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动式增氧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21:05: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增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养殖池的可动式增氧设备。


背景技术:

2.为增加养殖池中的氧气浓度,传统的方式是,在养殖池之角落或中央处水面上定点设置双叶水车或圆形水车等增氧设备进行增氧,由于增氧设备为定点设置,只有靠近增氧设备的水域才有增氧效果,会导致养殖池特别是面积较大的养殖池中氧气浓度的分布不均衡,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使得养殖池的整体氧气不足,若要提升增氧效果,要么不断变动增氧设备的位置,操作繁琐且不方便,要么设置多台增氧设备一齐运作,能耗大且性价比低。
3.市场上也采用移动增氧的方式,如中国专利cn85200914u、cn2039504u、cn2072324u、cn2039902u、cn87213445u就公开了这类方案,但这些方案存在移动方向不易控制,盲目性大,动力系统结构复杂,易污染水面等缺陷,也有如中国专利cn87211114u公开的绳索式绕行方案,但该方案易受干扰,绳索易缠绕,难以实现规范作业,还有如中国专利cn2106497u公开的漂浮式移动方案,但该方案的稳定性不佳,倾覆风险较大,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技术的发明人于2014年申请了一种可移动增氧设备(cn104509480b),但该方案的增氧方式和上述专利一样,都局限在由水面向水下增氧的范围内,虽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解决或部分解决养殖池中的氧气浓度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由于气体分子的上浮特性,这些方案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池在竖直方向上氧气浓度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对于习惯生活在深层或较深层水域的养殖物来说,仍然处于缺氧状态,增氧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增氧效果好、稳定性好、易于控制、适于规范作业、能耗低、运行流畅的可动式增氧设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可动式增氧设备,包括:立柱,插设于养殖池池底;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段、漂浮段及调节段,该连接段与该立柱连接并可绕该立柱转动,该漂浮段浮于水面,该调节段的两端部与该连接段和该漂浮段枢轴连接,该调节段随水位升降调整该漂浮段的位置;漂浮式增氧组件,包括增氧机,该增氧机设于该漂浮段远离该连接段的端部;其中,还包括具有转动件、复数搅动件以及气泵的沉底式增氧组件,该转动件与该立柱连接并可绕该立柱转动,该转动件靠近该池底设置,该搅动件与该转动件相连接,该搅动件上设有复数通孔,该通孔通过设于该搅动件、该转动件以及该立柱上的气道与水面上方的空气连通,该气泵用于向该气道泵气。
6.优选地,该转动件具有枢接孔,该枢接孔可转动地套设于该立柱,该立柱内部具有第一中空腔体,该搅动件内部具有第二中空腔体,该枢接孔连通该第一中空腔体和该第二
中空腔体,形成该气道。
7.优选地,该气泵连接于该立柱并位于水面上方。
8.进一步优选地,该连接段绕该立柱转动时带动该气泵泵气。
9.优选地,该转动件包括无轴马达。
10.优选地,该搅动件呈片状并沿该枢接孔的轴心线均布,该搅动件与该轴心线之间的角度可调。
11.优选地,其还包括转动马达,该转动马达连接于该立柱并位于水面上方,该转动马达用于带动该连接段和/或该气泵转动。
12.优选地,该漂浮段的底部设有浮体以及复数扰流板,该扰流板与该漂浮段之间角度可调。
13.优选地,该漂浮段的两端连接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段,这两段延伸段之间连接有发光装置。
14.优选地,该漂浮段靠近该增氧机的端部连接有导水结构,该导水结构包括集水槽和导水管,该集水槽用于收集该增氧机溅起的水花,并藉由该导水管排到养殖池内。
1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提供的可动式增氧设备,包括:立柱、连接组件、漂浮式增氧组件和沉底式增氧组件,立柱插设于养殖池池底,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段、漂浮段及调节段,连接段与立柱连接并可绕立柱转动,漂浮段浮于水面,调节段的两端部与连接段和漂浮段枢轴连接,调节段随水位升降调整漂浮段的位置,漂浮式增氧组件包括增氧机,增氧机设于漂浮段远离连接段的端部,通过使沉底式增氧组件包括转动件、复数搅动件以及气泵,使转动件与立柱连接并可绕立柱转动,使转动件靠近池底设置,使搅动件与转动件相连接,在搅动件上开设复数通孔,使通孔通过设于搅动件、转动件以及立柱上的气道与水面上方的空气连通,并利用气泵向气道泵气,既能够从水面向下增氧,又能够从池底向上增氧,再配合增氧机及搅动件的转动,能够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衡养殖池的氧气浓度,增氧效果好,稳定性好、易于控制、适于规范作业,单台设备即可适应较大面积的养殖池,能耗低、运行流畅。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运转俯视图。
18.图3是图1中转动件及搅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19.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其中:10.立柱;20.连接组件;21.连接段;22.漂浮段;221.浮体;222.扰流板;223.延伸段;224.发光装置;23.调节段;30.漂浮式增氧组件;31.增氧机;321.集水槽;322.导水管;40.沉底式增氧组件;41.转动件;411.枢接孔;42.搅动件;421.通孔;43.气泵;50.转动马达;60.养殖池。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2.本发明中描述的竖直方向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23.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可动式增氧设备,包括:立柱10、连接组件20、漂浮式增氧组件30和沉底式增氧组件40,其中,立柱10的下端部插设于养殖池60池底,插设深度根据池底软硬情况设定,一般在0.5米至1米,立柱10的上端部露出于水面;连接组件20包括连接段21、漂浮段22及调节段23,连接段21与立柱10的上端部相连接并可绕立柱10转动,漂浮段22浮于水面,调节段23的两端部分别与连接段21和漂浮段22枢轴连接,以便跟随水位升降调整漂浮段22的位置;漂浮式增氧组件30包括增氧机31,增氧机31设于漂浮段22远离连接段21的端部,增氧机31为传统水车或圆形水车,在本实施例中,增氧机31为圆形水车;沉底式增氧组件40包括转动件41、复数搅动件42以及气泵43,转动件41与立柱10的下端部相连接并可绕立柱10转动,转动件41靠近养殖池60池底设置,具体地,转动件41为无轴马达,转动件41具有枢接孔411,枢接孔411可转动地套设于立柱10,搅动件42与转动件41相连接,搅动件42上设有复数通孔421,通孔421通过设于搅动件42、转动件41以及立柱10上的气道与水面上方的空气连通,具体地,立柱10内部具有第一中空腔体,搅动件42呈片状并沿枢接孔411的轴心线均布,搅动件42与枢接孔411的轴心线之间的角度可调,搅动件42内部具有第二中空腔体,枢接孔411连通第一中空腔体和第二中空腔体,形成两端部分别与通孔421和水面上方空气相连通的气道,气泵43连接于立柱10的上端部并位于水面上方,气泵43用于向第一中空腔体泵气。
24.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利用增氧机31运转时产生的水流带动连接组件20绕立柱10旋转,使增氧机31及连接组件20产生圆周作动,从而实现从水面向下增氧的技术效果,还能利用气泵43向第一中空腔体泵入空气,依次通过枢轴孔411、第二中空腔体、通孔421后泵出,再配合转动件41绕立柱10的转动,实现从池底向上增氧的技术效果,能够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衡养殖池60的氧气浓度,增氧效果好,还能通过调整搅动件42与枢接孔411轴心线之间的角度,使得转动件41带动搅动件42转动时,能够驱使立柱10插紧在养殖池60的池底,从而进一步提升稳定性,使得该可动式增氧设备稳定性好、易于控制、适于规范作业,单台设备即可适应较大面积的养殖池,能耗低、运行流畅。
25.气泵43的驱动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如通过风力驱动、通过马达驱动等,在连接组件20的转动速度较快时,也可以由连接段21绕立柱10的转动带动,实现气泵43的泵气。
26.在本实施例中,漂浮段22的底部设有浮体221(如浮球或浮筒),以使漂浮段22顺利地浮于水面,漂浮段22的底部还设有复数扰流板222,扰流板222与该漂浮段22之间角度可调,以便通过扰流板222增加水阻,从而控制增氧机31及连接组件20圆周运动的速度。
27.为进一步控制增氧机31及连接组件20圆周运动的速度,该可动式增氧设备还包括用于带动连接段21转动的转动马达50,转动马达60连接于立柱10上端并位于水面上方,若该增氧机31运转时产生的推力不足以带动连接组件20相对立柱10旋转,可启动转动马达50带动连接组件20旋转。
28.在本实施例中,漂浮段22的两端连接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段223,为减小水阻,延伸段223为缆绳,这两段延伸段223之间连接有发光装置224,发光装置224以led光源为最佳,藉由该发光装置224发光可使养殖池60内的藻类在夜间亦可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增氧。
29.在本实施例中,漂浮段22靠近增氧机31的端部连接有导水结构,该导水结构包括集水槽321和导水管322,集水槽321用于收集增氧机31溅起的水花,并藉由导水管322排到
养殖池60内,以便利用水花将更多氧气带入水中,实现增氧。
30.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