷却液,第二组的第一接头12结合其对应连接的第二组的第二接头21接收每一液冷板单体10输出的冷却液,利用第一接头12容置在容纳腔11内,使得第一接头12在液冷板单体10上的连接处泄漏的冷却液先流到容纳腔11内,再利用每一容纳腔11与对应漏液回收腔22封闭连通形成漏液回收通道,使得第一接头12在液冷板单体10上的连接处泄漏的冷却液流入到漏液回收通道内;利用每一第二接头21与对应第一接头12的连接处位于对应漏液回收通道内,使得每一第二接头21与对应第一接头12的连接处泄漏的冷却液流入到漏液回收通道内,避免泄漏的冷液对其他元件造成影响,保证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且可通过单独处理漏液回收通道便能回收及排出泄漏的冷却液。
55.实施例2:
56.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液冷散热装置。
57.该电子设备通过容纳腔11与漏液回收腔22封闭连通形成漏液回收通道,第一接头12与第二接头21连接,且第一接头12和第二接头21的连接处位于漏液回收通道内,使得泄漏的冷却液能收集到漏液回收通道内,便于冷却液重利用收集,又避免泄漏的冷液对其他元件造成影响,保证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5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