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管腔干燥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03:21: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腔干燥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医用管腔干燥柜干燥管体内腔时,通常直接将管体的一端与干燥柜顶端的出风口连接,干燥柜产生的干燥气流通过干燥柜顶端的出风口进入管体内,并从管体的另一端流出,以此实现对管体内腔的干燥。但使用中,若管体长度较长,比如长度超过一米以上时,管腔靠近出风口的区域干燥效果好,而远离出风口的区域干燥效果差,干燥不均匀,且会导致整根管体干燥耗时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干燥柜干燥管腔不均匀,干燥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管腔干燥辅助装置,用于延长干燥柜的出风路径,包括:
4.固定头,呈外阶梯管状结构,用于固定在干燥柜出风口上,所述固定头上设置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干燥柜出风口连通;
5.转接头,呈内阶梯管状结构,活动套接在所述固定头外,所述转接头上设置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以及
6.分流软管,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固定头连接,所述分流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分流软管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分流软管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分流孔。
7.进一步,所述分流软管的自由端设置有相连通的配重管,所述配重管为锥形管。
8.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配重管的作用,使分流软管可悬垂在待干燥管体的管腔内,避免分流软管在管腔内弯曲而影响气流分布均匀和干燥效果。另外,由于配重管为锥形管,便于多根分流软管的连接延长,以适用于不同长度的待干燥管体,适用范围广。
9.进一步,所述固定头包括同轴且依次连通的固定套管、外螺纹管和固定连接管,所述固定套管上设置有固定装置,用于将所述固定套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干燥柜出风口上,所述固定套管、外螺纹管和固定连接管的外径依次减小,所述分流软管的一端套接在所述固定连接管上。
10.进一步,所述转接头包括同轴且依次连通的内螺纹管和转接管,所述内螺纹管与所述外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转接管上设置有卡接环。
11.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内螺纹管与外螺纹管的配合,可快速实现转接头与固定头的拆装。通过在转接管上设置卡接环,便于将待干燥管体固定在转接管上,避免待干燥管体脱落。
12.进一步,所述内螺纹管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
13.进一步,所述转接管与所述固定连接管同轴,且所述转接管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
分流软管的外径,所述固定连接管的外径小于等于所述分流软管的内径。
14.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限制转接管、固定连接管和分流软管的口径,使分流软管被径向限位或被夹紧固定在转接管和固定连接管之间,避免分流软管脱落,也能使分流软管保持平顺。
15.进一步,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向螺纹配合的螺母和螺丝,所述螺母固定在所述固定套管的外壁,所述螺母和所述螺丝的轴向沿所述固定套管的径向设置,且所述固定套管的侧壁上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通孔,所述螺丝穿过所述通孔。
16.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相配合的螺母和螺丝将固定套管固定在干燥柜出风口上,拆装方便,且可适用于不同口径的干燥柜出风口。
17.进一步,所述多个分流孔均匀分布在所述分流软管上。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分流软管接在固定头上,并将固定头安装在干燥柜出风口上,使干燥柜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在分流软管的作用下延长路径,并通过分流软管上的分流孔外溢出,均匀的烘干与转接头连接的待干燥管体的内腔,干燥效果好,缩短了管体内腔干燥所需时长,提高了管腔(即管体内腔)的干燥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腔干燥辅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固定头和转接头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中管腔干燥辅助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的管腔干燥辅助装置使用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中:
24.10-固定头;11-固定套管;12-外螺纹管;13-固定连接管;14-第一通孔;15-螺母;16-螺丝;
25.20-转接头;21-内螺纹管;22-转接管;23-第二通孔;24-卡接环;
26.30-分流软管;31-分流孔;32-配重管;
27.40-干燥柜出风口;
28.50-待干燥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30.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管腔干燥辅助装置,用于延长干燥柜的出风路径,包括固定头10、转接头20以及分流软管30。
3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管腔干燥辅助装置应用于现有的管腔干燥柜中,现有的管腔干燥柜包括干燥装置、柜体、柜门以及设置在柜体的顶端的至少一个干燥柜出风口40,干燥柜出风口40与干燥装置连通,干燥装置产生高温气流通过干燥柜出风口40吹出。现有管腔干燥柜对待干燥管体50的内腔进行干燥的具体步骤是,将待干燥管体50放入柜体内,并使待干燥管体50的一端套接在干燥柜出风口40上,启动干燥装置,干燥柜出风口40吹出的高温气流进入待干燥管体50内,并烘干待干燥管体50内的水分。但若待干燥管体50较长,导致气流流通路径过长,从干燥柜出风口40吹出的气流难以快速到达待干燥管体50的
末端,干燥效率低。且经常出现待干燥管体50的靠近干燥柜出风口40的区域已经干燥完成,而远离干燥柜出风口40的区域还未干燥完成的情况,造成能源损失,并且冷热不均也会影响待干燥管体50的寿命。
32.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头10呈外阶梯管状结构,用于固定在干燥柜出风口40上,固定头10上设置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通孔14,第一通孔14与干燥柜出风口40连通。
33.具体的,固定头10包括同轴且依次连通的固定套管11、外螺纹管12和固定连接管13,固定套管11上设置有固定装置,用于将固定套管11固定安装在干燥柜出风口40上,固定套管11、外螺纹管12和固定连接管13的外径依次减小,分流软管30的一端套接在固定连接管13上。固定套管11、外螺纹管12和固定连接管13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固定套管11、外螺纹管12和固定连接管13的管腔同轴形成第一通孔14。
34.固定装置包括向螺纹配合的螺母15和螺丝16,螺母15固定在固定套管11的外壁,螺母15和螺丝16的轴向沿固定套管11的径向设置,且固定套管11的侧壁上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通孔,螺丝16穿过该通孔。
35.干燥柜出风口40实际上也是管体结构,固定套管11套接在干燥柜出风口40外,拧紧螺丝16,螺丝16伸入固定套管11内并抵紧在干燥柜出风口40的外壁,实现固定套管11与干燥柜出风口40的固定。此时,干燥柜出风口40吹出的气流通过第一通孔14,从固定连接管13的底端吹出。
36.转接头20呈内阶梯管状结构,活动套接在固定头10外,转接头20上设置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二通孔23,第二通孔23与第一通孔14连通。
37.具体的,转接头20包括同轴且依次连通的内螺纹管21和转接管22,内螺纹管21与外螺纹管12螺纹连接,转接管22上设置有卡接环24。内螺纹管21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卡接环24实际上是设置在转接管22外壁上的同轴凹槽环,卡接环24有多个,沿转接管22的轴向间隔设置。待干燥管体50的一端卡接在转接管22上,并通过卡接环24固定,卡接环24起到防脱落的作用。实际上,待干燥管体50也可以是软管,其外径可手压变形,从而紧紧的套接在转接管22上。待干燥管体50与转接管22的套接采用现有技术即可,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定。
38.内螺纹管21螺纹套接在外螺纹管12的外壁,实现转接头20与固定头10的快速连接。转接头20与固定头10连接后,第一通孔14与第二通孔23连通。
39.分流软管30,其穿过第二通孔23后与固定头10连接,分流软管30的一端与第一通孔14连通,分流软管3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分流软管30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分流孔31,多个分流孔31均匀分布在分流软管30上。分流软管30的自由端设置有相连通的配重管32,配重管32为锥形管,其与分流软管30连接的一端为大头端,另一端为小头端。配重管32采用金属管,比如不锈钢管。配重管32不仅可增加分流软管30的自由端的配重,使分流软管30垂直,避免在待干燥管体50的内腔中扭曲或弯曲变形。而且锥形管状的配重管32可与另一根分流软管30插接配合,从而适用于更长的待干燥管体50。
40.转接管22与固定连接管13同轴,且转接管22的内径大于等于分流软管30的外径,固定连接管13的外径小于等于分流软管30的内径。
41.结合图3、图4所示,在使用时,先将固定头10安装在干燥柜出风口40上,再将分流软管30的未设置配重管32的一端穿过转接头20后,再套接在固定头10的底端的固定连接管
13上,由于分流软管30为软质可变形材料,比如为橡胶管,因此可通过拉扯分流软管30的端口,使其内径扩大,从而套接在固定连接管13的外壁。此时转接头20可沿分流软管30的长度方向滑移,将转接头20滑动至固定头10的底端,并使内螺纹管21套接在外螺纹管12的外壁,并螺纹连接,实现转接头20与固定头10的连接固定。此过程结束后,完成本实施例管腔干燥辅助装置的安装。具体需要干燥某一根待干燥管体50时,将分流软管30设置有配重管32的一端插入待干燥管体50内,使分流软管30伸入至待干燥管体50内后,将待干燥管体50的顶端套接在转接管22上,完成待干燥管体50与转接头20的安装。管腔干燥柜的干燥装置启动后,高温气流通过干燥柜出风口40吹出,并进入分流软管30,在分流软管30的分流作用下,从多个分流孔31均匀溢出,从而均匀快速的烘干待干燥管体50的内腔。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同样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