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诱捕荔枝害虫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18:27: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作物种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诱捕荔枝害虫的装置。


背景技术:

2.荔枝蝽又名荔枝椿象,果树害虫,主要危害荔枝和龙眼;栖息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也见于南亚、东南亚国家;会给荔枝农作物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对荔枝蝽的除灭手段很多,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喷洒农药,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且造成农作物污染,危及到人体的健康安全;长期使用农药,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需要不断增加用药量,造成恶性循环;此外还有利用平腹小蜂,螳螂,鸟类来对荔枝蝽进行消灭,绿色环保,但是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
4.因此,可以利用人工制作的诱捕装置来对荔枝蝽进行捕杀,见效快,成本低;但是荔枝蝽往往会在荔枝树上的嫩梢、嫩芽、花穗和幼果部位,用嘴刺入内部吸食汁液,并用脚牢牢的抓在上面,而一旦荔枝蝽开始吸食汁液后,就不会轻易移动位置;所以,只是在荔枝树上放置诱捕装置的话,对于正在吸食汁液的荔枝蝽来说,吸引效果不明显,需要人为将荔枝蝽晃动下来,使其脱离荔枝树,随后,荔枝蝽会再次飞到树上去,此时,在飞行过程中的荔枝蝽会更容易被诱捕装置吸引,但是人为晃动的话,荔枝蝽喷射出的臭液会站到人的身上,给人造成不便;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固定在荔枝树上并产生振动,使荔枝蝽从树上晃下来的一种诱捕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诱捕荔枝害虫的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诱捕装置能够将荔枝蝽被晃落,从而更好的进行诱捕。
6.一种诱捕荔枝害虫的装置,包括诱捕主体、固定部以及振动部;所述诱捕主体和所述振动部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部的两侧;所述固定部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和所述第二卡环均为半环形且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圆环;所述第一卡环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振动部固接,所述第二卡环通过第二连接板与所述诱捕主体固接;所述第一卡环一端和所述第二卡环的一端铰接,第一卡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环的另一端通过锁紧机构可拆卸连接。
7.优选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卡环固接的第一延伸板以及与所述第二卡环固接的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远离所述第一卡环的一侧中部水平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贯穿所述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远离所述第二卡环的一侧中部水平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端贯穿所述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凹槽内竖直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套设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外壁上垂直于轴线固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所述螺杆上滑动套设顶块;所述螺杆远离所述套环的一端螺纹连接有长螺帽;所述长螺帽的端面
固定安装有旋转杆。
8.优选的,所述振动部包括电机箱;所述电机箱内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竖直向下设置并固接有偏心轮;所述电机箱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诱捕主体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所述外壳为上下通透结构;所述外壳的顶面可拆卸安装有诱捕盖;所述诱捕盖的中部向所述外壳的内部延伸且底部形成有通孔;所述外壳的底部可拆卸安装有底板;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若干个诱饵槽。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卡环凹面侧固接有第一橡胶条;所述第二卡环的凹面侧固接有第二橡胶条;所述第一橡胶条与所述第二橡胶条的相对侧面均开设有防滑牙。
11.优选的,所述顶块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的侧面接触的一端为圆弧凸面;所述第二延伸板与所述顶块接触的部位开设有与所述圆弧凸面相匹配的圆弧凹面。
12.优选的,所述诱捕盖向所述外壳内部延伸部分的周壁上固定安装有若干个诱捕灯。
13.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周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防逃线;若干所述防逃线沿所述通孔的周侧圆周布置;所述防逃线一端与所述通孔内壁固接,另一端向所述通孔中心延伸并悬空设置。
14.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把手。
1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振动来使荔枝树晃动,进而将树上的荔枝蝽晃动下来,使其停止吸取汁液,利用荔枝蝽在活动的状态时更容易被诱饵吸引的特点,从而可以使掉落后荔枝蝽更好的被装置吸引,提高诱捕效率;
17.(2)本实用新型不需要人工去晃动荔枝树,可以在远程进行控制,避免荔枝蝽在受到惊扰后,喷射出的臭液沾到人们身上;
18.(3)本实用新型方便对诱捕到的荔枝蝽进行清理,以及对诱饵进行更换,易操作。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a-a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b部分局部放大图。
23.其中:
24.1、电机箱;2、电机;3、偏心轮;4、第一连接板;5、第一卡环;6、第二卡环;7、第一延伸板;8、第二延伸板;9、第一凹槽;10、第二凹槽;11、转轴;12、套环;13、螺杆;14、顶块;15、长螺帽;16、旋转杆;17、外壳;18、第二连接板;19、诱捕盖;20、通孔;21、底板;22、诱饵槽;23、第一橡胶条;24、第二橡胶条; 25、防滑牙;26、诱捕灯;27、防逃线;28、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7.参照图1-3,一种诱捕荔枝害虫的装置,包括诱捕主体、固定部以及振动部;诱捕主体和振动部固定安装在固定部的两侧;固定部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卡环5和第二卡环6;第一卡环5和第二卡环6均为半环形且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圆环;第一卡环5通过第一连接板4 与振动部固接,第二卡环6通过第二连接板18与诱捕主体固接;第一卡环5一端和第二卡环6的一端铰接,第一卡环5的另一端与第二卡环6的另一端通过锁紧机构可拆卸连接。
28.诱捕主体和振动部固定安装在固定部的两侧可以使两侧的重量平衡,使结构更加稳定;第一卡环5和第二卡环6铰接的一端使通过铰接轴铰接在一起的,铰接轴与第一卡环5和第二卡环6均通过连接杆连接,两个连接杆分别与第一卡环5和第二卡环6固接,铰接轴垂直贯穿两个连接杆并与两个连接杆转动连接。
29.进一步优化方案,锁紧机构包括与第一卡环5固接的第一延伸板 7以及与第二卡环6固接的第二延伸板8;第一延伸板7远离第一卡环5的一侧中部水平开设有第一凹槽9;第一凹槽9的两端贯穿第一延伸板7;第二延伸板8远离第二卡环6的一侧中部水平开设有第二凹槽10;第二凹槽10的两端贯穿第二延伸板8;第一凹槽9与第二凹槽10位置对应;第一凹槽9内竖直安装有转轴11;转轴11的外壁套设有套环12;套环12的外壁上垂直于轴线固接有螺杆13;螺杆 13的直径小于第二凹槽10的宽度;螺杆13上滑动套设顶块14;螺杆13远离套环12的一端螺纹连接有长螺帽15;长螺帽15的端面固定安装有旋转杆16。
30.旋转杆16可以使长螺帽15转动,从而可以使长螺帽15在螺杆 13上轴向移动,长螺帽15推动顶块14接触第二延伸板8并进行挤压,从而可以锁住第一卡环5和第二卡环6的位置。
31.进一步优化方案,振动部包括电机箱1;电机箱1内固定安装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竖直向下设置并固接有偏心轮3;电机箱1 与第一连接板4固定连接。
32.电机2转动带动偏心轮3转动,由于偏心轮3的中心来回晃动,从而能够带动整个装置晃动。
33.进一步优化方案,诱捕主体包括外壳17;外壳17与第二连接板 18固接;外壳17为上下通透结构;外壳17的顶面可拆卸安装有诱捕盖19;诱捕盖19的中部向外壳17的内部延伸且底部形成有通孔 20;外壳17的底部可拆卸安装有底板21;外壳17的内部安装有若干个诱饵槽22。
34.诱捕盖19和底板21均与外壳17螺纹连接;将诱饵槽22放置在外壳17的内部,可以使荔枝蝽有进入诱捕装置内的行为,进而对其进行捕获,诱捕盖19的中部向外壳17内部延伸可以使荔枝蝽滑落进外壳17内,诱捕盖19和底板21可拆卸安装可以方便对外壳内的荔枝蝽进行清理。
35.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卡环5凹面侧固接有第一橡胶条23;第二卡环6的凹面侧固
接有第二橡胶条24;第一橡胶条23与第二橡胶条24的相对侧面均开设有防滑牙25。
36.第一橡胶条23和第二橡胶条24具有弹性,可以适应不同粗细的树干,防滑牙25可以防止第一橡胶条23和第二橡胶条24与树干之间打滑,影响装置稳定性。
37.进一步优化方案,顶块14与第二延伸板8的侧面接触的一端为圆弧凸面;第二延伸板8与顶块14接触的部位开设有与圆弧凸面相匹配的圆弧凹面。
38.第一卡环5和第二卡环6在适应不同粗细的树干时,第一延伸板 7和第二延伸板8之间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而圆弧凸面和圆弧凹面可以适应不同的角度,并且还有防止顶块14从第二延伸板8上滑动脱落的功能。
39.进一步优化方案,诱捕盖19向外壳17内部延伸部分的周壁上固定安装有若干个诱捕灯26。
40.诱捕灯26可以在夜间打开,利用荔枝蝽的趋光性对其进行吸引,更有利于对其捕获。
41.进一步优化方案,通孔20的周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防逃线27;若干防逃线27沿通孔20的周侧圆周布置;防逃线27一端与通孔20 内壁固接,另一端向通孔20中心延伸并悬空设置。
42.防逃线27因为靠近通孔20中心的位置悬空,因此并不能够承受很大的重力,当荔枝蝽顺着防逃线27爬到通孔20中间的位置时,防逃线27会向下弯折,从而使荔枝蝽落入外壳17内,进入到外壳17 内后,由于没有了重力的夹持,荔枝蝽靠自身的飞行能力并不能够穿过防逃线27飞出去,因此会将荔枝蝽牢牢的所在里面。
43.进一步优化方案,底板2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把手28;可以方便拧动底板21,进而拆下来。
44.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在诱饵槽22内放置好诱饵,随后转动旋转杆16,使长螺帽15拧松,同时顶块14也会变松动,直到螺杆13能从第二凹槽10移出来为止,把螺杆13从第二凹槽10内转动出来后,第一卡环5和第二卡环6就可以以铰接端为圆心做开合运动,然后将装置固定安装在荔枝树的树干上,使荔枝树的树干位于第一橡胶条23和第二橡胶条24之间,再次将螺杆13转动进入第二凹槽10,转动旋转杆16,拧紧长螺帽15,长螺帽15推动顶块14靠近第二延伸板8,使顶块14上的圆弧凸面紧紧挤压在第二延伸板8的圆弧凹面上,从而使装置紧紧锁定在荔枝树杆上;给电机2通电,电机2转动,因为偏心轮3的存在,会使整个装置摇晃起来,荔枝树也会随之摇摆,树上的荔枝蝽就会被晃下来,随后停止电机2,荔枝树停止摇摆,掉落到地上的荔枝蝽过一会儿会再次飞起来想要到树上去,其在飞行的过程中,会受到诱饵的吸引,飞向诱捕主体,诱饵的气味会通过通孔20从诱捕盖19飘出,所以荔枝蝽就会从诱捕盖19的顶部飞入,并从诱捕盖19中心处的向内延伸部分滑落到防逃线27上,防逃线27靠近通孔20中心的一端无法承受荔枝蝽的重力,所以荔枝蝽就会落入外壳17内,并被困住,同时因为防逃线27的存在,可以防止荔枝蝽飞走,等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将底板21拆下来,清理内部的荔枝蝽,再次通过同样的操作来诱捕荔枝蝽;除此之外,到了晚上,可以打开诱捕灯26,通过诱饵以及灯光的双重作用,更好的诱捕荔枝蝽。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
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6.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