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03:25: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对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目前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风空调器。新风空调是指安装有新风模块的空调,通过新风模块吸入室外的空气,并对其进行净化后,将净化后的空气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然而,现在环境越来越恶劣,反而经常是室外的空气质量比室内的空气质量还差,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市面上的壁挂式空调器无法解决空气净化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旨在提供兼具新风和室内内循环功能且能够适配原型号机壳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5.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且具有用于连通室内的室内风入口、用于连通室外的室外风入口以及新风出口;
6.换热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
7.电控盒,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模块的前侧;以及,
8.换气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机壳的一端与所述换热模块之间,所述换气模块包括壳体和挡风件,壳体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具有与所述室外风入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所述室内风入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挡风件活动安装于所述进风风道,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挡风件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挡风件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并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挡风件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并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
9.可选地,所述室内风入口设于所述机壳的一端。
10.可选地,所述室外风入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室内风入口设于所述机壳的一端且靠近所述机壳的后侧设置。
11.可选地,所述机壳的端部向内形成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的内端与所述壳体相抵接,所述密封结构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连通所述室内风入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在自所述第二进风口向所述室内风入口的方向上,所述通道的内径渐大设置。
12.可选地,所述机壳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且位于所述机壳的下部;
13.所述新风出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且位于所述机壳的上部。
14.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形成有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第一侧壁、以及形成有所述第二进风口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邻接;
15.所述挡风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交接处,以在转动行
程上分别具有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16.可选地,所述换气模块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挡风件转动的驱动机构。
17.可选地,所述挡风件具有转轴,所述转轴上沿其周向设有多个齿部;
18.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与所述多个齿部啮合的齿轮。
19.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
20.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21.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且具有用于连通室内的室内风入口、用于连通室外的室外风入口以及新风出口;
22.换热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
23.电控盒,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模块的前侧;以及,
24.换气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机壳的一端与所述换热模块之间,所述换气模块包括壳体和挡风件,壳体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具有与所述室外风入口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与所述室内风入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挡风件活动安装于所述进风风道,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挡风件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挡风件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并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挡风件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并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
2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将原本位于换热模块和机壳端部之间的电控盒设置在换热模块的前侧,同时,将换气模块安装在换热模块与机壳的端部之间空出来的间隙空间内,本室内机的内部部件排布紧凑,对机壳内的剩余空间充分利用,使得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机壳也能安装本换气模块,避免了重新制造机壳,降低了成本;此外,换气模块具有两个进风口,一个连通室内,一个连通室外,同时在进风风道活动安装挡风件,挡风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挡风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进风口被关闭,第二进风口被打开,此时,能够引入室内空气进入进风风道,经净化后排出,从而可以在室外空气恶劣的情况下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当挡风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进风口被打开,第二进风口被关闭,此时能够引入室外空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气模块结构简单,成本低,不仅能实现新风功能,且能实现室内内循环净化功能。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29.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30.图4为图3中b处细节放大图;
31.图5为图1中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5中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图6中c处细节放大图;
34.图8为图6中换气模块的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图6中换气模块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0为图9中d-d剖视图;
37.图11为图1所示实施例和传统新风空调在空调启动阶段的室内温度-启动时间关系图。
38.附图标号说明:
39.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0壁挂式空调室内机21转轴100换气模块22电机10壳体23从动齿轮1进风风道24齿轮2第一进风口200室内风入口3第二进风口300新风出口101第一侧壁400机壳102第二侧壁401底盘201第一边缘部500换热模块202第二边缘部600出风口20挡风件
ꢀꢀ
4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3.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4.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对提升室内空气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目前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风空调器。新风空调是指安装有换气模块的空调,通过换气模块吸入室外的空气,并对其进行净化后,将净化后的空气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然而,现在环境越来越恶劣,反而经常是室外的空气质量比室内的空气质量还差,在这种情
况下,目前市面上的壁挂式空调器无法解决空气净化问题。
45.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的具体实施例。
46.参阅图2至图4,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机壳400、换热模块500、电控盒(图中未显出)和换气模块100。所述机壳400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方向及方位性的描述,仅针对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在安装完毕后,正常使用时的状态,而不包括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在生产、运输、及安装过程中的状态,具体来说,本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安装状态下,其后侧朝向墙壁,前侧朝向室内;所述机壳400还具有室内风入口200、室外风入口和新风出口300,其中,室内风入口200和新风出口300连通室内空间,室外风入口用于连通室外。电控盒设于机壳400内,且位于换热模块500的前侧,即换热模块500和机壳400前侧之间的间隙空间内。所述换气模块100设于机壳400内,且位于机壳400的一端和换热模块500之间;所述换气模块100包括壳体10和挡风件20,壳体10形成有进风风道1,所述进风风道1具有第一进风口2和第二进风口3,其中,第一进风口2与室外风入口连通,第二进风口3与室内风入口200连通,室内空气自室内风入口200,经过第二进风口3进入进风风道1;挡风件20活动安装于所述进风风道1,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图中实线标识的挡风件20处于第一位置,虚线标识的挡风件20处于第二位置),所述挡风件20被设置为,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挡风件20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2并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3,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挡风件20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3并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2。
4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中,将原本位于换热模块500和机壳400端部之间的电控盒设置在换热模块500的前侧,同时,将换气模块100安装在换热模块500与机壳400的端部之间空出来的间隙空间内,本室内机的内部部件排布紧凑,对机壳400内的剩余空间充分利用,使得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的机壳400也能安装本换气模块100,避免了重新制造机壳400,降低了成本。此外,换气模块100具有两个进风口,一个连通室内,一个连通室外,同时在进风风道1活动安装挡风件20,挡风件2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挡风件2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进风口2被关闭,第二进风口3被打开,此时,能够引入室内空气进入进风风道1,经净化后排出,从而可以在室外空气恶劣的情况下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当挡风件2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进风口2被打开,第二进风口3被关闭,此时能够引入室外空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气模块100结构简单,成本低,既能引入净化后的室外新风,实现新风功能,又能够在室外空气恶劣时,实现室内空气内循环净化,避免了用户额外购买室内空气净化器,节省了净化器的占用空间;同时,换气模块100通过更换不同类型的滤网(例如活性炭滤网、静电除尘滤网、普通滤网等),可以实现杀菌、去除粉尘等不同的用户需求。
48.此外,在启动空调进行制冷/制热时,室内外二氧化碳浓度一致,此时,关闭第一进风口2,打开第二进风口3,进行室内循环,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通过在启动空调时,开启室内循环模式,相较于传统新风空调同时开启空调和室外新风的设置,能够实现快速制冷/制热;在空调运行期间,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已不高于室外二氧化碳浓度时,由于不再需要室外新风,此时关闭第一进风口2,开启第二进风口3进行室内循环,能够在确保室内有健康空气的同时,节约室内冷气或暖气的能量。
49.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的控制逻辑如下:
50.步骤s10,获取室外二氧化碳的第一浓度和室内二氧化碳的第二浓度;
51.步骤s20,在第一浓度与第二浓度的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预设值时,开启空调制冷/制热系统和换气模块100,同时,控制挡风件20活动至第一位置;在第二浓度与第一浓度之差d1大于预设值时,控制挡风件20活动至第二位置;在第一浓度与第二浓度之差d2大于预设值时,控制挡风件20活动至第一位置。
52.其中,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例如,预设值可以为0,具体来说,即为,当第一浓度和第二浓度相仿时,开启空调并控制换气模块100进行室内循环;当第一浓度大于第二浓度时,控制换气模块100进行室内循环;当第一浓度小于第二浓度时,控制换气模块100开启室外新风。
53.其中,室内风入口200可以设置在机壳400上的任意位置处,其具体设置位置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5和图6,机壳40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端部,换气模块100安装在机壳400内,且靠近机壳400的一端设置,所述换气模块100的第二进风口3朝向机壳400的端部设置,且室内风入口200对应换气模块100设于机壳400的一端,这样设计,一方面使得室内风入口200能够与换气模块100的第二进风口3相对应,以缩短进风路径长度,简化结构,减少风量耗损,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的出风口600通常设置在机壳400的前侧,且位于机壳400的下部,本实施例将室内风入口200设置在机壳400的一端,不仅能够避开出风口组件,获得更大的空间以用于形成进风通道,有助于提高进风量,而且由于室内风入口200位于侧端,避免了从出风口600处排出的气流直接被吸入换气模块100内,造成能耗,以及导致用户享受冷风/热风的体验感下降。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风入口设于所述机壳400的后侧,如此,室外风入口能够靠近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的外接管路设置,从而有助于缩短室外进风的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所述室内风入口200设于所述机壳400的一端且靠近所述机壳400的后侧设置,如此,室内风入口200和室外风入口能够更加靠近,一方面,有助于缩短挡风件20的活动行程,另一方面,有助于缩短两个进风的路径。具体地,机壳400包括底盘和面框,底盘用于安装面框、换气模块100等部件,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室内风入口200设于底盘的一端。
55.设定机壳400靠近换气模块100的一端为安装端,在所述机壳400的安装端的内侧设有密封结构。设定密封结构远离机壳400的一端为内端,所述密封结构的内端与所述壳体10相抵接;同时,所述密封结构限定出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与室内风入口200连通,另一端与第二进风口3连通,室内空气经过通道进入换气模块100,密封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对气流起到了导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避免气流进入机壳400和壳体10之间的间隙处,导致空调出现异响。进一步地,在自第二进风口3向室内风入口200的方向上,通道的内径渐大设置,这样设计有助于提升进风量,进而提升室内内循环效率。
56.此外,新风出口300的位置设置在机壳400的前侧,前侧出风有助于经换气模块100处理过的新风向室内用户的活动区域输送,便于用户及时呼吸到新鲜空气;同时,与出风口600同侧设置,在换热模块500和换气模块100同时开启时,自出风口出来的大风量能够起到输送新风的作用,有助于增长新风的输送距离;此外,新风出口300设置在机壳400的上部,通过增高新风出口300的高度,有助于进一步增长新风的输送距离。
57.壳体1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其内部形成有容腔,容腔内设有用于净化空气的净
化装置,同时,壳体10还形成有进风风道1和出风风道,进风风道1的出风端与净化装置连通,出风风道的进风端与净化装置连通,出风端贯穿壳体10形成新风出风口,相应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的机壳400上的新风出口300与新风出风口相对应,进风风道1具有两个入口,其中一个为第一进风口2,第一进风口2与室内连通,另一个为第二进风口3,第二进风口3与室外连通,通过控制第一进风口2和第二进风口3的开闭,即可控制进入净化装置内的空气来源。
58.其中,当挡风件20活动到某一位置时,挡风件20盖合在第一进风口2上,挡风件20能够完全封堵住第一进风口2,此时,室外空气无法从第一进风口2进入,同时,第二进风口3至少部分被显露出来,使得室内空气能够从第二进风口3进入,该位置即为第一位置;当其活动到另一位置时,挡风件20盖合在第二进风口3上,室内空气无法从第二进风口3进入,同时,第一进风口2至少部分被显露出来,使得室外空气能够从第一进风口2进入,该位置即为第二位置。
59.挡风件20的具体形状有多种实现形式,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具体地,挡风件20可以是块状、平直板、弧形板、球形、半球形或者书页状(即,挡风件20设置为两个相互连接且呈夹角设置的平直板部)。
60.此外,挡风件20的活动形式也不做限定,挡风件20可以绕其中心轴转动或者以某一侧边为转轴21转动,以在转动行程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也可以滑动地设置,以在滑动行程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具体地,参阅图8本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件20可转动地安装于进风风道1内,通过其转动即可实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
6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包括形成有所述第一进风口2的第一侧壁101、以及形成有所述第二进风口3的第二侧壁102,所述第一侧壁101和所述第二侧壁102相邻接。参阅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和第二进风口3邻近设置,且第一进风口2所在的平面和第二进风口3所在的平面呈夹角设置;挡风件20设置为板状结构,挡风件20转动安装在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的交接处,如此,挡风件20通过翻转即可实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此外,这样设计,挡风件20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安装,不占用过多的进风风道1空间。
62.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挡风件20为挡风板,且挡风板的一端设有转轴21,本实施例方案将转轴21安装至挡风板的端部且安装在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的交接处,由于转轴21的设置位置位于第一进风口2/第二进风口3的一侧,避开了气流路径,从而不会占用进风风道1有限的截面面积,相较于将转轴21沿进风风道1的截面设置的方式,进风截面面积更大,有助于提高进风风量。
63.此外,所述换气模块100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挡风件20转动,驱动机构可以是电机 传动机构驱动,也可是电机直接驱动,还可以是,所述驱动机构采用磁力驱动等等,也即,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的具体构造不做限制。
64.传统的换气模块100的进风风道1中通常设有挡风板和驱动电机,该挡风板在驱动电机的驱使下可旋转地设置,从而能够实现对新风风量的调节。本实用新型中,当本挡风件20呈板状,转轴21设于所述挡风件20的一端,且所述转轴21的至少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连接段时,能够充分利用上述驱动电机,将其用于驱动挡风件20转动,通过驱使挡风件20转动不仅能够实现挡风件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切换,而且能够通过控制挡风件20的转动幅度来控制第一进风口2/第二进风口3的进风量,实现与挡风板同等的功效,这样
设计在实现上述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驱动电机,不产生额外成本,极大地增加了产品的溢价空间。
65.具体地,参阅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所述挡风件20具有转轴21,所述转轴21上沿其周向设有多个齿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22,所述电机22的输出轴上设有与所述多个齿部啮合的齿轮24,如此,电机22启动时,驱使齿轮24旋转,然后通过齿轮24和多个齿部的啮合关系,带动转轴21转动。具体实施时,转轴21上可以设置从动齿轮23,从动齿轮23的多个齿牙即构成所述多个齿部,也可以在转轴21的周侧壁上沿其周向形成多个齿部。
66.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设于壳体10的后侧,如此,能够充分利用壳体10后侧和底盘401之间的间隙,且能避免与位于壳体10前侧的出风组件发生干涉,影响出风组件和驱动机构的运行。
67.为了保证对第一进风口2的关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风道1的内壁包括呈平直面设置的第一边缘部201,所述第一边缘部201呈环形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进风口2,在所述挡风件2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挡风件20与所述第一边缘部201贴合;具体地,参阅图7和图10,本实施例中,挡风件20成板状,同时,第一进风口2周缘处的第一边缘部201也呈平板状,当挡风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挡风件20能够与第一边缘部201保持贴合,从而确保第一进风口2被关紧,避免室外空气进入。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挡风件20上与第一边缘部201接触的位置处设置密封件,例如,橡胶垫等。
68.同样地,为了保证对第二进风口3的关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风道1的内壁包括呈平直面设置的第二边缘部202,所述第二边缘部202呈环形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3,在所述挡风件2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挡风件20与所述第二边缘部202贴合;具体地,参阅图7和图10,本实施例中,挡风件20成板状,同时,第二进风口3周缘处的第二边缘部202也呈平板状,当挡风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挡风件20能够与第二边缘部202保持贴合,从而确保第二进风口3被关紧,避免室外空气进入。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挡风件20上与第二边缘部202接触的位置处设置密封件。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