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吊顶空间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4-13 23:2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装饰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吊顶空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长期以来,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向着实用、安全、经济和美观的方向发展。铁路车站具有空间大,高度高的建设特点.铁路车站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施工技术,而且每一项施工技术并不比建筑工程简单,有时还比建筑工程要复杂。
3.国内中小型两层侧式高铁客站通常在吊顶内安装空调风管、管线、设备等装置,导致高铁客站的吊顶占用太多的空间,无法达到更广阔的视觉效果。
4.高铁客站的一层候车厅吊顶刨除梁高、管线桥架及吊顶空间,净高基本控制在为5.4m左右,空间狭隘压抑,无法给旅客提供很好的舒适感,同时传统吊顶形式下,结构自重大、工期长、成本高,在施工时费工费料,无法进一步发挥线侧式高铁客站的建筑特性及经济性。又因为中小型高铁客站的空间相对大型高铁客站的空间较小,结构设计的自由度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吊顶空间过大的情况下,无法为高铁客站装饰装修技术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传统吊顶的结构自重大、工期长、成本高、施工时费工费料,并且在吊顶内安装设备管线等装置导致占用空间过多,压缩中小型高铁客站的空间而无法为旅客提供良好的舒适感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吊顶空间施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中小型高铁客站的空间使用,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空间,提升了中小型高铁客站的标高。同时节省施工时的用料,节约经济成本和人工投入成本。
6.本技术提供一种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吊顶空间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高铁客站的拟建梁区域确定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位置;在除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所述第二管线洞孔以外的拟建梁区域排布钢筋,灌注混凝土得到预应力混凝土梁,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所述第二管线洞孔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在预应力混凝土梁区域安装高铁客站设备管线,高铁站设备管线包括: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所述空调管线分为第一空调管线和第二空调管线,所述第一空调管线穿过第一管线洞孔垂直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所述第二空调管线穿过第二管线洞孔垂直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所述综合管线垂直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下方。
7.对高铁客站设备管线进行饰面优化处理。
8.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上预留出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将中小型高铁客站中的空调管线分为第一空调管线和第二空调管线,分别对应穿过第
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垂直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综合管线分为第一综合管线群和第二综合管线群垂直安装于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侧下方。第一空调管线和第二空调管线之间不需要安装吊顶,将本来安装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的吊顶空间释放,达到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的空间、提升标高的目的。
9.可选的,在除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所述第二管线洞孔以外的拟建梁区域排布钢筋包括:将拟建梁区域划分为非洞口区域和洞口区域;洞口区域是以管线洞孔为中心向四周扩张的区域,所述扩张区域的扩张长度小于管线洞孔截面长或宽的1/2;非洞口区域为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除洞口区域以外的部分;对所述非洞口区域进行钢筋排布,在基于非洞口区域钢筋排布的基础上,对所述洞口区域进行钢筋排布;所述非洞口区域的钢筋排布间距大于所述洞口区域的钢筋排布间距。
10.进一步的,所述非洞口钢筋排布包括:梁上筋排布、梁下筋排布、梁预应力筋排布和梁箍筋排布。所述梁上筋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顶部,所述梁下筋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底部;所述梁上筋和所述梁下筋呈纵向多层排布;所述梁预应力筋穿插安装于所述梁上筋和所述梁下筋之间,所述箍筋缠绕于所述梁上筋、所述梁下筋和所述梁预应力筋之间。
11.进一步的,洞口钢筋排布包括:将洞口区域划分为第一分布区、第二分布区、第三分布区和第四分布区;所述第一分布区、第二分布区、第三分布区、第四分布区分别位于管线洞孔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在所述第一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一箍筋,在所述第二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二箍筋,在所述第三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三箍筋,在所述第四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四箍筋;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排布间距相同,所述第三箍筋和第四箍筋排布间距相同,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的排布间距小于所述第三箍筋和所述第四箍筋的排布间距;排布受力钢筋,受力钢筋分为第一受力钢筋和第二受力钢筋,呈对称布置,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在所述第三分布区和所述第四分布区为平行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平直段,在所述第一分布区和所述第二分布区相互交叉。
12.排布固定钢筋;所述固定钢筋分为固定上钢筋和固定下钢筋,所述固定上钢筋形成管线洞孔的上端,所述固定下钢筋形成管线洞孔的下端。
13.采用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管线洞孔附近的第一分布区、第二分布区、第三分布区和第四分布区分别排布等距的第一箍筋、第二箍筋、第三箍筋、第四箍筋对管线洞孔进行固定,排布受力钢筋和固定钢筋协助管线洞孔附近的混凝土受拉,抵抗因预留管线洞孔造成的洞口对角处的应力集中。
14.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垂直缠绕于所述梁上筋和所述梁下筋施工安装,第三箍筋垂直缠绕于所述梁上筋和所述固定上钢筋安装,第四箍筋垂直缠绕于梁下筋和固定下钢筋安装。
15.可选的,所述综合管线垂直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下方包括:将所述综合管线分为第一综合管线群和第二综合管线群,均排布在所述预应力混
凝土梁的下方,所述第一综合管线群排布在所述第一管线洞孔的外侧,所述第二综合管线群排布在所述第二管线洞孔的外侧,第一综合管线群和第二综合管线群垂直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排布;采用本实施方式,将综合管线分为第一综合管线群和第二综合管线群,分别排布安装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下方,在不会影响第一空调管线和第二空调管线之间的空间优化的同时,发挥自身综合管线的功能。
16.可选的,对所对高铁客站设备管线进行饰面优化处理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空调管线和所述第二空调管线下方安装直铝板装饰,所述第一综合管线群和第二综合管线群下方安装弧形铝板装饰。
17.采用本实施方式,对穿梁安装的所述第一空调管线和所述第二空调管线和所述第一综合管线群和第二综合管线群进行饰面优化,提升中小型高铁客站的美观度和整洁度,为旅客带来良好的观感和舒适感。
18.可选的,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预留位置在预应力混凝土梁左侧的1/4~1/3l处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右侧的1/4~1/3l处。
19.进一步的,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钢筋安装顺序为:先安装所述非洞口区域钢筋排布,再安装所述洞口区域钢筋排布;其中,所述非洞口区域的钢筋安装顺序为:安装所述梁上筋、安装所述梁下筋、安装所述梁预应力筋、安装箍筋;所述洞口区域的钢筋安装顺序为:安装所述固定钢筋、安装所述受力钢筋、安装所述第三箍筋和所述第四箍筋,安装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
20.更进一步的,所述梁上筋和所述梁下筋同步安装;所述第三箍筋和所述第四箍筋可同步安装,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可同步安装。
21.本技术通过将第一空调管线和第二空调管线进行穿梁安装,并将综合管线分为第一综合管线群和第二综合管线群,分布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侧安装,释放第一空调管线和第二空调管线之间的吊顶空间,并通过饰面优化遮挡住暴露在外的第一空调管线、第二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改善中小型高铁客站的美观度,提升中小型高铁客站标高,给旅客更舒适的空间感,提升旅客的在中小型高铁客站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一种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吊顶空间施工方法流程图;图2为一种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吊顶空间施工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洞口钢筋排布流程图;图3为预应力混凝土梁洞口钢筋排布图;图4为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上安装高铁客站设备管线俯视示意图;图5为预应力混凝土梁和综合管线安装截面图;图6为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安装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的三维模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为了解决传统吊顶的结构自重大、工期长、成本高、施工时费工费料,并且在吊顶内安装设备管线等装置导致占用空间过多,压缩中小型高铁客站的空间而无法为旅客提供良好的舒适感的问题。
26.如图1可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吊顶空间施工方法,包括:s1:在高铁客站的拟建梁区域确定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位置,在除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所述第二管线洞孔以外的拟建梁区域排布钢筋,灌注混凝土得到预应力混凝土梁,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所述第二管线洞孔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用于安装空调管线。
27.其中,第一管线洞孔截面和第二管线洞孔截面大于空调管线截面,以便于后续空调管线的安装。确定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位置后,采用1:3预应力混凝土梁缩尺模型试验进行验证,对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有限元分析,确保预应力混凝土梁挠度、拉应力、洞口抗剪力等参数满足规范要求。
28.可选的,在除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所述第二管线洞孔以外的拟建梁区域排布钢筋包括:将拟建梁区域划分为非洞口区域和洞口区域;洞口区域是以管线洞孔为中心向四周扩张的区域,所述扩张区域的扩张长度小于管线洞孔截面长或宽的1/2;非洞口区域为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除洞口区域以外的部分;对所述非洞口区域进行钢筋排布,在基于非洞口区域刚筋排布的基础上,对所述洞口区域进行钢筋排布;所述非洞口区域的钢筋排布间距大于所述洞口区域的钢筋排布间距。
29.洞口区域的钢筋排布需基于非洞口排布的基础上,因为预留管线洞孔在进行钢筋排布时,需要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框架钢筋相关联,也就是说要与组成预应力混凝土梁框架的梁上筋和梁下筋进行连接。所以就需要先安装非洞口区域的钢筋,在根据非洞口钢筋的排布,安装洞口区域的钢筋。其中,洞口区域的部分钢筋,例如洞口区域的箍筋,需要与组成洞口框架的固定钢筋和梁上筋或梁下筋(取决于安装洞口上部的钢筋还是洞口下部的钢筋)相连接。
30.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洞口区域预留管线洞孔的原因,洞口区域的稳定性较差,所以洞口区域的刚筋排布密度相对于非洞口区域的钢筋排布密度要更加密集。
31.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上预留出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后,需要对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增加补强措施。以第一管线洞孔为例,施工阶段完成后,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重力和预应力的作用下,第一管线洞孔在洞口对角处产生应力集中,洞口两边箍筋应力在应力集中处明显增加。为了解决在洞口对角处所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进行洞口区域钢筋排布。
32.所述非洞口区域进行钢筋排布包括:梁上筋排布、梁下筋排布、梁预应力筋排布和
箍筋排布;所述梁上筋为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顶部,所述梁下筋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底部;所述梁上筋和所述梁下筋呈纵向多层排布;所述梁预应力筋穿插安装于所述梁上筋和所述梁下筋之间,所述箍筋缠绕于所述梁上筋、所述梁下筋和所述梁预应力筋之间。
33.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洞口区域部分可先安装梁上筋和梁下筋,再进行洞口区域的钢筋排布,最后安装非洞口区域的梁预应力筋和箍筋。梁上筋和梁下筋为组成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钢筋,洞口区域的部分钢筋主要是基于非洞口区域的梁上筋和梁下筋。因为梁预应力筋为避开管线洞孔排布,所以可在安装梁预应力筋之前进行洞口区域的钢筋排布,最后安装预应力混凝土梁其他部分的箍筋。
34.在安装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钢筋时,先安装梁上筋和梁下筋,建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钢筋框架,其中,梁上筋和梁下筋在安装时可同步安装,加快建梁效率。在安装完梁上筋和梁下筋后,再安装梁预应力筋。梁预应力筋能够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拉及抗扭的能力,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梁能更加稳固。梁预应力筋可穿插安装于梁上筋和梁下筋之间。最后安装箍筋,箍筋将除洞口区域外的梁上筋、梁下筋以及梁预应力筋捆绑起来,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稳定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梁上筋排布,采用六根直径为32mm的三级钢筋,分两层布置,第一层三根,第二层三根。
36.梁下筋排布,采用十六根直径为32mm的三级钢筋,分三层布置,第一层四根,第二层四根,第三层八根。
37.梁预应力筋排布,采用十六根直径为16mm的三级钢筋。
38.所述梁预应力筋排布包括:所述梁预应力筋平行排布在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所述第二管线洞孔下方,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侧的1/5~1/4l处呈预设角度向外侧曲折,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同时避开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预留位置。
39.箍筋排布,采用直径为12mm的三级钢筋,加密区域箍筋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域箍筋间距为200mm。除洞口钢筋排布外,梁上筋和梁下筋全部使用箍筋排布。
40.如图2所示,所述洞口钢筋排布包括:s11:将洞口区域划分为第一分布区、第二分布区、第三分布区和第四分布区;s12:在所述第一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一箍筋1,在所述第二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二箍筋2,在所述第三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三箍筋3,在所述第四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四箍筋4;所述第一箍筋1和所述第二箍筋2排布间距相同,所述第三箍筋3和第四箍筋4排布间距相同,所述第一箍筋1和所述第二箍筋2的排布间距小于所述第三箍筋3和所述第四箍筋4的排布间距;s13:排布受力钢筋;s14:排布固定钢筋;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安装固定钢筋,确定洞口的位置和大小。在第三分布区和第四分布区分别安装第三箍筋3和第四箍筋4,此时得到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整体只有洞口区域的上下部分没有钢筋分布,然后安装受力钢筋,协助抗拉后续安装箍筋时洞口成型时产生的拉应力。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稳定性不会因安装洞口区域上下的箍筋而收到太大的影响。在
第一分布区和第二分布区安装第一箍筋1和第二箍筋2,第一箍筋1和第二箍筋2用于捆绑固定钢筋、受力钢筋以及梁上筋或梁下筋,封装洞口的第一分布区域第二分布区。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受力钢筋呈对称分布安装,此时就需要在安装第三箍筋3和第四箍筋4之前安装受力钢筋。再将四个分布区的箍筋分别进行安装。安装受力钢筋需要在同一平面内的洞口上下排布一组受力钢筋,需要不断穿插于第三箍筋3和第四箍筋4进行安装,安装过程十分不便。为了便于安装,在安装完受力钢筋后,优先安装呈对称排布的受力钢筋。
42.图3示出,所述第一分布区、第二分布区、第三分布区、第四分布区分别位于管线洞孔的左侧、右侧、上侧、下侧;第一分布区等间距排布有第一箍筋1,第二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二箍筋2,第三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三箍筋3,第四分布区等间距排布第四箍筋4;第一箍筋1和第二箍筋2排布间距相同,第三箍筋3和第四箍筋4排布间距相同,所述第一箍筋1和所述第二箍筋2的排布间距小于所述第三箍筋3和所述第四箍筋4的排布间距;受力钢筋分为第一受力钢筋51和第二受力钢筋52,呈对称排布,所述第一受力钢筋51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52在所述第三分布区和所述第四分布区为平行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平直段,在所述第一分布区和所述第二分布区相互交叉。固定钢筋分为固定上钢筋61和固定下钢筋62,固定上钢筋61平行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排布在管线洞孔的上端,所述固定下钢筋62平行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排布在管线洞孔的下端。
4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箍筋1和第二箍筋2垂直缠绕于所述梁上筋和所述梁下筋施工安装,第三箍筋3垂直缠绕于所述梁上筋和所述固定上钢筋61安装,第四箍筋4垂直缠绕于梁下筋和固定下钢筋62安装。
4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箍筋1、第二箍筋2、第三箍筋3、第四箍筋4、受力钢筋和固定钢筋的型号和规格不为固定,可根据施工具体情况选择。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箍筋1和第二箍筋2采用十根直径为14mm的三级钢筋,肢数为6,第一箍筋1和第二箍筋2的间距为50mm。第三箍筋3和第四箍筋4采用八根直径为12mm的三级钢筋,肢数为6,第三箍筋3和第四箍筋4的间距为100mm。受力钢筋采用四根三级钢筋,钢筋直径25mm,其中,第一受力钢筋51和第二受力钢筋52各两根,呈对称排布。洞口上下各安装有六根固定上钢筋61和固定下钢筋62,均采用直径为25mm的三级钢筋,协助洞口抗拉,提高洞口的稳定性。固定钢筋在安装时预留出固定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抗震锚固长度,是锚固长度乘上系数构成,这个系数根据结构的抗震等级而不同:一、二级的为1.15,三级的为1.05,四级的为1.0。以hpb300级钢筋为例,二级抗震,混凝土等级为c30,直径28,则抗震锚固长度=1.15*1.1*30d,d为钢筋直径。
46.s2:在预应力混凝土梁区域排布安装高铁客站设备管线,高铁站设备管线包括: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将所述空调管线分为第一空调管线71和第二空调管线72,所述第一空调管线71穿过第一管线洞孔垂直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所述第二空调管线72穿过第二管线洞孔垂直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所述综合管线垂直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下方。
47.高铁客站设备管线包括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是可以使中小型高铁客站正常运营的必要设施。因为空调管线的管线截面要远大于其他能够完善中小型高铁客站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范围的所有管线,所以将除空调管线以外的所有可满足中小型高铁客站的使用功能
和服务范围的管线定义为综合管线。
48.在一些实施例中,排布安装高铁客站设备管线前还包括: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高铁客站设备管线的排布进行安全验证。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建立虚拟的高铁客站候车厅的建筑工程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建筑工程模型提供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信息库中包含高铁客站中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和状态信息。通过建立虚拟的高铁客站候车厅建筑工程模型,在建筑工程模型的基础上,对高铁客站设备管线排布进行安全验证,可以使工程技术人员对了解高铁客站候车厅的管线排布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保证高铁客站设备管线排布的安全性,保证施工人员和旅客的人身安全。
49.进一步的,所述综合管线垂直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下方,包括:将所述综合管线分为第一综合管线群81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均排布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下方,所述第一综合管线群81排布在所述第一管线洞孔水平方向的外侧,所述第二综合管线群82排布在所述第二管线洞孔水平方向的外侧,第一综合管线群81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垂直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排布。
50.由图4示出,第一空调管线71和第二空调管线72分别穿过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垂直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排布,第一综合管线群81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分别垂直于排布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侧。
51.如图5和图6示出,第一综合管线群81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分别排布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侧的下方,第一综合管线群81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在水平方向处于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外侧。
52.图6示出,第一空调管线71穿过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第一综合管线群81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下安装,第一空调管线71和第一综合管线群81相互平行。第二空调管线72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同理排布,在图6中未示出。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不处于同一空间内,相比于现有技术方案的管线安装步骤,本技术实施例可同步安装第一空调管线71、第二空调管线72和第一综合管线群81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同时,第一综合管线群81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的排布方式不会影响第一空调管线71和第二空调管线72之间的空间优化,并且可以正常发挥自身综合管线的功能,不会因为更改排布位置造成管线缠绕、挤压以及进而产生安全问题。
53.其中,综合管线还包括多种小型管线,包括强电桥架、弱电桥架、消防管线、信息管线、电缆桥架、防火桥架、空调机组水管道、喷淋管道等。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强电桥架、弱电桥架、消防管线和信息管线并成综合支吊架进行施工安装组成第一综合管线群81,其余的管线组成第二综合管线群82进行施工安装。
55.经过对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的排布后,将原有在吊顶空间内的管线排布规划为穿梁安装和梁外安装,在第一空调管线71和第二空调管线72之间无吊顶安装区域,释放原有的吊顶区域空间,提升高铁客站候车厅的标高,给旅客更广阔的视角,提升旅客在候车厅的舒适度。
56.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空调管线71为例,安装第一空调管线71需穿过每道预应力混凝土梁上的第一管线洞孔,因此可以将第一空调管线71分多段安装,将每道预应力混
凝土梁上的第一管线洞孔安装一段第一空调管线71,再将第一空调管线71间断的部分用截面尺寸相同的管线衔接,达成可工作的连通状态。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预留位置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侧的1/4~1/3l处。l为预应力混凝土梁总长度。以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预留位置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侧的1/4l处为例,以第一空调管线71和第二空调管线72在穿过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安装后,第一空调管线71和第二空调管线72之间的距离为预应力混凝土梁1/2l,经过本实施例施工后的高铁客站吊顶空间能够扩大现有高铁客站吊顶空间的1/2。
58.s3:对高铁客站设备管线进行饰面优化处理。
59.施工安装高铁客站设备管线后,需要对高铁客站的设备管线进行饰面优化处理,将暴露在外面的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进行装饰美化。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空调管线71和所述第二空调管线72下方安装直铝板装饰,所述第一综合管线群81和第二综合管线群82下方安装弧形铝板装饰。所述第一空调管线71和所述第二空调管线72也可以安装木质栅状板进行装饰,对此不多做限定。
61.所述无吊顶区域采用仿清水混凝土饰面进行装饰,可以安装装饰吊灯,加强高铁客站候车厅光线亮度,给旅客更良好的体感观感。
62.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一种扩大中小型高铁客站吊顶空间施工方法,排布预留有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钢筋,灌注混凝土得到预应力混凝土梁,将空调管线分为第一空调管线和第二空调管线,分别穿过第一管线洞孔和第二管线洞孔垂直于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综合管线垂直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安装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梁下方。对空调管线和综合管线进行饰面优化处理。本技术将原有安装于吊顶空间内的高铁客站设备管线进行穿梁和梁外安装,释放出第一空调管线和第二空调管线之间的吊顶空间,提升高铁站标高,进一步优化中小型高铁客站的空间使用率,给旅客营造出一个舒适宽阔的空间感,提升在中小型高铁客站的舒适度。
63.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技术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技术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6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