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膜的制作方法

2022-05-08 08: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使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膜。


背景技术:

2.通常,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可以包括向电子装置的整个画面均匀地照射光的背光单元。背光单元可以包括光源、导光板、扩散片和具有棱镜的光学膜。从光源射出的光可以通过导光板而被传递至上部,传递至上部的光可以通过扩散片被扩散之后通过上部所具备的光学膜而被传递至液晶面板。根据情况,背光单元还可以在光学膜的上部具备追加的扩散片。通常的光学膜层叠了多个扩散/聚光片,从而可以构成为将光源的点光源变更为面光源。
3.近几年开发出的显示装置其厚度逐渐变薄,由此也要求将背光单元制作成薄型。正在进行在背光单元中用于去除具有相对厚的厚度的扩散片的开发。例如,在作为背光单元而包括光源、导光板、下扩散片、光学膜以及上扩散片的实施例中,可以去除上扩散片。
4.但是,在为了减小背光单元的厚度而去除上扩散片的情况下,会产生因在外廓层叠多个膜而引起的光干涉现象、即牛顿环(newton's ring)现象或者在电子装置的显示器表面产生彩虹形态的污渍(色不均)的彩虹污渍(rainbow mura)现象,从而可能会产生显示品质的降低。因此,需要开发出可以使背光单元薄型化的同时防止显示品质的降低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用于提供一种画质得到改善的液晶显示装置用的光学膜。
6.例如,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光干涉现象或色不均现象的光学膜。
7.根据本公开各种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光学膜,包括:棱镜图案层,在一面形成有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平行的图案方向的多个棱镜;第一扩散层,形成在所述棱镜图案层的另一面;基底膜,在一面与所述第一扩散层相接,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的光轴方向;以及第二扩散层,与所述基底膜的另一面相接。
8.(发明效果)
9.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在光学膜的上表面不具备上扩散片,从而可以有助于实现背光单元的薄型化。
10.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即使不具备上扩散片,由于在基底膜的两面包括扩散层,因此也可以防止光干涉现象或色不均现象,从而可以提供改善的画质。
11.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使棱镜图案层的图案方向和基底膜的光轴方向具有预定角度以上的差异,从而可以防止光干涉现象或色不均现象,从而可以提供改善的画质。
12.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使构成光学膜的各要素的折射率具有差异,由此可以防止光干涉现象或色不均现象,从而可以提供改善的画质。
13.根据本公开可以得到的效果并不限于以上所提及的效果,通过以下的记载,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明确理解未提及的其他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是某一实施例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5.图2是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适用了光学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6.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的立体图。
17.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的剖视图。
18.图5是表示使基底膜的母基板延伸的状态的概念图。
19.图6是表示延伸的基底膜的母基板被纵切(slitting)为多个基底膜的情况的概念图。
20.图7是表示与延伸的基底膜的母基板的宽度相关的光轴取向角的图。
21.图8是表示在某一实施例涉及的被纵切的多个基底膜中成形棱镜的情况的图。
22.图9是表示与基底膜的光轴方向和棱镜图案层的图案方向的交叉角相关的液晶面板的色不均现象的图。
23.图10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被纵切的多个基底膜中成形棱镜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说明书的各种实施例以及在其中所使用的用语并不是将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技术特征限定为特定的实施例,应理解包括相应实施例的各种变更、等同物或者代替物。与附图的说明相关联地,对于类似或者和相关联的构成要素可以适用类似的符号。与构件对应的名词的单数型在相关脉络中只要没有明确的其他指示就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所述构件。
25.根据各种实施例,以上记载的构成要素各自的构成要素(例:模块或者程序)可以包括单个或者多个个体,多个个体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被分离配置在其他构成要素中。根据各种实施例,前述的相应的构成要素之中,可以省略一个以上的构成要素或者操作,或者可以追加一个以上的其他构成要素或者操作。大体上或者进一步地,多个构成要素(例:模块或者程序)可以被统一为一个构成要素。在该情况下,被统一的构成要素可以将所述多个构成要素各自的构成要素的一个以上的功能与统一之前被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相应的构成要素执行的情况相同或者类似地执行。根据各种实施例,对于由模块、程序或者其他构成要素执行的操作而已,可以依次、并联地、反复地、或者诱导式地被进行、或者所述的操作中的一个以上以不同的顺序被进行或被省略、或者可以追加一个以上的其他操作。
26.参照附图来说明各种实施例。在说明相应实施例时,对于同一构成使用同一名称和同一符号,并省略对其的附加说明。此外,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时,对于具有同一功能的构成要素仅是使用同一名称和同一符号,在此先声明与现有技术实质上完全不同。
27.根据各种实施例,包括或者具有等用语是为了指代说明书的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操作、构成要素、部件或者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并不是事先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操作、构成要素、部件或者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28.图1是某一实施例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29.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或者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装置))1可以包括背光单元10和液晶面板20。根据各种实施例,背光单元10可以被配置成朝向液晶面板20的后表面(朝向-z方向的面),以便向液晶面板20照射光。背光单元10可以包括光源11、反射板12、导光板13、扩散片14、17以及棱镜片15、16。根据一实施例,虽然未图示,但是背光单元10还可以包括反射偏振片。
30.光源11是用于向液晶面板20的后表面照射光的构成,从光源11射出的光可以通过导光板13被变换成面光源的形态。光源11可以根据排列结构而被划分为边缘型或者直下型,直下型与边缘型相比可以实现分割驱动,从而可以实现比边缘型更加细腻的图像。根据一实施例,光源11可以是冷阴极射线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外部电极荧光灯(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以下称为led)中的一个。
31.反射板12可以被配置在导光板13的后方,将朝向导光板13的后方(朝向-z轴方向的面)射出的光朝向导光板13反射来使其入射,从而可以最小化光的损失。
32.扩散片14、17可以将从导光板13入射的光均匀地分散。扩散片14、17可以被涂布添加有光扩散剂珠子(beads)的固化树脂(例如,选择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和自由基产生型单体中的至少一种以上来单独或者混合而成的)溶液,从而通过光扩散剂珠子引发光扩散。此外,扩散片14、17也可以形成有均匀或不均匀大小的形状(例如,球形)的突起图案(或者突出部),从而促进光的扩散。
33.扩散片14、17可以包括下扩散片14和上扩散片17。下扩散片14可以被配置在导光板13与棱镜片15之间,并且上扩散片17可以被配置在棱镜片16与液晶面板20之间。假设背光单元10还包括反射偏振片,则上扩散片17可以被配置在棱镜片16与反射偏振片之间。
34.棱镜片15、16可以利用形成于表面的光学图案对入射的光进行聚光之后将其射出到液晶面板20。棱镜片15、16可以包括透光性基底膜和形成在所述基底膜的上表面(朝向 z轴方向的面)的棱镜图案层。棱镜图案层可以为了提高面方向的亮度而由形成了指定角度的倾斜面(例如45
°
的倾斜面)的三角形阵列(array)形态的光学图案层形成。棱镜图案层的棱镜图案可以是三角柱形状,并且可以被配置成三角柱的一面面向基底膜。
35.根据一实施例,棱镜片15、16可以包括第一棱镜片15和第二棱镜片16而形成复合棱镜片结构。在此,第二棱镜片16可以被配置成重叠(overlap)在第一棱镜片15的上表面上。在第一棱镜片15中,可以彼此并排地排列多个第一棱镜图案。各个第一棱镜图案可以是在一方向上延伸的结构。例如,各个第一棱镜图案的顶点线p1可以延伸形成为朝向x轴方向。与此类似地,在第二棱镜片16中,也可以彼此并排地排列多个第二棱镜图案。各个第二棱镜图案可以是在一方向上延伸的结构。例如,各个第二棱镜图案的顶点线p2可以延伸形成为朝向y轴方向。在此,第一棱镜图案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棱镜图案的延伸方向为了便于说明而图示成了朝向x轴和y轴。但是,并不限于图示的实施例,也可以朝向x轴或者y轴以外的其他方向。
36.反射偏振片(未图示)可以被设置在棱镜片15、16和上扩散片17的上部,从而起到对于被棱镜片15、16聚光且被上扩散片17扩散的光使一部分偏振光透过并且使另一部分偏振光反射到下部的作用。
37.液晶面板20可以使从光源11照射的光根据电信号而被折射成预定的图案。被折射的所述光可以通过配置在液晶面板20的前表面的滤色器和偏振光滤波器而构成画面。
38.图2是适用了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39.参照图2,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或者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装置))1可以包括背光单元10和液晶面板20,并且背光单元10可以包括光源11、反射板12、导光板13、下扩散片14和棱镜片15。虽然未图示,但是背光单元10还可以包括反射偏振片。以下,省略对于与图1重复的部分的说明。本公开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特征在于,不具备图1的上扩散片17,提供本公开的光学膜100。
40.在本公开中,“光学膜”可以表示在棱镜片和透光性基底膜的基础上还包括光扩散层的膜。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而有所夸张,但是包括于光学膜100的光扩散层(例:图3中后述的第一扩散层120和/或第二扩散层140)可以与上扩散片17的厚度(例:50~200μm)相比厚度形成得非常薄(例:光扩散层的厚度是1~10μm)。光学膜100可以包括多个光扩散层(例:图3中后述的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包括于光学膜100的光扩散层(例:图3中后述的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与扩散片的厚度相比形成得薄,因此即便具备多个,图2的液晶显示装置1也可以形成得比具备上扩散片17的图1的液晶显示装置1薄。
41.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本公开的液晶显示装置1不具备图1的上扩散片17,可以是将棱镜片15、16中的任一个代替为具备多个光扩散层的光学膜100。根据一实施例,可以将图1的第二棱镜片16代替为光学膜100。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不具备图1的上扩散片17,但是为了代替所述上扩散片17,可以将与以往的上扩散片17相邻的第二棱镜片16代替为包括多个光扩散层120、140的光学膜100。
42.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的剖视图。
43.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可以包括棱镜图案层110、第一扩散层120、基底膜130和第二扩散层140。
44.在棱镜图案层110的一面可以形成朝向第一方向(例:y方向)具有平行的图案方向的多个棱镜图案。棱镜图案的截面可以是三角形。在棱镜图案层的另一面形成第一扩散层120。第一扩散层120形成在与形成有棱镜图案层的棱镜图案的面相反的面上,并且在第一扩散层120的另一面可以配置基底膜130。所述的棱镜图案层110、第一扩散层120、基底膜130和第二扩散层140可以通过粘接剂而被粘接。在此,粘接剂可以是包括丙烯酸系、聚酯系聚合物的粘接剂。此外,粘接剂可以是压敏粘接剂(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但是,应注意并不限于所述粘接剂的例示。
45.基底膜130是用于支承第一扩散层120和棱镜图案层110的构成。例如,基底膜130可以包括能够使光透过的透明的材质来形成,所述材质例如可以是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系、聚砜(poly sulfone)系、聚丙烯酸酯(poly acrylate)系、聚苯乙烯(poly styrene)系、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系、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系、聚降冰片烯(poly norbornene)系、聚酯(poly ester)系的物质。具体而言,例如,基底膜130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 ethylene terephtalate)或者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 ethylene naphthalate)等形成。基底膜130可以具有与作为棱镜图案层110的图案
方向的第一方向(例:y轴)不同的第二方向的光轴方向,将在图5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后述。同时,在基底膜130的另一面可以形成第二扩散层140。
46.基底膜130的厚度例如可以是约10至约500μm,更具体而言可以是约50至约300μm。但是,基底膜130的厚度当然不限于所述的例示。
47.本公开涉及的光学膜100以基底膜130为基准具备一面和另一面,即,在两面分别具备光扩散层120、140,从而可以增大光扩散效果以及降低光干涉现象和色不均现象的效果。
48.与光扩散效果相关联地,棱镜图案层110和基底膜130可以形成为具有高折射率,并且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可以形成为与棱镜图案层110及基底膜130相比具有相对低的折射率。
49.以下是表示构成光学膜100的各层的折射率的表。
50.【表1】
51.层的区分折射率棱镜图案层1101.56~1.70第一扩散层1201.40~1.55基底膜1301.56~1.70第二扩散层1401.40~1.55
52.例如,如所述的表1所示,真空状态的折射率为1时,棱镜图案层110和基底膜130的折射率具有1.56至1.70的折射率,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的折射率可以具有1.40至1.55的折射率。在此,棱镜图案层110和基底膜130的折射率与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的折射率的差异可以是0.01至0.3。
53.以下是表示对于构成光学膜100的层的折射率的各种例示以及基于此的扩散效果的表。
54.【表2】
[0055][0056]
例如,若比较所述表2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则作为不具备上扩散片的光学膜100所具备的扩散层而仅具备棱镜图案层110与基底膜130之间的第一扩散层120的情况下,通过基底膜130的下表面入射的光依次通过高折射率部件

低折射率部件

高折射率部件而被射出。如上所述,在光学膜100中仅具备第一扩散层120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牛顿
环(newton'sring)和彩虹污渍(rainbow mura)现象。不同于此,若在光学膜100中还包括第二扩散层140,则可以防止牛顿环(newton's ring)和彩虹污渍(rainbow mura)现象。即,通过在光学膜100中除了第一扩散层120外还包括第二扩散层140而获得的光学效果可以显著得大。
[0057]
此外,若还参照所述表2的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则与第三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光学膜100的层内还包括与其他介质相比具有相对低的折射率的第二扩散层140,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光扩散度,由此还可以具有能够降低因光扩散引起的光干涉现象的效果。例如,通过第二扩散层140的下表面入射的光依次通过低折射率部件

高折射率部件

低折射率部件

高折射率部件而被射出。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还包括第二扩散层140,从而具备双重的、光从低折射率的介质通过高折射率的介质而被扩散的路径,由此具有可以更精密地调节光扩散度的优点。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也可以在固化树脂(例如,选择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和自由基产生型单体中的至少一种以上来单独或者混合而成的)溶液中添加光扩散剂珠子来引发光扩散。
[0058]
此外,与降低光干涉现象和色不均现象的效果相关联地,可以对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进行雾化(haze)处理。在此,“雾化处理”可以包括包含将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的表面制造成粗糙的表面来提高浊度的褪光(matte)处理、利用游离、聚合物等珠子来提高浊度的珠子(bead)处理在内的提高浊度的所有处理方式。通过对所述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进行雾化(haze)处理,从而可以降低因不具备图1的上扩散片17而引起的光干涉或色不均现象。例如,作为光学膜所具备的扩散层而仅在棱镜图案层110与基底膜130之间具备被雾化处理的第一扩散层120的情况下,通过基底膜130的下表面入射的光依次通过基底膜130、第一扩散层120和棱镜图案层110的同时被射出,被射出的光的浊度可能不具备因各部件的折射率差异而期望的程度的值。例如,在仅包括被雾化处理成具有60%至90%的浊度的第一扩散层120的光学膜的情况下,从棱镜图案层110射出的光可能只具有30%至45%的浊度。为了补偿这种现象,本公开的光学膜100可以对第一扩散层120和第二扩散层140都进行雾化处理。例如,第一扩散层120可以被雾化处理成具有50%至90%的浊度,并且第二扩散层140可以被雾化处理成具有5%至40%的浊度。如上所述,与仅具备被雾化处理的第一扩散层120的情况相比,与第一扩散层120一起还包括被雾化处理的第二扩散层140而得到的降低光干涉现象和色不均现象的效果可以显著得大。
[0059]
图5是表示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延伸的状态的概念图。
[0060]
参照图5,为了准备基底膜(例:图3的基底膜130),可以在使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在一方向上延伸的状态下纵切(slitting)成多个基底膜的片。例如,可以在与工序进行方向平行的方向(例:以下称为膜行进方向md)上切割基底膜的母基板200来制作多个膜片n1、n2、n3、n4、n5。但是,图5的所述多个膜片n1、n2、n3、n4、n5仅仅是一例示,也可以利用一个基底膜的母基板200来制作比这个还多的数量的膜片或者比这个还少的数量的膜片。
[0061]
根据各种实施例,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可以被卷曲成辊(roll)的形态。
[0062]
在本公开中,“延伸”可以表示将未延伸的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在一方向(例:膜行进方向md)上展开。
[0063]
根据各种实施例,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可以通过双轴拉伸工序而具有各向异性(anisotropy)。
[0064]
在此,“双轴延伸”可以表示将未延伸的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在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例:膜行进方向md和膜宽度方向td)上展开。
[0065]
随着将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在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例:md和td)上展开,基底膜内部的分子排列方向可以发生变化。根据一实施例,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可以在沿着工序进行方向延伸的过程中,在如图5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受力,可以在膜行进方向md上延伸,当然还可以在膜宽度方向td上延伸。根据各种实施例,如上所述的双轴拉伸工序可以利用多个辊成型器210、220来实现。
[0066]
基底膜的母基板200可以在通过双轴拉伸工序而被展宽且变长的过程中带各向异性,可以具有表现出折射率沿着光的行进方向不同的多折射性(double refraction)的分子排列方向。
[0067]
图6是表示延伸的基底膜的母基板被纵切成多个基底膜的情况的概念图。图7是表示与延伸的基底膜的母基板的宽度相关的光轴取向角的图。
[0068]
参照图6,在基底膜的母基板双轴延伸时,分子排列方向(取向角)可以沿着基底膜的母基板的行进方向和宽度方向而不同。例如,基底膜的母基板的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之中位于中央的片(n3;纵切no.3)的分子排列方向可以形成为与膜行进方向大致平行。另外,基底膜的母基板的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之中与位于中央的片n3(纵切no.3)相邻的片n2(纵切no.2)、n4(纵切no.4)的分子排列方向可以形成为从膜行进方向开始具有大于0度的角度的差异。另外,基底膜的母基板的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之中位于最外廓的片n1(纵切no.1)、n5(纵切no.5)的分子排列方向可以形成为以膜行进方向为基准具有比所述的片n2(纵切no.2)、n4(纵切no.4)还大的角度的交叉角。
[0069]
参照图7可以确认出,基底膜的母基板沿着基底膜的母基板的宽度方向,从基底膜的母基板的中央越是朝向外廓,分子排列方向(取向角)越发生变化。例如,在使厚度彼此不同的(例:50μm、75μm)两个基底膜的母基板延伸的实施例中,通过使两个基底膜都进行双轴延伸的工序带各向异性,从而从基底膜的母基板的中央越是朝向外廓,分子排列方向(取向角)越不同。分子排列方向(取向角)大致可以相对于宽度方向而线性地增加。
[0070]
例如,一同参照图6和图7,基底膜的母基板的被纵切的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之中,位于中央的片n3(纵切no.3)的取向角大致形成为0度,与其相邻的片n2(纵切no.2)、n4(纵切no.4)的取向角大致形成为大于0度且小于30度,位于最外廓的片n1(纵切no.1)、n5(纵切no.5)的取向角形成为在30度以上。若向所述基底膜的片入射光,则光的行进方向可以与彼此不同的所述取向角对应地发生变化。即,在本公开中,取向角变得不同可以表示光的行进方向(以下称为“光轴方向”)变得不同。
[0071]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包括基底膜130,所述基底膜130的光轴方向(例:第二方向)与棱镜图案层110的图案方向(例:第一方向)以预定角度以上交叉,从而能够降低光干涉现象和色不均现象。
[0072]
图8表示在某一实施例涉及的被纵切的多个基底膜中成形棱镜的情况的图。
[0073]
参照图8,作为比较实施例可以示出:在沿着双轴延伸的基底膜的母基板的宽度方向td排列了五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的状态下,在与膜行进方向(图8所示的箭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成形棱镜。在此,棱镜成形方向pd可以表示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
[0074]
在该情况下,基底膜的母基板的被纵切的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之
中,位于中央的片n3(纵切no.3)的取向角大致形成为0度,利用该片制作出的基底膜的光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与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大致平行。与片n3相邻的片n2(纵切no.2)、n4(纵切no.4)的取向角可以大致形成为大于0度且小于30度,利用该片制作出的基底膜的光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与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大致具有大于0度且小于30度的交叉角。此外,位于最外廓的片n1(纵切no.1)、n5(纵切no.5)的取向角可以大致形成为在30度以上,利用该片制作出的基底膜的光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与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大致具有30度以上的交叉角。
[0075]
图9是表示与基底膜的光轴方向和棱镜图案层的图案方向的交叉角相关的液晶面板的色不均现象的图。
[0076]
本案申请人测量了基于根据上基底膜的光轴方向(第二方向)与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的交叉角射出的光而显示在液晶面板20的画面中的色不均现象(rainbow mura)。
[0077]
例如,如图9所示,在基底膜的光轴方向(第二方向)与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的交叉角为0度的实施例中,确认出了在显示于液晶面板20的画面,彩虹污渍(rainbow mura现象引起的污渍)显著。在基底膜的光轴方向(第二方向)与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的交叉角大于0度且小于30度的实施例中,可以确认出显示于液晶面板20的画面的彩虹污渍虽然比交叉角为0度的实施例少,但是至少是可以被识别出的程度。在基底膜的光轴方向(第二方向)与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的交叉角为30度以上的实施例中,可以确认出未观测到显示于液晶面板20的画面的彩虹污渍。
[0078]
对此,再次参照图8,将经过双轴拉伸工序形成的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当作基底膜,对其成形棱镜图案层来制作光学膜时,利用了n2、n3、n4时可以观测到彩虹污渍。即,由于基底膜的制作工序上的原因,观测到彩虹污渍,从而可能会引发产品品质的降低。
[0079]
图10是表示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涉及的被纵切的多个基底膜中成形棱镜的情况的图。
[0080]
为了最小化色不均现象,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可以包括基底膜,该基底膜形成为具有光轴方向(第二方向)与棱镜图案层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具有预定角度以上(例:30度以上)的交叉角。
[0081]
参照图10,在沿着双轴延伸的基底膜的母基板的宽度方向td排列了五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的状态下,可以考虑形成于所述五个片的光轴方向来将棱镜成形为在五个片的每一片中都在彼此不同的方向(例:图10所示的箭头方向)上取向。
[0082]
例如,基底膜的母基板的被纵切的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的光轴方向与成形在所述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上的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都可以具有30度以上的交叉角。
[0083]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可以成形为基底膜130的光轴方向与所述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具有30度以上的交叉角,由此可以显著地降低色不均(rainbow mura)现象。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可以提供针对双轴延伸的多个片(例:图5的n1、n2、n3、n4、n5)都能够降低色不均现象的方法。
[0084]
整理上述的内容,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在上表面不具备上扩散
片,从而可以有助于背光单元的薄型化。
[0085]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即使不具备上扩散片,由于在基底膜130的两面包括扩散层120、140,从而也可以防止光干涉现象或色不均现象,由此可以提供改善的画质。
[0086]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100可以使棱镜图案层110的图案方向(第一方向)与基底膜130的光轴方向(第二方向)具有预定角度以上的差异,从而可以防止光干涉现象或色不均现象来提供改善的画质。
[0087]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的光学膜可以使构成光学膜100的各要素(棱镜图案层110、第一扩散层120、基底膜130、第二扩散层140)的折射率具有差异,从而可以防止光干涉现象或色不均现象来提供改善的画质。
[0088]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光学膜(例:图3的光学膜100),包括:棱镜图案层(例:图3的棱镜图案层110),在一面形成有沿着第一方向具有平行的图案方向的多个棱镜;第一扩散层(例:图3的第一扩散层120),形成在所述棱镜图案层的另一面;基底膜(例:图3的基底膜130),在一面与所述第一扩散层相接,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的光轴方向;以及第二扩散层(例:图3的第二扩散层140),与所述基底膜的另一面相接。
[0089]
根据各种实施例,所述第一扩散层和所述第二扩散层可以被进行雾化处理。
[0090]
根据各种实施例,可以进行雾化处理,使得所述第一扩散层形成为具有60至90%的浊度,并且所述第二扩散层的浊度具有5至25%的浊度。
[0091]
根据各种实施例,所述棱镜图案层和所述基底膜可以形成为与所述第一扩散层和所述第二扩散层相比具有相对高的折射率。
[0092]
根据各种实施例,所述棱镜图案层和所述基底膜可以形成为具有1.56至1.70的折射率,并且所述第一扩散层和所述第二扩散层可以具有1.40至1.55的折射率。
[0093]
根据各种实施例,可以形成为所述棱镜图案层及所述基底膜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扩散层及所述第二扩散层的折射率具有0.01至0.3的折射率差。
[0094]
根据各种实施例,所述棱镜图案层的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与所述基底膜的所述第二方向至少形成30度以上的角度。
[0095]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背光单元,包括:光源;导光板,引导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扩散片,使透过了所述导光板的光扩散;第一棱镜片,包括沿着一方向平行地排列的多个第一棱镜图案以及支承所述多个第一棱镜图案的透光性基底膜;以及第二棱镜片,包括沿着与所述第一棱镜图案的排列方向不同的方向平行地排列的多个第二棱镜图案和支承所述多个第二棱镜图案的透光性基底膜,所述第一棱镜片和第二棱镜片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透光性基底膜的两面构成包括第一扩散层和第二扩散层的光学膜。
[0096]
根据各种实施例,所述光学膜所包括的棱镜图案的图案方向可以形成为与所述透光性基底膜的光轴方向具有指定的角度差异。
[0097]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并不通过前述的实施例以及附图来限定以上说明的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光学膜以及包括其的背光单元,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以实现各种置换、变形以及变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