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15:52: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开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


背景技术:

2.当下的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方式大多数是通过管道内的抽油泵进行上下重复运动的方式,其对抽油泵的刚度以及密封性都具有一定的要求,且根据原油情况的不同,可能会出现管道内的压力短时间内快速变化,这样就会影响抽油泵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抽油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使用游动阀与固定阀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油泵输出的效率,通过在管道内关键位置设置缓冲层,可以大大减小机械运动多管道的影响,同时提高了密封性。
4.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包括油路、传动杆3和抽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包括上接头1、油料传输管2和接箍,所述上接头1设置在油料传输管2的一端,且直径大于油料传输管2,并在外缘设有45
°
倒角,且经过打磨与防腐处理,所述油料传输管2每段衔接部分设有接箍,所述接箍包括第一油管接箍4、泵筒接箍8和第三油管接箍16,所述第一油管接箍4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上半段,且低于上接头1,所述泵筒接箍8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下半段,且低于第一油管接箍4高于第三油管接箍16,所述第三油管接箍16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另一端,且内部设有连接固定装置,所述传动杆3设于油料传输管2内部,且一端设有传动杆接头17,所述抽油装置包括柱塞7、游动阀21和固定阀22,所述柱塞7上端设有上连接管套5,并与传动杆3相连,且下方设有连接杆9,所述游动阀21一端设有泵筒接头18,且与连接杆9相连,所述固定阀22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最下端,且位于第三油管接箍16内部。
5.作为改进,所述油料传输管2其外壳内部设有减震层与内部压力调节层,最外层为合金材质,并经过防腐处理。
6.作为改进,所述柱塞7外围设有皮碗6,且自上到下其皮碗的直径逐渐递增,在最后三层的皮碗6其直径大于油料传输管2的内径,且相等。
7.作为改进,所述泵筒接箍8其内部设有向内凸起的圆环,将油料传输管2分成两个腔室。
8.作为改进,所述游动阀21一端与连接杆9相连,另一端设有连接管14,且外缘设有斜坡,其内部设有出油阀12和两个出油口10。
9.作为改进,所述固定阀22内部设有四孔出油口13和凡尔球限位装置15,所述四孔出油口13以固定阀22轴心为圆心阵列分布,所述凡尔球限位装置15两个为一组,对称分布在轴线两侧。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出油效率高,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方便维
修。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的半剖图;
12.图2为图1a部分局部放大图;
13.图3为图1b部分局部放大图;
14.图4为图1c部分局部放大图。
15.附图标记对照表:
16.1、上接头;2、油料传输管;3、传动杆;4、第一油管接箍;5、上连接管套;6、皮碗;7、柱塞;8、泵筒接箍;9、连接杆;10、出油口;11、泵筒;12、出油阀;13、四孔出油口;14、连接管;15、凡尔球限位装置;16、第三油管接箍;17、传动杆接头;18、泵筒接头;19、第二油管接箍;20、外管;21、游动阀;22、固定阀。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18.如图1所示,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包括油路、传动杆3和抽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包括上接头1、油料传输管2和接箍,所述上接头1设置在油料传输管2的一端,且直径大于油料传输管2,并在外缘设有45
°
倒角,且经过打磨与防腐处理,所述油料传输管2每段衔接部分设有接箍,所述接箍包括第一油管接箍4、泵筒接箍8和第三油管接箍16,所述第一油管接箍4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上半段,且低于上接头1,所述泵筒接箍8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下半段,且低于第一油管接箍4高于第三油管接箍16,所述第三油管接箍16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另一端,且内部设有连接固定装置,所述传动杆3设于油料传输管2内部,且一端设有传动杆接头17,所述抽油装置包括柱塞7、游动阀21和固定阀22,所述柱塞7上端设有上连接管套5,并与传动杆3相连,且下方设有连接杆9,所述游动阀21一端设有泵筒接头18,且与连接杆9相连,所述固定阀22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最下端,且位于第三油管接箍16内部。
19.所述油料传输管2其外壳内部设有减震层与内部压力调节层,最外层为合金材质,并经过防腐处理。
20.所述柱塞7外围设有皮碗6,且自上到下其皮碗的直径逐渐递增,在最后三层的皮碗6其直径大于油料传输管2的内径,且相等。
21.所述泵筒接箍8其内部设有向内凸起的圆环,将油料传输管2分成两个腔室。
22.所述游动阀21一端与连接杆9相连,另一端设有连接管14,且外缘设有斜坡,其内部设有出油阀12和两个出油口10。
23.所述固定阀22内部设有四孔出油口13和凡尔球限位装置15,所述四孔出油口13以固定阀22轴心为圆心阵列分布,所述凡尔球限位装置15两个为一组,对称分布在轴线两侧。
24.本实用新型在其工作时,将油料传输管2安装完毕后,再将上接头1与油料储存管
道相连接,然后将动力装置与传动杆接头17相连接,当动力装置运作后,传动杆3带动油泵进行运动,当向下运动时,固定阀22处于闭合状态,游动阀21向下运动的同时,凡尔球产生位移,将阀口打开,随后在固定阀22与游动阀21之间的油料通过泵筒11向上移动,进入到第二油管接箍19和泵筒接箍8之间的空间内,然后传动杆3开始向上移动,柱塞7将存于泵筒接箍8内的油料进一步地向上输送,同时游动阀21阀门关闭,带动油料向上移动,并给第二油管接箍19内的油料向上的推力,此时固定阀22阀门打开,此时游动阀21与固定阀22之间存在真空空间,油料会涌上,等待下次往复运动,输入到游动阀内。
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专利,凡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包括油路、传动杆(3)和抽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包括上接头(1)、油料传输管(2)和接箍,所述上接头(1)设置在油料传输管(2)的一端,且直径大于油料传输管(2),并在外缘设有45
°
倒角,且经过打磨与防腐处理,所述油料传输管(2)每段衔接部分设有接箍,所述接箍包括第一油管接箍(4)、泵筒接箍(8)和第三油管接箍(16),所述第一油管接箍(4)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上半段,且低于上接头(1),所述泵筒接箍(8)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下半段,且低于第一油管接箍(4)高于第三油管接箍(16),所述第三油管接箍(16)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另一端,且内部设有连接固定装置,所述传动杆(3)设于油料传输管(2)内部,且一端设有传动杆接头(17),所述抽油装置包括柱塞(7)、游动阀(21)和固定阀(22),所述柱塞(7)上端设有上连接管套(5),并与传动杆(3)相连,且下方设有连接杆(9),所述游动阀(21)一端设有泵筒接头(18),且与连接杆(9)相连,所述固定阀(22)设于油料传输管(2)的最下端,且位于第三油管接箍(16)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料传输管(2)其外壳内部设有减震层与内部压力调节层,最外层为合金材质,并经过防腐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7)外围设有皮碗(6),且自上到下其皮碗的直径逐渐递增,在最后三层的皮碗(6)其直径大于油料传输管(2)的内径,且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筒接箍(8)其内部设有向内凸起的圆环,将油料传输管(2)分成两个腔室。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游动阀(21)一端与连接杆(9)相连,另一端设有连接管(14),且外缘设有斜坡,其内部设有出油阀(12)和两个出油口(1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阀(22)内部设有四孔出油口(13)和凡尔球限位装置(15),所述四孔出油口(13)以固定阀(22)轴心为圆心阵列分布,所述凡尔球限位装置(15)两个为一组,对称分布在轴线两侧。

技术总结
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包括油路、传动杆和抽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包括上接头、油料传输管和接箍,所述上接头设置在油料传输管的一端,且直径大于油料传输管,所述接箍包括第一油管接箍、泵筒接箍和第三油管接箍,所述第一油管接箍设于油料传输管的上半段,且低于上接头,所述传动杆设于油料传输管内部,且一端设有传动杆接头,所述抽油装置包括柱塞、游动阀和固定阀,所述柱塞上端设有上连接管套,并与传动杆相连,且下方设有连接杆,所述游动阀一端设有泵筒接头,且与连接杆相连,所述固定阀设于油料传输管的最下端,且位于第三油管接箍内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田开采用的抽油泵,坚固可靠耐用,出油效率高,密封好。密封好。密封好。


技术研发人员:魏福海 李刚 李庆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庆市仁合汇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9
技术公布日:2022/4/1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