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腐竹浆水加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18:11: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腐竹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腐竹浆水加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腐竹又称腐竹或豆腐竹,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汉族传统食品,也是华人地区常见的食物原料,具有浓郁的豆香味,同时还有着其他豆制品所不具备的独特口感;腐竹是将豆浆加热煮沸后,经过一段时间保温,表面凝聚形成一层薄膜,挑出后下垂成枝条状,再经干燥而成,因其形类似竹枝状,称为腐竹。
3.在现有的腐竹生成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腐竹的生成效率,一般会将用于浆液凝聚的池子的容量都做得较大,但在经多次等待浆水表面凝聚的过程后,底层浆水的沉淀现象会愈发明显,以致出现池内底部的浆液浓度过高,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差和腐竹的生成效率降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需对池内添加并混合新豆浆,然而,现有的添浆方式通常为将浆水直接倾倒至池内,后用搅拌轴直接对浆水搅拌,不但劳动强度较大,还容易对浆水表面进行冲击,造成浆水表面凝聚速度暂缓,且搅拌轴直接搅拌也易影响浆水表面的凝聚效果,造成腐竹的成品质量差和腐竹的生成效率低;另外,在腐竹成型后,还需通过工人用手将成型好的腐竹从池内逐一缓慢地取出,一不小心极易造成腐竹破损,存在卫生性差、劳动强度大、腐竹的成品质量差和腐竹的生成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腐竹浆水加工处理装置,实现了降低浆水内沉淀的产生和快速且完整取出腐竹,具有腐竹的成品质量高、腐竹的生成效率高和卫生性好的优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腐竹浆水加工处理装置,包括均装有豆浆的凝聚池和加热池,所述加热池与凝聚池的底部之间连接有且均设有单向阀的输出管与输入管;所述凝聚池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揭料板、下揭料板、第一缓冲板、上搅拌器、第二缓冲板和下搅拌器,所述第一缓冲板与第二缓冲板呈相互交错排列设置,所述第二缓冲板开设有若干组通孔;所述凝聚池外侧设置有驱动所述上搅拌器旋转的上电机,所述凝聚池底部设置有驱动所述下搅拌器旋转的下电机;所述上揭料板和下揭料板均开设有若干组滤孔,所述凝聚池上方架设有驱动所述上揭料板升降的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下揭料板升降的第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平移的第三驱动组件和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平移的第四驱动组件。
7.进一步设置:还包括腐竹晾晒下料机构,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均位于所述腐竹晾晒下料机构远离所述凝聚池一端的上方;所述腐竹晾晒下料机构包括输送装置、第一下料气缸、第二下料气缸和两组均呈倒l型设置的晾杆,所述晾杆的竖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输送装置上,所述上揭料板和下揭料板中间均开设有供所述晾杆的横端穿过
的让位通槽;所述第一下料气缸、第二下料气缸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和第四驱动组件的驱动端,所述第一下料气缸的顶杆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下料气缸的顶杆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
8.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气缸和横截面呈u型设置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气缸的顶杆与所述第一支架的闭口端连接,所述上揭料板的两侧均连接有朝上延伸设置的上连杆,所述第一支架的两开口端分别与所述上连杆连接,所述上揭料板的另外两侧均开设有让位槽;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气缸和横截面呈u型设置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气缸的顶杆与所述第二支架的闭口端连接;所述下揭料板的两侧均朝上延伸连接有且穿过所述让位槽的下连杆,所述第二支架的两闭口端分别与所述下连杆的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形成供所述上揭料板和下揭料板穿过的通道。
9.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揭料板的四个直角边均安装有呈l型设置的第一限位凸块,所述下揭料板的四个直角边均安装有呈l型设置的第二限位凸块,所述凝聚池的两侧均安装有一组导向块,所述第一限位凸块和所述第二限位凸块均开设有供所述导向块滑移的导向槽。
10.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三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设置于所述凝聚池一侧,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上端,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滑块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直线导轨一侧连接有驱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滑块滑动的第一直线电机;所述第四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直线导轨和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设置于所述凝聚池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座的上端,所述第二直线导轨的滑块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一侧连接有驱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的滑块滑动的第二直线电机;所述第二直线导轨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相对于地面的高度。
11.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缓冲板靠近所述第一缓冲板的一侧呈朝下倾斜设置。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池、均设有单向阀的输入管和输出管,实现对凝聚池内浆水进行保温和初步降低凝聚池内底部浆水沉淀的作用;通过下电机、下搅拌器、上电机和上搅拌器,降低凝聚池底部和中部浆水内沉淀的产生,实现提高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通过第二缓冲板、第一缓冲板和通孔,两次搅拌混合后的浆水的流速进行先后两次缓冲,实现保证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通过上揭料板、下揭料板、滤孔、第一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和第四驱动组件,对上层浆水先后两次缓冲的同时,自动将成型的腐竹完整且连续从浆水内取出,实现对腐竹进行自动完整且连续取料的功能,以及进一步保证腐竹的成品质量、提高腐竹的生成效率和卫生性好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降低浆水内沉淀的产生,全程自动化程度高,实现快速、完整且连续取出腐竹,具有腐竹的成品质量高、腐竹的生成效率高和卫生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揭料板、下揭料板、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凝聚池;2、加热池;3、输出管;4、输入管;5、上揭料板;6、下揭料板;7、第一缓冲板;8、上搅拌器;9、第二缓冲板;10、下搅拌器;11、通孔;12、上电机;13、下电机;14、滤孔;15、第一驱动组件;16、第二驱动组件;17、第三驱动组件;18、第四驱动组件;19、输送装置;20、第一下料气缸;21、第二下料气缸;22、晾杆;23、第一气缸;24、第一支架;25、上连杆;26、让位槽;27、第二气缸;28、第二支架;29、下连杆;30、通道;31、第一限位凸块;32、第二限位凸块;33、导向块;34、导向槽;35、第一直线导轨;36、第一支撑座;37、第二直线导轨;38、第二支撑座;39、让位通槽;40、第一直线电机;41、第二直线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上”和“下”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词语“底端”和“顶端”指的是附图3中朝向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21.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加热池2、均设有单向阀的输入管4和输出管3,实现对凝聚池1内浆水进行保温和初步降低凝聚池1内底部浆水沉淀的作用;通过下电机13、下搅拌器10、上电机12和上搅拌器8,降低凝聚池1底部和中部浆水内沉淀的产生,实现提高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通过第二缓冲板9、第一缓冲板7和通孔11,对两次搅拌混合后的浆水的流速进行先后两次缓冲,实现保证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通过上揭料板5、下揭料板6、滤孔14、第一驱动组件15、第二驱动组件16、第三驱动组件17和第四驱动组件18,对经二次缓冲后的浆水先后再两次缓冲的同时,将腐竹完整且先后连续从浆水内取出,实现对腐竹进行自动完整且连续取料的功能,以及进一步保证腐竹的成品质量、提高腐竹的生成效率和卫生性好的作用;
22.本实用新型降低浆水内沉淀的产生,全程自动化程度高,实现快速、完整且连续取出腐竹,且相较于现有技术直接在池口上方倒浆的加浆方式,避免了因直接加入的豆浆冲击旧浆水液面形成泡沫,造成所形成的腐竹带有沫子和破洞,而影响产品品质和外观;具有腐竹的成品质量高、腐竹的生成效率高和卫生性好的优点。
23.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一种腐竹浆水加工处理装置,包括均装有豆浆的凝聚池1和加热池2,加热池2与凝聚池1的底部之间连接有且均设有单向阀的输出管3与输入管4;凝聚池1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揭料板5、下揭料板6、第一缓冲板7、上搅拌器8、第二缓冲板9和下搅拌器10,第一缓冲板7与第二缓冲板9呈相互交错排列设置,第二缓冲板9开设有若干组通孔11;凝聚池1外侧设置有驱动上搅拌器8旋转的上电机12,凝聚池1底部设置有驱动下搅拌器10旋转的下电机13;上揭料板5和下揭料板6均开设有若干组滤孔14,凝聚池1上方架设有驱动上揭料板5升降的第一驱动组件15、驱动下揭料板6升降的第二驱动组件16、驱动第一驱动组件15平移的第三驱动组件17和驱动第二驱动组件16平移的第四驱动组件18。
24.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加热池2、均设有单向阀的输入管4和输出管3,打开输入管4的单向阀和输出管3的单向阀,凝聚池1底部的少部分沉淀和浆水先经输出管3输送至加热池2内加热,再同加热池2内的豆浆一起经输入管4输送至凝聚池1底部,以保持浆水在最佳
成型温度,实现对凝聚池1内浆水进行保温和初步降低凝聚池1内底部浆水沉淀的作用,相较于现有技术直接在池内加浆方式,避免加入的豆浆冲击旧浆水液面形成泡沫,造成所结腐竹带有沫子和破洞,而影响产品品质和外观;然后,通过下电机13和下搅拌器10,启动下电机13,下电机13带动下搅拌器10旋转,下搅拌器10将凝聚池1内底部的全部浆水及中部的部分浆水与新加入的热豆浆搅拌混合,起到降低凝聚池1底部浆水内沉淀的产生的作用,避免因凝聚池1内底部的浆液浓度过高,而影响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从而实现提高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再然后,通过第二缓冲板9和通孔11,与豆浆初步混合后的浆水在第二缓冲板9阻挡作用下,速度减缓地经通孔11朝凝聚池1内中部和上部扩散,起到对初步搅拌混合后的浆水的流速进行缓冲的作用,避免了因混合后的浆水的流速过快而影响凝聚池1上部表层浆水的凝聚效果和凝聚速度,实现保证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
25.之后,通过上电机12和上搅拌器8,启动上电机12,上电机12带动上搅拌器8旋转,从而将凝聚池1内中部的全部浆水及上部的部分浆水与初步混合后的浆水进行搅拌混合,起到降低凝聚池1中部浆水沉淀的产生的作用,避免因凝聚池1内中部的浆液浓度过高,而影响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再之后,通过第一缓冲板7,与豆浆初步混合后的浆水在第一缓冲板7阻挡作用下,缓慢地朝凝聚池1内上部扩散,起到对中部搅拌混合后的浆水的流速进行缓冲的作用,避免了因混合后的浆水的流速过快而影响凝聚池1上部表层浆水的凝聚效果和凝聚速度,实现进一步保证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
26.最后,当经第一缓冲板7缓冲减速后的浆水扩散至上下揭料板6下方,通过上揭料板5、下揭料板6、滤孔14、第一驱动组件15、第二驱动组件16、第三驱动组件17和第四驱动组件18,先后经下揭料板6和上揭料板5的缓冲作用下,混合后的浆水以更缓慢的速度经滤孔14流至上揭料板5的上端面成型,起到进一步保证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待凝聚池1表层的浆水凝聚生成腐竹时,先启动第一驱动组件15,第一驱动组件15带动上揭料板5和位于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一起上升至预设定高度,水从滤孔14重新落入凝聚池1内,便于后续晾晒和防止腐竹从上揭料板5滑落,然后,启动第三驱动组件17,第三驱动组件17带动第一驱动组件15、上揭料板5和位于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一起输送至下一个工序,避免手动取料造成腐竹卫生难以保证,实现对腐竹进行自动取料和卫生性好的作用;在上述取料的过程中,凝聚池1表层的浆水会继续凝聚生成腐竹,之后,启动第二驱动组价,第二驱动组件16带动下揭料板6和位于下揭料板6上的腐竹一起上升至预设定高度,再之后,启动第四驱动组件18,第四驱动组件18带动第二驱动组件16、下揭料板6和位于下揭料板6上的腐竹一起输送至下一个工序,第三驱动组件17驱动第一驱动组件15复位,第一驱动组件15驱动上揭料板5复位,保证对腐竹能进行自动连续性取料,实现进一步提高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
27.进一步的:还包括腐竹晾晒下料机构,第三驱动组件17与第四驱动组件18均位于腐竹晾晒下料机构远离凝聚池1一端的上方;腐竹晾晒下料机构包括输送装置19、第一下料气缸20、第二下料气缸21和两组均呈倒l型设置的晾杆22,晾杆22的竖端可拆卸安装于输送装置19上,上揭料板5和下揭料板6中间均开设有供晾杆22的横端穿过的让位通槽39;第一下料气缸20、第二下料气缸21分别安装于第三驱动组件17和第四驱动组件18的驱动端,第
一下料气缸20的顶杆与第一驱动组件15连接,第二下料气缸21的顶杆与第二驱动组件16连接。
28.从上述描述可知,当第一驱动组件15带动上揭料板5和位于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一起上升至预设定的高度时,通过第一下料气缸20和一组晾杆22,第三驱动组件17驱动第一驱动组件15、第一下料气缸20、上揭料板5和腐竹一起输送至一组晾杆22的上方,启动第一下料气缸20,第一下料气缸20的顶杆伸长,带动第三驱动组件17、第一驱动组件15、上揭料板5和腐竹一起朝晾杆22的方向下降,直至晾杆22的横端穿过让位通槽39并将腐竹顶升至腐竹离开上揭料板5,然后,第三驱动组件17复位,当第三驱动组件17驱动第一下料气缸20朝远离晾杆22方向移动至晾杆22的横端完全离开让位通槽39时,第一下料气缸20复位,第三驱动组件17继续带动第一下料气缸20、第一驱动组件15和上揭料板5一起移动至凝聚池1上方,实现对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自动下料晾晒的作用;同理,下揭料板6先被输送至另一组晾杆22的上方,再通过第二下料气缸21带动下揭料板6下降至对应晾杆22将腐竹完全顶起,之后,第四驱动组件18复位过程中,第二下料气缸21复位,实现对下揭料板6上的腐竹自动下料晾晒的作用;下料晾晒的全程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手动取腐竹晾晒,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腐竹生成效率和保证卫生的作用。
29.进一步的:第一驱动组件15包括第一气缸23和横截面呈u型设置的第一支架24,第一气缸23的顶杆与第一支架24的闭口端连接,上揭料板5的两侧均连接有朝上延伸设置的上连杆25,第一支架24的两开口端分别与上连杆25连接,上揭料板5的另外两侧均开设有让位槽26;第二驱动组件16包括第二气缸27和横截面呈u型设置的第二支架28,第二气缸27的顶杆与第二支架28的闭口端连接;下揭料板6的两侧均朝上延伸连接有且穿过让位槽26的下连杆29,第二支架28的两闭口端分别与下连杆29的连接,第一支架24与第二支架28形成供上揭料板5和下揭料板6穿过的通道30。
30.从上述描述可知,当上揭料板5上方的凝聚池1表层的浆水凝聚生成腐竹时,通过第一气缸23、第一支架24和上连杆25,启动第一气缸23,第一气缸23的顶杆收缩,带动第一支架24上升,从而带动上连杆25和上揭料板5一起上升,上揭料板5将凝聚池1表层形成的腐竹带离凝聚池1,直至上揭料板5和位于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上升至预设定高度,水从滤孔14重新落入凝聚池1内,实现自动将成型的腐竹凝聚池1中取出和保证卫生性的作用;在第三驱动组件17带动第一驱动组件15、上揭料板5和位于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一起输送至下一个工序的过程中,凝聚池1表层的浆水会继续凝聚生成腐竹,待浆水表层再次凝聚形成腐竹后,通过第二气缸27、第二支架28和下连杆29,启动第二气缸27,第二气缸27的顶杆收缩,带动第二支架28、下连杆29和下揭料板6一起上升,下揭料板6将凝聚池1表层形成的腐竹带离凝聚池1,直至下揭料板6和位于下揭料板6上的腐竹一起上升至预设定高度,保证对腐竹进行自动连续性取料,实现通过下揭料板6将腐竹从凝聚池1中自动取出和进一步提高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
31.进一步的:上揭料板5的四个直角边均安装有呈l型设置的第一限位凸块31,下揭料板6的四个直角边均安装有呈l型设置的第二限位凸块32,凝聚池1的两侧均安装有一组导向块33,第一限位凸块31和第二限位凸块32均开设有供导向块33滑移的导向槽34。
32.从上述描述可知,在将成型的腐竹从浆水中取出的过程中,通过呈l型设置的第一限位凸块31,防止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从上揭料板5滑落,通过呈l型设置的第二限位凸块
32,防止下揭料板6上的腐竹从下揭料板6滑落,实现对置于上揭料板5和下揭料板6的腐竹进行限位的作用;通过导向块33与导向槽34,在第一驱动组件15带动上揭料板5。
33.进一步的:第三驱动组件17包括第一直线导轨35和第一支撑座36,第一支撑座36设置于凝聚池1一侧,第一直线导轨35安装于第一支撑座36的上端,第一直线导轨35的滑块与第一驱动组件15连接,第一直线导轨35一侧连接有驱动第一直线导轨35的滑块滑动的第一直线电机40;第四驱动组件18包括第二直线导轨37和第二支撑座38,第二支撑座38设置于凝聚池1的另一侧,第二直线导轨37安装于第二支撑座38的上端,第二直线导轨37的滑块与第二驱动组件16连接,第二直线导轨37一侧连接有驱动第二直线导轨37的滑块滑动的第二直线电机41;第二直线导轨37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高于第一直线导轨35相对于地面的高度。
34.从上述描述可知,当第一驱动组件15带动上揭料板5和位于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一起上升至预设定高度后,启动第一直线电机40,通过第一直线导轨35,第一直线导轨35的滑块移动带动第一驱动组件15沿第一直线导轨35的长度方向朝远离凝聚池1的方向定向平移,从而带动上揭料板5和位于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一起沿第一直线导轨35的长度方向平移直至输送至下一个工序,避免手动搬运腐竹导致消耗大量的劳动强度,实现自动定向输送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和降低劳动强度的作用;
35.当第二驱动组件16带动下揭料板6和位于下揭料板6上的腐竹一起上升至预设定高度后第一直线电机40带动第一直线导轨35的滑块复位,启动第二直线电机41,通过第二直线导轨37,第二直线导轨37的滑块移动带动第二驱动组件16、上揭料板5和位于上揭料板5上的腐竹一起沿第一直线导轨35的长度方向平移直至输送至下一个工序,避免手动搬运腐竹导致消耗大量的劳动强度,实现自动定向输送下揭料板6上的腐竹和降低劳动强度的作用;另外,由于第二直线导轨37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高于第一直线导轨35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避免第一直线导轨35的滑块带动上揭料板5复位的过程中与第二直线导轨37及下揭料板6相碰。
36.进一步的:第二缓冲板9靠近第一缓冲板7的一侧呈朝下倾斜设置。
37.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将第二缓冲板9靠近第一缓冲板7的一侧设置为呈朝下倾斜设置,避免因凝聚池1内中间部分的浆水沉淀物沉淀至第一缓冲板7上,而影响腐竹的生成效率和成品质量,起到进一步降低浆水内沉淀的产生和提高腐竹生成效率的作用。
38.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为:
39.一种腐竹浆水加工处理装置,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均装有豆浆的凝聚池1和加热池2,加热池2与凝聚池1的底部之间连接有且均设有单向阀的输出管3与输入管4;
40.如图1和图3所示,凝聚池1内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揭料板5、下揭料板6、第一缓冲板7、上搅拌器8、第二缓冲板9和下搅拌器10,第一缓冲板7与第二缓冲板9呈相互交错排列设置,第二缓冲板9开设有若干组通孔11;凝聚池1外侧设置有驱动上搅拌器8旋转的上电机12,凝聚池1底部设置有驱动下搅拌器10旋转的下电机13;上揭料板5和下揭料板6均开设有若干组滤孔14,凝聚池1上方架设有驱动上揭料板5升降的第一驱动组件15、驱动下揭料板6升降的第二驱动组件16、驱动第一驱动组件15平移的第三驱动组件17和驱动第二驱动组件16平移的第四驱动组件18;
41.本实用新型的上搅拌器8为有搅拌轴和搅拌叶片组成,上电机12通过减速机、涡轮
蜗杆(图中未示出,全文如同)与搅拌轴连接,以降低转轴的转速,避免搅拌速度过快导致豆浆起泡;下搅拌器10的结构与上搅拌器8相同,下电机13也连接有减速机(图中未示出,全文如同);
42.如图2和图6所示,上揭料板5的四个直角边均安装有呈l型设置的第一限位凸块31,下揭料板6的四个直角边均安装有呈l型设置的第二限位凸块32,凝聚池1的两侧均安装有一组导向块33,第一限位凸块31和第二限位凸块32均开设有供导向块33滑移的导向槽34。
43.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驱动组件15包括第一气缸23和横截面呈u型设置的第一支架24,第一气缸23的顶杆与第一支架24的闭口端连接,上揭料板5的两侧均连接有朝上延伸设置的上连杆25,第一支架24的两开口端分别与上连杆25连接,上揭料板5的另外两侧均开设有让位槽26;
44.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驱动组件16包括第二气缸27和横截面呈u型设置的第二支架28,第二气缸27的顶杆与第二支架28的闭口端连接;下揭料板6的两侧均朝上延伸连接有且穿过让位槽26的下连杆29,第二支架28的两闭口端分别与下连杆29的连接,第一支架24与第二支架28形成供上揭料板5和下揭料板6穿过的通道30。
45.如图1和图4所示,还包括腐竹晾晒下料机构,第三驱动组件17与第四驱动组件18均位于腐竹晾晒下料机构远离凝聚池1一端的上方;腐竹晾晒下料机构包括输送装置19、第一下料气缸20、第二下料气缸21和两组均呈倒l型设置的晾杆22,晾杆22的竖端可拆卸安装于输送装置19上,上揭料板5和下揭料板6中间均开设有供晾杆22的横端穿过的让位通槽39;第一下料气缸20、第二下料气缸21分别安装于第三驱动组件17和第四驱动组件18的驱动端,第一下料气缸20的顶杆与第一驱动组件15连接,第二下料气缸21的顶杆与第二驱动组件16连接。
46.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三驱动组件17包括第一直线导轨35和第一支撑座36,第一支撑座36设置于凝聚池1一侧,第一直线导轨35安装于第一支撑座36的上端,第一直线导轨35的滑块与第一驱动组件15连接,第一直线导轨35一侧连接有驱动第一直线导轨35的滑块滑动的第一直线电机40;
47.如图4和图5所示,第四驱动组件18包括第二直线导轨37和第二支撑座38,第二支撑座38设置于凝聚池1的另一侧,第二直线导轨37安装于第二支撑座38的上端,第二直线导轨37的滑块与第二驱动组件16连接,第二直线导轨37一侧连接有驱动第二直线导轨37的滑块滑动的第二直线电机41;第二直线导轨37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高于第一直线导轨35相对于地面的高度。第二缓冲板9靠近第一缓冲板7的一侧呈朝下倾斜设置。
4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浆水内沉淀的产生,全程自动化程度高,实现快速、完整且连续取出腐竹,具有腐竹的成品质量高、腐竹的生成效率高和卫生性好的优点;通过加热池2、均设有单向阀的输入管4和输出管3,实现对凝聚池1内浆水进行保温和初步降低凝聚池1内底部浆水沉淀的作用;通过下电机13、下搅拌器10、上电机12和上搅拌器8,降低凝聚池1底部和中部浆水内沉淀的产生,实现提高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通过第二缓冲板9、第一缓冲板7和通孔11,两次搅拌混合后的浆水的流速进行先后两次缓冲,实现保证后续腐竹的成品质量和腐竹的生成效率的作用;通过上揭料板5、下揭料板6、滤孔14、第一驱动组件15、第二驱动组件16、第三驱动组件17和第四驱
动组件18,对上层浆水先后两次缓冲的同时,自动将成型的腐竹完整且连续从浆水内取出,实现对腐竹进行自动完整且连续取料的功能,以及进一步保证腐竹的成品质量、提高腐竹的生成效率和卫生性好的作用。
4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