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模拟自行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13:14: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机动车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拟自行车装置。


背景技术:

2.具有aeb(自动刹车系统)功能的智能网联车辆测试时,在前方遇有障碍物时需被其感知到并迅速做出动作,或避让、或刹车。在马路上障碍物多为行人、自行车、电动车、汽车等。在测试时需制作模拟物以代替行人、自行车、电动车、汽车等。模拟物大小、尺寸均与被模拟物大小、尺寸一致,模拟自行车便是众多模拟物中的一种。
3.现在无人驾驶测试时所采用的模拟自行车一般为泡沫型或不易解体型。如测试达标,即测试机动车未与模拟自行车相撞,则该模拟自行车仍可继续使用。而一旦发生两者相撞即测试机动车测试不达标,模拟自行车被损坏而无法继续使用。此种状况多有发生,测试机动车损坏或更换新的模拟自行车都会增加测试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模拟自行车装置,使得模拟自行车不易损坏,复用性高,能有效降低机动车测试成本。
5.具体地,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模拟自行车装置,包括:
6.模拟自行车,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模拟自行车包括核心支撑组件、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
7.所述核心支撑组件包括第一、第二连接头,第一至第三连接管及车辆本体,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接插配合固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头和车辆本体接插配合固定,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头和车辆本体接插配合固定;
8.所述前轮组件包括前轮和前轮撑杆,所述前轮通过所述前轮撑杆固定到所述第一连接头上;
9.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后轮和后轮撑杆,所述后轮通过所述后轮撑杆固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头和车辆本体上;
10.自驱动平台车,能依照设定方向和速度移动;
11.在所述车辆本体的底部设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和所述自驱动平台车的顶部接插配合固定,所述自驱动平台车能带动所述模拟自行车移动。
1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驱动平台车包括设置在其顶部的连接块,在所述连接块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脚的底部与所述凹槽接插配合固定。
13.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脚位于所述模拟自行车的重心方向上。
1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轮包括前轮轮毂、前轮轮胎和前轮辐条,所述前轮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头卡扣配合固定,所述前轮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轮轮毂卡扣配合固定,前轮辐条的一端与所述前轮轮胎的内壁接插配合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前轮轮
毂接插配合固定。
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轮包括后轮轮毂、后轮轮胎和后轮辐条,所述后轮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头卡扣配合固定,所述后轮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轮毂及车辆本体的一端卡扣配合固定,后轮辐条的一端与所述后轮轮胎的内壁接插配合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轮毂接插配合固定。
1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拟自行车装置还包括后座撑杆和后座,所述后座撑杆呈折弯型,其一端与所述后轮撑杆卡扣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轮毂卡扣配合固定,所述后座设置在所述后座撑杆上。
1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拟自行车装置还包括把手撑杆和车把手,所述把手撑杆的底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头接插配合固定,在所述把手撑杆的顶部设有所述车把手。
1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拟自行车装置还包括座椅连接部,所述座椅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头的顶部。
1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轮轮胎和后轮轮胎均有内胎和外胎,所述内胎的外侧与所述外胎的内侧贴合固定,在所述内胎的内壁上设有接插孔,所述前轮辐条或后轮辐条的一端插入所述接插孔,使前轮辐条或后轮辐条的一端与内胎配合固定。
2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自驱动平台车的高度低于测试机动车的底盘离地面的高度。
2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模拟自行车装置,其中的模拟自行车的各部件通过接插或卡扣配合,在受外力冲击时,自然分体而不易损毁,使得模拟自行车复用性高,能有效降低机动车测试成本。
22.应当理解,本发明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23.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发明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发明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24.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自行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一。
26.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二。
2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8.模拟自行车装置
ꢀꢀꢀꢀꢀꢀꢀꢀꢀ
100
29.模拟自行车
ꢀꢀꢀꢀꢀꢀꢀꢀꢀꢀꢀꢀꢀ
101
30.核心支撑组件
ꢀꢀꢀꢀꢀꢀꢀꢀꢀꢀꢀ
102
31.前轮组件
ꢀꢀꢀꢀꢀꢀꢀꢀꢀꢀꢀꢀꢀꢀꢀ
103
32.后轮组件
ꢀꢀꢀꢀꢀꢀꢀꢀꢀꢀꢀꢀꢀꢀꢀ
104
33.第一连接头
ꢀꢀꢀꢀꢀꢀꢀꢀꢀꢀꢀꢀꢀ
105
34.第二连接头
ꢀꢀꢀꢀꢀꢀꢀꢀꢀꢀꢀꢀꢀ
106
35.第一连接管
ꢀꢀꢀꢀꢀꢀꢀꢀꢀꢀꢀꢀꢀ
107
36.第二连接管
ꢀꢀꢀꢀꢀꢀꢀꢀꢀꢀꢀꢀꢀ
108
37.第三连接管
ꢀꢀꢀꢀꢀꢀꢀꢀꢀꢀꢀꢀꢀ
109
38.车辆
ꢀꢀꢀꢀꢀꢀꢀꢀꢀꢀꢀꢀꢀꢀꢀꢀꢀꢀꢀ
110
39.前轮
ꢀꢀꢀꢀꢀꢀꢀꢀꢀꢀꢀꢀꢀꢀꢀꢀꢀꢀꢀ
111
40.前轮撑杆
ꢀꢀꢀꢀꢀꢀꢀꢀꢀꢀꢀꢀꢀꢀꢀ
112
41.后轮
ꢀꢀꢀꢀꢀꢀꢀꢀꢀꢀꢀꢀꢀꢀꢀꢀꢀꢀꢀ
113
42.后轮撑杆
ꢀꢀꢀꢀꢀꢀꢀꢀꢀꢀꢀꢀꢀꢀꢀ
114
43.支撑脚
ꢀꢀꢀꢀꢀꢀꢀꢀꢀꢀꢀꢀꢀꢀꢀꢀꢀ
115
44.自驱动平台车
ꢀꢀꢀꢀꢀꢀꢀꢀꢀꢀꢀ
116
45.连接块
ꢀꢀꢀꢀꢀꢀꢀꢀꢀꢀꢀꢀꢀꢀꢀꢀꢀ
117
46.前轮轮毂
ꢀꢀꢀꢀꢀꢀꢀꢀꢀꢀꢀꢀꢀꢀꢀ
118
47.前轮轮胎
ꢀꢀꢀꢀꢀꢀꢀꢀꢀꢀꢀꢀꢀꢀꢀ
119
48.前轮辐条
ꢀꢀꢀꢀꢀꢀꢀꢀꢀꢀꢀꢀꢀꢀꢀ
120
49.后轮轮毂
ꢀꢀꢀꢀꢀꢀꢀꢀꢀꢀꢀꢀꢀꢀꢀ
121
50.后轮轮胎
ꢀꢀꢀꢀꢀꢀꢀꢀꢀꢀꢀꢀꢀꢀꢀ
122
51.后轮辐条
ꢀꢀꢀꢀꢀꢀꢀꢀꢀꢀꢀꢀꢀꢀꢀ
123
52.后座撑杆
ꢀꢀꢀꢀꢀꢀꢀꢀꢀꢀꢀꢀꢀꢀꢀ
124
53.后座
ꢀꢀꢀꢀꢀꢀꢀꢀꢀꢀꢀꢀꢀꢀꢀꢀꢀꢀꢀ
125
54.把手撑杆
ꢀꢀꢀꢀꢀꢀꢀꢀꢀꢀꢀꢀꢀꢀꢀ
126
55.车把手
ꢀꢀꢀꢀꢀꢀꢀꢀꢀꢀꢀꢀꢀꢀꢀꢀꢀ
127
56.座椅连接部
ꢀꢀꢀꢀꢀꢀꢀꢀꢀꢀꢀꢀꢀ
128
具体实施方式
5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9.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0.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
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6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62.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3.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尽管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技术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技术。
64.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自行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模拟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适用于机动车碰撞测试用的一种模拟自行车装置100。模拟自行车装置100主要包括模拟自行车101和自驱动平台车116。
65.其中,模拟自行车101由柔性材料制成。模拟自行车101包括核心支撑组件102、前轮组件103和后轮组件104。
66.核心支撑组件102包括第一、第二连接头105、106,第一至第三连接管107~109及车辆本体110。第一连接管107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头105和第二连接头106接插配合固定。第二连接管10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头105和车辆本体110接插配合固定。第三连接管10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头106和车辆本体110接插配合固定。核心支撑组件102主要用于支撑模拟自行车101上的其它部件,包括前轮组件103及后轮组件104等。
67.前轮组件103包括前轮111和前轮撑杆112,前轮111通过前轮撑杆112固定到第一连接头105上。
68.后轮组件104包括后轮113和后轮撑杆114,后轮113通过后轮撑杆114固定到第二连接头106和车辆本体110上。
69.自驱动平台车116能依照设定方向和速度移动,以模拟自行车运动路线。自驱动平台车116可以自动控制或通过远程控制来执行设定路径移动。
70.在车辆本体110的底部设有支撑脚115。支撑脚115和自驱动平台车116的顶部接插配合固定,自驱动平台车116能带动模拟自行车101移动。
71.较佳地,自驱动平台车116包括设置在其顶部的连接块117。在连接块117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支撑脚115的底部与凹槽接插配合固定。更佳地,支撑脚115的底部与连接块117磁吸方式连接,使两者的连接结构更稳定,当受到外力影响时,又容易从连接处解散。
72.较佳地,支撑脚115位于模拟自行车101的重心方向上。在自驱动平台车116移动时,该种结构能保持模拟自行车101的重心平衡,使模拟自行车101能跟随自驱动平台车116平稳移动。
73.较佳地,前轮111包括前轮轮毂118、前轮轮胎119和前轮辐条120。前轮撑杆11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头105卡扣配合固定。前轮撑杆112的另一端与前轮轮毂118卡扣配合固定,前轮辐条120的一端与前轮轮胎119的内壁接插配合固定,另一端与前轮轮毂118接插配合固定。容易理解的,前轮轮毂118可以设置在前轮轮胎119的中心位置,多根前轮撑杆112用于连接前轮轮毂118和前轮轮胎119。前轮111通过前轮111支撑固定到第一连接头105上。卡扣配合方式能提供稳定连接,在受外力影响下,容易脱开分散。
74.较佳地,后轮113包括后轮轮毂121、后轮轮胎122和后轮辐条123。后轮撑杆114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头106卡扣配合固定。后轮撑杆114的另一端与后轮轮毂121及车辆本体110的一端卡扣配合固定。后轮辐条123的一端与后轮轮胎122的内壁接插配合固定,另一端与后轮轮毂121接插配合固定。同样的,后轮轮毂121可以设置在后轮轮胎122的中心位置,多根后轮撑杆114用于连接后轮轮毂121和后轮轮胎122。后轮113通过后轮113支撑固定到第二连接头106上。与前轮撑杆112的卡扣配合方式相同,能提供端部的稳定连接,在受外力影响下,容易脱开分散。
75.较佳地,模拟自行车装置100还包括后座撑杆124和后座125。后座撑杆124呈折弯型,后座撑杆124的一端与后轮撑杆114卡扣固定。后座撑杆124的另一端与后轮轮毂121卡扣配合固定。后座125设置在后座撑杆124上。
76.较佳地,模拟自行车装置100还包括把手撑杆126和车把手127。把手撑杆126的底部与第一连接头105接插配合固定。在把手撑杆126的顶部设有车把手127。
77.较佳地,模拟自行车装置100还包括座椅连接部128。座椅连接部128设置在第二连接头106的顶部。座椅连接部128用于安装自行车座椅(图未示)。
78.较佳地,前轮轮胎119和后轮轮胎122均有内胎和外胎。内胎的外侧与外胎的内侧贴合固定,在内胎的内壁上设有接插孔,前轮辐条120或后轮辐条123的一端插入接插孔,使前轮辐条120或后轮辐条123的一端与内胎配合固定。该种结构使得前轮111和后轮113与真实自行车的前后轮的整体形状更为接近。
79.较佳地,自驱动平台车116的高度低于测试机动车的底盘离地面的高度。在测试过程中,当测试机动车冲撞模拟自行车101后,能从自驱动平台车116上越过,而避免测试机动车和自驱动平台车116遭受损伤。
80.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模拟自行车装置100中的自驱动平台车116通过支撑脚115载着模拟自行车101沿一个方向低速移动。测试机动车依照测试要求以一定的车速朝向模拟自行车装置100行驶。测试机动车的移动方向与模拟自行车装置100的移动方向基本垂直。当测试机动车依靠自身雷达感知到前方障碍物(模拟自行车101),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制动
措施。当被测试机动车刹停在模拟自行车101前的距离符合要求时,即判断该测试机动车的这两个功能(雷达感知、刹车)符合标准(合格)。当不达标时,测试机动车将撞上模拟自行车101。由于本技术提供的模拟自行车装置100各部件基本采用接插配合或卡扣配合,且使用柔性材料制成。当模拟自行车装置100遭受测试机动车冲击时,各部件间的连接点皆可以自然散开解体,从而不会对测试机动车及模拟自行车装置100的自身造成损伤。例如,模拟自行车101与低速自驱动平台车116依靠支撑脚115接插配合连接,并利用磁吸方式连接。测试机动车撞上模拟自行车101时只需较小的冲撞力就能使模拟自行车101与自驱动平台车116分离,模拟自行车101的各部件被测试机动车碾压也不易损毁。在短时间内,通过接插或卡扣配合方式重新连接模拟自行车101的各部件,再通过支撑脚115将模拟自行车101接插到自驱动平台车116上,即可准备进入到下一次试验。
8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模拟自行车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82.1.模拟自行车均为柔性材料制成,受冲撞和碾压后柔性材料发生弹性形变,不易损坏,且能有效保护测试机动车;
83.2.模拟自行车装置中各部件的连接方式为接插配合或卡扣配合方式,当受到外力冲击时能方便从连接位置断开,使各部件分离;
84.3.便于快速组装,提升测试效率;
85.4.便于存储和运输;
86.5.有效降低机动车测试成本。
8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发明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