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有调节机构的混凝土管用对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5:03: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带有调节机构的混凝土管用对接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管是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制作的管子,用于输送水、油、气等流体,其中在对住宅楼排烟道、排气道等方形混凝土管道安装时,需要对两个相邻混凝土管道之间进行对接,方便进行灌注作业。
3.经过专利检索发现,公开号:cn210510508u,公开日2020-05-12,提出了一种混凝土管道对接装置,该对接装置包括:上对接件、下对接件和承托板;其中,所述上对接件设置在所述承托板的上方且连接在所述承托板的顶璧上,用以套接在所述混凝土管道中上管段的外部;所述下对接件设置在所述承托板的下方且连接在所述承托板的底璧上,用以套接在所述混凝土管道中下管段的外部。本实用新型通过该装置实现混凝土管道的对接,操作工序简单方便便于安装,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进而便于控制了施工的质量,然而这种安装方式只是方便了两个混凝土管道之间的对接,并且在管道对接完成后,其材料没办法进行回收,这无疑给企业带来一定资金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带有调节机构的混凝土管用对接装置。
5.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调节机构的混凝土管用对接装置,包括下管体和上管体,所述上管体位于下管体的上方,所述下管体左侧靠近顶部处设有左壳体,所述下管体右侧靠近顶部处设有右壳体,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内腔均设有顶料机构,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前后两侧均共同设有两个组装机构,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内腔顶部和底部均设有两个调节机构,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内腔顶部的两个调节机构均为前后设置,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内腔底部的两个调节机构均为前后设置。
6.所述顶料机构包括活动板,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内腔均开设有凹槽,所述活动板活动连接在凹槽的内腔,所述活动板的四周与凹槽的内部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条,所述活动板远离上管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腔贯穿设有第一螺纹杆,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上均开设有两个与第一螺纹杆相互匹配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纹杆远离第一轴承的一端贯穿相邻的第一螺孔,并固定连接有第一螺帽。
7.所述组装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左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与右壳体固定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贯穿设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右端套设有螺母。
8.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滑板,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内腔前后两侧靠近顶部和底部处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板活动连接在滑槽的内腔,所述滑板靠近滑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
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腔插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上均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二螺纹杆相互匹配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纹杆远离滑板的一端贯穿第二螺孔,并固定连接有第二螺帽,所述滑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密封块,且所述密封块固定连接在滑槽的内腔。
9.所述下管体和上管体的外侧边缘共同套设有钢丝网,且所述钢丝网位于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内腔。
10.所述滑板的一侧延伸滑槽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条。
11.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顶部均开设有注料孔。
12.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垫,所述下管体和上管体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密封垫,若干个所述第一密封垫分别与左壳体和右壳体侧壁相互贴合。
13.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调节机构的设置,方便调节滑板的位置,使得在将左壳体和右壳体组装完成后,左壳体和右壳体分别与上管体和下管体前后两侧之间的缝隙能得到更好的处理,以此保障气密性,方便后期砂浆的注入;通过顶料机构的设置,使得在将砂浆从注料孔注入左壳体和右壳体之间并凝固后,只需拧动第一螺帽带动活动板移动,以此将左壳体和右壳体从凝固的混凝土上顶下来,方便对左壳体和右壳体进行拆卸,从而方便后期使用,以此避免浪费资源,从而提高材料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正视剖视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左视剖视图;
17.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18.图5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19.图中,1、下管体;2、上管体;3、左壳体;4、右壳体;5、第一密封垫;6、第二密封垫;7、注料孔;8、顶料机构;9、活动板;10、凹槽;11、第一密封条;12、第一螺纹杆;13、第一螺孔;14、第一轴承;15、组装机构;16、第一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18、螺栓;19、螺母;20、调节机构;21、滑槽;22、滑板;23、第二密封条;24、密封块;25、第二螺纹杆;26、第二螺孔;27、第二轴承;28、第一螺帽;29、第二螺帽;30、钢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20.首先说明本实用新型设设计初衷,现有技术的装置虽然解决了防松动的目的,但是该装置在安装时需要事先进行开孔操作且安装时需要精准的对准安装操作,安装操作十分的不便捷,且该装置安装后很多部件位于外侧,在使用时极易产生影响,不利于使用操作,因此本实用装置设计了一种带有调节机构的混凝土管用对接装置。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5所示,一种带有调节机构的混凝土管用对接装置,包括下管体1和上管体2,上管体2位于下管体1的上方,下管体1左侧靠近顶部处设有左壳体3,下管体1右侧靠近顶部处设有右壳体4,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顶部均开设有注料孔7,左壳体3和右壳体4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垫6,下管体1和上管体2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密封垫5,若干个第一密封垫5分别与左壳体3和右壳体4侧壁相互贴合,下管体1和上
管体2的外侧边缘共同套设有钢丝网30,且钢丝网30位于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内腔;
22.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内腔均设有顶料机构8,顶料机构8包括活动板9,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内腔均开设有凹槽10,活动板9活动连接在凹槽10的内腔,活动板9的四周与凹槽10的内部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条11,活动板9远离上管体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轴承14,第一轴承14的内腔贯穿设有第一螺纹杆12,左壳体3和右壳体4上均开设有两个与第一螺纹杆12相互匹配的第一螺孔13,第一螺纹杆12远离第一轴承14的一端贯穿相邻的第一螺孔13,并固定连接有第一螺帽28,通过顶料机构8的设置,使得在将砂浆从注料孔7注入左壳体3和右壳体4之间并凝固后,只需拧动第一螺帽28带动活动板9移动,以此将左壳体3和右壳体4从凝固的混凝土上顶下来,方便对左壳体3和右壳体4进行拆卸;
23.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前后两侧均共同设有两个组装机构15,组装机构15包括第一固定板16和第二固定板17,第一固定板16与左壳体3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17与右壳体4固定连接,相邻的第一固定板16和第二固定板17之间贯穿设有螺栓18,螺栓18的右端套设有螺母19,通过组装机构15的设置,使得左壳体3和右壳体4套设在上管体2和下管体1的外侧边缘后,之后插上螺栓18,并拧上螺母19即可,以此将左壳体3和右壳体4固定在上管体2和下管体1的外侧边缘;
24.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内腔顶部和底部均设有两个调节机构20,左壳体3和右壳体4内腔顶部的两个调节机构20均为前后设置,左壳体3和右壳体4内腔底部的两个调节机构20均为前后设置,调节机构20包括滑板22,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内腔前后两侧靠近顶部和底部处均开设有滑槽21,滑板22活动连接在滑槽21的内腔,滑板22的一侧延伸滑槽21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条23,滑板22靠近滑槽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27,第二轴承27的内腔插接有第二螺纹杆25,左壳体3和右壳体4上均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二螺纹杆25相互匹配的第二螺孔26,第二螺纹杆25远离滑板22的一端贯穿第二螺孔26,并固定连接有第二螺帽29,滑板22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密封块24,且密封块24固定连接在滑槽21的内腔,通过调节机构20的设置,方便调节滑板22的位置,使得在将左壳体3和右壳体4组装完成后,左壳体3和右壳体4分别与上管体2和下管体1前后两侧之间的缝隙能得到更好的处理,以此保障气密性,方便后期砂浆的注入;
25.上面详细的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下面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装置在使用时将上管体2放置在下管体1上之后,在上管体2和下管体1的连接处缠上钢丝网30,之后移动左壳体3和右壳体4,将左壳体3和右壳体4套设在钢丝网30的外侧边缘,并在左壳体3和右壳体4的连接处放置第二密封垫6,之后插上螺栓18,并拧上螺母19即可,以此将左壳体3和右壳体4固定在上管体2和下管体1的外侧边缘,此时多个第一密封垫5分别与上管体2和下管体1的外侧边缘相互贴合,之后通过外界工具拧动第二螺帽29,第二螺帽29带动第二螺纹杆25在第二螺孔26和第二轴承27的内腔旋转,第二螺纹杆25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滑板22向远离滑槽21的方向移动,滑板22在滑槽21的内腔移动,滑板22带动第二密封条23移动至上管体2和下管体1的外侧边缘相互贴合,使得在将左壳体3和右壳体4组装完成后,左壳体3和右壳体4分别与上管体2和下管体1前后两侧之间的缝隙能得到更好的处理,以此保障气密性,方便后期砂浆的注入,此时滑板2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密封块24相互贴合,之后从注料孔7注入砂浆,待砂浆凝固成型之后,拆下螺栓18和螺母19,同时通过外界工具拧动第一螺帽28,第一螺帽28带动第一螺纹杆12在第一螺孔13和第一轴承14的内
腔旋转,第一螺纹杆12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活动板9向远离凹槽10的方向移动,以此将左壳体3和右壳体4从凝固的混凝土上顶下来,方便对左壳体3和右壳体4进行拆卸,从而方便后期使用,以此完成两个混凝土管之间的对接作业。
26.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