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除尘箱体及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06 17: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除尘箱体及除尘系统,属于除尘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铁路的高速发展,铁路道床表面污物的处理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道床污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铁路干线通车前产生的建设垃圾;铁路通车后由于沙尘等自然原因产生的泥土沙尘;煤炭运输等车辆在运行时车内物料受气流作用卷出车厢,散落在铁路道床表面;钢轨定期打磨维护时产生的铁屑等。列车行驶时会将堆积在轨道表面的粉尘等污物卷起,产生扬尘,同时也会影响列车驾驶人员的视线,影响行车安全;另外,大量的煤粉堆积会掩埋轨道以及轨道上的应答器等元件,若不及时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轨道车辆安全、线路信号显示、轨旁设备和工务检修等。
3.目前,轨道清洁普遍采用人工清理的方式,而人工清洁存在效率低、耗时长、劳动强度大、清理不彻底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大。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清洁效率,一种能够自动清扫轨道污物并将污物排放至指定地点的道床污物处理车替代了人工作业。而现有的道床吸污处理车其除尘设备无法同时兼顾除尘效果和设备体积,为提高除尘效果,通常是将不同除尘方式的除尘设备串联使用,从而导致整个道床吸污处理车体积庞大,运转不灵活;而体积小、运转灵活的道床吸污处理车由于空间限制,导致除尘设备只具备一级除尘功能,从而降低除尘效果;此外,现有技术在道床污物处理的过程中,未对除尘系统向输送带输送粉尘时产生的扬尘进行处理,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影响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除尘设备体积与除尘效果无法同时兼顾、除尘设备排灰产生的扬尘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提出一种除尘箱体及除尘系统,该除尘箱体采用重力沉降和滤筒过滤相结合的两级除尘方式,实现对道床污物处理车作业过程产生的含尘气体进行降尘除尘;同时所提供的除尘箱体内部设置有挡板、可拆卸滤网以及格栅板,可提高除尘效率,降低含尘气体排放浓度;此外所提出的除尘系统采用降沉主管对物料输送过程产生的扬尘进行二次除尘,实现整个作业过程零扬尘,避免扬尘产生的二次污染。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除尘箱体,包括一级沉降室和二级除尘室,所述一级沉降室和二级除尘室由竖直挡板隔开,所述竖直挡板上安装有筛网。
6.所述一级沉降室一侧设有第二进气管道,所述一级沉降室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进气管道,所述一级沉降室的顶部内侧、第一进气管道末端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挡板,所述一级沉降室的底部设有第一排灰口。
7.所述二级除尘室包括水平花板,所述水平花板将二级除尘室分割为两个腔室,所述水平花板下方的腔室安装有滤筒,所述水平花板上方的腔室安装有脉冲喷吹管路,所述脉冲喷吹管路对滤筒喷吹,所述二级除尘室一侧设有排气口,所述二级除尘室底部设有第二排灰口。
8.进一步地,所述二级除尘室的前端设置有与竖直挡板平行的格栅板,所述格栅板包括竖直板和均布在竖直板上的弯板,所述弯板包括与竖直板连接的平面和与竖直方向成45
°
夹角的斜面。
9.进一步地,所述滤筒为锥角小于5
°
的上大下小的倒锥形结构。
10.进一步地,所述一级沉降室的底部设置有手持吸管。
11.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花板上方的腔室安装有控制脉冲喷吹管路的脉冲阀。
12.进一步地,所述筛网为可拆卸筛网。
13.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为拱形挡板。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灰口和第二排灰口分别设有两个。
1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除尘系统,包括上述的除尘箱体,所述除尘箱体的第二进气管道与降尘主管相连接,所述除尘箱体的排气口与动力风机相连接,所述除尘箱体底部的第一排灰口和第二排灰口分别与卸料机相连接;所述卸料机的出口与物料输送带的入灰口相连;所述降尘主管的吸风口和物料输送带的出尘口相连。
16.进一步地,所述降尘主管还可与产生扬尘的清扫装置连接。
17.本发明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整个系统采用重力沉降式预除尘和滤筒除尘相结合的两级除尘方式,极大地降低含尘气的含尘浓度,且一级沉降室与二级除尘室连接处的筛网可对经一级沉降室沉降后的含尘气进行二次过滤,降低进入二级除尘室中含尘气的含尘浓度,极大地提高了除尘效率。
18.(2)采用降尘主管将物料输送带与除尘箱体连通的方式,解决了除尘箱体排灰过程产生二次扬尘的问题,避免了二次扬尘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行车安全。
19.(3)滤筒采用上大下小的倒锥形结构,与传统的圆柱形滤筒相比较,一方面增大了滤筒的过滤面积,另一方面由于倒锥形结构不利于粉尘在滤筒表面附着,被滤筒阻挡在滤筒表面的粉尘会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箱体底部,既能延长滤筒的过滤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滤筒的清灰难度。
20.(4)所提供的除尘箱体,其内部设置有挡板、可拆卸滤网以及格栅板,能够在不增加设备体积的前提下,提高除尘效率,降低含尘气体排放浓度。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除尘系统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除尘箱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除尘箱体的一级沉降室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降尘主管,2—除尘箱体,3—动力风机,4—物料输送带,5—卸料机,2.1—一级沉降室, 2.1-1—第一进气管道,2.1-2—第二进气管道,2.1-3—拱形挡板,2.1-4—竖直挡板,2.1-5—手持吸管,2.1-6—第一排灰口,2.1-7——筛网,2.2—二级除尘室,2.2-1—滤筒,2.2-2—格栅板,2.2-3—第二排灰口,2.2-4—水平花板,2.2-5—排气口,2.2-6—脉冲喷吹管路,2.2-7—脉冲阀。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6.实施例1如图2和图3所示为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除尘箱体,包括一个一级沉降室2.1和一个二级除尘室2.2,一级沉降室2.1和二级除尘室2.2由带有可拆卸筛网2.1-7的竖直挡板2.1-4隔开;竖直挡板2.1-4可阻止一级沉降室2.1沉积的灰尘掉落到二级除尘室2.2,筛网2.1-7可将经一级沉降室2.1沉降后的含尘气进行二次过滤,降低进入二级除尘室2.2含尘气的含尘浓度,提高除尘效率。
27.一级沉降室2.1的左右侧底部各设置有第一进气管道2.1-1和手持吸管2.1-5,第一进气管道2.1-1末端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拱形挡板2.1-3,从第一进气管道2.1-1吸入的含尘气在拱形挡板2.1-3的作用下改变流速和流向,使较大颗粒的粉尘在惯性和重力作用下沉降到一级沉降室2.1的底部,并从第一排灰口2.1-6排出;手持吸管2.1-5可吸收散落在路面较远处的少量粉尘以及未吸收干净的残余粉尘。
28.二级除尘室2.2包括滤筒2.2-1,安装滤筒2.2-1的水平花板2.2-4,以及二级除尘室2.2底部的两个第二排灰口2.2-3;水平花板2.2-4将二级除尘室2.2分割为两个腔室,水平花板2.2-4上方的腔室安装有脉冲喷吹管路2.2-6、脉冲阀2.2-7以及二级除尘室2.2的排气口2.2-5,二级除尘室2.2的前端设置有与竖直挡板2.1-4平行的格栅板2.2-2,所述格栅板2.2-2由竖直板和均布在竖直板上的弯板组成,弯板包括一个与竖直板连接的平面和一个与竖直方向成45
°
夹角的斜面,格栅板2.2-2可对从一级沉降室2.1经筛网2.1-7过滤后的含尘气进行导流,使含尘气与安装在水平花板2.2-4上的滤筒2.2-1均匀接触,提高过滤效率,同时减少含尘气进入二级除尘室2.2引起的二次扬尘;二级除尘室2.2内的滤筒2.2-1为锥角小于5
°
的上大下小的倒锥形结构,倒锥形结构不利于粉尘在滤筒表面附着,粉尘堆积到一定厚度会在自重作用下沉降到箱体底部,既能延长滤筒的过滤时间,又能降低滤筒的清灰难度。
29.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除尘系统,包括除尘箱体2,与除尘箱体2第二进气管道2.1-2相连的降尘主管1,与除尘箱体2的排气口2.2-5相连通的动力风机3,以及分别与除尘箱体2底部的第一排灰口2.1-6和第二排灰口2.2-3连通的卸料机5;所述卸料机5的出口与物料输送带4上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相连;降尘主管1的吸风口和物料输送带4的排尘口相连。
30.在工作过程中,含尘气通过除尘箱体2的第一进气管道2.1-1进入一级沉降室2.1后,撞击到第一进气管道2.1-1出口端的拱形挡板2.1-3后,气流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使较大颗粒的粉尘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一级沉降室2.1底部,并从第一排灰口2.1-6经卸料机5排出到物料输送带4上,不能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的粉尘随含尘气流经竖直挡板2.1-4上的筛网2.1-7的二次过滤后,通过格栅板2.2-2之间的空隙进入二级除尘室2.2水平花板2.2-4上方的腔室,含尘气中的粉尘颗粒被阻挡到滤筒2.2-1外面,经滤筒2.2-1过滤后的气体透过滤筒2.2-1的孔隙进入水平花板2.2-4上方的腔室,经动力风机3从二级除尘室2.2的排气口2.2-5排出。经滤筒2.2-1过滤后的粉尘在脉冲喷吹管路2.2-6喷出的高压气体的反吹作用
下,脱离滤筒2.2-1后沉降到二级除尘室2.2的底部,后由第二排灰口2.2-3经卸料机5排出到物料输送带4上。在一级沉降室2.1和二级除尘室2.2向物料输送带4输送粉尘时,会产生二次扬尘,产生的二次扬尘在动力风机3的抽吸作用下,物料输送带4中的含尘气从排尘口经降尘主管1进入到除尘箱体2中进行二次除尘。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