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助力行人天桥的制作方法

2022-05-09 11:24: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行人天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力行人天桥。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行人天桥的楼梯长,行人上楼梯劳累,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往往需要花费较多体力及时间上楼梯;同时,行人在下楼梯时往往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加快下楼梯的速度,导致下楼梯的速度过急;而现有的行人天桥的扶手杆仅为单一的杆体,其对于上下楼梯没有助力作用,安全系数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助力行人天桥,通过在扶手的位置设置具有弹性功能的助力弹簧,能为行人上下天梯时提供辅助作用,降低上下行人天桥的劳累度。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助力行人天桥,包括:行人楼梯、支撑杆、固定筒、扶手杆和助力弹簧;
6.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行人楼梯的梯级;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固定筒;所述固定筒设有开口向上且倾斜延伸的缓冲槽;所述扶手杆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缓冲槽,并沿所述缓冲槽的长度方向限位移动;所述助力弹簧设置于所述缓冲槽内,所述助力弹簧的一端接触于所述缓冲槽的内壁,另一端接触于所述扶手杆。
7.优选地,所述固定筒的上端设有所述缓冲槽,下端设有连接槽;
8.所述扶手杆的第一端伸入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筒的缓冲槽,所述扶手杆的第二端可活动地限位于另一个所述固定筒的连接槽。
9.更优地,还包括:接触感应开关装置和灯具;
10.所述接触感应开关装置安装于所述连接槽;所述扶手杆抵靠于所述接触感应开关装置;所述接触感应开关装置通讯连接于所述灯具。
11.进一步优化地,所述灯具安装于所述支撑杆和/或扶手杆。
12.更优地,所述灯具还安装于所述行人楼梯的梯级。
13.优选地,还包括:挡雨杆和遮雨板;
14.所述挡雨杆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筒,所述挡雨杆的上端连接于所述遮雨板,使所述遮雨板位于所述行人楼梯的上方。
15.可优化地,还包括:加固杆;
16.所述加固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位于相邻位置的所述支撑杆。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8.本方案提供一种助力行人天桥,通过在扶手的位置设置具有弹性功能的助力弹簧,能为行人上下天梯时提供辅助作用,降低上下行人天桥的劳累度,以及提高行人楼梯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19.图1是行人楼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支撑杆、固定筒、扶手杆和助力弹簧的爆炸示意图;
21.图3是助力弹簧与固定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助力行人天桥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行人楼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4.其中:
25.行人楼梯1、支撑杆2、固定筒3、扶手杆4、助力弹簧5;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灯具7;挡雨杆8、遮雨板9;加固杆10;
26.梯级11;
27.缓冲槽31、连接槽32。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方案的技术方案。
31.一种助力行人天桥01,包括:行人楼梯1、支撑杆2、固定筒3、扶手杆4和助力弹簧5;
32.所述支撑杆2设置于所述行人楼梯1的梯级11;所述支撑杆2连接所述固定筒3;所述固定筒3设有开口向上且倾斜延伸的缓冲槽31;所述扶手杆4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缓冲槽31,并沿所述缓冲槽31的长度方向限位移动;所述助力弹簧5设置于所述缓冲槽31内,所述助力弹簧5的一端接触于所述缓冲槽31的内壁,另一端接触于所述扶手杆4。
33.本方案提供一种助力行人天桥,通过在扶手的位置设置具有弹性功能的助力弹簧5,能为行人上下天梯时提供辅助作用,降低上下行人天桥的劳累度,以及提高行人楼梯的安全系数。
34.具体地,行人楼梯1为行人天桥两侧的楼梯;本方案中,多个楼梯的梯级安装有支撑杆2,通过支撑杆2连接固定筒3;扶手杆4的一端安装于固定筒3的缓冲槽31内;且助力弹簧5位于缓冲槽31内,其两端分别接触于缓冲槽31的内壁及扶手杆4的一端。当行人从下至上地上楼梯时,行人可以手握扶手杆4,驱动扶手杆4向缓冲槽31的内部移动,使扶手杆4沿
缓冲槽31的长度方向压缩助力弹簧5,通过身体的重力带动扶手杆4压缩助力弹簧5,使助力弹簧5的两端压缩,扶手杆4做功,将动能转化成助力弹簧5的弹性势能;当行人一脚向前迈一步时,前后脚的支持力不同,助力弹簧5逐渐复位,驱动扶手杆4复位,助力弹簧5的弹性势能转化成扶手杆4复位的动力,进而实现助力作用。同样地,当行人需要下楼梯时,行人手握扶手杆4,通过身体的重力将扶手杆4向缓冲槽31内压缩,以将助力弹簧5压缩,在助力弹簧5压缩过程中降低行人下楼梯的速度,以避免行人下楼梯过快和过急。
35.优选地,所述固定筒3的上端设有所述缓冲槽31,下端设有连接槽32;
36.所述扶手杆4的第一端伸入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筒3的缓冲槽31,所述扶手杆4的第二端可活动地限位于另一个所述固定筒3的连接槽32。
37.如图2和3,固定筒3的上端设有缓冲槽31,用于容纳其中一个扶手杆4的一端及助力弹簧5;而固定筒3的下端设有连接槽32,用于容纳另一个扶手杆4的一端;即扶手杆4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不同的固定筒3进行限位,以使扶手杆4的上下两端可分别进行定位,以保持扶手杆4的活动稳定性。同时,助力弹簧5能将扶手杆4推向另一端的连接槽32内壁,以保持扶手杆4始终压紧于固定筒3。
38.更优地,还包括: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和灯具7;
39.所述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安装于所述连接槽32;所述扶手杆4抵靠于所述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所述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通讯连接于所述灯具7。
40.如图1本方案优选设有灯具7与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通过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与灯具7两者之间的通讯连接,实现灯具7的智能开启;例如,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与扶手杆4保持接触时,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控制灯具7关闭;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与扶手杆4保持相离状态时,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控制灯具7开启。由此,当行人上楼梯或下楼梯时,并使用扶手杆4,通过扶手杆4压缩助力弹簧5,以将扶手杆4脱离于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进而智能地控制人行天梯的灯具,仅在需要时智能启动,避免灯具长时间启动。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通讯连接方式,是指通过信号的传输交互,在连接的设备之间构成通讯,可分为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有线连接如常规的数据线连接;无线连接如常规的wifi、蓝牙、红外、nfc等。
41.更优地,所述灯具7安装于所述支撑杆2和/或扶手杆4。
42.如图1-2,灯具7安装于支撑杆2和/或扶手杆4,当使用扶手杆4时,灯具7即可启动,以便在夜晚中为行人照亮对应位置的支撑杆2和/或扶手杆4,以为行人使用天桥时提高照明功能。
43.进一步优化地,所述灯具7还安装于所述行人楼梯1的梯级11。
44.如图1-5,灯具7安装于行人楼梯1的梯级11,可以在使用扶手杆4时,也能通过灯具7在梯级11处提供照明功能。同时,由于每个梯级11都设有支撑杆2,每个支撑杆2对应连接的固定筒3的连接槽32都设有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可以单独或同时连接多个灯具7;即一个接触感应开关装置6可以连接相邻梯级11中灯具7,以在行人使用其中一个梯级11中的扶手杆4时,还通过通讯连接控制所在梯级11的其他梯级11的灯具7开启,以预先启动灯具7。
45.优化地,还包括:挡雨杆8和遮雨板9;
46.所述挡雨杆8的下端连接于所述固定筒3,所述挡雨杆8的上端连接于所述遮雨板9,使所述遮雨板9位于所述行人楼梯1的上方。
47.如图5,挡雨杆8通过固定筒3与支撑杆2连接,三者组合形成同时具备连接连接遮雨板9、扶手杆4及梯级11的组合杆;优选地,挡雨杆8、固定筒3与支撑杆2三者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结合,以提高稳定性和加工的便利性。遮雨板9设置于梯级11的上方,能为行人挡雨或挡风,以在风雨的环境下避免风雨影响到行人楼梯1的行人。
48.可优化地,还包括:加固杆10;
49.所述加固杆10的两端分别连接位于相邻位置的所述支撑杆2。
50.如图1-5,加固杆10将两个或多个梯级11处的支撑杆2连接,能提高两个支撑杆2之间的固定力,以确保扶手杆4移动时相邻两个或多个梯级11的支撑杆2保持位置稳定,以避免支撑杆2在受力时出现晃动,提高稳定性。
5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方案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方案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方案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