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行程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1:33: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程控制阀。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液压控制系统中,常采用止回阀来防止液压系统中液体流反向流动,而止回阀一般只有单向通过的能力,也有些单向阀可根据压力不同,当截至端压力过大时使单向阀逆向导通释放压力保护管路,而这类单向阀往往只限于某些特殊场合使用,对于某些管路需要适时改变液体流经方向又需要单向阀控制的场合,传统的单向阀往往无法做到根据液体流动方向的改变主动更改单向截至的方向,因此往往需要额外增加其他功能性阀门及管路的前提下,才可改变单向阀流向的转换。
3.为此,申请号为cn201620313579.1(授权公告号为cn205479537u)公开了一种双向可调式单向球阀,包括阀座、左阀盖、右阀盖、阀芯、阀杆、手柄,所述左阀盖位于阀座左端面,所述右阀盖位于阀座右端面,所述阀座内设有阀腔,所述阀腔内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上开有阀杆槽,所述阀杆槽与阀杆相连,所述阀芯两侧设有密封环,所述阀芯内设有阀芯腔,所述阀芯腔设有球体,所述阀芯可单向通过液体或气体介质,当单向通过的液体或气体介质需要反向通过时,只需旋转手柄使阀芯在阀座内转动180度,在不需要增加其他功能性阀门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单向阀流向的转换,减少管路中其他功能性阀门的接入,增加管路可靠性,节约管路架设成本,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4.但,上述专利中的双向可调式单向球阀还具有一定的不足,首先,这种单向球阀具有单向通过以及反转180
°
后的截止功能,可以满足流体单向通过以及反向截止的要求,但有些工况下,需要具有双向导通的直通功能,上述双向可调式单向球阀还不能较好地满足流体单向流通功能、截止功能以及双向直通功能,因而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实现流体单向流通功能、截止功能以及双向直通功能的行程控制阀。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行程控制阀,包括:
7.阀体,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以及阀腔,所述第一阀口以及第二阀口均与所述阀腔连通,并位于所述阀腔的相对两侧;
8.密封件,设于所述阀腔内,包括间隔地相对布置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邻近所述第一阀口设置,所述第二密封圈邻近所述第二阀口设置;
9.阀芯,整体呈球状,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并与两者密封接触,所述阀芯具有贯穿的第一过流流道,该阀芯以能相对所述密封件旋转的方式设于所述阀腔内,至少具有通过所述第一过流流道连通所述第一阀口和第二阀口的打开状态以及将所述第一阀口及第二阀口之间的流路切断的截止状态;
10.所述阀芯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过流流道连通的第二过流流道,在所述的截止状
态下,所述第二过流流道与所述第二阀口连通,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配合形成的组合件以能相对所述第一密封圈靠近或远离的方式设于所述阀腔内,并在相对所述第一密封圈远离的状态下,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形成过流口,该过流口与所述第一过流流道连通;
11.所述行程控制阀还包括:
12.弹簧,该弹簧设于所述阀腔内,作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从而使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配合形成的组合件始终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密封圈移动的趋势。
13.为了方便加工以及用户操作考虑,所述第一过流流道以及所述第二过流流道均为直线型流道,且两者相互垂直。
14.为了能使阀芯与第二密封圈密封配合形成的组合件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还包括竖向转动设于所述阀体上的阀杆,所述阀芯的顶部对应于所述阀杆的下端具有条形插槽,所述条形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过流流道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阀杆的下端具有呈扁平状、且与所述条形插槽相匹配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伸入到所述条形插槽中。
15.为了方便用户操作,带动阀芯转动,还包括与所述阀杆的上端连接的手柄。
16.为了方便阀芯、密封件以及弹簧的装配,所述阀体包括阀座、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阀座为左右两端开口的中空筒状体,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分别连接在所述阀座的左右两端开口处,并共同限定出所述的阀腔。
17.为了保证阀芯、第一接头以及第一密封圈之间的密封性,所述第一接头插设在所述阀座的一个端口中,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一接头的端面密封配合。
18.为了对弹簧进行牢靠定位,避免其发生晃动,所述第二接头对应于所述弹簧具有供所述弹簧容置其中的定位槽。
19.为了对阀杆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定,还包括缠绕在所述阀杆的上部的卷簧,所述阀体的顶部还具有定位销,所述卷簧的其中一端连接在所述的定位销上,另一端固定在阀杆上。用户转动手柄,手柄受力会克服卷簧力转动,手柄在外力撤消后,卷簧会使得阀芯、手柄复位。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球阀的基础上,在阀芯上开设了第二过流流道以及设置了与阀芯相抵的弹簧,由此,使得行程控制阀在实现流体截止功能以及双向直通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单向流通功能,具体地,在来自第一阀口处的液压作用下,阀芯与第二密封圈密封配合形成的组合件能克服弹簧弹力相对第一密封圈远离,并且在该组合件相对第一密封圈远离的状态下,阀芯与第一密封圈之间形成了与第一过流流道连通过流口,由此来实现单向流道功能。这种行程控制阀结构简单,无需对原有的球阀结构进行较大的改进,生产成本较低,且能实现流体单向流通功能、截止功能以及双向直通功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处于双向导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23.图3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双向导通状态);
24.图4为图3中阀芯处于单向导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3中阀芯处于截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杆与阀芯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9.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30.参见图1-图7,一种行程控制阀,包括阀体10、密封件、阀芯30、阀杆50、手柄 52、弹簧40以及卷簧53。
31.阀体10包括阀座13、第一接头11和第二接头12。
32.参见图1,阀座13呈左右两端开口的中空筒状,第一接头11和第二接头12分别连接在阀座13的左右两端开口处,并共同限定出一个用于安放上述密封件、阀芯30以及弹簧40的阀腔100。具体地,第一接头11及第二接头12均为管状体,分别插接在阀座13的左右两端开口处,并与阀座13密封配合。其中,第一接头11的内端口构成了第一阀口101,第二接头12的内端口构成第二阀口102。第一阀口101以及第二阀口102 均与阀腔100连通,并位于阀腔100的相对两侧。
33.密封件包括在阀腔100内间隔地相对布置的第一密封圈21和第二密封圈22。其中,第一密封圈21邻近第一阀口101设置,并相对阀座13固定,在第一密封圈21装配到位后,与第一接头11的内端面密封接触。第二密封圈22邻近第二阀口102设置,其为活动件,能够相对第一密封圈21靠近或远离(具体在下文中说明)。
34.阀芯30整体呈球状,位于第一密封圈21和第二密封圈22之间,并与两者密封接触。对应地,第一密封圈21及第二密封圈22上用来与阀芯30密封配合的接触面均为球面。
35.参见图3及图4,阀芯30具有贯穿的第一过流流道31以及与第一过流流道31连通的第二过流流道32。第一过流流道31以及第二过流流道32均为直线型流道,且两者相互垂直。其中,第一过流流道31的两端口分别为第一端口311和第二端口312。
36.第二接头12的内端口处具有定位槽120,弹簧40可以安置在该定位槽120中,从而避免发生晃动或偏移。具体地,弹簧40的一端与第二接头12的定位槽120的底部相抵,另一端与第二密封圈22相抵,在弹簧40的弹力作用下,阀芯30与第二密封圈22 密封配合形成的组合件始终具有朝向第一密封圈21移动的趋势。
37.本实施例的阀芯30不仅能相对密封件(阀体10)进行旋转,还能够相对第一密封圈21靠近(在弹簧40作用下复位)或远离(在液压作用下克服弹簧40的弹力)。
38.在常位状态下,阀芯30的第一过流流道31的第一端口311与第一阀口101正对,第二端口312与第二阀口102正对,从而使第一过流流道31连通第一阀口101和第二阀口102。在该状态下,是处于双向导通状态,也即a口与p/r口处于双连通状态,详见图3。
39.在阀芯30旋转90
°
后,本实施例的第一阀口101与第二阀口102处于单向导通状态(而非传统球阀的完全截止状态),在该状态下,阀芯30的第二过流流道32的端口与第二阀口102正对连通,其中,a口通油时,在液压作用下,阀芯30与第二密封圈 22密封配合形成的组合件克服弹簧40的弹力而相对第一密封圈21远离,阀芯30与所述第一密封圈21之间形成过流口33,油液可通过该过流口33、第一过流流道31、第二过流流道32后从p/r口流出,实现单向导通功能,详见图4。而当p/r口进油时,阀芯 30与第一密封圈21密封接触,实现截止功能,详见图5。
40.为了能使阀芯30与第二密封圈22密封配合形成的组合件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对阀杆50的下端以及阀芯30的顶部区域(与阀杆50下端配合的区域)进行了合理设计,具体地,阀杆50竖向转动设于阀体10上,阀杆50的上端外露出阀体10的顶面,而与手柄52连接,阀杆50的下端伸入到阀腔100内,而与阀芯30连接,从而能在转动手柄52过程中带动阀芯30旋转。
41.阀芯30的顶部对应于阀杆50的下端具有条形插槽34,条形插槽3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过流流道的长度方向相垂直。阀杆50的下端具有能伸入到条形插槽34中的插接部 51,该插接部51呈扁平状、且与条形插槽34相匹配,也即插接部51的宽度与条形插槽34的槽宽基本一致。
42.为了对阀杆50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定,阀杆50的上部外围缠绕有卷簧53。对应地,阀体10的顶部还具有定位销54,卷簧53的端部连接在定位销54上。手柄52转动带动阀杆50时,卷簧53随着阀杆50转动,手柄52复位后,卷簧53也自动收卷复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