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底盘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2:56: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底盘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在制热时,室外侧冷凝器化霜会产生冷凝水,沿着冷凝器的散热翅片流到底盘上,并通过底盘上的排水孔排出室外机。这些水如果不能及时的排出底盘,不仅会使空调器的制热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随着化霜水的结冰,会导致空调器风叶击打冰块,产生风叶断裂的安全隐患,因此能够有效将化霜水排出的空调器底盘结构十分重要。
3.目前市场上的传统空调器底盘结构采用在底盘上留出排水孔的方式排出化霜水,但是在面对及其恶劣工况的条件下,无法及时有效的排出积水,导致结冰现象剧烈。或者在结冰时采用底盘增加电加热装置的方式,其工作原理是电加热通电后,内部电阻丝发热除冰。但是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空调器在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还会增加空调器制热时的额外功耗。
4.因此,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底盘容易积水、结冰等问题,便成了本领域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底盘结构,在保留传统底盘的排水孔的基础上,通过在底盘结构上设置缺口,减少冷凝器滴落的水进入底盘。底盘内的水可以通过缺口和排水孔共同排出,解决现有技术中底盘易积水、结冰的问题。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底盘结构,在所述底盘的上方竖立放置冷凝器、风机、压缩机和隔风立板,所述底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从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第一底板的部分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底板,在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之间形成了缺口,将所述冷凝器安装在所述缺口处,使所述冷凝器安装在底盘的外侧。冷凝器位于第一底板的外侧上方,使得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冷凝器滴落的水不会落入底盘中,而是落在底盘外,从根源上解决了常规底盘容易积水、结冰等问题,避免了冷凝器冻裂、风叶击打冰块导致风叶断裂等空调器安全隐患的产生;且无需对常规的底盘结构进行过多改动,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各个零部件的重新设计、制造、更换的成本,而且对于空调器生产线而言,也无需进行过多、过大的改动,在空调器厂商进行技术更新、生产线更新时,有利于节约其人力物力的投入。
8.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第一底板处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固定孔,左侧板的内侧对应设置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第一固定孔通过紧固件连接;在第二底板的侧壁上设置第二固定孔,左侧板的外侧对应设置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与第二装配孔通过紧固件连接。左侧板的部分被定位于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通过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双重固定作用,将左侧板定位在底盘上,提高连接牢固性。
9.进一步的,所述隔风立板分别与右侧板、底盘固定连接。通过隔风立板,进一步增强冷凝器在底盘上的安装牢固性。
10.进一步的,所述隔风立板在靠近底盘的一端设置第三装配孔,底盘对应设置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三装配孔和第三固定孔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右侧板上设置第四装配孔,隔风立板在靠近右侧板的一侧对应设置第四固定孔,所述第四装配孔和第四固定孔通过紧固件连接。通过隔风立板的设置,能够便捷地实现右侧板通过隔风立板与底盘的固定连接,同时通过在冷凝器的上部、中部等多处提供固定点,以增强冷凝器与底盘之间的连接牢靠性。
11.进一步的,所述底盘的下方和底座连接,所述底座的支撑端延伸至冷凝器的下方。所述冷凝器的底部与支撑端贴合,使得支撑端在竖直方向上能够对冷凝器的重力进行承载,对冷凝器在固定装配时的受力点分配进行优化,有利于改善相关装配受力点的受力分布情况,减轻冷凝器与底盘之间的作用力。
12.进一步的,所述底盘上还设置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与底盘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至少与冷凝器的顶部贴合。支架能够进一步对冷凝器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度进行限制。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卡接件,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与底盘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顶端连接,第二支架的另一端朝向室外机的前面板延伸;所述卡接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顶端和/或第二支架连接,卡接件的另一端朝向冷凝器方向延伸,卡接件在靠近冷凝器处设置卡爪,所述卡爪与冷凝器的顶部卡接。从而通过风机支架的特殊结构设置,使得在与底盘固定连接的基础上,在室外机的前后方向上能够同时对前面板和/或顶盖、冷凝器之间产生一个相互支撑作用,且该支撑力的来源位于前面板、顶盖、底盘、冷凝器之间的空调外机内部,不仅能够有效地对冷凝器、外机壳体组件进行固定、支撑,而且还能有效避免在空调外机运输过程中冷凝器发生倾倒。
14.进一步的,所述底盘上设置凸起的筋条,有效的加强了底盘的强度。
15.进一步的,所述底盘上设置三个安装柱,且呈三角布置。所述安装柱用于安装压缩机,并提高压缩机位于底盘上的支撑稳定性。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底盘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7.本技术的底盘结构,通过在底盘上形成缺口,将传统的设置在底盘内的冷凝器改变位置,将其设置在底盘的外侧,减少冷凝器滴落的水进入底盘内。且底盘内的水可以通过缺口和排水孔共同排出。特别是恶劣极端条件下,依旧可以满足及时排水,减少空调器安全隐患,而且这种结构可以良好的与冷凝器外置场景适配,进一步减少底盘的结冰情况。
1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以上所述的底盘结构。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底盘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底盘的俯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室外机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室外机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6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室外机的侧视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室外机的仰视图;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底盘;2、冷凝器;3、安装柱;4、隔风立板;5、侧壁;6、第一底板;7、第二底板;8、缺口;9、排水孔;10、左侧板;11、右侧板;12、底座;13、支撑端;14、风机支架;15、第一支架;16、第二支架;17、卡接件;18、卡爪。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4.一种底盘结构,位于空调器室外机上,用于承接冷凝水、化霜水并支撑空调器的零部件。如图3-9所示,在室外机底盘1的上方竖立放置冷凝器2、风机(在图中未示出)、压缩机(在图中未示出)和隔风立板4。所述隔风立板4将室外机的腔体分成了风机装配区和压缩机装配区,使得室外机内部相关零部件在运行时不会相互干扰。冷凝器2和风机位于风机装配区,且冷凝器2设置于底盘1的最外侧,压缩机位于压缩机装配区。
35.如图1-2所示,所述底盘1可由钣金件加工而成,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底板6、第二底板7、从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侧壁5和位于底盘1上的排水孔9。在冷凝器2的安装处,第一底板6的部分延伸形成第二底板7,在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之间形成了缺口8,将所述冷凝器2安装在缺口8处,使冷凝器2位于底盘1的外侧。相比于传统的空调器中冷凝器2全部位于第一底板6的内部上方,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2位于第一底板6的外侧上方,使得空调器在运行过程中,冷凝器2滴落的水不会落入底盘1中,而是落在底盘1外,从根源上解决了常规底盘1容易积水、结冰等问题,避免了冷凝器2冻裂、风叶击打冰块导致风叶断裂等空调器安全隐患的产生;同时也省去了在底盘1增加电加热装置,或者在底盘1开设排水通路等结构,不仅有利于简化底盘1的结构,降低空调器的制造成本,而且减少了空调的额外功耗。在底盘1上保留了常规室外机的排水孔9,即便产生的化霜水或冷凝水落入底盘1中,也可以通过排
水孔9和缺口8及时排出,防止底盘1中存在积水,影响空调器的运行可靠性。本技术的一种底盘结构,无需对常规的底盘结构进行过多改动,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各个零部件的重新设计、制造、更换的成本,而且对于空调器生产线而言,也无需进行过多、过大的改动,在空调器厂商进行技术更新、生产线更新时,有利于节约其人力物力的投入。
36.为了便于描述,将第二底板7所在一侧定义为左侧,将冷凝器2朝向隔风立板4的一侧定义为内侧。所述冷凝器2与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结构基本相同,具有换热盘管、翅片等常规结构;此外,所述冷凝器2还包括左侧板10和右侧板11,所述换热盘管一端的换热管贯穿左侧板10,并以胀管装配的方式与左侧板10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盘管另一端的换热管贯穿右侧板11,并同样以胀管装配的方式与右侧板11固定连接;对于板体与盘管结构的胀管装配,在空调器生产领域为常规的装配工艺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左侧板10朝向右侧板11的延伸方向和底盘1的走向一致。
37.第一底板6处的侧壁5上设置第一固定孔,左侧板10的内侧即左侧板10在靠近第一底板6的一端对应设置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一装配孔与第一固定孔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从而可以简单便捷地实现左侧板10与第一底板6的固定连接。在第二底板7的侧壁5上设置第二固定孔,左侧板10的外侧即左侧板10在靠近第二底板7的一端对应设置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二固定孔与第二装配孔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从而可以简单便捷地实现左侧板10与第二底板7的固定连接。左侧板10的部分被定位于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之间。通过第一底板6和第二底板7的双重固定作用,将左侧板10定位在底盘1上,提高连接牢固性。本技术的底盘结构,将传统的设置在底盘1内的冷凝器2改变位置,将其设置在底盘1的外侧,结构简单。
38.室外机的隔风立板4分别与右侧板11和底盘1固定连接。或者说,右侧板11通过隔风立板4与底盘1固定连接。具体的,隔风立板4在靠近底盘1的一端设置第三装配孔,底盘1对应设置第三固定孔,在装配过程中,将第三装配孔与第三固定孔对齐,再将螺钉等紧固件旋入第三装配孔和第三固定孔中,即可实现隔风立板4与底盘1的固定连接。在此基础上,所述右侧板11的上部、中部等多处设置第四装配孔,隔风立板4在靠近右侧板11的一侧设置对应的第四固定孔。在装配过程中,将第四装配孔与第四固定孔一一对齐,再将螺钉等紧固件旋入第四装配孔、第四固定孔中,即可实现隔风立板4与右侧板11的固定连接。通过隔风立板4的设置,能够便捷地实现右侧板11通过隔风立板4与底盘1的固定连接,同时通过在冷凝器2的上部、中部等多处提供固定点,以增强冷凝器2与底盘1之间的连接牢靠性。
39.由于冷凝器2设置在底盘1的外侧,在空调器室外机的实际安装中,冷凝器2的至少部分结构是处于悬空状态,为了对冷凝器2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度进行限制,并提高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技术对底盘1的相关结构进行进一步介绍。
40.所述底盘1的下方和底座12连接,所述底座12的一端向朝着冷凝器2的方向延伸,并延伸至冷凝器2的下方,将位于冷凝器2下方的底座12端部记为支撑端13,所述冷凝器2的底部与支撑端13贴合,使得支撑端13在竖直方向上能够对冷凝器2的重力进行承载,对冷凝器2在固定装配时的受力点分配进行优化,有利于改善相关装配受力点的受力分布情况,减轻冷凝器2与底盘1之间的作用力。此外,对于底座12的结构,所述底座12优选为常规的支撑梁,底座12与底盘1的底面贴合,底座12与底盘1的底面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使得底座12不仅能够对室外机进行整机支撑,还能够对冷凝器2的重力进行承载。
41.除此之外,在底盘1上还设置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与底盘1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至少与冷凝器2的顶部贴合,从而能够进一步对冷凝器2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度进行限制。在本技术中,所述支架包括风机支架14,所述风机支架14与常规风机支架相同,均能够对风机进行固定支撑;所述风机支架14的底端与底盘1之间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风机支架14的顶端与冷凝器2的顶部卡接,不仅能够对冷凝器2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度进行限制,而且在水平方向上能够对冷凝器2的顶部进行支撑,避免在空调外机运输过程中冷凝器2发生倾倒。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风机支架14包括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6和卡接件17,所述第一支架15竖直设置,第一支架15的底端与底盘1之间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16的一端与第一支架15的顶端连接,第二支架16的另一端朝向室外机的前面板延伸,并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室外机的前面板和/或顶盖翻边固定;所述卡接件17的一端与第一支架15的顶端和/或第二支架16连接,卡接件17的另一端朝向冷凝器2方向延伸,卡接件17在靠近冷凝器2处设置卡爪18,所述卡爪18与冷凝器2的顶部卡接。从而通过风机支架14的特殊结构设置,使得在与底盘1固定连接的基础上,在室外机的前后方向上能够同时对前面板和/或顶盖、冷凝器2之间产生一个相互支撑作用,且该支撑力的来源位于前面板、顶盖、底盘1、冷凝器2之间的空调外机内部,不仅能够有效地对冷凝器2、外机壳体组件进行固定、支撑,而且还能有效避免在空调外机运输过程中冷凝器2发生倾倒。所述第一支架15、第二支架16、卡接件17之间可以为分体结构,亦可以通过板材一体冲压成型。
42.在底盘1上设置凸起的筋条,有效的加强了底盘1的强度。具体的,所述筋条和底盘1一体成型,由底盘1在加工过程中直接冲压形成。底盘1上设置三个安装柱3,并呈三角布置,所述安装柱3用于安装压缩机,并提高压缩机位于底盘1上的支撑稳定性。
43.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于任意空调器而言,可以包括本技术中所述的底盘结构,且在本技术提供的底盘1的相关结构及装配关系的基础上,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壳体等结构在内的空调器常规部件,鉴于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