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观察系统、观察系统的控制方法、观察系统的控制程序与流程

2022-04-14 02:05: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能够从既定的观察位置观察的光学像重叠显示部的显示像,从而能够同时视觉辨认光学像和显示像的观察系统、其控制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取景器装置,能够利用半反射镜在通过光学取景器观察的被摄体的光学像上重叠显示显示于由有机el(电致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等自发光显示器构成的显示部的表示拍摄范围的框、被摄体距离信息等显示信息。在该取景器装置中,移动显示于显示部的显示信息,与该移动量对应地向相反方向移动基于图像传感器的拍摄范围,由此防止光学像和显示信息的位置偏离并防止显示部的残影。
3.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用于防止显示器的残影的图标移动控制。
4.以往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wo2019/087928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78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光学像与显示像的位置偏离的识别最小化且防止显示部的残影引起的可见性降低的观察系统、观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观察系统的控制程序。
10.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11.本发明的观察系统,其在能够从既定的观察位置观察的光学像上重叠显示部的显示像,从而能够同时视觉辨认上述光学像和上述显示像,其中,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在第一范围内依次改变上述显示部中的上述显示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上述第一范围的上述显示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得最大的最大部分的宽度换算成在上述第一范围重叠于上述光学像的状态下从上述观察位置观察上述第一范围时的观察角度,为6分以上且18分以下。
12.本发明的观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在能够从既定的观察位置观察的光学像上重叠显示部的显示像,从而能够同时视觉辨认上述光学像和上述显示像,其中,具备控制步骤,该控制步骤中进行在第一范围内依次改变上述显示部中的上述显示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上述第一范围的上述显示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得最大的最大部分的宽度换算成在上述第一范围重叠于上述光学像的状态下从上述观察位置观察上述第一范围时的观察角度,为6分以上且18分以下。
13.本发明的观察系统的控制程序,其在能够从既定的观察位置观察的光学像上重叠显示部的显示像,从而能够同时视觉辨认上述光学像和上述显示像,其中,上述控制程序用
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步骤,该控制步骤中进行在第一范围内依次改变上述显示部中的上述显示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上述第一范围的上述显示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得最大的最大部分的宽度换算成在上述第一范围重叠于上述光学像的状态下从上述观察位置观察上述第一范围时的观察角度,为6分以上且18分以下。
14.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光学像与显示像的位置偏离的识别最小化且防止显示部的残影引起的可见性降低的观察系统、观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观察系统的控制程序。
附图说明
16.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0的立体图。
17.图2是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的后视图。
18.图3是表示内置于图1的数码相机10的相机主体200-1的取景器装置260-1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19.图4是表示观察者通过图3的取景器装置260-1观察的光学像和显示像的一例的图。
20.图5是表示图1的数码相机10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21.图6是表示显示图4所示的各种显示像的oled显示器218的显示面218a的结构的示意图。
22.图7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的移动控制的一例的示意图。
23.图8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的移动控制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在重叠光学像和显示像来观察的系统中,若为了防止显示部的残影而进行显示信息的移动控制,则会产生光学像和显示信息的位置偏离。虽然也有通过移动图像传感器来抵消位置偏离的方法,但要求以更简单的方法使其不明显。
25.以下,参考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观察系统的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进行说明。
26.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的后视图。
27.如图1所示,数码相机10是由可更换透镜100-1及能够装卸可更换透镜100-1的相机主体200-1构成的无反射镜的数码单镜头相机。
28.在图1中,在相机主体200-1的前表面设置有用于安装可更换透镜100-1的主体卡口248、取景器装置的物镜窗20、取景器切换杆21等。在相机主体200-1的上表面设置有快门释放开关22、快门速度转盘23、曝光校正转盘24、电源杆25、内置闪光30及热靴31等。
29.如图2所示,在相机主体200-1的背面设置有液晶显示器216、构成取景器装置的目镜部的目镜窗26、菜单/确认键27、十字键28、播放按钮29、眼部传感器32及视图模式按钮34等。
30.液晶显示器216除了在摄影模式时显示实时取景图像或在播放模式时播放显示所拍摄的图像之外,还作为显示各种菜单画面的显示装置发挥作用。菜单/确认键27为兼具作为菜单按钮的功能和作为确认按钮的功能的操作键,所述菜单按钮用于执行在液晶显示器216的画面上显示菜单的指令,所述确认按钮发出选择内容的确定及执行等的指令。十字键28为输入上下左右这4个方向的指示的操作部,作为从菜单画面选择项目或指示从各菜单选择各种设定项目的按钮发挥作用。
31.在相机主体200-1内置有作为光学取景器(ovf:optical view finder)或电子取景器(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发挥作用的混合取景器即取景器装置260-1(图3)。图1所示的取景器切换杆21为用于将取景器装置260-1切换为ovf或evf的切换杆,通过该取景器切换杆21的操作从ovf切换为evf或从evf切换为ovf。
32.视图模式按钮34为切换混合取景器和液晶显示器216的按钮。每次按压视图模式按钮34时,依次重复根据眼部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来切换混合取景器的显示和液晶显示器216的显示的模式、固定显示(不显示液晶显示器216)混合取景器的模式及固定显示(不显示混合取景器)液晶显示器216的模式。
33.另外,根据眼部传感器32的检测输出来切换混合取景器的显示和液晶显示器216的显示的模式是如下模式:若眼部传感器32检测到脸部靠近目镜窗26,则切换为混合取景器的显示,若检测到脸部离开目镜窗26,则切换为液晶显示器216的显示。
34.图3是表示内置于图1的数码相机10的相机主体200-1的取景器装置260-1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观察者通过图3的取景器装置260-1观察的光学像和显示像的一例的图。
35.如上所述,图3所示的取景器装置260-1是作为ovf或evf发挥作用的混合取景器。取景器装置260-1由物镜262、光束分离器264、目镜透镜266、oled(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器218、作为显示用光学系统发挥作用的目标透镜268及目镜窗26构成。该取景器装置260-1与单镜头反射型取景器不同,独立于后述的摄像光学系统。
36.由凹透镜的物镜262及凸透镜的目镜透镜266构成逆伽利略式光学取景器(ovf),在物镜262与目镜透镜266之间的光路中配置有光束分离器264。
37.光束分离器264通过2个直角棱镜接合而构成,作为重叠通过ovf观察的被摄体的光学像和显示于oled显示器218(显示部)的显示像的光学元件发挥作用。即,入射于物镜262的光学像能够透射光束分离器264而由目镜透镜266观察,并且,显示于oled显示器218的显示像能够由光束分离器264以直角反射而由目镜透镜266观察。
38.oled显示器218是排列成二维状的显示元件自行发光的自发光显示器件之一。如图4所示,oled显示器218在入射于物镜262的光学像260a上重叠显示拍摄范围框218a及聚焦框218b。并且,oled显示器218除了快门速度、光圈值、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灵敏度等摄像条件之外,还将表示可拍摄张数、电池余量及各种设定模式等的多个图标218c显示于拍摄范围框218a的外侧区域。另外,拍摄范围框218a显示为明亮的明亮框,从而即使在光学像260a明亮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视觉辨认。光学像260a是观察者经由目镜透镜266观察的被摄体范围的光学像。
39.取景器装置260-1在物镜262的前方插入快门270来阻断被摄体的光学像的入射,
且在oled显示器218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由此能够用作电子取景器(evf)。取景器装置260-1使快门270从物镜262的前方退避,在oled显示器218显示图4中例示的显示像,由此能够用作光学取景器(ovf)。
40.图5是表示图1的数码相机10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可更换透镜100-1具有成像透镜1、光圈2、透镜控制部4、透镜驱动部8及光圈驱动部9。相机主体200-1具备取景器装置260-1、摄像部50、系统控制部41、操作部42、控制oled显示器218和液晶显示器216的显示控制部62、包含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sess memory)和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等的存储器46、进行向存储器46的数据的记录和读取的控制的存储器控制部45、数字信号处理部47及进行向记录介质61的数据记录和读取的控制的外部存储器控制部60。
41.可更换透镜100-1可以与相机主体200-1一体化。成像透镜1包含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聚焦透镜或变焦透镜等。可更换透镜100-1的透镜控制部4构成为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与相机主体200-1的系统控制部41进行通信。透镜控制部4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1的指令,经由透镜驱动部8控制成像透镜1中包含的聚焦透镜来变更聚焦透镜的主点的位置,或经由透镜驱动部8控制成像透镜1中包含的变焦透镜来变更变焦透镜的位置(焦距),或经由光圈驱动部9控制光圈2的光圈值。
42.摄像部50具备通过包含成像透镜1及光圈2的摄像光学系统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元件52及驱动成像元件52的成像元件驱动部51。
43.成像元件52具有多个像素配置成二维状的摄像面,通过该多个像素将通过摄像光学系统成像于该摄像面的被摄体像转换为像素信号并输出。以下,将从成像元件52的各像素输出的像素信号的集合称为摄像图像信号。
44.集中控制数码相机10的整个电气控制系统的系统控制部41经由成像元件驱动部51驱动成像元件52,输出通过可更换透镜100-1的摄像光学系统拍摄的被摄体像作为摄像图像信号。数字信号处理部47对该摄像图像信号进行处理来生成摄像图像数据并记录于记录介质61。
45.成像元件驱动部51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1的指令生成驱动信号并将该驱动信号供给至成像元件52,由此驱动成像元件52。
46.操作部42包含取景器切换杆21、快门释放开关22、快门速度转盘23、曝光校正转盘24、电源杆25、菜单/确认键27、十字键28、播放按钮29、视图模式按钮34等。
47.系统控制部41集中控制整个数码相机10,硬件结构是执行包含控制程序的程序来进行处理的各种处理器。系统控制部41所执行的程序存储于存储器46的rom。
48.作为各种处理器,包含执行程序来进行各种处理的通用的处理器即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sessing unit)、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能够在制造之后变更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具有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等为了执行特定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专用电路等。更具体而言,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结构为组合了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的电路。
49.系统控制部41由各种处理器中的1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2个以上的处理器的组合(例如,多个fpga的组合或cpu和fpga的组合)构成。
50.显示控制部62根据系统控制部41的指令进行oled显示器218和液晶显示器216的
显示控制。
51.存储器控制部45、数字信号处理部47、外部存储器控制部60及显示控制部62通过控制总线44及数据总线43彼此连接,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41的指令被控制。
52.将取景器装置260-1用作ovf时,显示控制部62将如图4所示那样包含拍摄范围框218a、聚焦框218b及图标218c的显示像显示于oled显示器218。由此,如在图4中进行了说明,能够在通过ovf观察的被摄体的光学像260a上重叠显示于oled显示器218的显示像(拍摄范围框218a、聚焦框218b、图标218c等)。
53.并且,显示控制部62为了防止oled显示器218的残影(由于显示像长时间显示于相同位置而导致显示特性下降),进行使显示于oled显示器218的规定位置的显示像在oled显示器218的显示面上移动的显示控制。
54.将作为混合取景器的取景器装置260-1(图3)用作ovf时,在oled显示器218显示拍摄范围框218a、聚焦框218b及图标218c(图4)。另外,在图4中,以黑粗线示出了拍摄范围框218a及聚焦框218b,但实际上显示为明亮的白线。与白线对应的oled元件的发光亮度变高,若长时间发光,则会产生残影。
55.拍摄范围框218a是表示基于成像元件52的拍摄范围的指标,聚焦框218b是确定自动聚焦的对象的指标。聚焦框218b能够根据希望对焦的被摄体的位置,通过用户设定向任意位置移动。另一方面,拍摄范围框218a与光学像260a的位置关系很重要,因此通常不会使其移动,显示于oled显示器218的显示面上的规定位置。
56.图6是表示显示图4所示的各种显示像的oled显示器218的显示面218a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显示面218a的尺寸充分大于拍摄范围框218a的尺寸。显示面218a的尺寸例如与观察者能够通过目镜透镜266及目镜窗26观察的被摄体范围(图4的光学像260a)相同。
57.以下,将显示面218a中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记载为方向x1,将方向x1的相反方向记载为方向x2。并且,将显示面218a中的短边方向的一方向记载为方向y1,将方向y1的相反方向记载为方向y2。方向x1及方向x2与从目镜窗26观察的被摄体的水平方向对应,方向y1及方向y2与从目镜窗26观察的被摄体的垂直方向对应。以下,还将方向x1及方向x2统称为方向x来记载,将方向y1及方向y2统称为方向y来记载。
58.在显示面218a,在上述被摄体范围中与通过成像元件52拍摄的范围对应的位置显示拍摄范围框218a。并且,在显示面218a,在与该被摄体范围的周边部对应的位置显示图标218c。
59.另外,将被摄体范围中与拍摄范围框218a的内侧对应的范围(换言之,图4的光学像260a中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内侧的范围)与通过成像元件52实际拍摄的范围大致一致的结构称为取景器装置260-1的取景器视野率为标称值100%的结构。在图4的光学像260a中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内侧的范围比通过成像元件52实际拍摄的范围窄时,该取景器视野率小于标称值100%,相反情况下,该取景器视野率大于标称值100%。
60.若该取景器视野率相对于标称值100%在公差
±
1%的范围,则观察者几乎识别不到图4的光学像260a中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内侧的范围和通过成像元件52实际拍摄的范围的偏差,实际使用中没有问题。因此,取景器装置260-1的取景器视野率优选设计为相对于标称值100%在公差
±
1%的范围内。
61.图4中,示出了将一只眼睛与目镜窗26接触的状态的观察者的该一只眼睛的位置设为观察位置vp,并从该观察位置vp观察拍摄范围框218a时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水平方向的水平视场角θx。实际使用中,优选将该水平视场角θx设为30度。观察位置vp是根据数码相机10的结构而确定的既定位置。
62.将取景器装置260-1用作ovf时,系统控制部41为了防止oled显示器218的残影,进行在图6中例示的第一范围ar内依次改变显示面218a中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具体而言,拍摄范围框218a的方向x及方向y的中心位置)的控制。另外,第一范围ar的详细内容如后述,实际上为更小的范围,但在此为了说明而以大尺寸示出。
63.图7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的移动控制的一例的示意图。系统控制部41向显示控制部62发出指令,以螺旋状依次改变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
64.具体而言,系统控制部41使显示位置从初始位置p1沿方向x1移动单位移动量a1,之后,沿方向y1移动单位移动量a1,之后,沿方向x2以每次移动单位移动量a1的方式移动2次,之后,沿方向y2以每次移动单位移动量a1的方式移动2次,之后,沿方向x1以每次移动单位移动量a1的方式移动3次,之后,沿方向y1以每次移动单位移动量a1的方式移动3次,之后,沿方向x2以每次移动单位移动量a1的方式移动4次,之后,沿方向y2以每次移动单位移动量a1的方式移动3次,从而移动至末端位置p2。系统控制部41在显示位置到达末端位置p2之后,使显示位置反向移动至初始位置p1。系统控制部41反复进行这样的移动控制。系统控制部41将在各显示位置持续显示拍摄范围框218a的时间设定为在该显示位置不会产生残影的程度的短时间(例如,几十秒)。
65.该移动控制中的单位移动量a1表示显示位置的每一次的移动量。该单位移动量a1设定为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移动时,观察者无法识别到该移动的程度的较小的值。
66.具体而言,将单位移动量a1换算成从目镜窗26(观察位置vp)观察的观察者的视场角θ1时,若视场角θ1为2分(=2/60度)以下,则视力为0.5以下的观察者无法识别到拍摄范围框218a的移动。该视力0.5是人的一般的平均视力。因此,通过将视场角θ1设为2分以下,对于大部分观察者而言,无法识别到拍摄范围框218a的每一次的移动。
67.通过上述移动控制,拍摄范围框218a在显示面218a中,随着时间经过而在图7所示的框mv与图7的拍摄范围框218a之间的范围移动。因此,在拍摄范围框218a的移动中,该范围的平均光亮度由于残影而低于该范围外的平均光亮度,该平均光亮度之差被识别为残影痕迹(对比度)。
68.因此,进行上述移动控制时,为了不使观察者识别到该对比度,需要适当设定第一范围ar内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的移动方向(方向x和方向y)上的最大宽度(图7的例子中,最大宽度b1)的大小。
69.非专利文献(spatial modulation transfer in the human eye,floris l.van nes and maarten a.bouman,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57,issue3,pp.401-406(1967))中,作为一般的视觉特性,示出有对比度与相对于空间频率的鉴别阈值的关系。
70.根据该视觉特性,在低频率侧,若是5cpd(cycle per degree;每一度视场角的周期)以下的空间频率,则无法鉴别对比度。5cpd是在每60分(=1度)视场角包含5次明暗差的
状态,因此1次明暗差是在60分
÷
5=12分的视场角中产生的状态。在12分的视场角中产生1次明暗差的状态相当于图7所示的拍摄范围框218a最大移动了6分(12分
÷
2)视场角的状态。因此,图7所示的最大宽度b1设为换算成从目镜窗26观察第一范围ar时的视场角θ2,为6分以上,由此使观察者识别不到拍摄范围框218a的移动引起的残影痕迹(对比度)。
71.但是,若该最大宽度b1过大,则会导致拍摄范围框218a内的被摄体和实际通过成像元件52拍摄的被摄体的偏差变大。如上所述,优选将图4所示的拍摄范围框218a的水平视场角θx设为30度。并且,取景器视野率优选设计为相对于标称值100%在
±
1%的公差的范围内。即,就水平视场角θx=30度的该公差1%分(=0.3度)来说,即使拍摄范围框218a沿水平方向移动,拍摄范围框218a内的被摄体和实际拍摄的被摄体的偏差在实际使用中也没问题。因此,将图7所示的最大宽度b1的上限值设为视场角θ2=0.3度(=18分),由此观察者不会识别到拍摄范围框218a内的被摄体和实际拍摄的被摄体的偏差。
72.如上所述,在数码相机10中,依次移动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时的移动宽度的最大值(上述最大宽度b1)换算成从目镜窗26观察的观察者的视场角(观察角度),为6分以上且18分以下。通过该结构,观察者难以识别到拍摄范围框218a的残影痕迹,并且能够将通过ovf观察的拍摄范围框218a内的被摄体和通过成像元件52拍摄的被摄体的偏差限制在容许范围内。其结果,能够提高ovf使用时的可见性并进行所期望的被摄体的拍摄。
73.并且,在数码相机10中,依次移动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时的每一次的移动宽度(上述单位移动量a1)换算成从目镜窗26观察的观察者的视场角(观察角度),为2分以下。通过该结构,观察者识别不到拍摄范围框218a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ovf的使用感。
74.以下,对数码相机1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75.在以上的说明中,仅对拍摄范围框218a进行显示位置的移动,但也可以同样对聚焦框218b和图标218c进行在规定范围内依次移动的控制。此时,该规定范围的最大宽度设为换算成观察角度,为6分以上且18分以下即可。并且,每一次的移动量设为换算成观察角度,为2分以下即可。
76.如图4所示,显示于oled显示器218的显示像包含与光学像260a的相关性为阈值以上的第一显示像即拍摄范围框218a及聚焦框218b、以及与光学像260a的相关性小于该阈值的第二显示像即图标218c。可以设为在这些显示像中仅对第一显示像进行上述移动控制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化显示控制而减轻系统控制部41的处理负荷。在此,相关性例如能够设为表示显示像和光学像内的特征区域所重叠的区域相对于显示像的整个区域的比率的值或者表示显示像和光学像内的特征点的距离的倒数的值。光学像内的特征区域能够通过脸部检测等公知方法检测。并且,也可以将拍摄范围框218a其本身作为特征区域。另外,在该结构中,对第二显示像,可以进行使其显示位置随机移动、在固定显示位置的状态下依次改变显示颜色、或在固定显示位置的状态下依次改变显示和不显示等的残影防止控制。
77.在图7的例子中,使拍摄范围框218a的显示位置以螺旋状移动,但移动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可以使显示位置从初始位置p1至末端位置p2以锯齿状改变。
7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搭载于数码相机的取景器装置260-1的oled显示器218中的显示控制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能够从既定的观察位置观察的光学像上重叠显示部的显示像,从而能够同时视觉辨认该光学像和显示像的观察系统,就同样能够适用该显示控制。
作为这种观察系统,可举出能够视觉辨认外部的透视型头戴式显示器或在眼镜的玻璃部分设置透射型显示部从而能够同时观察光学像和显示像的眼镜型显示器装置。头戴式显示器和眼镜型显示器装置均具有佩戴于观察者的眼部的佩戴部、显示部及摄像部,在观察者佩戴了该佩戴部的状态下,该观察者能够同时视觉辨认光学像和显示像。在该显示部显示表示摄像部的拍摄范围的框时,上述显示控制变得尤其有效。
79.另外,搭载于这种观察系统的显示部并不限于oled显示器,也可以是其他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等。
80.如以上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有以下内容。另外,括弧内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应的构成要件,但并不限定于此。
81.(1)一种观察系统(数码相机10),其在能够从既定的观察位置(观察位置vp)观察的光学像(光学像260a)上重叠显示部(oled显示器218)的显示像(拍摄范围框218a),从而能够同时视觉辨认上述光学像和上述显示像,其中,
82.具备控制部(系统控制部41),该控制部进行在第一范围(第一范围ar)内依次改变上述显示部中的上述显示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
83.上述第一范围的上述显示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得最大的最大部分的宽度(最大宽度b1)换算成在上述第一范围重叠于上述光学像的状态下从上述观察位置观察上述第一范围时的观察角度(视场角θ2),为6分以上且18分以下。
84.(2)根据(1)所述的观察系统,其中,
85.上述第一范围内的上述显示位置变化1次时的移动量(单位移动量a1)换算成上述观察角度,为2分以下。
86.(3)根据(1)或(2)所述的观察系统,其中,
87.具备摄像部(摄像部50),该摄像部拍摄上述光学像的一部分,
88.上述显示像包含表示上述摄像部的可拍摄范围的图像(拍摄范围框218a)。
89.(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观察系统,其中,
90.上述控制部使上述显示位置向第一方向(方向x1)、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方向y1)、上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方向x2)及上述第二方向的相反方向(方向y2)移动。
91.(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观察系统,其中,
92.上述显示像包含与上述光学像的相关性为阈值以上的第一显示像(拍摄范围框218a、聚焦框218b)及与上述光学像的相关性小于上述阈值的第二显示像(图标218c),
93.上述控制部对上述第一显示像进行上述控制。
94.(6)根据(5)所述的观察系统,其中,
95.上述控制部对上述第二显示像进行依次改变颜色或依次改变显示和不显示的控制。
96.(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观察系统,其具备:
97.佩戴部,佩戴于眼部;及
98.上述显示部,
99.在观察者佩戴上述佩戴部的状态下,上述观察者能够同时视觉辨认上述光学像和上述显示像。
100.(8)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观察系统,其具备:
101.目镜部(目镜窗26);及
102.上述显示部,
103.在将观察者的眼睛与上述目镜部接触的状态下,上述观察者能够同时视觉辨认上述光学像和上述显示像。
104.(9)一种观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在能够从既定的观察位置观察的光学像上重叠显示部的显示像,从而能够同时视觉辨认上述光学像和上述显示像,其中,
105.具备控制步骤,该控制步骤中进行在第一范围内依次改变上述显示部中的上述显示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
106.上述第一范围的上述显示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得最大的最大部分的宽度换算成在上述第一范围重叠于上述光学像的状态下从上述观察位置观察上述第一范围时的观察角度,为6分以上且18分以下。
107.(10)一种观察系统的控制程序,其在能够从既定的观察位置观察的光学像上重叠显示部的显示像,从而能够同时视觉辨认上述光学像和上述显示像,其中,
108.上述控制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步骤,该控制步骤中进行在第一范围内依次改变上述显示部中的上述显示像的显示位置的控制,
109.上述第一范围的上述显示位置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变得最大的最大部分的宽度换算成在上述第一范围重叠于上述光学像的状态下从上述观察位置观察上述第一范围时的观察角度,为6分以上且18分以下。
110.符号说明
111.100-1-可更换透镜,200-1-相机主体,1-成像透镜,mv-框,p1-初始位置,a1-单位移动量,b1-最大宽度,p2-末端位置,4-透镜控制部,8-透镜驱动部,9-驱动部,10-数码相机,41-系统控制部,20-物镜窗,21-取景器切换杆,22-快门释放开关,23-快门速度转盘,24-曝光校正转盘,25-电源杆,26-目镜窗,27-菜单/确认键,28-十字键,29-播放按钮,30-内置闪光,32-眼部传感器,34-视图模式按钮,42-操作部,43-数据总线,44-控制总线,45-存储器控制部,46-存储器,47-数字信号处理部,50-摄像部,51-成像元件驱动部,52-成像元件,60-外部存储器控制部,61-记录介质,62-显示控制部,216-液晶显示器,218a-拍摄范围框,218b-聚焦框,218c-图标,218a-显示面,218-oled显示器,248-主体卡口,260-1-取景器装置,260a-光学像,262-物镜,264-光束分离器,266-目镜透镜,268-目标透镜,270-快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