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侧面自动贴单机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06:37: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贴单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侧面自动贴单机。


背景技术:

2.包装箱是用来包装物体的箱子,在将物体放入包装箱之后,需要贴胶带进行封装,之后需要将标签单粘贴到包装箱上,贴胶带需要使用胶带粘贴机,贴标签需要使用贴单机,贴单机通常包括有用于传送包装箱的传送带、用于对传输中的包装箱进行限位以保证包装箱稳定传输的两个挡板、用于将标签贴到包装箱上的贴单机构,其中,两个挡板分别设置在传送带的左右两侧,贴单机构设置在传送带的上方,这样的结构,不能对包装箱的上侧面进行限位,在传输包装箱的过程中,包装箱容易上下抖动,从而影响到贴标签的效果,又由于胶带粘贴机和贴单机构占据着传送带的上方空间,这种情况下,不能在传送带的上方设置挡板来对包装箱进行限位。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面自动贴单机,其能对包装箱多方位进行限位,从而保证包装箱传输的稳定性,提高贴标签的效果。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侧面自动贴单机,包括有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传送包装箱的传送带、用于将标签贴到包装箱上的贴单机构,所述传送带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对包装箱的左右两侧进行限位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传送带的上方设有用于对包装箱上侧进行限位的限位辊组件,所述传送带、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限位辊组件围构形成限位通道,其中,所述传送带、第二挡板以及限位辊组件的延伸长度均长于第一挡板的长度从而在第一挡板的出料侧形成有限位通道的侧面缺口,所述贴单机构位于传送带的侧旁,所述贴单机构的贴单头正对第二挡板并从侧面缺口处伸入限位通道。
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贴单机构包括有标签单盒、分离板、用于将标签单盒内的标签单带导向至分离板处的导向辊组件、用于将分离后的标签单贴到包装箱上的标签刷以及用于将分离后的底带进行收卷的底带缠绕辊,所述分离板的头部和标签刷的头部形成前述贴单头。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挡板具有第一腰形孔,所述第一腰形孔沿传送带左右两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腰形孔通过螺丝固定在机架上。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挡板具有第二腰形孔,所述第二腰形孔沿传送带左右两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腰形孔通过螺丝固定在机架上。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辊组件包括有主壳体以及多个压辊,所述主壳体具有开口朝下的安装腔,多个所述压辊设置在安装腔内并沿传送带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壳体上具有第三腰形孔,所述第三腰形孔沿传送带上下两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腰形孔通过螺丝固定在机架上。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送带的端部连接有用于调节传送带松紧度的涨紧滚筒,所述机架上设有两个第四腰形孔,两个所述第四腰形孔位于涨紧滚筒的两端,所述涨紧滚筒轴杆的两端分别可任意调节位置地定位在对应的第四腰形孔中。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挡板设有用于感应包装箱到位的感应器。
13.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将贴单机构移动到传送带的侧旁,从而可以在传送带上方设计用于对包装箱上侧进行限位的限位辊组件,如此,传送带、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以及限位辊组件就可以限制住包装箱的上下左右侧,从而保证包装箱传输的稳定性,提高贴标签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图3中b处放大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前视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贴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识说明:
22.10、机架;11、第四腰形孔;20、传送带;201、限位通道;202、侧面缺口;21、第一挡板;211、第一腰形孔;22、第二挡板;221、第二腰形孔;23、限位辊组件;231、主壳体;232、压辊;233、安装腔;234、第三腰形孔;24、涨紧滚筒;30、贴单机构;31、标签单盒;32、分离板;33、导向辊组件;34、标签刷;35、底带缠绕辊;36、整平板;40、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24.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面自动贴单机,包括有机架10,所述机架10上设有用于传送包装箱的传送带20、用于将标签贴到包装箱上的贴单机构30,所述传送带2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对包装箱的左右两侧进行限位的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所述传送带20的上方设有用于对包装箱上侧进行限位的限位辊组件23,所述传送带20、第一挡板21、第二挡板22以及限位辊组件23围构形成限位通道201,其中,所述传送带20、第二挡板22以及限位辊组件23的延伸长度均长于第一挡板21的长度从而在第一挡板21的出料侧形成有限位通道201的侧面缺口20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板21可以位于传送带20的左侧,此时,侧面缺口202就位于限位通道201的左侧,第二挡板22就位于传送带20的右侧,当然,第一挡板21也可以位于传送带20的右侧,此时,侧面缺口202就位于限位通道201的右侧,第二挡板22就位于传送带20的左侧;所述贴单机构30位于传送带20的侧旁,所述贴单机构30的贴单头正对第二挡板22并从侧面缺口202处伸入限位通道201。
25.在进行贴标签时,包装箱在传送带20上传输,此时,传送带20、第一挡板21、第二挡板22以及限位辊组件23就可以限制住包装箱的上下左右侧,从而保证包装箱传输的稳定
性,最后,当包装箱传输到侧面缺口202处时,贴单机构30的贴单头将标签贴到包装箱的侧面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挡板22设有用于感应包装箱到位的感应器40,当包装箱传输到贴单机构30的贴单头的位置时,所述感应器40触发,此时,贴单机构30才开始进行贴标签,如果包装箱没有到达贴单机构30的贴单头的位置,感应器40不会被触发,贴单机构30不会进行贴标签的动作。
26.具体而言,所述贴单机构30包括有标签单盒31、分离板32、用于将标签单盒31内的标签单带导向至分离板32处的导向辊组件33、用于将分离后的标签单贴到包装箱上的标签刷34以及用于将分离后的底带进行收卷的底带缠绕辊35,所述分离板32的头部和标签刷34的头部形成前述贴单头,所述分离板32的头部为锐角,这样,当标签单带在传输到分离板32的头部时,分离板32的头部可以将标签单带上的标签脱离出来;其工作原理如下:在标签单盒31中收纳有标签单带,标签单带依次绕在导向辊组件33、分离板32的头部、底带缠绕辊35上,在进行贴标签时,导向辊组件33的驱动机构驱动标签单带传输,标签单带上的标签在分离板32的作用下分离,之后标签贴在经过侧面缺口202处的包装箱上,最后,标签刷34将贴在包装箱上的标签进一步压合在包装箱上,提高标签的粘贴力,而标签单带的底料带就会缠绕在底带缠绕辊35上;另外,贴单机构30还包括有用于将标签单带整平的整平板36,所述整平板36位于分离板32的一侧,所述整平板36的头部与分离板32的侧面之间配合形成供标签单带通过的间隙,标签单带通过所述间隙时,就会被整平。
27.进一步,为了提高适用性,让限位通道201可以通过不同大小的包装箱,所述第一挡板21具有第一腰形孔211,所述第一腰形孔211沿传送带20左右两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腰形孔211通过螺丝固定在机架10上,通过设计第一腰形孔211,可以左右调节第一挡板21的位置,进而实现对限位通道201大小的调节,同理,所述第二挡板22具有第二腰形孔221,所述第二腰形孔221沿传送带20左右两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腰形孔221通过螺丝固定在机架10上,通过设计第二腰形孔221,可以左右调节第二挡板22的位置,进而实现对限位通道201大小的调节。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辊组件23包括有主壳体231以及多个压辊232,所述主壳体231具有开口朝下的安装腔233,多个所述压辊232设置在安装腔233内并沿传送带2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在进行贴标签时,多个所述压辊232压在包装箱的上侧面,在不影响包装箱正常传输的情况下,多个所述压辊232与传送带20共同配合,保证包装箱传送的稳定性和流畅性,对包装箱的上下侧面进行限位,防止包装箱上下抖动,所述主壳体231可以对多个压辊232起到防尘作用,还能防止外界物体触碰到压辊232,也能防止工人误碰到压辊232。另外,所述主壳体231上具有第三腰形孔234,所述第三腰形孔234沿传送带20上下两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腰形孔234通过螺丝固定在机架10上,通过设计第三腰形孔234,可以上下调节限位辊组件23的位置,进而实现对限位通道201大小的调节,让限位通道201可以通过不同大小的包装箱。
29.进一步,为了调节传送带20的松紧度,所述传送带20的端部连接有用于调节传送带20松紧度的涨紧滚筒24,所述机架10上设有两个第四腰形孔11,两个所述第四腰形孔11位于涨紧滚筒24的两端,所述涨紧滚筒24轴杆的两端分别可任意调节位置地定位在对应的第四腰形孔11中。
3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