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线连接器、控制开关及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11 13:12: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线连接器、控制开关及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最近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智能化的装修,其中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用智能开关,但因智能开关内部包含各种电路以及智能化部件,所以智能开关的安装厚度都比较厚,并且都在安装腔内开孔,以利于散热,但这样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例如安装腔体非常厚,如果86底盒深度不足,就容易造成无法安装,或者安装非常困难,并且安装的时候,容易有异物从安装腔开孔进入开关内部,造成电路短路等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墙壁开关,以解决采用现有开关安装腔体过厚、内部容易进异物等问题。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线连接器,包括:
5.导电连接部,所述导电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用于对外电性连接;
6.导线容纳部,所述导线容纳部具有两端开口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插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端和目标导线;
7.螺钉,所述导线容纳部的一侧壁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孔壁设有配合所述螺钉外螺纹的锁紧螺纹;所述螺钉通过所述螺纹孔拧入所述导线容纳部的一侧壁,且被设置为适于通过所述螺钉和/或所述导线容纳部的运动,将目标导线夹紧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导线容纳部和/或所述螺钉之间;
8.所述螺钉的螺帽与螺杆之间设置有固定阻挡部,沿自所述螺杆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指定方向,所述固定阻挡部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螺帽和所述螺杆的投影面积。
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阻挡部为沿所述螺帽一周设置的圆环结构,所述圆环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螺帽的直径和螺杆的直径。
10.进一步地,所述导线容纳部的与所述螺纹孔相对的一个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凹凸纹路,所述导电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与所述螺纹孔相背的一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凸纹路相互配合的第二凹凸纹路,所述第一连接部插设至所述导线容纳部时,通过所述第一凹凸纹路与所述第二凹凸纹路之间的接触而增大摩擦阻力,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稳定的连接至所述导线容纳部。
11.进一步地,所述螺钉在所述导线容纳部的通道内限定的行程距离与所述螺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阻挡部之间的距离相适应,使得所述螺钉拧入所述导线容纳部的行程距离达到最大时,所述螺杆的第一端抵接所述导电连接部,所述导线容纳部的第一凹凸纹路与所述导电连接部的第二凹凸纹路相接触,进而形成一锁死固定状态。
12.进一步地,所述导线容纳部的所述通道能够容纳至少两根1.5平方毫米的导线。
13.进一步地,所述导电连接部的第一连接部上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限位阻挡部,用于限制所述导线容纳部,防止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时接触第二连接部。
14.进一步地,所述导电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具有至少一个焊接臂和一个连接臂,所述焊接臂和所述连接臂相互呈预设角度的连接在一起。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焊接的方式对外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对外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呈竖直状态,以便于所述导线容纳部的套入。
16.进一步地,所述螺钉、所述导线容纳部以及所述导电连接部均为导电材料。
17.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材料为铜和/或不锈钢。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控制开关,包括:
19.至少一作动件;
20.至少两个如上述所述的导线连接器;
21.一开关本体,所述开关本体具有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导线连接器一一对应的导线连接器腔,且所述安装腔的除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以外的其它位置为封闭结构;
22.一电路组件,所述导电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作动件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安装腔的开口侧,以将所述电路组件封装于所述开关本体内部。
23.进一步地,所述导线连接器腔具有一导线连接孔部与一螺钉安装孔部;且靠近所述螺钉安装孔部的位置处设置有螺钉限位滑漕,所述导线连接器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中时,所述导线连接孔部的位置匹配于所述导线容纳部的通道结构的开口,所述阻挡固定部限位于所述螺钉限位滑漕,且所述螺钉安装孔部的位置匹配于所述螺钉的螺帽所在的位置,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能够限位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
24.进一步地,所述螺钉限位滑漕包括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的螺帽尺寸相适应的螺钉安装孔部,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的螺杆尺寸相适应的螺杆安装卡口,且所述螺钉安装孔部与所述螺杆安装卡口的尺寸均小于所述阻挡固定部的尺寸,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中时,所述导线连接器的螺钉的螺杆正好卡设在所述螺杆安装卡口中,所述阻挡固定部能够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且能够通过所述螺钉安装孔部调节所述螺钉。
25.进一步地,所述螺钉的阻挡固定部接触所述第二限位板时,所述螺杆的端部抵接所述导线容纳部的内侧壁而形成一锁死固定状态;所述螺钉的阻挡固定部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板时,所述导线容纳部的外侧壁接触所述导线连接器腔的内侧壁而形成另一锁死固定状态。
26.进一步地,所述作动件被设置为一开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至少部分部位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所述电路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开关触发传感器;所述开关触发传感器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触发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开关的所述位移地切换所述触发状态。
27.进一步地,各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之间相互分隔,每一导线连接器腔中设置有一个
对应的导线连接器,目标导线通过所述导线连接器腔电性连接至所述导线连接器的导线容纳部,进而通过拧入所述螺钉而压紧所述目标导线。
28.进一步地,所述导线连接器的个数小于或者等于5个。
29.进一步地,所述电路组件包括一交直流电源转换器以及一通信控制模块;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一导线连接器,输出端连接至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供电端,以被供能的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工作的电压的电能;
30.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一个控制端电性连接至另一导线连接器,以通过该导线连接器对外输出控制信号。
31.进一步地,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包括一无线协议控制器以及至少一电控开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控开关和所述触发传感器电性连接,并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触发传感器反馈的触发状态地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
32.进一步地,所述通信控制模块进一步还包括一无线射频收发器,所述无线射频收发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并被设置为适于接收一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还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无线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
33.进一步地,所述电控开关具有一常开状态和一常闭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产生的控制信号地切换所述常开状态与所述常闭状态,且当状态切换完毕后,所述电控开关掉电,以减少电能消耗。
34.进一步地,所述电控开关被设置为一双稳态继电器。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一种控制开关,包括:
36.至少一作动件、电路板;
37.至少两个如上述所述的导线连接器,所述导电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38.一开关本体,具有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导线连接器一一对应的导线连接器腔;所述开关本体还设有电路板安装面,所述电路板的至少部分边缘安装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面;
39.所述开关本体还具有用于与墙面接触的墙面安装面,所述墙面安装面与所述开关本体底面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面与所述开关本体底面之间的高度差;所述墙面安装面与所述开关本体底面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或者等于17mm;且所述作动件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安装腔的开口侧,以将所述电路组件封装于所述开关本体内部。
40.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组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使得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开关本体上时,所述电路组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以减小所述安装腔的深度。
41.进一步地,所述导线连接器腔设置于所述安装腔的朝向所述开关本体下方的一侧。
42.进一步地,所述作动件被设置为一开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至少部分部位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所述电路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开关触发传感器;所述开关触发传感器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触发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开关的所述
位移地切换所述触发状态。
43.进一步地,各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之间相互分隔,每一导线连接器腔中设置有一个对应的导线连接器,外部连接线通过所述导线连接器腔电性连接至所述导线连接器。
44.进一步地,所述电路组件包括一交直流电源转换器以及一通信控制模块;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一导线连接器,输出端连接至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供电端,以被供能的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工作的电压的电能;
45.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一个控制端电性连接至另一导线连接器,以通过该导线连接器对外输出控制信号。
46.进一步地,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包括一无线协议控制器以及至少一电控开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控开关和所述触发传感器电性连接,并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触发传感器反馈的触发状态地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
47.进一步地,所述通信控制模块进一步还包括一无线射频收发器,所述无线射频收发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并被设置为适于接收一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还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无线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
48.进一步地,所述电控开关具有一常开状态和一常闭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产生的控制信号地切换所述常开状态与所述常闭状态,且当状态切换完毕后,所述电控开关掉电,以减少电能消耗。
49.进一步地,所述导线连接器腔具有一导线连接孔部与一螺钉安装孔部;且靠近所述螺钉安装孔部的位置处设置有螺钉限位滑漕,所述导线连接器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中时,所述导线连接孔部的位置匹配于所述导线容纳部的通道结构的开口,所述阻挡固定部限位于所述螺钉限位滑漕,且所述螺钉安装孔部的位置匹配于所述螺钉的螺帽所在的位置,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能够限位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
50.进一步地,所述螺钉限位滑漕包括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的螺帽尺寸相适应的螺钉安装孔部,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钉的螺杆尺寸相适应的螺杆安装卡口,且所述螺钉安装孔部与所述螺杆安装卡口的尺寸均小于所述阻挡固定部的尺寸,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中时,所述导线连接器的螺钉的螺杆正好卡设在所述螺杆安装卡口中,所述阻挡固定部能够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且能够通过所述螺钉安装孔部调节所述螺钉。
51.进一步地,所述螺钉的阻挡固定部接触所述第二限位板时,所述螺杆的端部抵接所述导线容纳部的内侧壁而形成一锁死固定状态;所述螺钉的阻挡固定部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板时,所述导线容纳部的外侧壁接触所述导线连接器腔的内侧壁而形成另一锁死固定状态。
5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还提出一种控制开关,包括:
53.至少一开关面板;
54.至少两个如上述所述的导线连接器;
55.一开关本体,所述开关本体的背面向内凹陷而形成一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一侧设
置有与所述导线连接器一一对应的导线连接器腔;
56.一电路组件,所述导电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
57.所述开关面板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安装腔的开口侧,以将所述电路组件封装于所述开关本体内部;且所述开关面板的第一端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作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而触发所述电路组件;
58.所述导线连接器腔设置于所述安装腔的与所述开关面板第一端相同的一侧。
5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腔的除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以外的其它位置为封闭结构;
60.电路组件包括至少一开关触发传感器;所述开关触发传感器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触发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开关的所述位移地切换所述触发状态;
61.各所述导线连接器腔之间相互分隔,每一导线连接器腔中设置有一个对应的导线连接器,目标导线通过所述导线连接器腔电性连接至所述导线连接器的导线容纳部,进而通过拧入所述螺钉而压紧所述目标导线;
62.所述电路组件还包括一交直流电源转换器以及一通信控制模块;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一导线连接器,输出端连接至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供电端,以被供能的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工作的电压的电能;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一个控制端电性连接至另一导线连接器,以通过该导线连接器对外输出控制信号;
63.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包括一无线协议控制器以及至少一电控开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控开关和所述触发传感器电性连接,并被设置为能够检测所述触发传感器的触发状态的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
64.所述通信控制模块进一步还包括一无线射频收发器,所述无线射频收发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并被设置为适于接收一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还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无线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
65.所述电控开关具有一常开状态和一常闭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产生的控制信号地切换所述常开状态与所述常闭状态,且当状态切换完毕后,所述电控开关掉电,以减少电能消耗。
6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还提出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控制开关以及一安装底盒;
67.所述安装底盒安装于所述控制开关的安装基准;
68.所述控制开关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准上时,所述安装腔容纳于所述安装底盒;
69.所述安装底盒中设置有目标导线;所述目标导线插设至所述导线连接器,以和所述控制开关电性连接。
70.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导线包括电源导线与控制导线;所述电源导线通过一导线连接器腔连接至所述控制开关的一导线连接器,用于为所述控制开关提供电能;所述控制导线通过另一导线连接器腔连接至所述控制开关的另一导线连接器,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开关产生的控制信号控制外部负载。
71.进一步地,所述电源导线包括两根,分别为零线和火线,所述零线和所述火线分别通过两个导线连接器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开关。
72.进一步地,所述电源导线仅包括一根火线。
73.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控制开关在安装及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止所述开关本体内部落入灰尘,减小电路损坏或者短路等事故发生的概率;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的开关本体的背面由于没有设计散热孔等开孔结构,所以使得本技术的开关本体的封闭性相较于现有的控制开关更好,使用的安全性更高。另外,由于未将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开关本体的位于墙体内的安装腔中,有效降低了产品的整体高度空间,使得控制开关的整体厚度减小,背部体积非常小巧,同时也显著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本技术的控制开关中实用的导线连接器可以保证导线与导线连接器之间的良好稳定的连接,无需采用压接工具,节省人力物力需求。
附图说明
7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各零件的分离状态示意图;
7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电连接部的一示意图;
7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路板与导线连接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7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示意图;
7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线容纳部结构示意图;
80.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电连接器的另一示意图;
81.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螺钉结构示意图;
82.图8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螺钉拧入导线容纳部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83.图8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的一锁死状态示意图;
84.图8c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中各零件组装后的锁死状态三维视图;
85.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控制开关整体结构图;
86.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控制开关的背面示意图;
87.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控制开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88.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控制开关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一;
89.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开关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90.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路连接关系示意图;
91.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一控制开关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9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93.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部”、“下部”、“上端”、“下
端”、“下表面”、“上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4.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9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6.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97.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98.请参阅图1至图8c,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导线连接器被阐释。所述导线连接器能够被安装于类似于开关、插座等用电设备上。其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导线连接器包括:导电连接部31、导线容纳部32和螺钉33;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导电连接部3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第一端3111 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部312的第一端3121,所述第二连接部312的第二端 3122用于对外电性连接;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11 被实施为一具有预设第一弧度的片状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第一端 3111设置有限位阻挡部31111,用于限制所述导线容纳部32,防止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1上时接触第二连接部31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11 的第一端3111为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312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阻挡部31111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例如第一侧壁3113和第二侧壁3114)的阻挡臂,两个阻挡臂与所述第一连接部 311一起模制且大致垂直于(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具备预设的第一弧度,所以是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一侧壁(例如第三侧壁3115)延伸。
99.所述第二连接部312的第二端3122具有至少一个焊接臂31221和一个连接臂31222,所述焊接臂31221和所述连接臂31222相互呈预设角度的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312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焊接臂 31221,和连接两个焊接臂31221的连接臂31222,其中,两个焊接臂31221 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臂31222的两端,且两个焊接臂31221被设计成与所述连接臂31222一起模制且大致垂直于所述连接臂31222延伸,使得两个焊接臂31221与中间的连接臂31222的截面共同形成一个类似于“]”的形状,而单独一个焊接臂31221与所述连接臂31222形成一个类似于“l”的形状,其中,所述“]”形的开口方向不一定是朝向左侧,有可能朝向任意方向,具体要根据所述第一连接部在安装时的具体位置确定;在具体使用时,目标焊接物(例如电路板4)的焊盘上也设置有与该“]”形状相匹配的焊接凹槽 41(如图3),焊接时,将所述第二连接部312的第二端3122插设至所述焊接凹槽41,再进行焊接,使得导电连接部31与目标焊接物之间焊接定位更加方便可靠,电性连
接的更加牢固(如图4)。
100.所述导线容纳部32具有两端开口的通道321,所述通道321用于插入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第二端3112和目标导线;所述导电连接部31的第一连接部311上设置的所述限位阻挡部31111的两个阻挡臂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通道321的最大孔径(如图5所示的通道,则最大孔径为垂直于所述螺纹孔322方向的孔径),使得所述导线容纳部32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1上时,被所述限位阻挡部31111限位而不会接触目标焊接物上的焊盘;所述目标导线为待连接的导线,例如外部的电源线或者控制线等。
101.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一侧壁上设置有螺纹孔322,所述螺纹孔322的孔壁设有配合所述螺钉33外螺纹的锁紧螺纹;所述螺钉33通过所述螺纹孔322 拧入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一侧壁,且被设置为适于通过所述螺钉33和/或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运动,将目标导线夹紧在所述第一连接部311与所述导线容纳部32和/或所述螺钉33之间。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线容纳部32 包括第一侧壁323和第二侧壁324,且所述第一侧壁323和所述第二侧壁324 的一侧通过第三侧壁325连接,另一侧通过第四侧壁326连接,进而,所述第一侧壁323、所述第二侧壁324、所述第三侧壁325和所述第四侧壁326依次连接而形成一闭环且两端具有开口的所述通道321,其中,所述第一侧壁 323和所述第二侧壁324相对设置,第三侧壁325和第四侧壁326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325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三侧壁325厚度的螺纹孔322,第四侧壁326具有预设的第二弧度,且所述第二弧度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的第一弧度相互配合,使得所述导线容纳部32插设至所述导电连接部31的第一连接部311上时,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弯曲弧度刚好与所述第四侧壁326 的弯曲弧度相匹配。进一步地,所述第四侧壁326的内侧面3261设置有第一凹凸纹路,所述导电连接部3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的与所述螺纹孔322相背的一面3115(即与所述第四侧壁326的内侧面3261相对的一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凸纹路相互配合的第二凹凸纹路(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11插设至所述导线容纳部32时,通过所述第一凹凸纹路与所述第二凹凸纹路之间的接触而增大摩擦阻力,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311稳定的连接至所述导线容纳部32。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容纳部32可以为一具有一定宽度的条状材料弯折成首尾相接的形状而得到一个两端开口的通道结构,该通道结构可以是圆形(此时将不再有明显的侧壁界限特征)、六边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等其它形状,因此以上的关于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通道的特征描述以及各侧壁的限制性特征均为本实用新型中关于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上述设计思想,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02.如图7所示,所述螺钉33的螺帽331与螺杆332之间设置有固定阻挡部 333,沿自所述螺杆332的第二端3322至第一端3321的指定方向(例如图7 所示的箭头方向),所述固定阻挡部333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螺帽331的投影面积和所述螺杆332的投影面积;换句话说,所述固定阻挡部333的投影图形能够覆盖所述螺杆332的投影图形且不重合,而所述螺帽331的投影图形无法覆盖所述固定阻挡部333的投影图形。
103.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阻挡部333为沿所述螺帽331一周设置的圆环结构,所述圆环结构的外径大于所述螺帽332的直径和所述螺杆332 的直径。
10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螺钉33在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通道321内限定
的行程距离与所述螺杆332的第一端3321与所述固定阻挡部 333之间的距离相适应,使得所述螺钉33拧入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行程距离达到最大x时,所述螺杆332的第一端3321抵接所述导电连接部31,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第一凹凸纹路与所述导电连接部31的第二凹凸纹路相接触,进而形成一锁死固定状态;如图8a至图8c所示,其中,图8a为螺杆332 刚拧入导线容纳部32的螺纹孔322时的俯视图,图8b为螺杆332拧入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行程距离达到最大x时的俯视图,图8c为图8b对应的三维视图。
105.传统的导线连接器一般仅能连接一根导线,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并接导线或者多线拆分连接的情况)则无法适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充分考虑现实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工况而对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通道321口径进行了改进,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所述通道321能够容纳至少两根 1.5平方的导线,以便于日常的多根导线利用同一个导线连接器进行电性连接。
106.在一具体举例中,所述导电连接部31的第二连接部312的第二端3122 通过焊接的方式对外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3122对外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部311呈竖直状态,以便于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套入。
107.所述螺钉33、所述导线容纳部32以及所述导电连接部31均为导电材料 (例如铜、不锈钢或者铜和不锈钢的复合材料),当然,本实用新型并未对具体的材料选择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对各部件的材料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所述螺钉33和所述导线容纳部32为非导电材料,而所述导电连接部位31为导电材料也可以实现电性连接的需求。
10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导线连接器可以保证导线与导线连接器之间的良好稳定的连接,无需采用压接工具,节省人力物力需求。
1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开关。请参阅图9-图14,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控制开关被阐释;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控制开关包括:
110.至少一作动件1;
111.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导线连接器3;
112.一开关本体2,所述开关本体2具有一安装腔21,所述安装腔21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导线连接器3一一对应的导线连接器腔22,且所述安装腔21 的除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以外的其它位置均为封闭结构(如图10所示);当然,所述的封闭结构不排除类似于固定螺孔等必要的开孔结构,所述的封闭结构代表所述安装腔21上除了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以及必要的固定螺孔等开孔结构外,再无其它开孔(例如散热孔、通风孔等),以提高开关本体 2背面整体的密闭性。
113.一电路组件(图未示),所述导电连接部31的第二连接部312与所述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21,且所述作动件1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安装腔21的开口侧,以将所述电路组件封装于所述开关本体 2内部。
114.以上方案中,由于所述开关本体2的背面的安装腔21除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以外的其它部分均为封闭式结构设计,所以在安装及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止所述开关本体2内部落入灰尘,减小电路损坏或者短路等事故发生的概率。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的开关本体2的背面由于没有设计散热孔等开孔结构,所以使得本技术的开关本体的封闭性相较于现有的控制开关更好,使用的安全性更高。
115.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作动件1被设置为一开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个数可以为图示的3个,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所述开关面板的至少部分部位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例如按压发生位移或者旋转发生位移);所述电路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开关触发传感器(图未示);所述开关触发传感器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触发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开关面板的所述位移地切换所述触发状态;在一具体举例中,所述触发传感器被设置为一触发开关,所述开关面板的内侧延伸有一与所述触发开关位置相对应的抵接部,所述开关面板未受外力作动时,处于原始的第一状态,此时所述抵接部未触发所述触发开关,当所述开关面板被按压或者旋转而发生位移时,所述开关面板处于被按压的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触发开关,并能够使所述触发开关被触发而产生一触发信号。在一具体举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开关本体2的边缘设有第一枢转部23,所述开关面板上设有第二枢转部,所述开关面板通过所述第二枢转部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枢转部23;具体地,第一枢转部23可以为转轴部,第二枢转部可以为轴孔部,其他举例中,第一枢转部23也可以为轴孔部,第二枢转部可以为转轴部。
116.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转部23设于所述开关本体2的第一边缘 24,所述开关本体2的与所述第一边缘24相对的第二边缘25设有用于限制对应开关面板远离所述开关本体2枢转的开关面板限位部,所述开关面板设有用于与所述开关面板限位部卡接的限位配合卡扣,所述开关面板通过所述限位配合卡扣部扣合于所述开关面板限位部,使得所述开关面板在弹起时不会脱离所述开关本体2。
117.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21为所述开关本体2向内凹陷而形成,位于所述开关本体2的背面(如图12所示,开关本体2的与所述作动件1相背的一面),用于容纳至少部分所述电路组件,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安装腔 21用于与安装底盒(例如86底盒)配合使用,预先在待安装的位置设置安装底盒,当所述控制开关安装于墙面或者地面等待安装的位置时,所述安装腔21刚好设置于所述安装底盒中,使得整体的安装效果简洁美观。另外,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设置于所述安装腔21的下方位置(例如图12中的箭头方向为自上向下的方向),且所述安装腔21的除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以外的其它位置为封闭结构,由于导线连接器腔22位于下方,所以安装腔21的上方为全封闭结构,如此,可以进一步的减少灰尘落入开关本体2内部的概率,且导线连接器腔22位于下方,更便于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安装,尤其有利于个子较矮的施工人员对导线连接器3中的螺钉33的调节;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了控制开关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导线连接器腔22设置于开关本体2的下侧,在常规的安装方式中,使得导线连接器3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中时,导线连接器3的调节位置位于开关本体2的正下方,更有利于工作人员调节导线连接器3中的螺钉33,使用更加省力,更加便捷。
11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3所示所示,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具有一导线连接孔部221与一螺钉安装孔部222;且靠近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的位置处设置有螺钉限位滑漕223,所述导线连接器4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中时,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的位置匹配于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通道 321的开口位置,所述阻挡固定部333限位于所述螺钉限位滑漕223,且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的位置匹配于所述螺钉33的螺帽331所在的位置,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3能够限位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和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分别位于所述安装腔21的两个相互垂直的侧壁(如图10所示的背
部侧壁211和底部侧壁222)上,其中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贯穿于所述背部侧壁211,使得所述控制开关在安装时,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与墙面的安装底盒相对设置,更有利于安装底盒中目标导线的接入;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贯穿于所述底部侧壁212;从所述开关本体2内部来看,如图13所示,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具有一具有开口的限位槽224,该限位槽224的两端(2241和2242)分别设置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和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与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通过所述限位槽224在所述开关本体2的内部连通,所述导线连接器 3通过所述限位槽224的开口放置并限位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所述限位槽224的长度匹配于所述导线连接器4的长度,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4正确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中时,所述导线连接器4的螺钉33的螺帽331 正好位于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的中心,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通道321的开口正好位于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的中心,以便于施工人员在所述开关本体 2的外部将目标导线插入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通道321中,进而通过拧入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螺钉33压紧所述目标导线,以完成所述目标导线与所述控制开关间的电性连接。
11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螺钉限位滑漕223包括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板2231与第二限位板2232,所述第一限位板2231上设置有与所述螺钉33的螺帽331尺寸相匹配的螺钉安装孔部222,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螺钉33的螺杆332尺寸相匹配的螺杆安装卡口,且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与所述螺杆安装卡口的尺寸均小于所述阻挡固定部333的尺寸,所述螺杆安装卡口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的限位槽224的开口方向一致,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3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33的所述限位槽224中时,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螺钉33的螺杆332正好卡设在所述螺杆安装卡口中,所述阻挡固定部333能够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231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232之间,且能够通过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调节所述螺钉3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具体的安装步骤为:先将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螺钉33拧入所述导线容纳部32(注意,不能完全拧入,否则会不便于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限位安装),然后将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螺钉33和导线容纳部32一起放置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的限位槽224中,此时所述螺钉33的螺杆332正好卡接于所述螺杆安装卡口中,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通道321开口正对于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所述螺钉33的螺帽331正对于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进而通过所述限位槽224对所述导线连接器3进行限位,防止所述导线连接器3于所述开关本体2内部松动。
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钉33的阻挡固定部333接触所述第二限位板2232 时,所述螺杆332的端部(3321)抵接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内侧壁(3261) 而形成一锁死固定状态,换句话说,所述螺杆332的第一端3321于所述导线容纳部32中所拧入的行程距离最大时(如图8b和图8c),所述螺杆332的第一端3321接触所述导线容纳部的螺纹孔322相对的内侧壁3261,此时,所述螺钉33的阻挡固定部333正好抵接所述第二限位板2232,且所述阻挡固定部333与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螺纹孔322所在侧壁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正好匹配于所述第二限位板2232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二限位板2232能够卡接于所述阻挡固定部333与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螺纹孔322所在侧壁的外侧面之间,进而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3不易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中脱落,称此状态为一锁死固定状态;所述螺钉33的阻挡固定部333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板2231时,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外侧壁接触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的内侧壁而形成另一锁死固定状态,换句话说,所述螺杆332的第一端3321于所述导线容纳部32中所拧入的
行程距离最小时,所述螺钉的阻挡固定部333正好抵接所述第一限位板2231,所述螺钉333与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整体长度正好等于所述限位槽224的长度(或者第二限位板2231与所述限位槽224的远离第二限位板2231的一端(2241)之间的距离),此时,所述导线容纳部 32中能容纳的导线最多,且导线容纳部32与螺钉33刚好卡在限位槽224的两端(2241和2242)而形成另一锁死固定状态。
121.另外,为了充分保证各导线连接器3之间的距离的安全性,本实施例中,将各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之间相互分隔(如图10和图13所示),每一导线连接器腔22中设置有一个对应的导线连接器3,目标导线通过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电性连接至所述导线连接器33的导线容纳部32,进而通过拧入所述螺钉33而压紧所述目标导线。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接入的导线的类型和电压等级选择不同的间隔参数。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所述控制开关的整体性能,将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个数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 5个,以防止连接的导线过多而引起无法预料的用电安全问题,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求扩展为更多的导线连接器3个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122.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组件包括一交直流电源转换器以及一通信控制模块;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一导线连接器3,输出端连接至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供电端,以被供能的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工作的电压的电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能够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适应于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工作的电压。具体实施时,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可通过一pcb板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即,将所述通信控制模块与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整体焊接于所述pcb板,并在所述pcb板上设置与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的焊盘,进而通过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焊接至所述焊盘,然后将所述导线连接器 3的第一连接部插设至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导线容纳部32,进而将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螺钉33和导线容纳部32整体安装于所述开关本体2的导线连接器腔22,将外部的220v电源导线插设至所述导线容纳部32,并通过调节螺钉33压紧所述电源导线,进而所述电源导线通过所述导电连接部与所述pcb 板上的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电性连接。
123.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一个控制端电性连接至另一导线连接器3,以通过该导线连接器3对外输出控制信号,具体实施过程与上述电源导线3的连接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1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包括一无线协议控制器(例如一内置有无线协议解析程序的单片机或者soc芯片)以及至少一电控开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控开关和所述触发传感器电性连接,并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触发传感器反馈的触发状态地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具体举例中,所述开关面板被按压而触发所述触发传感器,使得所述触发传感器产生一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被发送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根据所述触发信号定位所述触发传感器,进而判断被按压的开关面板,根据判断结果和预设的控制程序发送一控制信号;例如,预设一开关面板按下时,断开一负载的供电,则当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检测到该开关面板被按下时,将产生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断开,使得所述电控开关连接的导线连接器断电,进而与该导线连接器连接的导线也被断电,最终导致与该导线连接的负载也被断电。
125.所述通信控制模块进一步还包括一无线射频收发器,所述无线射频收发器电性连
接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并被设置为适于接收一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还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无线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具体举例中,所述无线射频收发器可以是蓝牙模块或者一zigbee 模块,所述无线射频收发器可以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无线信号(例如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发送的无线控制信号),进而将该无线信号发送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根据接收的无线信号和内部预设的与所述无线信号对应的控制关系来发送一控制信号至所述电控开关,从而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该情况下,使用者无需按压所述开关面板,通过一智能设备即可控制所述控制开关,进而控制负载的状态,使得所述控制开关的使用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便捷。
1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控开关具有一常开状态和一常闭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产生的控制信号地切换所述常开状态与所述常闭状态,且当状态切换完毕后,所述电控开关掉电,以减少电能消耗。
127.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控开关被设置为一双稳态继电器。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双稳态继电器具有常开状态和常闭状态,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通过发送控制信号切换所述双稳态继电器的常开状态和常闭状态之间的切换,并且在切换完毕后,所述双稳态继电器能够保持切换后的状态而不用持续供电;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双稳态继电器,能够使继电器线圈的电能消耗更小(由于不用持续供电的维持一继电器状态),因此整个电路组件产生的热量相较于传统的开关就会小很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本体2的背部的安装腔21不用设置散热孔进行散热,能够采用几乎全封闭;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双稳态的继电器,可以大幅度降低电能损耗,进而降低开关内部的产热,所以不用特意考虑散热问题,更不用开设散热孔,可以做到开关背面几乎全封闭设计,进而提高开关整体的密闭性,降低异物进入开关本体2内部的概率,减小由于进入异物导致的开关损坏或者电路元器件短路等事故,提高了控制开关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1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开关,包括:
129.至少一作动件1、电路板;
130.至少两个如上述所述的导线连接器3,所述导电连接部31的第二连接部 312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131.一开关本体2,具有一安装腔21,所述安装腔21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导线连接器3一一对应的导线连接器腔22;所述开关本体2还设有电路板安装面,所述电路板的至少部分边缘安装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面;
132.如图15所示,所述开关本体2还具有用于与墙面接触的墙面安装面27,所述墙面安装面27与所述开关本体2底面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面与所述开关本体底面26之间的高度差;且所述作动件1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安装腔21的开口侧,以将所述电路组件封装于所述开关本体2内部。进而,在设计所述安装腔21的体积时,不用考虑电路板(即pcb)的面积,同时,所述pcb面积不用受安装腔21的开口面积限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pcb 正面(即电路板朝向底壳底面一侧)的布板面积以及整体走线面积;比如针对三开(图示按键)或者多开按键,可利于自由布置led等器件;同时利于布置天线等器件。
133.进一步地,所述墙面安装面27与所述开关本体底面26之间的高度差小于或者等于17mm。
134.以上方案中,由于未将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开关本体2的位于墙体内的安装腔21中,有效降低了产品的整体高度空间,使得控制开关的整体厚度减小,背部体积非常小巧,同时也显著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1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开关还包括一电路组件,所述电路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组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朝向所述安装腔21的一侧,使得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开关本体2上时,所述电路组件至少部分置于所述安装腔21内,以减小所述安装腔21的深度。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设置于所述安装腔21的朝向所述开关本体2下方的一侧(图15的箭头方向为下侧)。
1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作动件1被设置为一开关面板,所述开关面板的至少部分部位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所述电路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开关触发传感器;所述开关触发传感器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触发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开关的所述位移地切换所述触发状态。
137.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图11,所述开关本体的开口侧与所述开关面板之间还设置有一中壳4,所述中壳4盖合于所述开关本体2的安装腔21的开口侧,进而所述开关面板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中壳4上,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安装腔21与所述中壳4之间,所述电路板的至少部分边缘被支撑于所述电路板安装面,为了与实现均匀、充分的支撑,所述电路板的边缘可与所述电路板安装面的形状相匹配,相对应的,所述电路板安装面上可设置用于卡接所述电路板边缘的槽部。所述开关本体2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中壳4相对于所述开关本体2位置的中壳限位部。中壳4中可设有与该中壳限位部配合的配合部。其中,多个中壳限位部可环绕电路板的边缘依次分布,多个中壳限位部的分布方式可以是对称的。在一举例中,所述中壳4上与所述触发传感器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按键孔41,所述控制开关还包括与所述按键孔41对应的按键传动件5,所述按键传动件5穿设于所述按键孔41,所述按键传动件5 的第一端用于直接或间接对接对应的开关面板的内底侧,所述按键传动件5 的第二端对接所述电路板上的触发传感器。在部分举例中,所述开关面板与所述开关本体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所述开关面板回弹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沿所述开关面板的按压方向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关面板与所述开关本体 2之间,所述弹性部件能够在所述开关本体2被按下时受所述开关面板与所述开关本体2的挤压而发生压缩形变,并产生克服所述压缩形变的作用力,该作用力能在没有外力辅助的作用下帮助所述开关面板回弹到初始状态(即未被按压的状态)。
138.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壳4朝向开关本体的安装腔21的底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卡扣部,所述开关本体2设有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与所述第二卡扣部卡合。进而,通过中壳限位部与卡扣部,可实现中壳4与开关本体2之间充分、稳定的连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
139.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壳4朝向开关本体2的安装腔21底面的一侧设有用于压紧所述电路板的电路板限位条。任意可对电路板进行压紧的结构均不脱离该实施方式的范围。为了实现对电路板充分、均匀的压紧,电路板限位条的形状可匹配于电路板的边缘。
140.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之间相互分隔,每一导线连接器腔22中设置有一个对应的导线连接器3,外部连接线通过所述导线连接器腔 22电性连接至所述导线连接器3。
1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组件包括一交直流电源转换器以及一通信控制模块;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一导线连接器,输出端连接至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供电端,以被供能的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工作的电压的电能;
142.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一个控制端电性连接至另一导线连接器,以通过该导线连接器3对外输出控制信号。
1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包括一无线协议控制器以及至少一电控开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控开关和所述触发传感器电性连接,并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触发传感器反馈的触发状态地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
1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控制模块进一步还包括一无线射频收发器,所述无线射频收发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并被设置为适于接收一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还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无线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
1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控开关具有一常开状态和一常闭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产生的控制信号地切换所述常开状态与所述常闭状态,且当状态切换完毕后,所述电控开关掉电,以减少电能消耗。
1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具有一导线连接孔部221与一螺钉安装孔部222;且靠近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的位置处设置有螺钉限位滑漕 223,所述导线连接器3安装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中时,所述导线连接孔部221的位置匹配于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通道321的开口,所述阻挡固定部 333限位于所述螺钉限位滑漕223,且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的位置匹配于所述螺钉33的螺帽331所在的位置,使得所述导线连接器3能够限位于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
1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钉限位滑漕223包括相互间隔且平行设置的第一限位板2231与第二限位板2232,所述第一限位板2231上设置有与所述螺钉 33的螺帽331尺寸相适应的螺钉安装孔部222,所述第二限位板2232上设置有与所述螺钉33的螺杆332尺寸相适应的螺杆安装卡口,且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与所述螺杆安装卡口的尺寸均小于所述阻挡固定部333的尺寸,使得所述阻挡固定部333能够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板2231与所述第二限位板2232 之间,且能够通过所述螺钉安装孔部222调节所述螺钉33。
14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钉33的阻挡固定部333接触所述第二限位板2232 时,所述螺杆332的端部抵接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内侧壁而形成一锁死固定状态;所述螺钉33的阻挡固定部333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板2231时,所述导线容纳部32的外侧壁接触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的内侧壁而形成另一锁死固定状态。
14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控制开关,包括:
150.至少一开关面板;
151.至少两个如上述所述的导线连接器3;
152.一开关本体2,所述开关本体2的背面向内凹陷而形成一安装腔21,所述安装腔21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导线连接器3一一对应的导线连接器腔22;
153.一电路组件,所述导电连接部31的第二连接部312与所述电路组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21;
154.所述开关面板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安装腔21的开口侧,以将所述电路组件封装于所述开关本体2内部;且所述开关面板的第一端被设置为能够响应一外部作动动作地产生一位移而触发所述电路组件(具体为:通过触发电路组件中的触发传感器而触发电路组件中的其他控制元件);
155.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设置于所述安装腔21的与所述开关面板第一端相同的一侧。
156.以上方案中,由于将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设置于安装腔21的与所述开关面板按压方向相同的方向,可以使实际的安装方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调节导线连接器3中的螺钉33。
1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21的除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以外的其它位置为封闭结构。而由于所述开关本体2的背面的安装腔21除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以外的其它部分均为封闭式结构设计,所以在安装及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防止所述开关本体内部落入灰尘,造成电路损坏或者短路等事故,使得控制开关的密闭性更好,使用的安全性更高。
158.电路组件包括至少一开关触发传感器;所述开关触发传感器至少具有两个不同的触发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开关的所述位移地切换所述触发状态;各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之间相互分隔,每一导线连接器腔22中设置有一个对应的导线连接器3,目标导线通过所述导线连接器腔22电性连接至所述导线连接器3的导线容纳部32,进而通过拧入所述螺钉33而压紧所述目标导线;所述电路组件还包括一交直流电源转换器以及一通信控制模块;所述交直流电源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一导线连接器,输出端连接至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供电端,以被供能的输出具有适应于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工作的电压的电能;所述通信控制模块的一个控制端电性连接至另一导线连接器,以通过该导线连接器对外输出控制信号;所述通信控制模块包括一无线协议控制器以及至少一电控开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控开关和所述触发传感器电性连接,并被设置为能够检测所述触发传感器的触发状态的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所述通信控制模块进一步还包括一无线射频收发器,所述无线射频收发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并被设置为适于接收一无线信号,并将所述无线信号发送至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还被设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无线信号产生一控制信号,并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电控开关的通断;所述电控开关具有一常开状态和一常闭状态,并被设置为适于响应于所述无线协议控制器产生的控制信号地切换所述常开状态与所述常闭状态,且当状态切换完毕后,所述电控开关掉电,以减少电能消耗。
159.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上述控制开关以及一安装底盒;
160.所述安装底盒安装于所述控制开关的安装基准;
161.所述控制开关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准上时,所述安装腔容纳于所述安装底盒;
162.所述安装底盒中设置有目标导线;所述目标导线插设至所述导线连接器,以和所述控制开关电性连接。
163.进一步地,所述目标导线包括电源导线与控制导线;所述电源导线通过一导线连接器腔连接至所述控制开关的一导线连接器,用于为所述控制开关提供电能;所述控制导线通过另一导线连接器腔22连接至所述控制开关的另一导线连接器3,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开关产生的控制信号控制外部负载。
164.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导线包括两根,分别为零线和火线,所述零线和所述火线分别通过两个导线连接器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开关,此种情况适用于传统的开关接线。
165.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导线仅包括一根火线,此种情况适用于现有的一些智能开关,例如“单火开关”仅需要连接一根单火线即可使用。
16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控制开关的超薄安装腔,密封安装腔,导线连接器腔相对于开关朝下,不易进异物,且每一导线连接器能可以容纳多根导线等有益效果。
16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种实施方式”、“一种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一种举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