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02:37: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安检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水式安全检查仪,尤其是一种便携式、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2.便携式安全检查仪具有诸如体积小、方便携带、使用场景多等优点,尤其是在恶劣、复杂的环境下使用时,因此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便携式安全检查仪不具有防水功能;另外,虽然已有的便携式安全检查仪考虑到了散热问题,但是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如若采用现有的散热方式,在增加防水性能后,便携式安全检查仪的散热效果将变得更差,这是因为散热、防水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很难同时兼顾二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地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防水式安全检查仪。
5.本公开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能够在多种环境、包括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
6.本公开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解决发热器件在工作状态下发热严重对检查仪性能造成影响的问题。
7.本公开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解决完全密封的防水结构所带来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8.为达到上述目的或目的之一,本公开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防水式安全检查仪,包括:
10.壳体;
11.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设置在壳体内;以及
12.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在壳体上,并且所述散热片的散热面朝向壳体外部,
13.所述壳体形成密闭腔室,并且所述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导热件被配置为将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散热片。
14.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散热片设置在开口中或上。
15.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片与开口的结合处设置有散热片密封圈。
16.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所述壳体被配置为通过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结合形成密闭腔室;
17.在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结合处设置有外壳密封圈。
18.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件与散热片直接接触,或者
19.导热介质设置在导热件与散热片之间。
20.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器件以面面接触的方式与导热件连接固定。
21.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件包括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发热器件,其中所述发热器件以面面接触的方式连接在支撑框架上;
22.所述导热件还包括从支撑框架上延伸的突起,所述突起与开口的位置相对应。
23.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口朝向发热器件。
24.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扇倾斜地设置在导热件上,使得风扇的轴流指向发热器件。
25.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器件为x光机,并且所述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置在导热件中、x光机的旁侧。
26.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在防护板与x光机之间或者在防护板与导热件之间形成通道,所述通道设置在x光机的背对风扇的出风口的一侧,以便在从风扇到x光机再到通道的路径上形成热对流。需要说明的是,在防护板与发热器件之间形成通道,防护板与导热件之间可以设置通道,形成热对流,然而本公开并不限于此,防护板也可与导热件接触,形成接触式热交换。
27.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所述x光机的外围设置有散热套。
28.根据本公开的安全检查仪,壳体形成密闭腔室,使得安全检查仪能够防水,能够在多种环境、包括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在防水式安全检查仪中设置了导热件,导热件与散热片直接地或间接地接触,导热件以面面接触的方式与发热器件连接,由此形成发热器件至导热件至散热片的热传导散热路径,此外,通过设置风扇、热交换通道,发热器件发出的热量还能通过热对流的方式散失,因此本公开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具有很高的散热效率,解决发热器件在工作状态下发热严重对检查仪性能造成影响的问题。虽然本公开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是完全密封的,但是通过散热效率的提高解决了完全密封的防水结构所带来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29.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示意图;
30.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散热路径;
31.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散热路径;
32.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散热路径;以及
33.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密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的实施例,其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35.检查仪中包含有各类电子元器件、子系统等,水汽、湿气对它们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检查仪中的x射线发生装置或其它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发热严重,温度过高也会直
接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
36.通常情况下,常规的便携式设备散热方式惯用的结构是在外壳上设有散热孔,内部热量通过散热孔散至外界环境,但这种开放式结构不能满足防水的要求,使用环境受限。为了保证检查仪可以正常工作,降低恶劣环境对其工作状态、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期望检查仪在使用过程中做到防水,这样,将检查仪的外壳系统设计成全封闭结构是一种考虑。然而,以这种方式,外壳完全封闭,虽说达到了防水效果,但设备工作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传导出去,对设备使用性能及安全性能等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37.根据本公开的总体构思,提供了一种防水式安全检查仪,包括:壳体;发热器件,所述发热器件设置在壳体内;以及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在壳体上,并且所述散热片的散热面朝向壳体外部,所述壳体形成密闭腔室,并且所述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导热件被配置为将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散热片。
38.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具体结构,所述防水式安全检查仪包括由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构成的壳体,通过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结合形成密闭腔室,在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结合处设置有外壳密封圈2。外壳密封圈被给予恰当的压缩量以保证安全检查仪装配后整机的密封性。其中,第一壳体部11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以面向第二壳体部12的一侧开口,第二壳体部12呈盖板形状。第一壳体部11上还设置有手柄13,用于便携地操持防水式安全检查仪。
39.在壳体内部主要设置有发热器件3和导热件4,导热件4一方面用于支撑或固定发热器件3,一方面作为热传导构件传递发热器件3产生的热量。这里,发热器件3可以为x光机,用于发射x射线,x射线可以通过第二壳体部12以对被检查物品进行照射,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其它必要部件,以实现检查功能,它们均可由已知的元件构成,本公开对此不进行展开描述。
40.参照附图2-4可以看出,x光机在形体上包括下部分和上部分,下部分呈大致长方体形状,上部分的体积小于上部分的体积,上部分外罩设有散热套31,散热套31用于对x光机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失,提高散热效率。导热件4包括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发热器件3,支撑框架包括位于下方的底板、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个侧板以及若干横梁,横粱连接在两个侧板之间,底板和两个侧板均形成平坦表面,而支撑框架的上方、前方和后方则为开放的区域。其中,所述发热器件3以面面接触的方式连接在支撑框架上,具体地,发热器件3或称x光机的下表面和侧面等均为平面,x光机的下表面与导热件4的支撑框架的底板直接接触,x光机的侧面与导热件4的支撑框架的侧板直接接触。
41.为进行散热,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壳体上设置有散热片5,所述散热片5的散热面朝向壳体外部,散热片为鳍片散热结构,这样散热片的鳍片指向壳体外部的方向,散热片的材质为热导率高的金属,如铜、铝等。此种结构散热面积大,大大提升散热效果。
42.在图1的实施例中,散热片5的安装方式如下:在壳体上设置有开口14,所述散热片5设置在开口14中或上。具体地,在第一壳体部11的两个侧面上开设两个开口14,开口14呈大致四边形,前述手柄13与至少一个开口14设置在第一壳体部11的相同的侧面上。有利地,所述第一壳体部11的侧面的壁具有一定的厚度,开口14完全穿通该壁,这样,当散热片5设置在开口中时,该壁能够充分支撑散热片,保证散热片的安装牢固性。密封槽设置在开口14或者设置在散热片5上,在所述散热片5与开口14的结合处设置有散热片密封圈7,散热片密
封圈7安装在密封槽中。与外壳密封圈类似,散热片密封圈被给予恰当的压缩量以保证安全检查仪装配后整机的密封性。
43.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第一壳体部11的侧面的壁的厚度与开口14的深度不同,开口14的深度可以大于第一壳体部11的侧面的壁的厚度,开口14的外平面与壳体的外表面齐平,但是在开口14的边缘形成朝向壳体内部突起的边沿,该边沿与壳体的内表面并不齐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增加第一壳体部壁厚的情况下,保证对散热片的充分支撑。
44.所述导热件4与散热片5以直接接触的方式或者在导热件4与散热片5之间设置导热介质8的方式实现导热件4与散热片5之间的热传导。在图1的实施例中,导热介质8设置在导热件4与散热片5之间。特别地,导热件4的支撑框架的左右两个侧板与第一壳体部11的两个侧面分别相对,所述导热件4还包括从支撑框架上延伸的突起41,所述突起41与开口14的位置相对应,突起41朝向开口14的方向延伸,突起41可以伸入开口14中。通过设置突起,有利于导热件4与散热片5或导热介质8之间的接触。
45.在图1的实施例中,散热片5的数量为两个,相应地,开口14的数量、突起41的数量、散热片密封圈7的数量和导热介质8的数量均为两个。替代地,散热片5的数量、开口14的数量、突起41的数量、散热片密封圈7的数量和导热介质8的数量可以分别为1个或者多于两个,以实现不同程度的散热效果。
46.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所述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还包括风扇6,所述风扇6的出风口朝向发热器件3,这与常规的风扇使用不同,在现有技术中,风扇的出风口都是背离发热器件的,以期带离发热器件所发出的热量,然而,在本公开中,风扇6的出风口朝向发热器件3,通过配合后面述及的通道,这种散热方式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可以直接形成流经发热器件的热对流,其散热效果相对于风扇的出风口背离发热器件的方式是特别优异的。
4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风扇6倾斜地设置在导热件4上并固定在导热件4上,使得风扇6的轴流指向发热器件3。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式安全检查仪还包括防护板15,所述防护板15设置在导热件4中、x光机的旁侧,防护板被构造为由水平板和竖直板构成,水平板与竖直板相互垂直,防护板由防护能力高的材质制成,如钨、铜等,防护板设置在x光机的头部的四周。有利地,在防护板15与x光机之间或者在防护板15与导热件4之间形成通道16,所述通道设置在x光机的背对风扇6的出风口的一侧,以便在从风扇6到x光机再到通道16的路径上形成热对流,如图4所示。
48.在本公开中,导热件作为将热量传导给散热片的中间介质使用,同时也是为发热器件提供安装平台的支撑结构,密封涉及外壳密封圈和散热片密封圈,它们为整圈的弹性材质密封圈。第一壳体部11、第二壳体部12、外壳密封圈2、散热片5、散热片密封圈7装配后形成完全密封的结构,发热器件3直接装配在导热件4上,二者为面面接触,导热件4与散热片5通过接触传导方式,将热量传至外界环境,可选地,导热介质8设在散热片5与导热件4接触的表面。风扇6出风口正对发热器件3的发热位置,在封闭腔体内形成热对流动力。
49.下面参照附图2-5说明本公开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散热方式和防水方式。
50.本公开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的散热通过两种方式完成,即接触热传导方式与热对流方式共同作用。
51.第一种散热方式:发热器件3安装在导热件4上,且二者为面面接触。导热件4的材质为热导率高的金属,如铜、铝,热量可直接通过热传导方式经作为框架使用的导热件4传
至散热片5,散热片5与导热件4接触的面上设有导热介质8,保证热量可传导至外界,参见图2。
52.第二种散热方式:风扇6出风口正对发热器件3的发热位置,使热量通过热交换通道传出,见图3-4。通过在导热件4的背侧开设开放结构,在密封的设备腔体内形成热对流,这样,其中一部分热量散至导热件4,通过热传导方式传导至散热片5,一部分热量通过热对流方式直接散至散热片5,最终交换至外界环境。
53.壳体的密封通过第一壳体部11、第二壳体部12、外壳密封圈2、散热片5、散热片密封圈7形成全封闭系统。散热片5为鳍片散热片结构,其散热面积大,能快速交换热量,且其可作为防水结构,在与第一壳体部11装配的表面设有密封槽,安装散热片密封圈7,保证密封,参见图5。
54.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壳体的尺寸可以介于如下范围内:长(235-300mm)*宽(240-400mm)*高(165-300mm);x光机的尺寸可以介于如下范围:长(100-140mm)*宽(80-100mm)*高(80-100mm);导热件的尺寸可以介于如下范围内:长(100-160mm)*宽(100-150mm)*高(90-130mm)。
55.根据本公开的安全检查仪,壳体形成密闭腔室,使得安全检查仪能够防水,能够在多种环境、包括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在防水式安全检查仪中设置了导热件,导热件与散热片直接地或间接地接触,导热件以面面接触的方式与发热器件连接,由此形成发热器件至导热件至散热片的热传导散热路径,此外,通过设置风扇、热交换通道,发热器件发出的热量还能通过热对流的方式散失,因此本公开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具有很高的散热效率,解决发热器件在工作状态下发热严重对检查仪性能造成影响的问题。虽然本公开的防水式安全检查仪是完全密封的,但是通过散热效率的提高解决了完全密封的防水结构所带来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本公开的安全检查仪可有效地将便携式检查仪内部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结构传导至外界,并且可以达到防水要求。
5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公开的适用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57.附图标记列表:
58.2 外壳密封圈
59.3 发热器件
60.4 导热件
61.5 散热片
62.6 风扇
63.7 散热片密封圈
64.8 导热介质
65.11 第一壳体部
66.12 第二壳体部
67.13 手柄
68.14 开口
69.15 防护板
70.16 通道
71.31 散热套
72.41 突起。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