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10:2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射频同轴连接器的连接都是通过接触件的插合接触来完成信号的传输,接触件接触的可靠性对连接器电连接起着决定性作用。接触件可以分为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在射频连接器和射频电缆组件生产制造中,经常需要测试电性能指标,对测试转接器的插合接触性能有着很高的要求。目前射频连接器插座内导体10基本采用的是插孔20开槽式弹性连接,所用材料一般为铍青铜,在插孔内导体10的孔壁上均匀加工出一定数量、一定深度的槽,一般为两槽或者四槽,将插孔20口部收口后进行热处理,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如图1、2所示。
3.上述连接器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但是开槽部分结果的不连续性对传输信号的电气性能指标会有影响,特别是对于使用频率高的情况。并且在实际测试中,插拔次数过多后,插孔口部扩大,向外发生塑性变形,插孔松弛收口不紧,接触不良,导致测试结果产生偏差。这时候就需要更换转接器,对于测试产品量大的情形,通常会造成转接器消耗量大,测试过程中也会存在测试准确度逐渐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以解决射频同轴连接器测试时多次插拔导致连接插孔收口不紧,影响连接器和电缆组件产品测试结果准确度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6.本发明提供一种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以及通过绝缘支撑固定于所述外导体内腔中的内导体;
7.所述内导体尾端包括有插孔;所述插孔内形成容腔;
8.所述射频同轴连接器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容腔内的固定件;
9.所述固定件包括有呈环状结构的主体,以及由所述主体一侧端部向内导体尾端方向延伸出的弹性片;
10.所述固定件包括至少两个弹性片,两个所述弹性片沿所述固定件的周向均匀设置。
11.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固定件由一板状片材绕一轴线卷折形成,片材上包括有多个u形缺口,通过多个u形缺口分隔片材所形成的片体结构形成所述弹性片。
12.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容腔包括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位于第一腔体的靠近内导体尾端一侧,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径;
13.所述弹性片的远离主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腔体对应设置。
14.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弹性片的远离主体的端部包括有向外弯折的折边,至少所述折边与所述第二腔体对应设置。
15.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的结合处形成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位于所述折边的背离所述内导体尾端的一侧。
16.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内导体的材质为黄铜镀金;所述固定件的材质为铍青铜。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8.发明提出一种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结构,其中通过对内导体与电缆线芯(或者插针)的装配结构的改进,摒弃了现有内导体开槽结构,而在内导体插孔所形成的内腔中装入一固定件,通过该固定件当电缆线芯(或者插针)由内导体尾端插入插孔后,会将固定件撑开与插孔所形成内腔腔壁紧密的压覆固定在一起,由此有效提高连接器的插合接触性能。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0.图1示出现有射频同轴连接器结构中内导体与电缆线芯(或者插针)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射频同轴连接器结构中内导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射频同轴连接器结构中内导体、固定件以及电缆线芯(或者插针)的配合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射频同轴连接器结构中固定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射频同轴连接器结构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9.为解决现有射频同轴连接器测试时多次插拔导致连接插孔收口不紧,影响连接器和电缆组件产品测试结果准确度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结构,结合图1至图5所示,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射频同轴连接器包括外导体以及通过绝缘支撑固定于所述外导体内腔中的内导体1。其中,所述内导体1尾端包括有插孔11;所述插孔11内形成容腔;所述射频同轴连接器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容腔内的固定件2;所述固定件2包括有呈环状结构的主体21,以及由所述主体21一侧端部向内导体1尾端方向延伸出的弹性片22。结合图中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2包括但不限于有六个弹性片22,六个所述弹性片22沿所述固定件2的周向均匀设置。可选地,所述内导体1的材质为黄铜镀金;所述固定件2的材质为铍青铜。
30.本发明提出的方案中,内导体1插孔11所对应的内导体结构处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结构,与现有内导体尾端呈燕尾槽的结构相比,内导体整体结构更加结实不易变形,固定件位于内导体插孔内腔内,固定件与内导体成为一整体组件,当电缆线芯(或者插针)插入内导体插孔内腔后,固定件所具有的弹性片撑开,一方面能够使内导体和电缆线芯(或者插针)之间通过固定件稳定结合,另一方面通过该固定件,内导体和电缆线芯(或者插针)之间可形成紧密接触,从而使射频同轴连接器在较宽频段内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再者,由于内导体插孔所对应的内导体结构处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结构,其内导体插孔容腔内壁可以约束弹性片不会超限额扩大插孔开口尺寸,而是在插孔限定尺寸内有限的张开或者回收,因而能够保证内导体在多次插拔后依然保持性能指标一致,从而解决大量产品测试造成转接器损坏消耗量大的问题,降低测试工具的成本,提高测试准确度。
31.在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所示,所述固定件2由一板状片材绕一轴线卷折形成,片材上包括有多个u形缺口23,通过多个u形缺口23分隔片材所形成的片体结构形成所述弹性片22。
32.当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插入内导体1插孔11所形成内腔后,为增加固定件2与内导体1插孔11容腔内壁之间的结合强度,在一优选地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所示,所述容腔包括第一腔体111以及第二腔体112;所述第二腔体112位于第一腔体111的靠近内导体1尾端一侧,所述第二腔体112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腔体111的内径。所述弹性片22的远离主体2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腔体112对应设置。通过第二腔体112的设置,可在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插入固定件内后,被撑开的弹性片22的自由端部可与连接器轴向方向上的第二腔体112的侧壁固定,增加弹性片22与内导体1之间的稳定性。
3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所述弹性片22的远离主体21的端部包括有向外弯折的折边221,至少所述折边221与所述第二腔体112对应设置。折边221可增加被撑开的弹性片22的自由端部与内导体1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压力,避免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在连接器轴向方向上的窜动,保证电缆线芯(或者插针)与内导体之间形成良好的电气导通性能。
34.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腔体112与第一腔体111的结合处形成台阶结构113;所述台阶结构113位于所述折边221的背离所述内导体1尾端的一侧,即台阶结构113位于折边221的背离插孔11在内导体1尾端端面所形成端口的一侧。通过台阶结构113与弹性片22折边221之间的相反的受力设计,能够使被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撑开的弹性片22的自由端部与内导体1之间收到相反的作用力,由此以更佳的方式增加固定件2与内导体
1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压力,保证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与内导体1之间形成良好的电气导通性能。
35.本发明提供的连接器结构,在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插入固定件2内后,利用固定件2上弹性片22自身向外的弹力将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与内导体1之间形成固定,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与内导体1插孔11的接触压力来自固定件2上弹性片22的变形弹力,这样通过弹性片22对电缆线芯3(或者插针)形成固定,同样可起到内导体插孔前端形成弹性结构的作用,由此能够避免现有内导体结构中开槽插孔反复插拔后形成的开口变形的情况出现。
36.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