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复合滤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6:09: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滤芯结构。


背景技术:

2.传统净水器的前后置复合滤芯主要构成为:前置为熔喷聚丙烯炭棒复合滤芯,后置为炭棒滤芯,滤瓶与前后置复合滤芯组装完成后,将底盖与滤瓶旋熔。前后置复合滤芯的更换周期为3-6个月,由于全国各地自来水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前置滤芯与后置滤芯不可能同时失效,同时抛弃前置滤芯与后置滤芯导致滤芯没有充分地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更换滤芯时,一般将整支滤芯抛弃,换芯成本很高。非旋熔结构的传统滤瓶虽然换芯成本低,但是由于内芯与滤瓶使用密封圈密封,换芯时摩擦阻力较大,一般需借助工具将内芯拔出,不利于用户自主换芯。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可以简单更换后置炭棒组件的复合滤芯结构。
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主要包括:滤瓶、前置滤芯组件、后置炭棒组件和滤瓶端盖;
6.所述滤瓶端盖与所述滤瓶同轴连接,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同轴设置于所述滤瓶内;
7.所述后置炭棒组件包括炭棒端盖一、炭棒端盖二、炭棒和密封旋钮,所述炭棒端盖一的一端伸入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内,另一端与所述滤瓶密封连接,所述炭棒一端装设于所述炭棒端盖一内,另一端装设于所述炭棒端盖二内,所述炭棒端盖二背离所述炭棒的一端与所述密封旋钮连接,所述密封旋钮的一端伸入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内,另一端与所述滤瓶端盖密封连接。
8.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滤瓶靠近所述炭棒端盖一的一端设置有原水进水管和净水出水口,所述原水进水管上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原水进水口,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具有与所述原水进水管相匹配的第一端部,所述原水进水管与所述第一端部密封连接,形成原水进水管路,所述前置滤芯组件、所述净水出水口均与所述滤瓶内腔连通。
9.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滤瓶靠近所述炭棒端盖一的一端设置有后置炭进水管和纯水出水管,所述纯水出水管同轴设置于所述后置炭进水管内,所述后置炭进水管上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后置炭进水口,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具有与所述后置炭进水管相匹配的第二端部,所述后置炭进水管与所述第二端部密封连接,形成后置炭进水管路,所述纯水出水管上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纯水出水口,所述纯水出水管与所述炭棒端盖一密封连接,形成后置炭出水管路。
10.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滤瓶靠近所述炭棒端盖一的一端还设置有废水出水管,所述废水出水管上设置有废水出水口,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具
有与所述废水出水管相匹配的第三端部,所述废水出水管与所述第三端部密封连接,形成废水出水管路。
11.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包括滤芯端盖一、滤芯端盖二和滤芯,所述滤芯端盖一、所述滤芯端盖二分设在所述滤芯的两端;
12.所述滤芯端盖一位于所述滤芯背离所述滤瓶端盖的一端,所述炭棒端盖一穿设于所述滤芯端盖一并与所述滤瓶密封连接;
13.所述滤芯端盖二位于所述滤芯朝向所述滤瓶端盖的一端,所述密封旋钮一端与所述滤芯端盖二密封连接,所述密封旋钮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滤芯端盖二并与所述滤瓶端盖密封连接。
14.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滤芯包括骨架和膜丝,所述骨架包括同轴设置的一个内环和两个直径相同的外环,所述内环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滤芯端盖一内和所述滤芯端盖二内,两个所述外环分别与所述内环上靠近所述滤芯端盖一和所述滤芯端盖二的两个端部相连接,一个所述外环卡设于所述滤芯端盖一内,另一个所述外环卡设于所述滤芯端盖二内,两个所述外环之间间隔预设距离,膜丝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内环与所述外环形成的空腔内。
15.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炭棒端盖二与所述密封旋钮螺纹连接。
16.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炭棒、所述炭棒端盖一和所述炭棒端盖二的直径均小于所述密封旋钮的直径。
17.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密封旋钮外侧设置有手持部。
18.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所述滤瓶与所述滤瓶端盖之间通过旋熔固定。
19.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滤芯结构,密封旋钮与炭棒为一体结构,换芯时,旋动密封旋钮,并将密封旋钮拔出,拔出时可自动带出后置炭棒,无需使用其他工具取出后置炭棒,有利于用户自主换芯。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置炭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瓶与前置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置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密封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瓶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7.附图中:1、滤瓶;11、原水进水管;111、原水进水口;12、净水出水口;13、后置炭进水管;131、后置炭进水口;14、纯水出水管;141、纯水出水口;15、废水出水管;151、废水出水口;2、前置滤芯组件;21、滤芯端盖一;211、第一端部;212、第二端部;213、第三端部;22、滤芯端盖二;23、滤芯;231、骨架;2311、内环;2312、外环;232、膜丝;3、后置炭棒组件;31、炭棒
端盖一;32、炭棒端盖二;33、炭棒;34、密封旋钮;341、手持部;4、滤瓶端盖;a、第一内凸环;b、第一内凹槽;c、第二内凸环;d、第二内凹槽;e、第一外凸环;f、第二外凸环。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滤芯结构,该复合滤芯结构包括:滤瓶1、前置滤芯组件2、后置炭棒组件3和滤瓶端盖4。
32.滤瓶端盖4与滤瓶1同轴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滤瓶1为一端具有敞口的瓶装结构,滤瓶端盖4盖设在滤瓶1的敞口端,形成封闭的瓶结构,包括有内腔。可选地,滤瓶1与滤瓶端盖4之间通过旋熔在一起固定。
33.前置滤芯组件2同轴设置于滤瓶1内。
34.具体地,前置滤芯组件2包括滤芯端盖一21、滤芯端盖二22和滤芯23,滤芯端盖一21、滤芯端盖二22分设在滤芯23的两端。
35.更具体地,滤芯端盖一21一端与滤瓶1连接,另一端与滤芯23连接。换句话说,滤芯端盖一21位于滤芯23背离滤瓶端盖4的一端,滤芯端盖二22位于滤芯23朝向滤瓶端盖4的一端。
36.滤芯23包括骨架231和膜丝232。骨架231包括同轴设置的一个内环2311和两个直径相同的外环2312,内环2311的两端分别卡设于滤芯端盖一21内和滤芯端盖二22内,两个外环2312分别与内环2311上靠近滤芯端盖一21和滤芯端盖二22的两个端部相连接,一个外环2312卡设于滤芯端盖一21内,另一个外环2312卡设于滤芯端盖二22内,膜丝23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内环2311与外环2312形成的空腔内,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外环2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供沿膜丝232的轴线方向(与内环2311的轴线相平行,也可以说沿内环2311的轴线方向)进入膜丝232内的原水经过膜丝232过滤后沿与膜丝232的轴线相交的方向横向流出膜丝232。
37.内环2311朝向后置炭棒组件3的一侧的两端与滤芯端盖一21和滤芯端盖二22密封
连接;具体地,滤芯端盖一21设置有第一内凸环a,相应地,骨架231的内环2311设置有第一内凹槽b,第一内凸环a卡入第一内凹槽b内,实现滤芯端盖一21与骨架231之间的连接,同理,滤芯端盖二22设置有第二内凸环c,骨架231的内环2311设置有第二内凹槽d,第二内凸环c卡入第二内凹槽d内,实现滤芯端盖二22与骨架231之间的连接。骨架231的内环2311与滤芯端盖一21和滤芯端盖二22密封连接,将原水与经过膜丝232过滤得到的净水隔开,还将原水和经过后置炭过滤得到的纯水隔开,确保原水、净水、纯水不发生窜水。
38.具体地,滤芯端盖一21设置有第一外凸环e,骨架231的外环2312卡设于第一外凸环e内,实现滤芯端盖一21与骨架231之间的连接,滤芯端盖二22设置有第二外凸环f,外环2312卡设于第二外凸环f内,实现滤芯端盖二22与骨架231之间的连接。
39.后置炭棒组件3包括炭棒端盖一31、炭棒端盖二32、炭棒33和密封旋钮34,炭棒端盖一31的一端伸入前置滤芯组件2内,另一端与滤瓶1密封连接,炭棒33一端装设于炭棒端盖一31内,另一端装设于炭棒端盖二32内,炭棒33整体位于滤芯23内部,具体位于骨架231的内环2311内,炭棒端盖二32背离炭棒33的一端与密封旋钮34连接,密封旋钮34的一端伸入前置滤芯组件2内,密封旋钮34的另一端与滤瓶端盖4密封连接。
40.具体地,炭棒端盖一31伸入滤芯端盖一21并与滤瓶1密封连接。可选地,密封连接为通过密封圈实现密封连接,后续关于密封连接均一样。
41.具体地,炭棒端盖二32与密封旋钮34螺纹连接。
42.为了使后置炭棒组件3顺利从前置滤芯组件2内拔出,炭棒33、炭棒端盖一31和炭棒端盖二32的直径均小于密封旋钮34的直径。
4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炭棒33为空心管类结构,炭棒33的内部空心区与炭棒端盖一31上设置的空心区相连通。
44.具体地,滤芯端盖二22位于滤芯23朝向滤瓶端盖4的一端,密封旋钮34一端与滤芯端盖二22密封连接,密封旋钮34的另一端伸出滤芯端盖二22并与滤瓶端盖4密封连接。
45.可选地,密封旋钮34外侧设置有手持部341。
46.滤瓶1靠近滤芯端盖一21(也可以说靠近炭棒端盖一31)的一端设置有原水进水管11和净水出水口12,原水进水管11上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原水进水口111,前置滤芯组件2具有与原水进水管11相匹配的第一端部211,原水进水管11与第一端部211密封连接,形成原水进水管路;前置滤芯组件2、净水出水口12均与滤瓶1内腔连通。具体地,第一端部211为凸环形状,凸环的内孔与滤芯23的膜丝232的一端相对准并连通。自来水从原水进水口111进入原水进水管11,继而进入前置滤芯组件2的膜丝232内,过滤后得到净水,净水沿与内环2311轴线相交的方向横向流出膜丝232并进入整个滤瓶1内,净水通过净水出水口12流出复合滤芯结构,流向后续过滤装置(后置炭棒组件3),得到纯水。
47.滤瓶1靠近炭棒端盖一31(也可以说靠近炭棒端盖一31)的一端设置有后置炭进水管13和纯水出水管14,纯水出水管14同轴设置于后置炭进水管13内,后置炭进水管13上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后置炭进水口131,前置滤芯组件2具有与后置炭进水管13相匹配的第二端部212,后置炭进水管13与第二端部212密封连接,形成后置炭进水管路,纯水出水管14上设置有与外部相连通的纯水出水口141,纯水出水管14与炭棒端盖一31密封连接,形成后置炭出水管路。具体地,第二端部212设置于滤芯端盖一21背离后置炭棒组件3的一侧,为凸环形状,凸环的内孔与炭棒33的棒体相对准,纯水由后置炭进水口131进入炭棒33内,经炭棒
33过滤后流向炭棒33内的空心区,再依次经过炭棒端盖一31、纯水出水管14以及纯水出水口141流出复合滤芯结构。
4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部212设置在滤芯端盖一21的中心位置处,相应地,后置炭进水管13、纯水出水管14同轴设置在滤瓶1的中心位置处,纯水出水管14直径小于后置炭进水管13的直径,纯水出水管14设置在后置炭进水管13内;第一端部211设置在滤芯端盖一21的一边缘处(例如图1中的右侧),原水进水管11设置在滤瓶1的一边缘处(例如图1中的右侧);第三端部213设置在滤芯端盖一21的另一边缘处(例如图1中的左侧),原水进水管11设置在滤瓶1的另一边缘处(例如图1中的左侧);第一端部211和第三端部213位于第二端部212的两侧。
49.滤瓶1靠近滤芯端盖一21(也可以说靠近炭棒端盖一31)的一端还设置有废水出水管15,废水出水管15上设置有废水出水口151,前置滤芯组件2具有与废水出水管15相匹配的第三端部213,废水出水管15与第三端部213密封连接,形成废水出水管路。具体地,第三端部213,为凸环形状,凸环的内孔与滤芯23的膜丝232的另一端相对准并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膜丝232对准第一端部211和第三端部213的两端相连通,形成废水流通通道,冲洗复合滤芯结构时,自来水从原水进水口111进入原水进水管11,继而进入前置滤芯组件2的膜丝232内,经过膜丝232内的废水流通通道,进入废水出水管15最后通过废水出水口151流出复合滤芯结构,完成前置滤芯组件2的冲洗。
5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密封旋钮34、炭棒33、炭棒端盖一31和炭棒端盖二32安装在一起,安装时,通过旋转密封旋钮34即可实现整个后置炭棒组件3的安装,当需要更换炭棒时,具体地,手持密封旋钮34进行旋转,密封旋钮34带着炭棒33、炭棒端盖一31和炭棒端盖二32一起旋转,直至从前置滤芯组件2内拔出,无需再借助工具取出炭棒33,更换非常方便,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功能型炭棒。
51.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2.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