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装配夹座、转移机构及其止动轮装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6 18:16: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吸尘器零部件装配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夹座、转移机构及其止动轮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2.吸尘器是一种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从而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进而将地板、地毯、墙壁、夹具及其他表面吸走灰尘、纸屑、毛发等杂物。
3.参照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吸尘器止动轮,其主要包括橡胶圈1以及止动轮座2,其中,止动轮座2包括连接轴21、第一限位盘22以及第二限位盘23,第一限位盘22固定连接于连接轴21的一端,且连接轴21穿出第一限位盘22;第二限位盘23固定连接于连接轴21的另一端,且连接轴21穿出第二限位盘23。
4.第一限位盘22的外径大于第二限位盘23的外径,第二限位盘23的外径大于橡胶圈1的孔径,而当止动轮装配完毕后,橡胶圈1套设于连接轴21上,且橡胶圈1位于第一限位盘22与第二限位盘23之间。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第二限位盘的外径大于橡胶圈的孔径,所以当需要对止动轮进行装配时,通常需要工作人员同时进行扩张橡胶圈孔径以及将第二限位盘穿设橡胶圈两个工序,存在装配止动轮的操作较为繁琐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改善装配止动轮的操作较为繁琐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夹座、转移机构及其止动轮装配装置。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夹座,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夹座,包括装配座以及装配杆,所述装配杆滑移连接于装配座上,所述装配杆的外径大于橡胶圈的孔径,当对止动轮进行装配时,所述第二限位盘的下端面与所述装配杆的上端面抵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止动轮进行装配时,工作人员可以首先将橡胶圈套设于装配杆上,而装配杆将橡胶圈的孔径进行扩张。随后控制第二限位盘按压装配杆,此时,装配杆向下滑移,而橡胶圈由于装配座的限位作用而保持不动,当第二限位盘完全穿设橡胶圈时,橡胶圈则脱离装配杆并套设于连接轴上,从而完成对止动轮的装配操作,有效省去工作人员人工扩张橡胶圈孔径的操作,有效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9.可选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座以及压缩弹簧,所述弹簧座固定连接于装配座的下端面,所述装配杆滑移连接于所述弹簧座上,所述压缩弹簧套设于所述装配杆上,所述压缩弹簧始终迫使装配杆向上滑移。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压缩弹簧始终迫使装配杆向上滑移,所以当止动轮装配完毕后,压缩弹簧将自动驱使装配杆向上滑移,从而完成对装配杆的复位操作,之后便可以对其他止动轮进行流水线装配,进一步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11.可选的,所述装配杆的外周面设置有若干限位块,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座抵接,所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块抵接;所述装配杆的下端穿出所述弹簧座,所述装配杆穿出弹簧座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绳环,所述限位绳环的上端面与弹簧座的下端面抵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止动轮装配完毕后,由于压缩弹簧的一端与弹簧座抵接,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块抵接,所以压缩弹簧可以通过限位块迫使装配杆向上复位,之后便可以对其他止动轮进行流水线装配。而由于装配杆穿出弹簧座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绳环,且限位绳环的上端面与弹簧座的下端面抵接,所以在装配杆进行复位时,限位绳环还可以对装配杆的移动进行限位,有效减少装配杆过度上滑的可能性。
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转移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转移机构,包括底座、驱动转盘以及若干上述装配夹座,所述底座上依次设置有橡胶圈进料区、止动轮装配区以及止动轮出料区,所述驱动转盘转动连接于底座上,若干所述装配夹座设置于所述驱动转盘上,所述驱动转盘驱使装有止动轮的装配夹座依次经过橡胶圈进料区、止动轮装配区以及止动轮出料区。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装配止动轮时,由于装配夹座设置于驱动转盘上,所以驱动转盘可以自动将装配夹座转移至橡胶圈进料区、止动轮装配区以及止动轮出料区,从而完成对止动轮的流水线装配,进一步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15.可选的,所述橡胶圈进料区上设置有限位座,当所述装配夹座位于所述橡胶圈进料区内时,所述限位座的上端面与所述装配杆的下端面抵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限位座的上端面与装配杆的下端面抵接,所以当需要将橡胶圈套设于装配杆上时,限位座可以持续对装配杆进行限位,有效减少装配杆发生下滑的可能性,间接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17.可选的,所述装配座的上端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可供止动轮容置;所述止动轮出料区上设置有顶出气缸,当所述装配夹座位于所述止动轮出料区时,所述顶出气缸迫使装配杆向上滑移,所述装配杆带动止动轮脱离所述放置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装配座的上端面开设有放置槽,所以在驱动转盘带动装配夹座进行转移时,放置槽的槽壁可以限制止动轮的移动,从而减少止动轮在驱动转盘的离心作用下脱离装配夹座的可能性,间接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19.但是,由于放置槽的设置,所以在需要对止动轮进行出料操作时,工作人员难以将止动轮进行取出。而在止动轮出料区上设置顶出气缸时,一旦装配夹座转移至止动轮出料区处时,顶出气缸便可以带动装配杆向上滑移,而装配杆带动止动轮脱离放置槽,从而有效降低止动轮出料的难度,进一步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20.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止动轮装配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止动轮装配装置,包括上述转移机构、橡胶圈进料机构、止动轮装配机构以及止动轮出料机构,所述橡胶圈进料机构设置于所述橡胶圈进料区,所述止动轮装配机构设置于所述止动轮装配区,所述止动轮出料机构设置于所述止动轮出料区;所述橡胶圈进料机构包括橡胶圈振动盘、第一横移组件、第一升降组件以及第一夹持组件,所述橡胶圈振动盘以及所述第一横移组件均设置于所述橡胶圈进料区上,所述
第一升降组件设置于第一横移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设置于第一升降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将橡胶圈进行夹持以及松开,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将橡胶圈进行提升或者下降,所述第一横移组件将橡胶圈在橡胶圈振动盘与装配夹座之间进行横移。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橡胶圈进行进料操作时,工作人员可以首先将橡胶圈放置于橡胶圈振动盘内,此时,橡胶圈振动盘将橡胶圈逐个输送至其出口处。随后第一夹持组件向橡胶圈振动盘的出口处的橡胶圈进行夹取,第一升降组件将橡胶圈进行提升,第一横移组件将橡胶圈转移至装配夹座的上方,第一升降组件将橡胶圈下降至装配夹座处,第二夹持组件松开对橡胶圈的限制,从而将橡胶圈放置于装配夹座上,有效省去工作人员人工转移橡胶圈的操作,进一步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22.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推送气缸、推送套以及装配柱,所述推送气缸以及所述装配柱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输出端,所述装配柱的外径大于橡胶圈的内径,所述推送套固定连接于所述推送气缸的输出端,所述推送套滑移套设于所述装配柱的外周面;所述装配柱包括柱部以及锥部,所述柱部设置于所述推送气缸的输出端,所述锥部设置于所述柱部远离推送气缸的一端,所述锥部的外径向远离柱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装配柱的外周面设置有若干安装条,所述装配杆包括若干装配条,若干所述装配条之间形成有安装孔,相邻两个所述装配条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所述装配柱插接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安装条插接于所述安装间隙内。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橡胶圈进行夹取时,第一升降组件首先驱使装配柱下移,而当锥部与橡胶圈的内壁抵接,如果继续下移装配柱,橡胶圈则可以在锥部的导向作用下向外扩张并逐渐套设于柱部的外周面,从而完成对橡胶圈的夹取操作。
24.当需要将橡胶圈套设于装配杆上时,第一升降组件首先将装配柱插接于安装孔内,此时,安装条插接于安装间隙内,从而促使装配杆的外周面与装配柱的外周面共面。之后,推送气缸迫使推送套向下滑移,从而带动橡胶圈从柱部转移至装配杆上,进而完成对橡胶圈的转移操作,有效省去工作人员人工将橡胶圈套设于装配杆上的操作,间接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25.可选的,所述止动轮装配机构包括止动轮座振动盘、第二横移组件、第二升降组件以及第二夹持组件,所述止动轮座振动盘以及所述第二横移组件设置于所述止动轮装配区上,所述第二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横移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将止动轮座进行夹持以及松开,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将止动轮座进行提升或者下降,当止动轮座位于所述装配夹座处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通过止动轮座迫使装配杆下移,所述第二横移组件将止动轮座在止动轮座振动盘与装配夹座之间进行横移。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止动轮进行装配时,止动轮座振动盘首先将止动轮座以相同状态逐个转移至其输出端,随后第二升降组件将第二夹持组件下降至止动轮座振动盘的输出端,第二夹持组件对止动轮座进行夹持;之后第二升降组件将止动轮座进行提升,第二横移组件将止动轮座转移至装配夹座的上方,第二升降组件将止动轮座穿设橡胶圈并迫使装配杆下移,从而完成对止动轮座的装配操作,有效省去工作人员人工转移
止动轮座的操作,进一步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27.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推送气缸、推送套以及装配柱,所述推送气缸以及所述装配柱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输出端,所述装配柱的外径大于橡胶圈的内径,所述推送套固定连接于所述推送气缸的输出端,所述推送套滑移套设于所述装配柱的外周面;所述装配柱包括柱部以及锥部,所述柱部设置于所述推送气缸的输出端,所述锥部设置于所述柱部远离推送气缸的一端,所述锥部的外径向远离柱部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装配柱的外周面设置有若干安装条,所述装配杆包括若干装配条,若干所述装配条之间形成有安装孔,相邻两个所述装配条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所述装配柱插接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安装条插接于所述安装间隙内;所述止动轮装配机构包括止动轮座振动盘、第二横移组件、第二升降组件以及第二夹持组件,所述止动轮座振动盘以及所述第二横移组件设置于所述止动轮装配区上,所述第二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横移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将止动轮座进行夹持以及松开,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将止动轮座进行提升或者下降,当止动轮座位于所述装配夹座处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通过止动轮座迫使装配杆下移,所述第二横移组件将止动轮座在止动轮座振动盘与装配夹座之间进行横移;所述止动轮出料机构包括引导板以及感应吹气装置,所述引导板设置于所述止动轮出料区上,所述感应吹气装置设置于所述引导板上,当装有止动轮的所述装配夹座转移至止动轮出料区处时,所述感应吹气装置迫使止动轮吹向引导板,所述引导板将止动轮进行引导收集并转移至指定位置。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装配夹座转移至止动轮出料区时,顶出气缸首先通过装配杆将止动轮顶出放置槽,此时,感应吹气装置恰好感应到止动轮,从而促使感应吹气装置迫使止动轮出现引导板,进而将止动轮进行收集并转移至指定位置,有效降低收集止动轮的操作难度。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需要对止动轮进行装配时,工作人员可以首先将橡胶圈套设于装配杆上,随后控制第二限位盘按压装配杆,当第二限位盘完全穿设橡胶圈时,橡胶圈则脱离装配杆并套设于连接轴上,有效降低装配止动轮的操作难度;2.当需要将橡胶圈进行夹取时,第一升降组件首先驱使装配柱下移,此时,锥部首先与橡胶圈的内壁抵接,而橡胶圈则可以在锥部的导向作用下向外扩张并逐渐套设于柱部的外周面,有效降低夹取橡胶圈的操作难度;3.当需要将橡胶圈套设于装配杆上时,第一升降组件首先将装配柱插接于安装孔内,安装条插接于安装间隙内,之后,推送气缸迫使推送套向下滑移,从而带动橡胶圈从柱部转移至装配杆上,有效降低套设橡胶圈的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30.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吸尘器止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止动轮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橡胶圈进料机构与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第一夹持组件与装配夹座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装配夹座的爆炸示意图。
35.图6是转移橡胶圈时的状态示意图。
36.图7是止动轮装配机构与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8是止动轮座振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38.图9是装配止动轮时的状态示意图。
39.图10是止动轮出料机构与转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0.附图标记说明:1、橡胶圈;2、止动轮座;21、连接轴;22、第一限位盘;23、第二限位盘;3、转移机构;31、底座;32、驱动转盘;33、装配夹座;311、橡胶圈进料区;312、止动轮装配区;313、止动轮出料区;331、装配座;332、装配杆;333、弹性件;334、限位绳环;3111、限位座;3131、顶出气缸;3321、装配条;3322、安装孔;3323、安装间隙;3324、限位块;3331、弹簧座;3332、压缩弹簧;3311、放置槽;4、橡胶圈进料机构;41、橡胶圈振动盘;42、第一横移组件;43、第一升降组件;44、第一夹持组件;411、第一定位孔;412、第二定位孔;421、第一横移支架;422、第一横移气缸;423、第一横移块;431、第一升降气缸;432、第一升降块;433、定位管;441、推送气缸;442、推送套;443、装配柱;4111、第一弹簧缓冲柱;4121、第二弹簧缓冲柱;4431、柱部;4432、锥部;4433、安装条;5、止动轮装配机构;51、止动轮座振动盘;52、第二横移组件;53、第二升降组件;54、第二夹持组件;521、第二横移支架;522、第二横移气缸;523、第二横移块;531、第二升降气缸;532、第二升降块;511、第一筛选段;512、第二筛选段;513、第三筛选段;514、扭转轨道;515、直振机;5111、筛选槽;5112、调整槽;5121、筛选杆;5131、筛选底板;5132、筛选条;6、止动轮出料机构;61、引导板;62、感应吹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结合附图2-10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止动轮装配装置。参照图2和图3,止动轮装配装置包括转移机构3、橡胶圈进料机构4、止动轮装配机构5以及止动轮出料机构6,且橡胶圈进料机构4、止动轮装配机构5以及止动轮出料机构6均设置于转移机构3上。
43.具体的,转移机构3包括底座31、驱动转盘32以及若干装配夹座33,驱动转盘32转动连接于底座31的中心处,而若干装配夹座33固定连接于驱动转盘32的上端面。底座31的偏心处依次设置有橡胶圈进料区311、止动轮装配区312以及止动轮出料区313,橡胶圈进料机构4固定连接于橡胶圈进料区311上,止动轮装配机构5固定连接于止动轮装配区312,止动轮出料机构6固定连接于止动轮装配区312。
4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夹座33设置有四个,且四个装配夹座33以驱动转盘32的圆心为中心,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于驱动转盘32的偏心处。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转盘32由凸轮分割器驱动,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转盘32还可以通过旋转气缸进行驱动。
45.当需要对止动轮进行装配时,橡胶圈进料机构4首先将橡胶圈1转移至装配夹座33上,随后转移机构3将装有橡胶圈1的装配夹座33转移至止动轮装配机构5处,止动轮装配机
构5将止动轮座2也转移至装配夹座33处,并将橡胶圈1于止动轮座2进行组合。再之后,转移机构3将止动轮转移至止动轮出料机构6,止动轮出料机构6将止动轮导出并收集,从而完成对止动轮的流水线装配操作。
46.参照图3和图4,橡胶圈进料机构4包括橡胶圈振动盘41、第一横移组件42、第一升降组件43以及第一夹持组件44,其中,第一横移组件42包括第一横移支架421、第一横移气缸422以及第一横移块423,第一横移支架421以及橡胶圈振动盘41均固定连接于橡胶圈进料区311,第一横移气缸422固定连接于第一横移支架421上,第一横移块423固定连接于第一横移气缸422的输出端。
47.第一升降组件43包括第一升降气缸431以及第一升降块432,第一升降气缸431固定连接于第一横移块423的侧壁,第一升降块432固定连接于第一升降气缸431的输出端,而第一夹持组件44设置于第一升降块432上。
48.第一夹持组件44包括推送气缸441、推送套442以及装配柱443,其中,推送气缸441固定连接于第一升降块432的上端面,装配柱443固定连接于升降块的下端面。推送套442固定连接于推送气缸441的输出端,且推送套442滑移套设于装配柱443的外周面。
49.参照图4和图5,装配柱443包括柱部4431以及锥部4432,其中,柱部4431的外径大于橡胶圈1的内径,柱部4431固定连接于推送气缸441的输出端,而锥部4432固定连接于柱部4431远离推送气缸441的一端,且锥部4432的外径向远离推送气缸441的方向逐渐减小。
50.装配夹座33包括装配座331以及装配杆332,装配杆332滑移连接于装配座331上。装配杆332包括若干装配条3321,以装配条3321设置有八个为例,八个装配条3321周向均匀间隔设置。装配柱443的外周面均匀间隔固定有八个安装条4433,八个装配条3321之间形成有安装孔3322,而相邻两个装配条3321之间形成有安装间隙3323,安装孔3322可供装配柱443插接,安装间隙3323可供安装条4433插接。
51.参照图3和图6,当需要将橡胶圈1套设于装配杆332上时,工作人员可以首先将橡胶圈1放置于橡胶圈振动盘41处,橡胶圈振动盘41首先将橡胶圈1逐个转移至其输出端,随后第一升降气缸431通过第一升降块432带动装配柱443下移。当锥部4432与橡胶圈1的内周面抵接时,锥部4432便可以迫使橡胶圈1向外扩张并逐渐转移至柱部4431的外周面。
52.之后,工作人员可以再次开启第一升降气缸431,第一升降气缸431驱使橡胶圈1上移。随后第一横移气缸422通过第一横移块423驱动橡胶圈1横移,从而将橡胶圈1转移至装配夹座33的上方。再之后,再次开启第一升降气缸431,第一升降气缸431驱使橡装配柱443插接于安装孔3322内,驱使安装条4433插接于安装间隙3323内,此时,装配杆332的外周面与装配柱443的外周面共面。最后,只要开启推送气缸441,推送气缸441便可以驱使推送套442向下滑移,从而将橡胶圈1套设于装配杆332上。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圈振动盘41的输出端安装有感应器,进而当橡胶圈1转移至橡胶圈振动盘41的输出端时,感应器便可以驱使第一横移气缸422、第一升降气缸431以及推送气缸441按照指定次序运行。
54.继续参照图3和图6,第一升降块432的下端面还固定连接有定位管433,橡胶圈振动盘41的输出端间隔开设有第一定位孔411以及第二定位孔412,第一定位孔411内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缓冲柱4111,第二定位孔412内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缓冲柱4121。
55.在橡胶圈1套设于装配柱443的过程中,定位管433穿设第一定位孔411,从而促使
第一定位孔411通过定位管433对装配柱443进行定位,而第一弹簧缓冲柱4111通过定位管433对装配柱443的下移进行缓冲。在橡胶圈1套设于装配杆332的过程中,定位管433穿设第二定位孔412,从而第二定位孔412通过定位管433对装配柱443进行定位,而第二弹簧缓冲柱4121通过定位管433对装配柱443的下移进行缓冲。
56.另外,在将橡胶圈1套设于装配杆332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装配杆332下移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橡胶圈进料区311上还固定连接有限位座3111,且在橡胶圈1套设于装配杆332的过程中,限位座3111的上端面与装配杆332的下端面抵接。
57.参照图7和图8,止动轮装配机构5包括止动轮座振动盘51、第二横移组件52、第二升降组件53以及第二夹持组件54。其中,第二横移组件52包括第二横移支架521、第二横移气缸522以及第二横移块523,第二横移支架521以及止动轮座振动盘51均固定连接于止动轮装配区312上,第二横移气缸522固定连接于第二横移支架521的侧壁,而第二横移块523固定连接于第二横移气缸522的输出端。
58.第二升降组件53包括第二升降气缸531以及第二升降块532,第二升降气缸531固定连接于第二横移块523的侧壁,第二升降块532固定连接于第二升降气缸531的输出端,而第二夹持组件54设置于第二升降块532上。
5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组件54为拇指气缸,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持组件54还可以是伺服夹爪。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横移气缸422、第二横移气缸522、第一升降气缸431、第二升降气缸531以及推送气缸441还可以采用丝杠结构等驱动方式。
60.继续参照图8,止动轮座振动盘51上设置有依次第一筛选段511、第二筛选段512以及第三筛选段513。其中,第一筛选段511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筛选槽5111以及调整槽5112,第一筛选槽5111的槽宽大于第一限位盘22的外径,且筛选槽5111的槽宽小于第一限位盘22与第二限位盘23之间的间距,从而在止动轮座2转移至筛选槽5111内时,第一筛选段511将对水平横向的止动轮座2进行剔除。调整槽5112的槽宽介于第一限位盘22的外径与第二限位盘23的外径之间,从而在止动轮座2转移至调整槽5112内时,调整槽5112将对竖直状态下第一限位盘22在下的止动轮座2进行剔除。
61.第二筛选段512由两个向内扭曲的筛选杆5121构成,且两个筛选杆5121之间的间距介于第一限位盘22的外径与第二限位盘23的外径之间。从而在止动座转移至第二筛选段512时,第二筛选段512可以将第一限位盘22外径略小的不良品进行剔除。
62.第三筛选段513包括向外倾斜的筛选底板5131以及固定连接于筛选底板5131上的筛选条5132。当第一限位盘22在上的止动轮座2转移至第三筛选段513时,筛选条5132可以对止动轮座2进行限位,而当第二限位盘23座在上的止动轮座2将以筛选条5132为支点进行翻转,从而完成对第二限位盘23座在上的止动轮座2的剔除。
63.另外,止动轮座振动盘51的出料端设置有扭转轨道514以及直振机515,从而在止动轮座2筛选完毕后,可以将止动轮座2逐个转移。而后,第二升降气缸531通过第二升降块532带动拇指气缸下移,而拇指气缸对止动轮座2进行夹持。之后,工作人员可以再次开启第二升降气缸531,第二升降气缸531驱使止动轮座2上移。
64.随后第二横移气缸522通过第二横移块523驱动止动轮座2横移,从而将止动轮座2转移至装配夹座33的上方。再之后,再次开启第二升降气缸531,第二升降气缸531驱使拇指
气缸向下滑移,并驱使拇指带动第二限位盘23的下端面与装配杆332的上端面抵接,进而将装配杆332下移,而橡胶圈1由于装配座331的限位作用而保持不动,当第二限位盘23完全穿设橡胶圈1时,橡胶圈1则脱离装配杆332并套设于连接轴21上,从而完成对止动轮的装配操作。
6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直振机515的输出端安装有感应器,进而当止动轮座2转移至直振机515的输出端时,感应器便可以驱使第二横移气缸522、第二升降气缸531以及拇指气缸按照指定次序运行。
66.参照图5和图9,而为了促使装配杆332可以正常复位,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夹座33还包括弹性件333。具体的,弹性件333包括弹簧座3331以及压缩弹簧3332,弹簧座3331固定连接于装配座331的下端面,装配杆332滑移连接于弹簧座3331上,压缩弹簧3332套设于装配杆332上,且压缩弹簧3332始终迫使装配杆332向上滑移。
67.装配杆332的上端的外周面设置有八个限位块3324,八个限位块3324也滑移连接于装配座331上,且八个限位块3324分别固定连接于八个装配条3321上。压缩弹簧3332的一端与弹簧座3331抵接,压缩弹簧3332的另一端与限位块3324的下端面抵接,从而在装配杆332向下滑移时,压缩弹簧3332可以通过限位块3324迫使装配杆332向上滑移。装配杆332的下端穿出弹簧座3331,且装配杆332穿出弹簧座3331的一端系绑有限位绳环334,当装配杆332向上滑移时,限位绳环334的上端面与弹簧座3331的下端面抵接,从而减少装配杆332完全脱离装配座331的可能性。
68.参照图5和图10,止动轮出料机构6包括引导板61以及感应吹气装置62,而感应吹气装置62由感应器与吹气嘴组成。其中,引导板61固定连接于止动轮出料区313上,感应器以及吹气嘴均固定连接于引导板61上,且吹气嘴的吹气端朝向装配夹座33,从而当装配完毕的止动轮转移至止动轮出料区313时,一旦感应器感应到止动轮时,感应器便可以驱使吹气嘴向止动轮吹气,进而将止动轮转移至引导板61处,而引导板61对止动轮进行收集。
69.另外,为了在转移止动轮时减少止动轮脱离装配夹座33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座331的上端面开设有放置槽3311,而止动轮放置于放置槽3311内,进而在转移止动轮的过程中,放置槽3311的槽壁可以持续对止动轮进行限位。
70.但是,在对止动轮进行出料操作时,放置槽3311的存在也会对止动轮的脱离操作阻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止动轮出料区313上固定连接有顶出气缸3131,当装配夹座33位于止动轮出料区313时,顶出气缸3131可以迫使装配杆332向上滑移,而装配杆332带动止动轮脱离放置槽3311,在之后吹气嘴便可以对止动轮进行吹气操作。
7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连接可以根据实际采用一体成型、焊接固定、螺纹连接、螺栓固定等常规固定连接方式。
7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止动轮装配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对止动轮进行装配时,橡胶圈进料机构4首先将橡胶圈1转移至装配夹座33上,随后转移机构3将装有橡胶圈1的装配夹座33转移至止动轮装配机构5处,止动轮装配机构5将止动轮座2也转移至装配夹座33处,并将橡胶圈1与止动轮座2进行组合。再之后,转移机构3将止动轮转移至止动轮出料机构6,止动轮出料机构6将止动轮导出并收集,从而完成对止动轮的流水线装配操作。
7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