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错位受力自封机构及自封袋的制作方法

2022-04-09 20:2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密封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错位受力自封机构及自封袋。


背景技术:

2.夹链自封袋(又称为密实袋,有贴骨袋,密封袋,夹链袋,龙骨袋,以聚乙烯和高压线型聚乙烯通过吹膜成型,热切机制袋,制成的一种可以重复封口的塑料袋。
3.如图4~5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自封袋开口部分由龙骨结构实现开合,传统的龙骨结构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开口边沿的安装条50,凸棱60与设置有凹槽结构的肋条70对称设置在两组安装条50上,凸棱60与凹槽结构卡接适配且能够形成密封开口的密封条结构。
4.然而,现有技术中,人们在打开自封袋时,大多数都是通过反向拉扯两安装条50所在的袋口边沿以解锁该密封条结构,为了便于人们快速抓取到对应袋口边沿,袋口的边沿通常会往上延伸至夹链结构的上方,因此口边沿容易受外力影响而误开,同时,也由于有便于人们快速抓取并打开自封袋的延伸结构,也导致自封袋容易在所有者不知情的情况被人打开,造成失窃,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自封袋的实用性较低,越来越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亟需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错位受力自封机构及自封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自封袋采用传统龙骨结构实现自封,结构容易被误开或者失窃,实用性较低,越来越无法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错位受力自封机构,设置在自封袋开口位置且用于控制自封袋开合,包括对称位于自封袋开口内的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所述固定龙骨组件固定设置在自封袋的开口内壁上,所述活动龙骨组件的靠近自封袋内腔的一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龙骨组件另一端呈自由状态且能够绕所述活动龙骨组件的固定端往自封袋开口内侧偏摆或折弯,所述固定龙骨组件和所述活动龙骨组件互为相对的端部卡接适配。
7.可选地,所述固定龙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一凸骨,所述第一凸骨的数量为多组,所述第一连接体设置自封袋的开口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体一端与自封袋的袋体上端边沿固定连接,多组所述第一凸骨沿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体朝向自封袋开口内侧的端部,相邻所述第一凸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活动龙骨组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凹槽卡接适配。
8.可选地,所述活动龙骨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体和第二凸骨,所述第二连接体的一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另一端呈自由状态,所述第二凸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体的自由端,所述第二凸骨的数量为多组,所述第二连接体设置自封袋的开口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体一端与自封袋的袋体上端边沿固定连接,多组所述第二凸骨沿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体朝向自封袋开口内侧的端部,相
邻所述第二凸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骨与所述第二凹槽卡接适配,所述第二凸骨与所述第一凹槽卡接适配。
9.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远离自封袋开口内壁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部的另一端背向所述固定部延伸形成所述活动龙骨组件的自由端,所有所述第二凸骨均匀铺设在所述活动部和所述固定部上。
10.可选地,所述固定部靠近自封袋内腔的边沿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边沿对齐设置,所述活动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部的宽度。
11.可选地,所述固定部、所述活动部、所述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一凸骨和所述第二凸骨均由pvc或pe材料制作而成。
12.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连接体均通过胶材粘接或超声波焊接在自封袋开口位置,所述固定部与自封袋的开口内壁的连接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连接体与自封袋的开口内壁的连接面积。
13.可选地,所述错位受力自封机构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体和第二安装体,所述第一安装体和所述第二安装体对称设置在自封袋的开口内壁上,所述固定龙骨组件和所述活动龙骨组件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体和所述第二安装体上,所述第一安装体的两端与自封袋开口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体的两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体和所述第二安装体与自封袋开口内壁之间均设置有间隙结构,所述第一安装体和所述第二安装体均由pvc或pe材料制作而成。
14.可选地,该错位受力自封机构还包括受力单元,所述受力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一组,所述受力单元固定设置在自封袋的外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固定龙骨组件或所述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一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的连接位置。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受力自封机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6.防误开、防盗原理:外部施力端握住自封袋的开口边沿往两端反向拉扯以意图解锁龙骨组件时,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处于锁紧状态,随着自封袋的开口两端边沿反向分离,活动龙骨组件的自由端随着固定龙骨组件的移动而移动,使外部拉扯力的作用点始终成型在活动龙骨组件与自封袋的开口内壁的连接位置,即活动龙骨组件的固定端,活动龙骨组件的固定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呈固定连接的连接状态,施力于活动龙骨组件的固定端无法打开自封袋。
17.开封原理:外部施力于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使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反向移动,由于固定龙骨组件与活动龙骨组件呈对称设置,固定龙骨组件与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相对自封袋处于同一高度,当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反向移动时,拉扯力的施力点处于龙骨卡接结构的中心线上,龙骨卡接结构中的凸骨和凹骨自自封袋内腔往自封袋开口方向一一解除卡接状态,龙骨卡接结构得以解锁,实现自封袋开口。
18.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自封袋中的龙骨连接结构容易被外界施力误开,甚至导致自封袋内物品失窃,自封袋实用性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受力自封机构将传统龙骨连接结构的单边龙骨改进为活动式,采用传统方式解锁该龙骨连接结构时,
拉扯力形成的施力点被活动式的龙骨转移至该龙骨与自封袋的固定连接位置,使施力点与龙骨连接结构的解锁位置错开,有效地防止使用者采用传统龙骨连接结构的解锁方式解锁自封袋,实现防误开、防盗效果,提高自封袋的实用性,有利于企业发展。
1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封袋,包括袋体和上述的错位受力自封机构,所述袋体设置有开口型腔,所述错位受力自封机构设置在所述开口型腔的开口内或设置在所述开口型腔的开口边沿上。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封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21.防误开、防盗原理:外部施力端握住自封袋的开口边沿往两端反向拉扯以意图解锁龙骨组件时,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处于锁紧状态,随着自封袋的开口两端边沿反向分离,活动龙骨组件的自由端随着固定龙骨组件的移动而移动,使外部拉扯力的作用点始终成型在活动龙骨组件与自封袋的开口内壁的连接位置,即活动龙骨组件的固定端,活动龙骨组件的固定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呈固定连接的连接状态,施力于活动龙骨组件的固定端无法打开自封袋。
22.开封原理:外部施力于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使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反向移动,由于固定龙骨组件与活动龙骨组件呈对称设置,固定龙骨组件与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相对自封袋处于同一高度,当固定龙骨组件和活动龙骨组件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反向移动时,拉扯力的施力点处于龙骨卡接结构的中心线上,龙骨卡接结构中的凸骨和凹骨自自封袋内腔往自封袋开口方向一一解除卡接状态,龙骨卡接结构得以解锁,实现自封袋开口。
23.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自封袋中的龙骨连接结构容易被外界施力误开,甚至导致自封袋内物品失窃,自封袋实用性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受力自封机构将传统龙骨连接结构的单边龙骨改进为活动式,采用传统方式解锁该龙骨连接结构时,拉扯力形成的施力点被活动式的龙骨转移至该龙骨与自封袋的固定连接位置,使施力点与龙骨连接结构的解锁位置错开,有效地防止使用者采用传统龙骨连接结构的解锁方式解锁自封袋,实现防误开、防盗效果,提高自封袋的实用性,有利于企业发展。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受力自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受力自封机构防误开、防盗的结构原理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安装组件的错位受力自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统自封袋龙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传统自封袋龙骨结构的开合原理示意图。
3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1.10—固定龙骨组件
ꢀꢀꢀꢀꢀꢀꢀ
20—活动龙骨组件
ꢀꢀꢀꢀꢀꢀ
11—第一连接体
32.12—第一凸骨
ꢀꢀꢀꢀꢀꢀꢀꢀꢀꢀꢀꢀꢀ
21—第二连接体
ꢀꢀꢀꢀꢀꢀꢀꢀꢀꢀ
22—第二凸骨
33.211—固定部
ꢀꢀꢀꢀꢀꢀꢀꢀꢀꢀꢀꢀꢀꢀ
212—活动部
ꢀꢀꢀꢀꢀꢀꢀꢀꢀꢀꢀꢀꢀ
31—第一安装体
34.32—第二安装体
ꢀꢀꢀꢀꢀꢀꢀꢀꢀꢀꢀ
40—受力单元
ꢀꢀꢀꢀꢀꢀꢀꢀꢀꢀꢀꢀ
30—安装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5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提供一种错位受力自封机构,对于该错位受力自封机构的描述及应用于一种自封袋做具体描述,该自封袋包括袋体和错位受力自封机构,所述袋体设置有开口型腔,所述错位受力自封机构设置在所述开口型腔的开口内或设置在所述开口型腔的开口边沿上。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错位受力自封机构设置在所述开口型腔的开口内部,即所述错位受力自封机构仍处于袋体内且作为袋体的开闭控制单元;所述错位受力自封机构包括对称位于所述开口型腔的开口互为相对的内壁上的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所述固定龙骨组件10固定设置在内壁上,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的靠近开口型腔内侧的一端与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另一端呈自由状态且能够绕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的固定端往自封袋开口内侧偏摆或折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由弹性材料制作而成,因此,其自由端能够围绕固定端做折弯扭曲运动以随固定龙骨组件10移动,在其余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可以由多段硬质材料配合柔性材料连接成型,例如硬质塑料,实现折弯效果;所述固定龙骨组件10和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互为相对的端部卡接适配,龙骨组件中的凸骨—凹骨卡接结构为技术成型和技术成熟的结构,本实施例不在赘述。
41.具体的:
42.防误开、防盗原理:外部施力端握住自封袋的开口边沿往两端反向拉扯以意图解锁龙骨组件时,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处于锁紧状态,随着自封袋的开口两端边沿反向分离,活动龙骨组件20的自由端随着固定龙骨组件10的移动而移动,龙骨组件的解锁条件为:凸骨与凹骨反向受力,因此,施力于活动龙骨组件20的固定端时,龙骨组件的受力点如图1所示,由于活动龙骨组件20能够活动,因此该自封机构的其中一受力点a从固定龙骨组件10远离袋体的端部转移在活动龙骨组件20的固定端上,而拉扯力的另一个受力点b从活动龙骨组件20远离袋体的端部转移至袋体内壁与活动龙骨组件20的连接位置上,即自封机构受外部拉扯力的受力点a和受力点b最终成型在活动龙骨组件20与自封袋的开口内壁的连接位置两侧,即活动龙骨组件20的固定端,而活动龙骨组件20的固定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呈固定连接的连接状态,因此无法打开自封袋,如图2所示,即使活动龙骨组件的自由端偏摆或折弯90
°
,受力点的位置依旧不变。
43.开封原理:外部施力于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使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反向移动,由于固定龙骨组件10与活动龙骨组件20呈对称设置,固定龙骨组件10与活动龙骨组件20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相对自封袋处于同一高度,当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靠近自封袋内腔的端部反向移动时,自封机构受外部拉扯力的受力点a和受力点b处于龙骨卡接结构的中心线上,龙骨卡接结构中的凸骨和凹骨自自封袋内腔往自封袋开口方向一一解除卡接状态,龙骨卡接结构得以解锁,实现自封袋开口。
44.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自封袋中的龙骨连接结构容易被外界施力误开,甚至导致自封袋内物品失窃,自封袋实用性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受力自封机构将传统龙骨连接结构的单边龙骨改进为活动式,采用传统方式解锁该龙骨连接结构时,拉扯力形成的施力点被活动式的龙骨转移至该龙骨与自封袋的固定连接位置,使施力点与龙骨连接结构的解锁位置错开,有效地防止使用者采用传统龙骨连接结构的解锁方式解锁自封袋,实现防误开、防盗效果,提高自封袋的实用性,有利于企业发展。
45.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龙骨组件10包括第一连接体11和第一凸骨12,所述第一凸骨12的数量为多组,所述第一连接体11设置自封袋的开口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体11一端与自封袋的袋体上端边沿固定连接,多组所述第一凸骨12沿所述第一连接体11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体11朝向自封袋开口内侧的端部,相邻所述第一凸骨12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凹槽卡接适配。
46.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包括第二连接体21和第二凸骨22,所述第二连接体21的一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21的另一端呈自由状态,所述第二凸骨22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体21的自由端,所述第二凸骨22的数量为多组,所述第二连接体21设置自封袋的开口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体21一端与自封袋的袋体上端边沿固定连接,多组所述第二凸骨22沿所述第二连接体21的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体21朝向自封袋开口内侧的端部,相邻所述第二凸骨22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骨12与所述第二凹槽卡接适配,所述第二凸骨22与所述第一凹槽卡接适配;具体的,采用多组凸骨结构间隔设置形成凹槽,既能降低制作难度,又能够提高龙骨组件的连接稳定性,提高该自封机构的锁紧效果。
47.如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龙骨组件10和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均呈条状结构设置,所述固定龙骨组件10和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的径向截面均成矩形状结构设置。
48.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体21包括固定部211和活动部212,所述固定部211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部21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211远离自封袋开口内壁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部212的另一端背向所述固定部211延伸形成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的自由端,所有所述第二凸骨22均匀铺设在所述活动部212和所述固定部211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11的棱边与固定龙骨组件10的边沿对齐设置,即如图1~3所示,袋体呈竖直状态设置,所述固定部211的底边与所述固定龙骨组件10的底边沿水平方向对齐,确保在解锁该自封机构时,解锁该自封机构的拉扯力的施力点的移动路径始终与凸骨和凹槽的连接位置所在的中心线重合,保证拉扯力能够驱动第一凸骨12和第二凸骨22分离,提高解锁效果。
49.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212和所述固定部211均由柔性材料制作一体成型,因此,所述活动部212可以围绕所述固定部211偏摆扭曲,在其余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11柔性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活动部212有硬质塑料注塑成型,所述活动部212与固定部211的端部连接,进而能够围绕固定部211与袋体内壁的连接点作偏摆运动。
50.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11靠近自封袋内腔的边沿与所述第一连接体11的边沿对齐设置,所述活动部212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部211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11和所述活动部212上均设置有第二凸骨22,如图1~3所示,袋体呈竖直方向设置,采用上述宽度差结构,设置在活动部212上的第二凸骨22与第一凸骨12形成的卡接结构的连接强度大于设置在固定部211上的第二凸骨22与第一凸骨12形成的卡接结构的连接强度,进一步降低较大的外部拉扯力导致龙骨从中间位置解锁的可能性,即降低位于固定部211和活动部212连接位置附近的第二凸骨22与第一凸骨12受到较大的拉扯力作用而解锁的可能性。
5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11、所述活动部212、所述第一连接体11、所述第一凸骨12和所述第二凸骨22均由pvc或pe材料制作而成,pvc和pe材料韧性,用于自封机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封袋的实用性。
52.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11和所述第一连接体11均通过胶材粘接或超声波焊接在自封袋开口位置,所述固定部211与自封袋的开口内壁的连接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连接体11与自封袋的开口内壁的连接面积,便于活动部212偏摆或折弯。
53.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错位受力自封机构还包括安装组件30,所述安装组件30包括第一安装体31和第二安装体32,所述第一安装体31和所述第二安装体32对称设置在自封袋的开口内壁上,所述固定龙骨组件10和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体31和所述第二安装体32上,所述第一安装体31的两端与自封袋开口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体32的两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体31和所述第二安装体32与自封袋开口内壁之间均设置有间隙结构,所述第一安装体31和所述第二安装体32均由pvc或pe材料制作而成,具体的,由于所述第一安装体31和所述第二安装体32由pvc或pe等柔性且富有弹性的材料制作而成,同时,所述第一安装
体31和所述第二安装体32与袋体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当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受力开始形变时,所述第一安装体31和所述第二安装体32可以通过该间隙结构作为形变补偿槽,进行适配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的形变,相较于传统的龙骨组件直接与袋体内壁连接,导致龙骨组件在频繁开合的使用过后,龙骨组件与袋体内壁的连接位置磨损,导致龙骨组件脱落,影响使用效果的技术问题,采用第一安装体31和第二安装体32来安装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有利于提高该自封机构的使用寿命。
54.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错位受力自封机构还包括受力单元40,所述受力单元40的数量为至少一组,所述受力单元40固定设置在自封袋的外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固定龙骨组件10或所述活动龙骨组件20靠近自封袋内腔的一端与自封袋开口内壁的连接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受力单元40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受力单元40设置在所述袋体的外侧壁上且位于固定龙骨组件10和活动龙骨组件20靠近袋体内侧的一端附近,在其余结合有上述安装组件30的实施例中,两组所述受力单元40设置在所述袋体的外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体31和所述第二安装体32靠近所述袋体内侧的一端附近,具体的,若使用者需要自袋体内腔往袋体开口方向解锁龙骨组件时,传统的操作方法为:使用者通过驱动袋体的相对侧壁反向移动以带动龙骨组件解锁,但是传统的袋体的外侧壁光滑,使用者难以实现驱动效果,采用上述的受力单元40后,使用者可以通过拉扯受力单元40带动袋体侧壁移动,便捷地拉开自封袋开口。
55.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受力单元40呈带状结构设置,所述受力单元40的一端自封袋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受力单元40的另一端呈自由状态偏摆连接在袋体一侧,在本实施例中,袋体呈竖直设置,受力单元40的上端与袋体固定连接,下端呈自由状态,在使用时,使用者捏住受力单元40进行拉扯即可实现自封袋开口解锁。
56.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未开封的自封袋可以将受力单元40的下端听过超声波点焊或点胶粘接的方式与袋体固定连接,同时,未开封的自封袋上的受力单元40与袋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间隙结构,开封时,通过剪刀等工具将受力单元40的下端与袋体接触固定连接状态,进而使用该受力单元40,该结构能够提高未开封的自封袋上的受力单元40的隐秘性,提高防盗效果。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