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13:18: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构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


背景技术:

2.电力用户端是指使用电力的用户,用户端有多种类型,如居民用电的用户、工厂企业用电的用户、室外施工现场用电的用户等,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配置市电向各用户供电,市电电压有220v、380v等多种等级,根据用户的种类和使用电力情况不同,则需要给用户配置不同电压的电力。但是,对于一些室外施工用户和工厂企业用户来说,如加工设备运行、施工机械运行、电动工具运行等用电,通过市电供电,用电量较大,不能节省电能。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电力的发展,而且新能源为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考虑到节约市电电能,因此,有必要研究出一种能够根据不同用电环境或情况、选择使用市电或新能源电力进行供电的一种电力系统,在节省市电电能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用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力用户端不能根据用电环境或情况,合理选择使用市电或新能源电力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包括新能源供电装置、底座和供电切换装置,新能源供电装置用于向用户端提供新能源电力;底座用于连接在墙体或地面上,所述底座一端设有多个供电端、另一端设有用电端,用电端用于与用户用电设备电性连接,多个所述供电端分别用于电性连接市电电能输出端和所述新能源电能输出端;供电切换装置设于所述底座上,具有可与不同所述供电端导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用电端导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导电连接,所述供电切换装置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在多个所述供电端之间切换连接,以向所述第二连接部输出市电电力或新能源电力。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新能源供电装置包括光伏供电装置,所述光伏供电装置可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光伏供电装置的电能输出端与一个所述供电端电性连接,并可向用户端供电,所述光伏供电装置具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用于储存和输出电能。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供电切换装置切换动作的控制系统、设于用电端与用户端之间的电力监测仪,所述电力监测仪用于监测用户端用电参数,所述电力监测仪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供电切换装置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上预设有使用市电供电的阈值范围和使用新能源供电的阈值范围,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电力监测仪监测到的用电参数,判断分析用电参数在市电供电阈值范围内或在新能源供电阈值范围内,以用于控制所述供电切换装置运行,进而为用户端提供不同供电方式。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
系统无线通讯连接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用于与所述控制系统同步控制所述供电切换装置运行,所述移动终端上具有显示屏,在所述显示屏上可实时观察所述电力监测仪监测到的用户端用电参数。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还包括用于在地面上移动的移动车,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移动车上端,所述移动车上也设置有所述光伏供电装置,所述光伏供电装置与所述移动车的驱动部电性连接并供电,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移动车移动,所述移动车上设有用于遮盖所述底座的折叠式遮阳蓬。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车上端设有旋转平台,在所述旋转平台上端设有升降组件,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升降组件上端,所述底座借助所述旋转平台可在水平面内周向旋转、借助所述升降组件可在竖向上升降调节,以使所述光伏供电装置以多种姿态吸收太阳能,所述旋转平台和所述升降组件均受控于所述控制系统。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切换装置包括第一滑轨、第一滑板和第一驱动组件,第一滑轨固设于所述底座上,长度方向沿多个所述供电端的连线方向;第一滑板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滑板上端和下端,所述第一连接部靠近所述供电端,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用电端;第一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底座上,驱动端穿过所述第一滑轨并与所述第一滑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板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不同所述供电端电性连接。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用电端与用户端之间的用电切换装置,所述用电切换装置上端和下端均并排设有多个分线端,两端的分线端上下一一对应,上端的多个分线端均通过接线盒电性连接所述用电端,下端的多个分线端用于与用户端的不同用电设备电性连接,所述用电切换装置用于连接或断开上端分线端和与其对应的下端分线端。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电切换装置包括座体、第二滑轨、第二滑板、两个连接杆、多个弹簧、两个接线杆和第二驱动组件,多个所述分线端均连接在所述座体上端和下端;第二滑轨固设于所述座体中部且位于上端下端接线端之间,长度方向沿所述座体长度方向;第二滑板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沿所述座体长度方向滑动;两个连接杆均为导体,一端分别铰接在所述座体的上端和下端,所述连接杆可绕铰接端转动,两个连接杆分别连接所述座体上端分线端和下端分线端,两个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可相互接触,接触后可实现电力传输;多个弹簧均设于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座体之间,用于向远离所述座体方向弹性推顶所述连接杆转动,被所述弹簧推顶的两个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不接触;两个接线杆均沿所述连接杆转动方向可伸缩的设于所述第二滑板上,所述接线杆借助所述第二滑板的顺向和逆向滑动,其伸缩端可与所述连接杆自由端接触和分离,所述接线杆回缩后其伸缩端用于下压两个所述连接杆压缩所述弹簧并向靠近所述座体方向转动,以使两个连接杆自由端相互接触;所述接线杆伸长后释放所述连接杆,所述弹簧推顶所述连接杆复位,两个所述连接杆自由端分离,所述接线杆的伸缩受控于所述控制系统;所述座体具有中空腔室,第二驱动组件置于所述座体中空腔室内,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端穿过所述座体一侧和所述第二滑轨、并与所述第二滑板连接并驱动所述第二滑板滑动,以使所述座体上不同位置的上端分线端和下端分线端的连接或断开,进而控制用户不同用电设备用电。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两块相互可折叠和可相互锁紧的底板,
所述新能源供电装置设置在一块所述底板上,所述供电切换装置设置在另一块所述底板上,在所述底板的背面设有用于与墙体或地面连接的连接件,所述供电端和所述用电端分别设于所述底板两端。
14.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包括新能源供电装置、底座和供电切换装置,将底座连接在墙体或地面上,通过新能源供电装置和市电可为供电端供电,通过供电切换装置可以切换连接不同供电端与用户端,供电切换装置的切换动作可为电动或自动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力用户端不能根据用电环境或情况,合理选择使用市电或新能源电力的技术问题,具有可根据用电量和用电情况,合理切换使用,方便用户使用新能源供电或市电供电,节省市电用电,不会影响用户用电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供电切换装置主视图;
1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左视图;
19.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用电切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图6中的a处放大图;
23.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的用电切换装置侧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新能源供电装置;2、底座;21、供电端;22、用电端;23、底板;24、连接件;25、合页;26、锁件;27、伸缩杆;3、供电切换装置;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3、第一滑轨;34、第一滑板;35、第一驱动组件;351、第一辊筒;352、第一驱动板;353、第一驱动块;354、电动推杆;36、滚轮;4、控制系统;5、电力监测仪;6、移动终端;7、移动车;71、旋转平台;72、升降组件;8、用电切换装置;81、分线端;82、接线盒;83、座体;84、第二滑轨;85、第二滑板;86、连接杆;87、弹簧;88、接线杆;89、第二驱动组件;891、第二辊筒;892、传送带;893、电机;894、第二驱动板;895、第二驱动块;896、拨杆;897、第三辊筒。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进行说明。所述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包括新能源供电装置1、底座2和供电切换装置3,新能源供电装置1用于向用户端提供新能源电力;底座2用于连接在墙体或地面上,底座2一端设有多个供电端21、另一端设有用电端22,用电端22用于与用户用电设备电性连接,多个供电端21分别用于电性连接市电电能输出端和新能源电能输出端;供电切换装置3设于底座2上,具有可与不同供电端21导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1、与用电端22导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导电连接,供电切换装置3用于使第一连接部31在多个供电端21之间切换连接,以向第二连接部32输出市电电力或新能源电力。
28.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包括新能源供电装置1、底座2和供电切换装置3,将底座2连接在墙体或地面上,通过新能源供电装置1和市电可为供电端21供电,通过供电切换装置3可以切换连接不同供电端21与用户端,供电切换装置3的切换动作可为电动或自动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力用户端不能根据用电环境或情况,合理选择使用市电或新能源电力的技术问题,具有可根据用电量和用电情况,合理切换使用,方便用户使用新能源供电或市电供电,节省市电用电,不会影响用户用电的技术效果。
29.根据现有能源供给情况,在夜间或不进行施工的场所,要减少使用市电和减少市电的浪费,因为市电都是火电厂发电产生的,通过新能源供电能够减少市电电能的使用量,在能使用新能源电力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用新能源电力。本发明是基于该发展思路而设计的,用户端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合理的选择用电供应端,可以减少市电的使用。另外在供电端21也可以与当地的风能供电装置的电能输出端、水利发电装置的电能输出端等实现连接,因为新能源所产生的电力是可以再生的,而火电厂产生的电力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作为用户端要合理使用火电电力和新能源电力。
30.具体的,上述的供电端21、用电端22均为设置在底座2上的一种端子或接线端口,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均为呈杆状的导体连接件,第二连接部32与用电端22之间通过线束导电连接。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新能源供电装置1包括光伏供电装置,光伏供电装置可设置在底座2上,光伏供电装置的电能输出端与一个供电端21电性连接,并可向用户端供电,光伏供电装置具有蓄电池,蓄电池用于储存和输出电能。新能源供电装置1不仅有光伏供电,还有其他的如水利供电、风能供电等形式,此时要根据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等综合考虑后,使蓄电池与水利供电和风能供电的电能输出端连接,当使用或连接不方便时,可只用光伏供电即可,因为光伏供电使用较灵活,可随着施工或用单位置的移动而移动,因此使用较为方便。通过供电切换装置3可以在光伏供电与市电供电之间切换使用,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使用。
32.具体的,蓄电池设置在底座2上,蓄电池的电能输出端设有逆变器,逆变器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并为用用端提供电能。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供电切换装置3切换动作的控制系统4、设于用电端22与用户端之间的电力监测仪5,电力监测仪5用于监测用户端用电参数,电力监测仪5与控制系统4电性连接,控制系统4与供电切换装置3电性连接,控制系统4上预设有使用市电供电的阈值范围和使用新能源供电的阈值范围,控制系统4根据电力监测仪5监测到的用电参数,判断分析用电参数在市电供电阈值范围内或在新能源供电阈值范围内,以用于控制供电切换装置3运行,进而为用户端提供不同供电方式。
34.具体的,控制系统4为一种包括有控制面板、plc控制器、控制电路和控制按钮等的一系列综合控制系统4,在本实施例中可直接选用现有技术产品,并可实现相应的功能。电力监测仪5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一种产品,可实现对电力使用参数的监测,还能够将监测结果传递到控制系统4上,在控制系统4上设置有能够接收电力监测仪5的监测数据的接收模块,便于实现用电参数的传递。在控制系统4上预设的市电供电的阈值范围和新能源供电的阈值范围,都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控制系统4还具有判断分析模块,可以对用电参数的各个数据是否在上述两者阈值范围内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可以决定供电切换装置3是否执行切换动作。通过设置控制系统4和电力监测仪5,实现了本发明的市电和新能源供电的自动化操作和自动控制,便于合理选择使用。如,电力监测仪5采集的用电参数是当前的用电量、用电电压等参数,当用电量很少是,此时可切换到使用新能源供电。
35.为了实现远程操作控制系统4,与控制系统4的操作能够同步,则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还包括与控制系统4无线通讯连接的移动终端6,移动终端6用于与控制系统4同步控制供电切换装置3运行,移动终端6上具有显示屏,在显示屏上可实时观察电力监测仪5监测到的用户端用电参数。通过设置移动终端6,可以起到与控制系统4的操作同步控制,人工不用接近操作控制系统4,在移动终端6上就可以操作,同时也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控制较方便。
36.具体的,移动终端6为一种遥控器或手机等,通过无线通讯单元实现两者的无线连接,连接较方便,其中无线通讯连接形式可为4g/3g/gprs等连接方式。
37.为了实现底座2可以移动,光伏供电装置也可以移动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还包括用于在地面上移动的移动车7,底座2可拆卸连接于移动车7上端,移动车7上也设置有光伏供电装置,光伏供电装置与移动车7的驱动部电性连接并供电,驱动部用于驱动移动车7移动,移动车7上设有用于遮盖底座2的折叠式遮阳蓬(在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移动车7,可以灵活移动底座2和光伏供电装置,当在雨季使用时,可使用折叠式遮阳蓬将底座2遮挡,当有阳光或太阳能时,可将折叠式遮阳蓬折叠起来,便于光伏供电装置很好的吸收太阳光能。
38.光伏供电装置设置在移动车7上和底座2上,便于吸收太阳光能,并为蓄电池充电。光伏供电装置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板,还包括连接在太阳能电池板上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控制器,控制器的电能输出端连接蓄电池,并将电能储存。
39.为了实现光伏供电装置可以很好的吸收太阳能,则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移动车7上端设有旋转平台71,在旋转平台71上端设有升降组件72,底座2设置在升降组件72上端,底座2借助旋转平台71可在水平面内周向旋转、借助升降组件72可在竖向上升降调节,以使光伏供电装置以多种姿态吸收太阳能,旋转平台71和升降组件72均受控于控
制系统4。通过操作控制系统4,就可以控制旋转平台71的旋转角度、控制升降组件72的升降高度等,进而可合理控制光伏供电装置吸收太阳能的高度或方向,从而可以很好的充分的吸收太阳能。
40.具体的,旋转平台71为一种可以周向旋转的电动旋转台,其旋转角度受控于控制系统4,升降组件72包括多个升降柱,可以通过控制系统4的控制,升降自如,调节底座2的高度等,调节方便,移动灵活。因为设置有多个升降柱,当位于一侧的多个升降柱的升降高度,相比于另一侧的升降高度较低时,则底座2就会向较低的一侧发生偏转,则光伏供电装置也向一侧翻转,则能够很好的吸收太阳光能。
4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供电切换装置3包括第一滑轨33、第一滑板34和第一驱动组件35,第一滑轨33固设于底座2上,长度方向沿多个供电端21的连线方向;第一滑板34滑动连接在第一滑轨33上,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分别设于第一滑板34上端和下端,第一连接部31靠近供电端21,第二连接部32靠近用电端22;第一驱动组件35设于底座2上,驱动端穿过第一滑轨33并与第一滑板34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滑板34在第一滑轨33上滑动,以使第一连接部31与不同供电端21电性连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35推顶第一滑板34,则可以实现第一连接部31与不同位置的供电端21实现连接,方便实现在市电供电与新能源供电之间切换。在第一化轨道的两端设有限位块,可以限位第一滑板34的滑动范围。在第一滑板34的底部设有四个滚轮36,可以辅助第一滑板34的滑动,滚轮36位于第一滑轨33的两侧,滚轮36可与底座2滚动接触。
42.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内部具有中空腔室,第一驱动组件35包括转动设于底座2中空腔室内部的多个第一辊筒351、滑动连接在多个第一辊筒351上的第一驱动板352、设置在第一驱动板352上且穿过底座2一侧和第一滑轨33的第一驱动块353以及连接在第一驱动板352一端用于推顶第一驱动板352滑动的电动推杆354,电动推杆354可伸缩且伸缩长度受控于控制系统4,电动推杆354用于推顶第一驱动板352在多个第一辊筒351上滑动,以调节第一滑板34在处于不同位置,并使第一连接部31与不同的供电端21电性连接。在第一滑轨33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长条形通孔,第一驱动块353呈块状且穿过该长条形通孔,并与第一滑板34连接。多个第一辊筒351提供了给第一驱动板352可以滑动或平移的支撑,电动推杆354的推顶长度较长,可满足使用,并且可以定长推顶伸缩。除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供电端21和用电端22为导体之外,其他均为绝缘体或绝缘材料制成。
43.在实现了市电供电与新能源供电之间可以切换供电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实现在用户端根据不同的用电设备,合理使用电力、控制各个用电设备的用电的通断,则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基于用户端的新能源电力构建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用电端22与用户端之间的用电切换装置8,用电切换装置8上端和下端均并排设有多个分线端81,两端的分线端81上下一一对应,上端的多个分线端81均通过接线盒82电性连接用电端22,下端的多个分线端81用于与用户端的不同用电设备电性连接,用电切换装置8用于连接或断开上端分线端81和与其对应的下端分线端81。通过使用用电切换装置8,可以实现对多个用电设备的供电的通断,同时也节省了电能,当其中一个或多个用电设备不使用时,可通过该装置将与该用电设备相对应的供电切断,避免了供电的损失和浪费。电力监测仪5设置在用电切换装置8的下游线路上。
44.具体的,该用电切换装置8的与上述控制系统4电性连接,可以通过控制系统4来控
制用电切换装置8的动作,控制灵活,使用方便。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用电切换装置8包括座体83、第二滑轨84、第二滑板85、两个连接杆86、多个弹簧87、两个接线杆88和第二驱动组件89,多个分线端81均连接在座体83上端和下端;第二滑轨84固设于座体83中部且位于上端下端接线端之间,长度方向沿座体83长度方向;第二滑板85滑动连接在第二滑轨84上,沿座体83长度方向滑动;两个连接杆86均为导体,一端分别铰接在座体83的上端和下端,连接杆86可绕铰接端转动,两个连接杆86分别连接座体83上端分线端81和下端分线端81,两个连接杆86的自由端可相互接触,接触后可实现电力传输;多个弹簧87均设于连接杆86与座体83之间,用于向远离座体83方向弹性推顶连接杆86转动,被弹簧87推顶的两个连接杆86的自由端不接触;两个接线杆88均沿连接杆86转动方向可伸缩的设于第二滑板85上,接线杆88借助第二滑板85的顺向和逆向滑动,其伸缩端可与连接杆86自由端接触和分离,接线杆88回缩后其伸缩端用于下压两个连接杆86压缩弹簧87并向靠近座体83方向转动,以使两个连接杆86自由端相互接触;接线杆88伸长后释放连接杆86,弹簧87推顶连接杆86复位,两个连接杆86自由端分离,接线杆88的伸缩受控于控制系统4;座体83具有中空腔室,第二驱动组件89置于座体83中空腔室内,第二驱动组件89驱动端穿过座体83一侧和第二滑轨84、并与第二滑板85连接并驱动第二滑板85滑动,以使座体83上不同位置的上端分线端81和下端分线端81的连接或断开,进而控制用户不同用电设备用电。在第二滑轨84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块,可限位第二滑板85的滑动范围。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组件89包括转动设于座体83中空腔室内部的两个第二辊筒891(两个辊筒分别设置在座体83的两端)、包绕在两个第二辊筒891上的传送带892、动力输出端与一个第二辊筒891动力连接的电机893、固定连接在传送带892上的第二驱动板894以及固定连接在第二驱动板894上且穿过座体83一侧和第二滑轨84的第二驱动块895,第二驱动块895与第二滑板85固定连接并驱动第二滑板85在第二滑轨84上滑动,电机893与控制系统4电性连接且可实现驱动第二滑板85移动至不同位置的分线端81上,实现上线分线端81和下端分线端81的连接,实现电力的传输。通过两个接线杆88的伸缩,在接线杆88的外端设有拨杆896,接线杆88回缩后,带动拨杆896移动,拨杆896拉动连接杆86转动,进而实现两个连接杆86的接触,实现电力的传输。反之,若接线杆88伸长,则连接杆86复位,两个连接杆86不接触,电力传输断开,继续是第二滑板85在第二滑轨84上顺向或逆向滑动,则可实现拨杆896与连接杆86的脱离,连接杆86回缩后,不与连接杆86接触,则第二滑板85又可以在第二滑轨84上自由滑动,以实现对不同位置的分线端81的连接或断开。
47.除两个连接杆86为导体之外,其他部件均为绝缘体或为绝缘材料制成或外部包裹有绝缘材料等,总之能实现绝缘的效果和作用。具体的,为了实现第二滑板85在第二滑轨84上顺畅滑动,减小相互之间摩擦力,则在第二滑轨84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辊筒897,第二滑板85在多个第三辊筒897上滑动。为了实现两个连接杆86的容易连接接触,电力的稳定传输,则在两个连接杆86的自由端均设有卡接部,两个卡接部能相互卡紧连接,连接后稳定性好,同时也容易相互分离。第二辊筒891的两端通过轴承件连接在座体83内壁上。两个连接杆86分别与上端分线端81和下端分线端81通过导线或电线导电连接。
48.为了减少占用空间,便于搬运移动本发明,则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8,底座2包括两块相互可折叠和可相互锁紧的底板23,新能源供电装置1设置在一块底板23
上,供电切换装置3设置在另一块底板23上,在底板23的背面设有用于与墙体或地面连接的连接件24,供电端21和用电端22分别设于底板23两端。两块底板23之间通过多个合页25铰接连接,另一端可通过锁件26相互锁紧固定,如一种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工具盒或工具箱的结构,结构简单,折叠方便,光伏供电装置容易搬运和运输。上述的连接件24可包括有多种形式,如挂钩等,便于实现与移动车7、墙体、地面等连接。锁件26可以手动搬开,并可打开两组底板23。
49.具体的,在两块底板23之间连接有伸缩杆27,该伸缩杆27可以伸缩,驱动两块相互贴合和张开,该伸缩杆27如现有技术中家用的床箱内部的液压拉杆的结构,其能够实现床板的上翻和下合,起到辅助推顶床板和拉紧床板的作用。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