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冰裂纹稀土晕染釉料干燥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2:03: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釉料干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裂纹稀土晕染釉料干燥机构。


背景技术:

2.在陶瓷制作过程中需要对陶瓷进行上釉,上釉完毕后的釉料需要快速的进行干燥,避免上釉后的陶瓷在移动过程中造成釉料的沾染缺失。
3.现有技术公开了部分釉料干燥方面的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910301907.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陶瓷釉料烘干装置,涉及陶瓷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转动安装有烘干筒,烘干筒底部嵌设固定有加热器,烘干筒两侧分别同轴线固定有与支撑架枢接的主动轴和限位套管,主动轴上传动连接有由电机驱动的间歇机构,转轴上传动连接有分散机构,烘干筒顶部可拆式安装有盖板。
4.现有技术中通过摇摆烘干筒对釉料进行干燥,然而在烘干筒晃动时容易带动陶瓷的晃动,从而导致陶瓷不稳定,容易产生釉料的沾染,从而导致釉料干燥时造成陶瓷表面釉料的缺失。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冰裂纹稀土晕染釉料干燥机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冰裂纹稀土晕染釉料干燥机构。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冰裂纹稀土晕染釉料干燥机构,包括干燥箱,所述干燥箱的一侧安装有箱门,所述干燥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热风机,所述热风机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两个弧形固定管,所述弧形固定管对称固定于干燥箱内部的顶部,所述弧形固定管的外部安装有升降干燥装置,所述升降干燥装置通过升降带动热气流升降对釉料进行全方位的干燥;工作时,现有技术中通过摇摆烘干筒对釉料进行干燥,然而在烘干筒晃动时容易带动陶瓷的晃动,从而导致陶瓷不稳定,容易产生釉料的沾染,从而导致釉料干燥时造成陶瓷表面釉料的缺失,本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干燥箱的顶部能够放置需要进行釉料干燥的陶瓷,从而保持陶瓷的稳定放置,箱门能够将干燥箱部分遮挡,减少干燥气流的大面积流出,热风机能够带动气流流动并且对陶瓷进行加热,使得加热后的气流对釉料进行干燥,连接管道能够连通弧形固定管,使得热气流通过连接管道进入弧形固定管,弧形固定管能排出热气流对干燥箱内部的陶瓷进行干燥,升降干燥装置能够通过升降带动热气流沿着陶瓷上下移动,从而对陶瓷进行均匀的干燥,使得陶瓷在稳定的状态下通过气流的往复移动进行干燥,有利于对陶瓷的快速干燥。
7.优选的,所述升降干燥装置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固定于干燥箱的顶部,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贯穿干燥箱的顶部并延伸至干燥箱内部固定有升降盘,所述升降盘的外圈安装有外侧釉料干燥结构,所述升降盘的中心安装有内侧釉料干燥结构,所述升降盘与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内侧釉料干燥结构间安装有卡位装置;工作时,气缸的输出端带动升降盘上下移
动,升降盘上下移动后带动外侧釉料干燥结构与内侧釉料干燥结构上下移动,内侧釉料干燥结构上下移动后对陶瓷的内壁进行上下移动干燥,外侧釉料干燥结构上下移动后对陶瓷的外壁进行上下移动干燥,从而有利于对陶瓷的内外进行均匀的干燥,卡位装置能够对升降盘与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内侧釉料干燥结构进行卡位,使得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内侧釉料干燥结构均能够单独升降进行陶瓷干燥,也能够一同升降进行干燥,从而使得装置能够根据不同的陶瓷选择不同的干燥位置,从而有利于对陶瓷进行充分的干燥。
8.优选的,所述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包括圆环升降板,所述圆环升降板的顶部套设于升降盘的外圈,所述圆环升降板的内部对称开设有内槽,所述弧形固定管的下端活动插设于内槽的内部,所述内槽的内部活动插设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与弧形固定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部与内槽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圆环升降板的下端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内槽相连通;工作时,当升降盘与圆环升降板通过卡位装置连接后,升降盘向下移动后带动圆环升降板向下移动,圆环升降板向下移动后推动压缩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压缩后使得内槽的顶部与第二活塞之间距离减小,圆环升降板逐渐向下移动,从而使得弧形固定管的底部与内槽的内部相连通,热气流通过弧形固定管的底部进入内槽,并在内槽内部沿着第二开口排出,压缩的第二弹簧能够在升降盘上升后通过反弹力向上推动圆环升降板,使得第二开口随着圆环升降板的升降而升降,从而带动热气流上下移动,圆环升降板套设在陶瓷的外侧,从而使得上下移动的热气流对陶瓷的外壁进行均匀的干燥。
9.优选的,所述内侧釉料干燥结构包括圆形固定管和移动管,所述圆形固定管固定于干燥箱内部的顶部且与连接管道相连通,所述移动管活动插设于升降盘的内圈,所述移动管的内部活动插设有第一活塞,所述圆形固定管的下端活动插设于移动管的内部,所述第一活塞固定于圆形固定管底部的外圈,所述第一活塞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顶部固定于移动管的顶部,所述移动管的底部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移动管的内部相连通;工作时,圆形固定管与连接管道相连通,带动热气流进入干燥箱的内部,当升降盘与移动管通过卡位装置相互连接后,升降盘向下移动时推动移动管向下移动,移动管向下移动后推动挤压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压缩后第一活塞逐渐靠近移动管的顶部,使得圆形固定管的通过底部与移动管的内部连通,使得热气流进入移动管的内部,并且通过第一开口向外圈排出,压缩的第一弹簧能够在升降盘上升后通过反弹力向上推动移动管,使得移动管上下移动后带动第一开口上下移动,移动管位于陶瓷的内部,使得第一开口排出的热气流上下流动对陶瓷的内壁进行均匀的干燥。
10.优选的,所述卡位装置包括多个转动柄,所述转动柄阵列转动插设于升降盘的顶部,所述转动柄的外圈阵列固定有三个挡板,全部所述转动柄的底部贯穿升降盘的顶部并固定有齿轮,全部所述齿轮的外圈共同传送连接有齿链;工作时,转动柄转动后带动挡板转动,挡板转动后能够通过三个方向的转动,选择连接升降盘与移动管和升降盘与圆环升降板以及升降盘与移动管、圆环升降板,使得移动管与圆环升降板能够通过调节选择是否进行升降干燥,转动柄转动后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后带动齿链传送,齿链传送后使得三个齿轮同步转动,从而使得三个转动柄同步转动进行挡板的调节,从而使得升降盘与移动管、圆环升降板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有利于操作者对干燥的范围进行调节,有利于对不同的陶瓷进行全方位的干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装置通过升降盘与移动管、圆环升降板的设置,使得装置能够带动热气流上下移动,从而使得上下移动的热气流能够往复的对陶瓷表面和内壁进行干燥,从而有利于在保持陶瓷稳定时对釉料进行均匀的干燥。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干燥箱和箱门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b处局部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盘剖面后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干燥箱;2、箱门;3、挡板;4、气缸;5、升降盘;6、圆形固定管;7、移动管;8、第一活塞;9、第一弹簧;10、第一开口;11、弧形固定管;12、第二活塞;13、圆环升降板;14、内槽;15、第二弹簧;16、第二开口;17、连接管道;18、热风机;19、转动柄;20、齿轮;21、齿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20.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冰裂纹稀土晕染釉料干燥机构,包括干燥箱1,干燥箱1的一侧安装有箱门2,干燥箱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热风机18,热风机18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连接管道17,连接管道17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两个弧形固定管11,弧形固定管11对称固定于干燥箱1内部的顶部,弧形固定管11的外部安装有升降干燥装置,升降干燥装置通过升降带动热气流升降对釉料进行全方位的干燥;工作时,现有技术中通过摇摆烘干筒对釉料进行干燥,然而在烘干筒晃动时容易带动陶瓷的晃动,从而导致陶瓷不稳定,容易产生釉料的沾染,从而导致釉料干燥时造成陶瓷表面釉料的缺失,本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干燥箱1的顶部能够放置需要进行釉料干燥的陶瓷,从而保持陶瓷的稳定放置,箱门2能够将干燥箱1部分遮挡,减少干燥气流的大面积流出,热风机18能够带动气流流动并且对陶瓷进行加热,使得加热后的气流对釉料进行干燥,连接管道17能够连通弧形固定管11,使得热气流通过连接管道17进入弧形固定管11,弧形固定管11能排出热气流对干燥箱1内部的陶瓷进行干燥,升降干燥装置能够通过升降带动热气流沿着陶瓷上下移动,从而对陶瓷进行均匀的干燥,使得陶瓷在稳定的状态下通过气流的往复移动进行干燥,有利于对陶瓷的快速干燥。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升降干燥装置包括气缸4,气缸4固定于干燥箱1的顶部,气缸4的输出端贯穿干燥箱1的顶部并延伸至干燥箱1内部固定有升降盘5,升降盘5的外圈安装有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升降盘5的中心安装有内侧釉料干燥结构,升降盘5与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内侧釉料干燥结构间安装有卡位装置;工作时,气缸4的输出端带动升降盘5上下移动,升降盘5上下移动后带动外侧釉料干燥结构与内侧釉料干燥结构上下移动,内侧釉料干燥结构上下移动后对陶瓷的内壁进行上下移动干燥,外侧釉料干燥结构上下移动后对陶瓷的外壁进行上下移动干燥,从而有利于对陶瓷的内外进行均匀的干燥,卡位装
置能够对升降盘5与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内侧釉料干燥结构进行卡位,使得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内侧釉料干燥结构均能够单独升降进行陶瓷干燥,也能够一同升降进行干燥,从而使得装置能够根据不同的陶瓷选择不同的干燥位置,从而有利于对陶瓷进行充分的干燥。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外侧釉料干燥结构包括圆环升降板13,圆环升降板13的顶部套设于升降盘5的外圈,圆环升降板13的内部对称开设有内槽14,弧形固定管11的下端活动插设于内槽14的内部,内槽14的内部活动插设有第二活塞12,第二活塞12与弧形固定管1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活塞12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弹簧15,第二弹簧15的顶部与内槽14的顶部固定连接,圆环升降板13的下端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二开口16,第二开口16与内槽14相连通;工作时,当升降盘5与圆环升降板13通过卡位装置连接后,升降盘5向下移动后带动圆环升降板13向下移动,圆环升降板13向下移动后推动压缩第二弹簧15,第二弹簧15压缩后使得内槽14的顶部与第二活塞12之间距离减小,圆环升降板13逐渐向下移动,从而使得弧形固定管11的底部与内槽14的内部相连通,热气流通过弧形固定管11的底部进入内槽14,并在内槽14内部沿着第二开口16排出,压缩的第二弹簧15能够在升降盘5上升后通过反弹力向上推动圆环升降板13,使得第二开口16随着圆环升降板13的升降而升降,从而带动热气流上下移动,圆环升降板13套设在陶瓷的外侧,从而使得上下移动的热气流对陶瓷的外壁进行均匀的干燥。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内侧釉料干燥结构包括圆形固定管6和移动管7,圆形固定管6固定于干燥箱1内部的顶部且与连接管道17相连通,移动管7活动插设于升降盘5的内圈,移动管7的内部活动插设有第一活塞8,圆形固定管6的下端活动插设于移动管7的内部,第一活塞8固定于圆形固定管6底部的外圈,第一活塞8的顶部固定有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的顶部固定于移动管7的顶部,移动管7的底部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一开口10,第一开口10与移动管7的内部相连通;工作时,圆形固定管6与连接管道17相连通,带动热气流进入干燥箱1的内部,当升降盘5与移动管7通过卡位装置相互连接后,升降盘5向下移动时推动移动管7向下移动,移动管7向下移动后推动挤压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压缩后第一活塞8逐渐靠近移动管7的顶部,使得圆形固定管6的通过底部与移动管7的内部连通,使得热气流进入移动管7的内部,并且通过第一开口10向外圈排出,压缩的第一弹簧9能够在升降盘5上升后通过反弹力向上推动移动管7,使得移动管7上下移动后带动第一开口10上下移动,移动管7位于陶瓷的内部,使得第一开口10排出的热气流上下流动对陶瓷的内壁进行均匀的干燥。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卡位装置包括多个转动柄19,转动柄19阵列转动插设于升降盘5的顶部,转动柄19的外圈阵列固定有三个挡板3,全部转动柄19的底部贯穿升降盘5的顶部并固定有齿轮20,全部齿轮20的外圈共同传送连接有齿链21;工作时,转动柄19转动后带动挡板3转动,挡板3转动后能够通过三个方向的转动,选择连接升降盘5与移动管7和升降盘5与圆环升降板13以及升降盘5与移动管7、圆环升降板13,使得移动管7与圆环升降板13能够通过调节选择是否进行升降干燥,转动柄19转动后带动齿轮20转动,齿轮20转动后带动齿链21传送,齿链21传送后使得三个齿轮20同步转动,从而使得三个转动柄19同步转动进行挡板3的调节,从而使得升降盘5与移动管7、圆环升降板13的连接更加稳定,从而有利于操作者对干燥的范围进行调节,有利于对不同的陶瓷进行全方位的干燥。
25.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现有技术中通过摇摆烘干筒对釉料进行干燥,然而在烘干
筒晃动时容易带动陶瓷的晃动,从而导致陶瓷不稳定,容易产生釉料的沾染,从而导致釉料干燥时造成陶瓷表面釉料的缺失,本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干燥箱1的顶部能够放置需要进行釉料干燥的陶瓷,从而保持陶瓷的稳定放置,箱门2能够将干燥箱1部分遮挡,减少干燥气流的大面积流出,热风机18能够带动气流流动并且对陶瓷进行加热,使得加热后的气流对釉料进行干燥,连接管道17能够连通弧形固定管11,使得热气流通过连接管道17进入弧形固定管11,弧形固定管11能排出热气流对干燥箱1内部的陶瓷进行干燥,升降干燥装置能够通过升降带动热气流沿着陶瓷上下移动,从而对陶瓷进行均匀的干燥,使得陶瓷在稳定的状态下通过气流的往复移动进行干燥,有利于对陶瓷的快速干燥。
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