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4-27 10:04: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家庭中央空调因为内机为吊顶安装(又称风管机),具有安装美观、占地空间小的优势,市场销售份额不断增加。目前主流的风管机只具有一个出风口,无法实现制冷水平送风,制热下送风,用户舒适度体验较差。如cn104697044b提出两个出风口方案,但需要增加机组宽,且工程安装复杂,方案性价比低。另外,现有主流风管机结构大多出风和回风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既不美观也不节省安装成本。越来越多的用户提出送风和回风在一个方向上的产品需求。
3.由于现有技术中的风管机通常在壳体的多个面上开口,结构复杂,不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另外,现有主流风管机结构大多出风和回风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既不美观也不节省安装成本;由于回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吊顶下端导致用户无法有效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发明研究设计出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风管机存在壳体的多个面上开口,结构复杂,不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其包括风管机和吊顶,所述风管机设置在所述吊顶的内部,所述吊顶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侧面与墙壁相对且与天花板相接,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在水平方向和/或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6.所述风管机包括:机壳、风机、换热器、回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回风口能与所述第一风口连通以能从所述第一风口吸风,所述出风口能与所述第二风口连通以能将气流从所述第二风口排出,使得气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回风口进入所述机壳中,并经过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并从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吹出。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风口包括下回风口和后回风口,所述下回风口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下端,所述后回风口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与墙壁相对的一端,所述下回风口与所述吊顶的下端内部具有第一预设距离的间隔,所述后回风口与所述墙壁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的间隔,气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进入所述吊顶的内部,并依次到达所述机壳的下部和所述机壳的后部。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能从所述回风口吸风,所述第二换热器能从所述回风口吸风,在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能够制热,所述第二换热器能够制冷,并且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制冷后的空气与经过所
述第一换热器制热后的空气形成混风。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回风口包括下回风口和后回风口时,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下回风口相对,以能从所述下回风口吸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后回风口相对,以能从所述后回风口吸风。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器和出风风道,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出风风道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风机间隔预设距离,以能将所述风机吹出的风导入所述出风风道中,且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中,在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三换热器能够制热。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为贯流风叶;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出风风道的入口处;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之间通过连接部进行连接;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机壳之间具有预设间隙。
1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送风装置,还包括:
14.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管、第二管和第三管,所述第一管的一端能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通,所述第二管的一端能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或吸气端连通,所述第三管的一端也能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或排气端连通;
15.所述第一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的另一端连通后并与所述第三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上设置有所述室外换热器;
16.当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时,所述第一管上设置第三换热器和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管上设置第二换热器和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一换热器能够连接到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二管之间或连接到第二管上。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管上且与所述第三管连通的管段,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管上且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通的管段、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管上且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或吸气端连通的管段,所述第一支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支路上,形成相接端,所述第二支路包括被所述相接端分隔开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管相接,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二管相接,所述第一管段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管段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支路上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节流装置。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上设置有主节流阀,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四通阀a和四通阀b,所述四通阀a的四个端能分别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所述第二管、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所述四通阀b的四个端能分别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所述第三管、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
1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检测步骤,检测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和室内湿度;
20.判断步骤,根据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和所述室内湿度判断运行模式;
21.控制步骤,当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时,且当判断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热;当判断为制冷模式时,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当判断为除湿模式时,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换热器制热,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
进行制冷,同时控制所述第三换热器制热。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三节流装置,且需要运行在制热模式下时:
23.且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2<t<t1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关闭,控制所述第三节流装置打开,仅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制热;
24.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3<t<t2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关闭,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打开,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制热;
25.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4<t<t3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或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打开,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共同制热;
26.其中t1、t2、t3和t4均为常数,并有t4<t3<t2<t1。
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三节流装置,且需要运行在制冷模式下时:
28.且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5<t<t6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和所述第二控制阀均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均关闭,控制所述第三节流装置打开,仅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制冷;
29.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6≤t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关闭,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打开,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共同制冷。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三节流装置,且需要运行在除湿模式下时:
31.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均打开,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制冷,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制热,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制热。
3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3.1.本发明通过将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均设置在吊顶的侧面,使得第一风口与风管机的机壳的回风口连通以进行回风,第二风口与风管机的机壳的出风口连通以进行出风,能够有效地实现前出风和前回风,使得分布式送风装置的进风仅从吊顶的第一风口进风,出风仅从吊顶的第二风口出风,不用在多个面上开口,使得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并且不用在吊顶下方开口,降低加工难度,更加隐蔽,用户吊顶下端无开口,既美观又节省安装成本,不影响客户装修风格。可以很好地利用机组下方的空间,由于不采用下回风和下出风,能够增加下部换热器,从而增大换热面积。
34.2.本发明通过控制三组换热器的换热状态实现舒适除湿,包括除湿制热换热器一和除湿制冷换热器二,除湿调温换热器三为微通道换热器,能够根据实时温度和湿度对除湿模式下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提高除湿舒适度。由于采用了三管制冷媒流动系统,且除湿调温换热器三属于微通道换热器,机组采用三管制冷媒流动系统,可实现换热器一和二并联或换热器一和除湿调温元件(第三换热器)并联,除湿模式下,接入系统,始终处于制热模
式,相对于传统除湿模式,不会产生凝露(由于换热器三),且相较于传统翅片换热器换热效率提高30%和减少风阻10%(微通道换热器的设置),实现冬季更高温度的除湿。换热器一的设置能够在除湿模式下实现热冷混风,提高除湿模式时室内出风的舒适性。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能够根据工况的不同进行调节,提高能效。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发明的分布式送风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发明的分布式送风装置的吊顶回风和出风轴侧图;
37.图3为本发明的风管机的内部剖面示意图;
38.图4为本发明的搭配三管制外机制热模式的系统图;
39.图5为本发明的搭配三管制外机制冷模式的系统图;
40.图6为本发明的搭配三管制外机除湿模式的系统图;
41.图7为本发明的制冷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控制逻辑图;
42.图8为本发明的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控制逻辑图;
43.图9为本发明的制冷系统在除湿模式下的控制逻辑图。
44.附图标记表示为:
45.1、机壳;2、风机;3、换热器;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3、第三换热器;4、回风口;41、下回风口;42、后回风口;5、出风口;6、出风风道;7、风管机;8、吊顶;81、第一风口;82、第二风口;9、连接部;10、压缩机;11、室外换热器;101、第一管;102、第二管;103、第三管;104、第一支路;105、第二支路;105a、第一管段;105b、第二管段;12、第一节流装置;13、第二节流装置;14、第三节流装置;15、第一控制阀;16、第二控制阀;17、主节流阀;18、四通阀a;19、四通阀b;20、油分;21、气分。
具体实施方式
46.如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其包括风管机7和吊顶8,所述风管机7设置在所述吊顶8的内部,所述吊顶8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风口81和第二风口82,所述侧面与墙壁相对且与天花板相接,所述第一风口81与所述第二风口82在水平方向和/或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47.所述风管机包括:机壳1、风机2、换热器3、回风口4和出风口5,所述回风口4能与所述第一风口81连通以能从所述第一风口81吸风,所述出风口5能与所述第二风口82连通以能将气流从所述第二风口82排出,使得气流依次通过所述第一风口81和所述回风口4进入所述机壳1中,并经过所述换热器3和所述风机2并从所述出风口5和所述第二风口82吹出。
48.本发明通过将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均设置在吊顶的侧面,使得第一风口与风管机的机壳的回风口连通以进行回风,第二风口与风管机的机壳的出风口连通以进行出风,能够有效地实现前出风和前回风,使得分布式送风装置的进风仅从吊顶的第一风口进风,出风仅从吊顶的第二风口出风,不用在多个面上开口,使得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和拆卸维护;并且不用在吊顶下方开口,降低加工难度,更加隐蔽,用户吊顶下端无开口,既美观又节省安装成本,不影响客户装修风格。可以很好地利用机组下方的空间,由于不采用下回风和下出风,能够增加下部换热器,从而增大换热面积。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风口4包括下回风口41和后回风口42,所述下回风口41设置在所述机壳1的下端,所述后回风口42设置在所述机壳1的与墙壁相对的一端,所述下回风口41与所述吊顶8的下端内部具有第一预设距离的间隔,所述后回风口42与所述墙壁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的间隔,气流通过所述第一风口81进入所述吊顶8的内部,并依次到达所述机壳1的下部和所述机壳1的后部。这是本发明的回风口的优选结构形式,即从吊顶的第一风口进入吊顶内部的气流能够通过下回风口进入风管机内部,还能够通过后回风口进入风管机的内部,从而有效增大回风面积,提高回风量。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3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所述第一换热器31能从所述回风口4吸风,所述第二换热器32能从所述回风口4吸风,在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一换热器31能够制热,所述第二换热器32能够制冷,并且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32制冷后的空气与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31制热后的空气形成混风。这是本发明的换热器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且除湿模式下第一换热器能够进行制热能够将冷却后的空气加热,第二换热器能够进行制冷以除去水分,从而实现混风,提高吹入室内的除湿后的气体的温度舒适性。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回风口4包括下回风口41和后回风口42时,所述第一换热器31与所述下回风口41相对,以能从所述下回风口41吸风,所述第二换热器32与所述后回风口42相对,以能从所述后回风口42吸风。这是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换热器与下回风口和后回风口之间的优选关系,即第一换热器位于风管机的下部以与下回风口相对从下回风口中吸入空气,第二换热器位于风管机的后部与后回风口相对以从后回风口中吸入空气,从而形成两个换热器从不同的回风口进风,提高制冷和制热模式下的换热量,提高舒适性;并且除湿模式下气流经过第二换热器冷却后再与第一换热器加热后的空气进行混合,以有效提高空气的舒适度,并且有效的除湿。
52.如图2所示,为机组采用吊顶回风的气流分布示意图。优选的,机组通过出风口以外的部分格栅进行回风,工程安装的格栅面积大于出口风面积。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3还包括第三换热器33和出风风道6,所述风机2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出风风道6一端与所述出风口5连通、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风机2间隔预设距离,以能将所述风机2吹出的风导入所述出风风道6中,且所述第三换热器33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6中,在除湿模式下,所述第三换热器33能够制热。本发明还通过第三换热器的设置,并且将其设置在出风风道中,能够将经过第一和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经过第三换热器进行制热作用,从而实现对除湿空气的调温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吹入室内的空气的温度舒适性。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2为贯流风叶;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33设置于所述出风风道6的入口处;和/或,所述第三换热器33为微通道换热器。本发明通过控制三组换热器的换热状态实现舒适除湿,包括除湿制热换热器一和除湿制冷换热器二,除湿调温换热器三为微通道换热器,能够根据实时温度和湿度对除湿模式下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提高除湿舒适度。由于采用了三管制冷媒流动系统,且除湿调温换热器三属于微通道换热器,相较于传统翅片换热器换热效率提高30%和减少风阻10%(微通道换热器的设置),实现冬季更高温度的除湿。换热器一的设置能够在除湿模式下实现热冷混风,提高除湿模式时室内出风的舒适性。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能够根据工况的不同进行调节,提高能效。
55.优选的,机组采用贯流风叶,且沿气流风向上,风叶在两组换热器前方,调温换热器三位于风口处扁平管微通道换热器,相较于传统翅片换热器通风性好,换热效率高。如图2所示,三组换热器排列可按此设计,相较于离心风叶,三组换热器位于同侧排列,势必除湿模式下不同模式的换热器会相互影响换热效率,且通风性不好,易产生噪音(位于风机出风前侧,三组换热器必有沿吹风方向重叠区域,风阻叠加增大,会产生严重的噪音问题)。
56.第三换热器位于风机下游充分利用风管机空间,制热和除湿模式下都处于制热模式,所以不会产生凝露,因此可放于前方;微通道换热器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可以降低风阻,这样也有利于减小噪音。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5与所述第二风口82之间通过连接部9进行连接;所述第一风口81与所述机壳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本发明通过出风口与第二风口之间的连接部能够有效保证出风口吹出的风能够直接通过第二风口吹出,而不会进入吊顶内部防止于回风进行混合,而第一风口与机壳内存在的预设间隙能够使得回风进入吊顶内部,提高回风面积,从而通过下回风口和后回风口进入风管机内部,提高换热量。
58.优选的,机组水平出风口与吊顶之间通过柔性材料(如帆布)实现密闭连接。
59.优选的,机组下回风口与机组底部有一定间隙,保证下回风口可靠。间隙大于15mm。
60.如图4-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送风装置,还包括:
61.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11、第一管101、第二管102和第三管103,所述第一管101的一端能与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端连通,所述第二管102的一端能与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端或吸气端连通,所述第三管103的一端也能与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或排气端连通;
62.所述第一管1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102的另一端连通后并与所述第三管103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103上设置有所述室外换热器11;
63.当所述换热器3包括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换热器33时,所述第一管101上设置第三换热器33和第一节流装置12,所述第二管102上设置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节流装置14,所述第一换热器31能够连接到所述第一管101与所述第二管102之间或连接到第二管102上。
64.本发明采用了三管制冷媒流动系统,且除湿调温换热器三属于微通道换热器,机组采用三管制冷媒流动系统,可实现换热器一和二并联或换热器一和除湿调温元件(第三换热器)并联,除湿模式下,接入系统,始终处于制热模式,相对于传统除湿模式,不会产生凝露(由于换热器三),且相较于传统翅片换热器换热效率提高30%和减少风阻10%,实现冬季更高温度的除湿。
6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支路104和第二支路105,所述第一支路104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管102上且与所述第三管103连通的管段,所述第二支路105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管101上且与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端连通的管段、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管102上且与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端或吸气端连通的管段,所述第一支路104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支路105上,形成相接端,所述第二支路105包括被所述相接端分隔开的第一管段105a和第二管段105b,所述第一管段105a与所述第一管101相接,所述第二管段105b与所述第二管102相接,所述第一管段105a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5,所述第二管段105b上设置有第二控
制阀16,所述第一支路104上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节流装置13。这是本发明的第一换热器的优选设置形式,通过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能够有效使得第一换热器能够根据运行模式被连接到第一管和第二管之间,以及被连接到第二管上,与第二换热器进行并联,从而有效地实现制冷模式两种不同模式的控制,制热模式三种不同模式的控制,以及除湿模式下除湿调温的有效控制,提高除湿室内舒适度,防止室内温度过低。
6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103上设置有主节流阀17,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四通阀a18和四通阀b19,所述四通阀a18的四个端能分别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端、所述第二管102、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所述四通阀b19的四个端能分别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0的排气端、所述第三管103、所述压缩机10的吸气端和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这是本发明的制冷系统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通过主节流阀能够实现室内机与室外机之间的节流降压作用,四通阀a和四通阀b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实现三管制与压缩机、室内多个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有效连接,从而满足室内制冷模式的多种控制形式、室内制热模式的多种控制形式以及室内除湿模式的控制。
67.如图7-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步骤,检测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和室内湿度;
68.判断步骤,根据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和所述室内湿度判断运行模式;
69.控制步骤,当所述换热器3包括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换热器33时,且当判断为制热模式时,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换热器31、所述第二换热器32和所述第三换热器33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热;当判断为制冷模式时,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2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制冷;当判断为除湿模式时,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换热器31制热,控制所述第二换热器32进行制冷,同时控制所述第三换热器33制热。
70.本发明通过控制三组换热器的换热状态实现舒适除湿,包括除湿制热换热器一和除湿制冷换热器二,除湿调温换热器三为微通道换热器,能够根据实时温度和湿度对除湿模式下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提高除湿舒适度。由于采用了三管制冷媒流动系统,且除湿调温换热器三属于微通道换热器,机组采用三管制冷媒流动系统,可实现换热器一和二并联或换热器一和除湿调温元件(第三换热器)并联,除湿模式下,接入系统,始终处于制热模式,相对于传统除湿模式,不会产生凝露(由于换热器三),且相较于传统翅片换热器换热效率提高30%和减少风阻10%(微通道换热器的设置),实现冬季更高温度的除湿。换热器一的设置能够在除湿模式下实现热冷混风,提高除湿模式时室内出风的舒适性。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能够根据工况的不同进行调节,提高能效。
7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15、第二控制阀16、第一节流装置12、第二节流装置13和第三节流装置14,且需要运行在制热模式下时:
72.且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2<t<t1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15和所述第二控制阀16均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2关闭,控制所述第三节流装置14打开,仅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32制热;
73.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3<t<t2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15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16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2关闭,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3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14打开,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2制热;
74.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4<t<t3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15关闭或打开,控
制所述第二控制阀16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2打开,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3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14打开,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31、所述第二换热器32和所述第三换热器33共同制热;
75.其中t1、t2、t3和t4均为常数,并有t4<t3<t2<t1。
76.这是本发明的三管制制冷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三种不同的控制形式,如图4所示,换热器三若接入系统始终保持制热,位于风口处不会有冷凝水出现。制热模式下,电磁阀b(第二控制阀16)保持接通,换热器一和换热器二并联接入系统,提高制热效率可将第一节流装置12接通,三组换热器并联接入系统;以提高制热强度,从而根据室内温度的大小不同而选择采用一个换热器、二个换热器以及三个换热器进行制热,以提高室内制热舒适性。
7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15、第二控制阀16、第一节流装置12、第二节流装置13和第三节流装置14,且需要运行在制冷模式下时:
78.且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5<t<t6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15关闭和所述第二控制阀16均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2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3均关闭,控制所述第三节流装置14打开,仅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32制冷;
79.当所述室内温度t位于范围t6≤t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15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16打开,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2关闭,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3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14打开,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2共同制冷。
80.这是本发明的三管制制冷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二种不同的控制形式,如图5所示,制冷模式下,电磁阀a(第一控制阀15)和第一节流装置12(即ex1)保持关闭,第三换热器不参与换热,电磁阀b(第二控制阀16)控制换热器一是否接入系统,从而根据室内温度的大小不同而选择采用一个换热器、二个换热器以及三个换热器进行制冷,以提高室内制冷舒适性。
8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包括第一控制阀15、第二控制阀16、第一节流装置12、第二节流装置13和第三节流装置14,且需要运行在除湿模式下时:
82.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15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16关闭,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2、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3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14均打开,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32制冷,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31制热,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33制热。
83.这是本发明的三管制制冷系统在除湿模式下的控制形式,如图6所示,除湿模式下,电磁阀a(第一控制阀15)接通、电磁阀b(第二控制阀16)关闭,第一节流装置12(即ex1)打开,第三换热器参与换热,换热器一处于制热模式,换热器二处于制冷模式,在风叶后方完成混风,通过第三节流装置14调节除湿强度,实现混风后的温度恒定,换热器三制热,进一步调节升高恒定温度,三个换热器共同实现舒适除湿。
84.如上新型风管机可实现整体正面出风和回风,符合人体舒适性体验,具有外观美观、实用性强等优势。
8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