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08:14: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设备。


背景技术:

2.热管循环效果受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的压力差影响,当压力差足够时,冷媒循环流速高,换热效果强,反之效果差。而蒸发压力与新风进风温度相关,冷凝压力与除湿后温度相关,而且热管再热后的温度低于新风温度,因此在新风进风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经热管再热后的新风温度仍然偏低,导致新风温度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新风设备再热后的新风温度偏低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壳体以及除湿换热组件,所述壳体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除湿换热组件用于对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除湿降温或除湿再热,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包括:
5.第一除湿换热系统,包括从室外向室内方向依次布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的热管蒸发器以及热管冷凝器;以及,
6.第二除湿换热系统,包括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且处于所述热管蒸发器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之间的除湿换热器。
7.可选地,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上形成有第一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包括主干路、以及相互并联设置且均能够与所述主干路连通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8.所述热管蒸发器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均处于所述主干路上;
9.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还包括:
10.第一节流元件,设于所述主干路上,且处于所述热管蒸发器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之间;
11.第一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用以连通所述热管冷凝器;以及,
12.电磁阀,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支路。
13.可选地,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一支路上,用以将冷媒自所述热管蒸发器导向所述热管冷凝器;和/或,
14.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一侧,用以将冷媒自所述第一压缩机导向所述热管冷凝器。
15.可选地,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室外换热器以及第二节流元件;
16.所述除湿换热器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另一端经过所述第一四通阀连接
于所述第二压缩机。
17.可选地,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室外风机,所述第一室外风机对应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设置。
18.可选地,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还包括再热换热器,所述再热换热器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且处于所述热管冷凝器背向所述除湿换热器的一侧。
19.可选地,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上形成有第二冷媒流路;
20.所述再热换热器以及所述除湿换热器均处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
21.在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还设有第三节流元件,且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处于所述再热换热器以及所述除湿换热器之间。
22.可选地,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依次布设的第三压缩机、第二四通阀、第二室外换热器以及第四节流元件,所述第四节流元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再热换热器背向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一端;
23.所述除湿换热器背向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一端经过所述第二四通阀连接于所述第三压缩机。
24.可选地,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室外风机,所述第二室外风机对应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设置。
25.可选地,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且邻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出风口设置。
2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进入所述新风风道后,先与所述热管蒸发器换热,用以预先降低进入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温度,经所述热管蒸发器预降温后的新风再与所述除湿换热器进行换热,以进一步将新风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以便通过降温除去新风中的水分,经所述除湿换热器除湿后的新风再与所述热管冷凝器进行换热,以提高新风温度,既有助于降低新风的湿度,有助于防止所述新风风道出口的新风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以使经所述除湿换热组件处理后的新风温度能够达到用户的预设值,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设备控制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新风设备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整体逻辑示意图。
35.附图标号说明:
[0036][0037][0038]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0]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1]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2]
热管循环效果受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的压力差影响,当压力差足够时,冷媒循环流速高,换热效果强,反之效果差。而蒸发压力与新风进风温度相关,冷凝压力与除湿后温度相关,而且热管再热后的温度低于新风温度,因此在新风进风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经热管再热后的新风温度仍然偏低,导致新风温度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0043]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新风设备再热后的新风温度偏低的问题。其中,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44]
请参阅图1,所述一种新风设备100包括壳体以及除湿换热组件2,所述壳体形成有新风风道1,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用于对所述新风风道1内的新风除湿降温或除湿再热,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包括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以及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包括从室外向室内方向依次布设于所述新风风道1内的热管蒸发器211以及热管冷凝器212,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包括设于所述新风风道1内,且处于所述热管蒸发器211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212之间的除湿换热器221。
[004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后,先与所述热管蒸发器211换热,用以预先降低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的新风温度,经所述热管蒸发器211预降温后的新风再与所述除湿换热器221进行换热,以进一步将新风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以便通过降温除去新风中的水分,经所述除湿换热器221除湿后的新风再与所述热管冷凝器212进行换热,以提高新风温度,既有助于降低新风的湿度,有助于防止所述新风风道1出口的新风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以使经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处理后的新风温度能够达到用户的预设值,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0046]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不仅可以用于新风制冷除湿,还可以用于新风制热除湿。当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用于新风制冷除湿时,新风设备100向室内送风的送风温度低于新风温度;当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用于新风制热除湿时,新风设备100的送风温度高于新风温度。本实用新型以新风制冷除湿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0047]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与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单独工作,具体地,当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的新风的温度过高时,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工作,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停止工作,以使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单独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当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的新风的温度较高时,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工作,以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0048]
应当理解的是,除湿指冷媒低于流经该换热器前空气露点温度,对空气进行降温除湿的处理过程。再热指冷媒高于流经该换热器前空气温度,对空气进行升温再热的处理过程。
[0049]
进一步地,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时,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可以单独工作,以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也可以与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组件2同时工作,以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上形成有第一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包括主干路、以及相互并联设置且均能够与所述主干路连通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热管蒸发器211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212均处于所述主干路上,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213、第一压缩机214以及电磁阀215,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13设于所述主干路上,且处于所述热管蒸发器211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212之间,所述第一压缩机214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所述第一压缩机214的排气口用以连通所述热管冷凝器212,所述电磁阀215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支路,且处于所述第一压缩机214的吸气口的一侧,如此设置,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以将所述热管蒸发器211、所述热管冷凝器212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13连通,以使所述热管蒸发器211与所述热管冷凝器212形成热管循环,通过所述第二支路,以将所述第一压缩机214、所述电磁阀215、所述热管蒸发器211与所述热管冷凝器212连通,以使所述热管蒸发器211与所述热管冷凝器212形成热泵循环,同时通过所述电磁阀215打开或关闭,以将所述第一压缩机214与所述第一
冷媒流路连通或者断开,以使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形成所述热泵循环或者热管循环,如此通过将热泵循环与热管循环耦合在一个管路系统中,以使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能够针对不同新风温度切换,既可有助于降低能耗,又有助于提高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的系统集成程度。
[0050]
需要说明的是,当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的新风温度较高时,打开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13与所述除湿换热器221,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214与电磁阀215,以使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形成热管循环,此时所述热管蒸发器211的液态冷媒从新风中吸热相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压差作用下进入的所述热管冷凝器212中,所述热管冷凝器212的气态冷媒对除湿降温后的低温新风散热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受到在节流元件流动产生的虹吸作用,流入所述热管蒸发器211吸热,整个热管循环是通过冷媒的相态变化实现传热,没有额外做功,能耗较低;当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的新风温度较低时,打开所述第一节流元件213、所述除湿换热器221、所述第一压缩机214与所述电磁阀215,以使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形成热泵循环,此时所述热管蒸发器211的液态冷媒从新风中吸热相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经过所述第一压缩机214做功增压升温,所述热管冷凝器212的气态冷媒对除湿降温后的低温新风散热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经过节流元件节流降压,流入所述热管蒸发器211吸热,热泵循环中通过所述第一压缩机214做功,提高了所述热管冷凝器212中的冷媒温度,进而提高了新风的再热温度,与热管循环相比,热泵循环的再热温度较高,但功耗较大。
[0051]
需要说明的是,理论上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214,即可终止热泵循环,但是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214后,所述第一压缩机214仍然与所述主干路连通,此时冷媒会在所述第一压缩机214内汇聚,导致热管循环中的冷媒较少,进而会影响所述热管蒸发器211与所述热管冷凝器212的换热效果,因此,所述电磁阀215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214的吸气口一侧,以防止冷媒流向所述第一压缩机214,以保证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在热管循环时换热效果保持不变。
[0052]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冷媒自所述热管蒸发器211向所述热管冷凝器212单向流动,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还包括第一单向阀216,所述第一单向阀216设于所述第一支路上,用以将冷媒自所述热管蒸发器211导向所述热管冷凝器212,如此设置,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路上的所述第一单向阀216,以使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在热管循环时,保持单向流动,避免发生回流。
[0053]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还包括第二单向阀217,所述第二单向阀217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且处于所述第一压缩机214的排气口一侧,用以将冷媒自所述第一压缩机214导向所述热管冷凝器212,如此设置,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路上的所述第二单向阀217,以使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系统21在热泵循环时,保持单向流动,避免发生回流。
[005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相关技术特征,“所述第一单向阀216设于所述第一支路上”、“所述第二单向阀217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可择一设置,也可同时设置,显而易见的,同时设置效果更好。
[0055]
所述除湿换热器221的换热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冷媒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具体地,请参阅图4,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压缩机2211、第一四通阀2212、第一室外换热器2213以及第二节流元件2214,所述除湿换热器221一端连
接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214,另一端经过所述第一四通阀2212连接于所述第二压缩机2211,如此设置,所述除湿换热器221内的冷媒从新风中吸热相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经过所述第二压缩机2211做功增压升温后流入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的气态冷媒对室外气体散热冷凝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2214降压后,流入所述热管蒸发器211吸热,以使所述除湿换热器221能够通过冷媒的相变快速吸收新风的热量,以便快速将新风温度降低至空气露点温度以下,以使新风中的水分冷凝析出,从而有助于快速干燥新风。
[0056]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除湿换热器221的设置位置有多种,所述除湿换热器221可设置在相同的位置,也可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本实用新型此不作限制。只要将所述除湿换热器221在新风风道1中设置在热管冷凝器212与新风风机3之间即可。
[0057]
为了使得所述室外换热器能够快速将热量散发至空气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还包括第一室外风机2215,所述第一室外风机2215对应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213设置,如此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室外风机2215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213对流换热,用以加快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213的换热速率,有助于提高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213换热效率。
[0058]
应当理解的是,压缩机可为用于对冷媒做功和制冷循环提供动力的装置,将低压冷媒压缩成高温冷媒。节流元件可为用于对冷媒节流降压的装置。换热器可为用于冷媒和空气换热的装置,通过不同温度冷媒对空气降温除湿或升温再热。风机可为用于对空气做功和空气循环提供动力的装置,室外风机使室外空气与换热器对流换热,新风风机3使新风与换热器对流换热。第一单向阀216和第二单向阀217可用于使冷媒在管路中单向流通。
[0059]
为了防止所述新风设备100的送风温度过低,具体地,请参阅图2,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还包括再热换热器222,所述再热换热器222设于所述新风风道1内,且处于所述热管冷凝器212背向所述除湿换热器221的一侧,如此设置,通过所述再热换热器222,以便对经所述热管冷凝器212加热后的新风进行再加热,以提高新风温度,确保所述新风设备100的送风温度能够到达用户的预设值,避免所述热管换热器的加热效果不明显,导致所述新风设备100的送风温度过低。
[006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再热换热器222的加热形式有多种,可以使用电加热,或者是冷媒加热,或者是热水加热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0061]
所述再热换热器222与所述除湿换热器221连接形式有多种,可以是相互连通工作,也可以是相互独立工作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上形成有第二冷媒流路,所述再热换热器222以及所述除湿换热器221均处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在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还设有第三节流元件2221,且所述第三节流元件2221处于所述再热换热器222以及所述除湿换热器221之间,如此设置,通过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以将所述除湿换热器221与所述再热换热器222连通,以形成新的热管循环或者热泵循环,以使得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组件2与所述第一除湿换热组件2组合后,调温范围更广。
[0062]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所述再热换热器222的加热效果,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上依次布设的第三压缩机2222、第二四通阀2223、第二室外换热器2224以及第四节流元件2225,所述第四节流元件2225的另一端
连接于所述再热换热器222背向所述第三节流元件2221的一端,所述除湿换热器221背向所述第三节流元件2221的一端经过所述第二四通阀2223连接于所述第三压缩机2222,如此设置,通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四通阀2223、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224以及所述第四节流元件2225,以使得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组件2形成热泵循环,以提高所述再热换热器222的换热温度,进而提高新风温度,以解决常规热管系统低温再热温升小,应用范围窄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常规热泵系统再热温升高,应用范围窄的问题。
[0063]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224的换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除湿换热系统22还包括第二室外风机2226,所述第二室外风机2226对应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224设置,如此设置,以使所述第二室外风机2226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224对流换热,用以加快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213的换热速率,有助于提高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2213换热效率。
[0064]
为了驱动新风沿所述新风风道1流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设备100还包括新风风机3,所述新风风机3设于所述新风风道1内,且邻近所述新风风道1的出风口设置,如此设置,通过新风风机3驱动新风沿所述新风风道1流动,并依次经过所述热管换热器、所述除湿换热器221以及所述再热换热器222,以便依次与所述热管换热器、所述除湿换热器221以及所述再热换热器222换热。
[0065]
以下将结合上述实施例,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设备100的具体控制方法:
[0066]
如图5所示,所述新风组件包括新风风机3,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包括:热管蒸发器211、除湿换热器221以及热管冷凝器212,所述热管蒸发器211、所述除湿换热器221和所述热管冷凝器212依次设置在新风风道1内;
[0067]
所述步骤s10,包括:
[0068]
步骤s101,在所述新风设备100处于新风除湿模式时,开启所述新风风机3,使新风在所述新风风道1内依次经过所述热管蒸发器211、所述除湿换热器221以及所述热管冷凝器212后进入室内,进行新风换气。
[0069]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风道1中除了可设置上述部件之外,还可将新风风机3也设置在新风风道1内,其中,可将新风风机3设置在新风风道1内并位于热管冷凝器212的下游,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0070]
应当理解的是,基于图1和图4所示的热管新风机,在热管新风机进入新风除湿模式时,可打开新风风机3,以使新风在新风风道1内先经过热管蒸发器211,再经过除湿换热器221,再经过热管冷凝器212,最后进入室内,从而进行新风换气。
[0071]
应当理解的是,基于图2和图3所示的热管新风机,在热管新风机进入新风除湿模式时,可打开新风风机3,以使新风在新风风道1内先经过热管蒸发器211,再经过除湿换热器221,再经过热管冷凝器212,再经过再热换热器222,通过再热换热器222对新风进行进一步的换热,最后进入室内,从而进行新风换气。
[0072]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设备100控制方法可通过上述新风组件以及除湿换热组件2的设置,使新风依次经过上述这些部件,从而达到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或者除湿降温的效果,提高了新风的舒适性。
[007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包括:
[0074]
步骤s301,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第一控制方式控制所
述除湿换热组件2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0075]
应当理解的是,本方案可在新风除湿模式下,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和除湿再热的节能控制。可检测新风温度tj,并查找对应的第一温度阈值t1和第二温度阈值t2,其中,t1》t2。可通过分别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1和第二温度阈值t2进行比较的方式来确定除湿再热需求和除湿降温需求。
[0076]
在具体实现中,可同时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1和第二温度阈值t2进行比较;也可先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1进行比较,再将新风温度tj与第二温度阈值t2进行比较;也可先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2进行比较,再将新风温度tj与第一温度阈值t1进行比较,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0077]
应当理解的是,在tj<t1、且tj<t2时,判定需要除湿再热,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第一控制方式对除湿换热组件2的状态进行调整,以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0078]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控制方式具体可为:开启第一压缩机214和电磁阀215,并开启第一节流元件213,形成热泵循环,以控制除湿换热组件2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0079]
步骤s302,在所述新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通过第二控制方式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0080]
应当理解的是,在tj<t1、且tj≥t2时,判定需要除湿再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第二控制方式对除湿换热组件2的状态进行调整,以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0081]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控制方式具体可为:开启除湿换热器221,关闭第一压缩机214和电磁阀215,并开启第一节流元件213,形成热管循环,以控制除湿换热组件2对新风进行除湿再热。
[0082]
步骤s303,在所述新风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除湿换热组件2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0083]
应当理解的是,在tj≥t1时,判定需要除湿降温,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第三控制方式对除湿换热组件2的状态进行调整,以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
[0084]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控制方式具体可为:关闭第一压缩机214,开启电磁阀215或控制第一节流元件213关闭节流,中断热管循环,以控制除湿换热组件2对新风进行除湿降温。即第三控制方式可为以下两种控制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0085]
在一实施例中,可参照图7,图7为整体逻辑示意图,可先将tj与t1进行比较,判断除湿降温和除湿再热需求,若tj≥t1,判断新风温度高,需要除湿降温,通过控制第一压缩机214关闭,电磁阀215打开,或第一节流元件213关闭,来中断热管循环,进行高效的除湿降温运行。若tj<t1,需要除湿再热,进一步与t2比较,若tj≥t2,判断新风温度中,需要开启热管循环再热,通过控制第一压缩机214关闭,电磁阀215关闭,第一节流元件213打开,来形成热管循环,进行高效的除湿再热运行。若tj<t2,判断新风温度低,需要开启热泵循环除湿再热,通过控制压缩机开启,电磁阀215关闭,第一节流元件213打开,来形成热泵循环,进行高效除湿再热运行。阈值t1优选10~40℃之间某一范围或某一值,阈值t2优选10~40℃之间某一范围或某一值,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其中t1>t2。
[0086]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阈值t1为35℃,阈值t2为25℃为例进行说明。
[0087]
例1,用户设定除湿模式,当新风温度32℃,需要除湿再热,关闭电磁阀215和第一压缩机214,打开第一节流元件213节流,形成热管循环,新风经过热管蒸发器211降温至27
℃,后经过除湿系统进一步降温至12℃,经过热管冷凝器212加热至17℃送入室内。
[0088]
例2,用户设定除湿模式,当新风温度20℃,需要除湿再热,关闭除湿换热器221,打开电磁阀215和第一压缩机214,打开节流元件节流,形成热泵循环,新风经过热泵蒸发器降温至12℃,经过热管冷凝器212加热至25℃送入室内。
[008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