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净水壶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0:36: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净水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壶。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净水壶通常采用上进下出的过滤方式,即净水壶上部的原水通过漏斗内滤芯的过滤变成净水并流入净水壶的下部,由于整个过滤过程水流直上直下,所以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例如碳粉等)会因为水流的冲刷从滤芯上直接落到净水壶内,进而被倒进用户的水杯内,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净水壶,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净水壶,包括壶体、设于壶体内的漏斗和安装在漏斗内的滤芯,滤芯包括底部设有出水口的壳体,壳体内设有过滤机构和导流机构,过滤机构的底部与壳体之间形成过滤腔,导流机构包括底部与过滤腔连通的进水通道以及底部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纵向设置且二者顶部连通。
5.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导流机构包括围成出水通道的出水筒和围成进水通道的进水筒,出水筒和进水筒的顶部连通,进水筒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以连通过滤腔和进水通道,出水口设于出水筒的底部以与出水筒连通。
6.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进水筒的顶部封闭,进水筒套设在出水筒外侧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进水通道。
7.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出水筒的顶部高度低于进水筒的顶部高度,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连通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过水间隙。
8.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壳体包括下壳体和设有过水孔的上盖,进水筒包括安装在下壳体上的筒体和安装在上盖上的罩体,上盖与下壳体盖合时,罩体密封连接在筒体的上部。
9.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进水筒与出水筒并排设置,进水筒的顶部与出水筒的顶部通过弯管连通。
10.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导流机构内设有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安装在出水通道的顶部以分隔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
11.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过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件、第三过滤件和滤料,第二过滤件和第三过滤件横向设置且周侧固定在壳体上,以在第二过滤件和第三过滤件之间形成容纳滤料的空腔。
12.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导流机构与过滤机构同轴设置,过滤机构环绕在导流机构周侧,导流机构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过滤机构的第一环形支撑筋。
13.在上述一种净水壶中,壳体内设有环绕导流机构的第四过滤件,第四过滤件位于过滤机构的下方,导流机构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第四过滤件的第二环形支撑筋。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一种净水壶,包括壶体、设于壶体内的漏斗和安装在漏斗内的滤芯,滤芯包括底部设有出水口的壳体,壳体内设有过滤机构和导流机构,过滤机构的底部与壳体之间形成过滤腔,导流机构包括底部与过滤腔连通的进水通道以及底部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纵向设置且二者顶部连通。
16.该技术方案有如下技术效果:
1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滤芯内设置导流机构以对过滤机构下方经过过滤的净水进行导流,净水先经过进水通道上升,再经过出水通道下降,最终通过滤芯底部的出水口排出滤芯,使得过滤机构上落下的细小颗粒物(例如碳粉等)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积到过滤腔的底部,因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顶部连通,所以即使碳粉等细小颗粒物受到水流的冲击,也只会停留在过滤腔和进水通道的底部,而不会发生高度上升进而进入出水通道并从出水口落入漏斗的出水腔内,避免了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进入壶体,进而避免了用户在倒水时,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被倒进用户的水杯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18.导流机构包括围成出水通道的出水筒和围成进水通道的进水筒,出水筒和进水筒的顶部连通,进水筒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以连通过滤腔和进水通道,出水口设于出水筒的底部以与出水筒连通,过滤腔的净水从进水孔流入进水筒,并随着进水筒内水位的升高,水流进入出水筒,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出水筒下落并最终从位于出水筒正下方的出水口流出滤芯,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水流和细小颗粒物的分离,降低生产难度和生产成本。
19.进水筒的顶部封闭,进水筒套设在出水筒外侧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进水通道,套接的进水筒和出水筒能够节约导流机构所占用的空间,给过滤机构预留更多的空间,提高滤芯的过滤效果。
20.出水筒的顶部高度低于进水筒的顶部高度,以在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形成连通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过水间隙,当进水筒内的水位高于出水筒的侧壁时,水流会通过过水间隙从周侧越过出水筒侧壁的顶部并进入出水筒内,实现水流的流动,防止出水筒和进水筒之间流速过慢。
21.壳体包括下壳体和设有过水孔的上盖,进水筒包括安装在下壳体上的筒体和安装在上盖上的罩体,上盖与下壳体盖合时,罩体密封连接在筒体的上部,当上盖与下壳体盖合时,罩体密封连接在筒体的上部以形成顶部封闭的进水筒,分体结构的筒体和罩体更加便于装配,降低生产和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22.导流机构内设有第一过滤件,第一过滤件安装在出水通道的顶部以分隔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使得进水通道内的水流通过第一过滤件后才能进入出水通道,第一过滤件对经过的水流进行过滤,防止颗粒较小且自重较轻的颗粒物随水流一起在进水通道中上升并落入出水通道内,保证流出出水通道的净水中不携带碳粉等细小颗粒物。
23.过滤机构包括第二过滤件、第三过滤件和滤料,第二过滤件和第三过滤件横向设置且周侧固定在壳体上,以在第二过滤件和第三过滤件之间形成容纳滤料的空腔,原水在经过第二过滤件时进行一级过滤,以对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如泥沙铁锈等)进行过滤,然
后经过滤料进行二级过滤后,接着穿过第三过滤件进入过滤腔,第三过滤件在对水流进行三级过滤的同时也对滤料进行拦截,尽量避免滤料从过滤机构落下。
24.导流机构与过滤机构同轴设置,过滤机构环绕在导流机构周侧,导流机构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过滤机构的第一环形支撑筋,保证过滤腔的高度稳定,同时在向壳体内安装过滤机构时,当过滤机构触碰到第一环形支撑筋即表示安装到位,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25.壳体内设有环绕导流机构的第四过滤件,第四过滤件位于过滤机构的下方,通过第四过滤件对过滤机构上落下的碳粉等细小颗粒物进行阻挡,尽量避免细小颗粒物从过滤机构落到过滤腔的底部,进而避免细小颗粒物从进水孔进入进水筒内,导流机构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撑第四过滤件的第二环形支撑筋,以便于第四过滤件的安装。
26.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8.图1为实施例一中漏斗和滤芯装配状态的剖切示意图;
29.图2为实施例一中滤芯的立体图;
30.图3为实施例一中上盖的立体图;
31.图4为实施例一中下壳体的剖切示意图一;
32.图5为实施例一中下壳体的剖切示意图二;
33.图6为实施例一中漏斗和滤芯装配状态的剖视图。
34.附图标记:
35.100、漏斗;110、进水腔;120、出水腔;
36.200、滤芯;
37.300、过滤机构;310、第二过滤件;320、第三过滤件;330、滤料;
38.400、导流机构;410、进水筒;411、筒体;412、罩体;413、进水通道;414、进水孔;420、出水筒;421、出水通道;422、第一过滤件;430、过水间隙;
39.500、壳体;510、下壳体;511、出水口;512、过滤腔;513、第一环形支撑筋;514、第二环形支撑筋;515、第四过滤件;520、上盖;521、过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40.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净水壶,包括壶体、设于壶体内的漏斗和安装在漏斗内的滤芯,滤芯包括底部设有出水口的壳体,壳体内设有过滤机构和导流机构,过滤机构的底部与壳体之间形成过滤腔,导流机构包括底部与过滤腔连通的进水通道以及底部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通道,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纵向设置且二者顶部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滤芯内设置导流机构以对过滤机构下方经过过滤的净水进行导流,净水先经过进水通道上升,再经过出水通道下降,最终通过滤芯底部的出水口排出滤芯,使得过滤机构上落下的细小颗粒物(例如碳粉等)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积到过滤腔的底部,因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顶部连通,所以即使碳粉等细小颗粒物受到水流的冲击,也只会停留在过滤腔和进水通
道的底部,而不会发生高度上升进而进入出水通道并从出水口落入漏斗的出水腔内,避免了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进入壶体,进而避免了用户在倒水时,滤芯上的细小颗粒物被倒进用户的水杯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1.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4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6.实施例一:
47.一种净水壶,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壶体、漏斗100和滤芯200,漏斗100设于壶体内,壶体上部的水流经过漏斗100流入壶体的下部,滤芯200设于漏斗100内以将漏斗100的内部分隔成进水腔110和位于进水腔110下部的出水腔120,在滤芯200包括壳体500以及设于壳体500内的过滤机构300和导流机构400,在壳体500的底部设有与出水腔120连通的出水口511,过滤机构300的底部和壳体500之间形成过滤腔512,导流机构400包括纵向设置的进水通道413和出水通道421,进水通道413和出水通道421的顶部连通,进水通道413的底部与过滤腔512连通,出水通道421的底部与出水口511连通。当壶体内倒入原水(即未经过滤的水)时,原水进入漏斗100的进水腔110内,进水腔110内的原水由滤芯200的上部进入壳体500内,原水经过过滤机构300的过滤变成净水(即经过过滤的水)并进入过滤腔512内,因为进水通道413的底部与过滤腔512连通,顶部与出水通道421连通,所以过滤腔512内的净水通过进水通道413的底部进入进水通道413内,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过滤腔512内的水位和进
水通道413的水位同步上升,直到过滤腔512内的水位高于进水通道413的顶部时,进水通道413顶部的净水进入出水通道421内,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出水通道421下落,以从出水通道421底部的出水口511进入漏斗100的出水腔120内,并最终从漏斗100的底部流入壶体的下部以完成水流的过滤。
48.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滤芯200内设置导流机构400以对过滤机构300下方经过过滤的净水进行导流,净水先经过进水通道413上升,再经过出水通道421下降,最终通过滤芯200底部的出水口511排出滤芯200,使得过滤机构300上落下的细小颗粒物(例如碳粉等)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积到过滤腔512的底部,因为进水通道413和出水通道421的顶部连通,所以即使碳粉等细小颗粒物受到水流的冲击,也只会停留在过滤腔512和进水通道413的底部,而不会发生高度上升进而进入出水通道421并从出水口511落入漏斗100的出水腔120内,避免了滤芯200上的细小颗粒物进入壶体,进而避免了用户在倒水时,滤芯200上的细小颗粒物被倒进用户的水杯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9.如图4和图5所示,导流机构400包括围成出水通道421的出水筒420和围成进水通道413的进水筒410,出水筒420和进水筒410的顶部连通,以实现进水通道413和出水通道421的顶部连通,在进水筒410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414,进水孔414位于进水筒410侧壁的底部,以用于连通过滤腔512和进水通道413,出水口511设于出水筒420的底部以与出水筒420连通,且出水口511不与过滤腔512连通。过滤腔512的净水从进水孔414流入进水筒410,并随着进水筒410内水位的升高,水流进入出水筒420,水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出水筒420下落并最终从位于出水筒420正下方的出水口511流出滤芯200。进水孔414可以设置有一个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进水孔414环绕进水筒410设置,以增强水流在过滤腔512和进水通道413之间的流动速度。
50.本实施例优选的是,进水筒410的顶部封闭设置,且进水筒410套设在出水筒420外侧,以使进水筒410和出水筒420同轴设置,在进水筒410的内壁和出水筒420的外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413,出水筒420的内壁围绕形成出水通道421,套接的进水筒410和出水筒420能够节约导流机构400所占用的空间,给过滤机构300预留更多的空间,提高滤芯200的过滤效果。
51.本实施例为了增强出水筒420和进水筒410顶部的连通效果,将出水筒420的顶部高度设置成低于进水筒410的顶部高度,使得进水筒410和出水筒420之间形成连通进水通道413和出水通道421的过水间隙430,当进水筒410内的水位高于出水筒420的侧壁时,水流会通过过水间隙430从周侧越过出水筒420侧壁的顶部并进入出水筒420内,实现水流的流动,防止出水筒420和进水筒410之间流速过慢。
52.本实施例中的进水筒410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优选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进水筒410包括筒体411和罩体412,筒体411和罩体412为分体结构,壳体500包括下壳体510和设有过水孔521的上盖520,筒体411安装在下壳体510内,罩体412安装在上盖520上,当上盖520与下壳体510盖合时,罩体412密封连接在筒体411的上部以形成顶部封闭的进水筒410,分体结构的筒体411和罩体412更加便于装配,降低生产和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53.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流机构400与过滤机构300同轴设置,过滤机构300环绕在导流机构400周侧,使得形成的过滤腔512也环绕在导流机构400的外周侧,在导流机构
400的外周壁以及壳体500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第一环形支撑筋513,过滤机构300底部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分别与两个第一环形支撑筋513的顶面相抵,以使第一环形支撑筋513对过滤机构300形成支撑,保证过滤腔512的高度稳定,同时在向壳体500内安装过滤机构300时,当过滤机构300触碰到第一环形支撑筋513即表示安装到位,降低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5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流机构400内设有第一过滤件422,第一过滤件422安装在出水筒420的顶部,将进水通道413和出水通道421分隔开,使得进水通道413内的水流通过第一过滤件422后才能进入出水通道421,第一过滤件422对经过的水流进行过滤,防止颗粒较小且自重较轻的颗粒物随水流一起在进水通道413中上升并落入出水通道421内,保证流出出水通道421的净水中不携带碳粉等细小颗粒物。
55.本实施中的过滤机构300包括第二过滤件310、第三过滤件320和滤料330,第二过滤件310和第三过滤件320横向设置且周侧固定在壳体500上,以在第二过滤件310和第三过滤件320之间形成容纳滤料330的空腔。为了阻挡过滤机构300上落下的碳粉等细小颗粒物,在过滤腔512内设有第四过滤件515,第四过滤件515位于过滤机构300的下方,同时位于进水孔414上方,第四过滤件515环绕导流机构400设置且周侧安装在壳体500上,通过第四过滤件515对过滤机构300上落下的碳粉等细小颗粒物进行阻挡,尽量避免细小颗粒物从过滤机构300落到过滤腔512的底部,进而避免细小颗粒物从进水孔414进入进水筒410内。为了便于第四过滤件515的安装,本实施例在导流机构400的外壁与壳体500的内壁上分别设有朝向过滤腔512凸起的第二环形支撑筋514,以对第四过滤件515底部的内圈和外圈进行支撑。
56.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过滤件422、第二过滤件310、第三过滤件320和第四过滤件515优选的均为过滤网,其中第四过滤件515网孔的孔径小于第三过滤件320网孔的孔径,使得第四过滤件515对过滤机构300上落下的碳粉等细小颗粒物的阻挡效果更好,第一过滤件422网孔的孔径小于第四过滤件515网孔的孔径,使得第一过滤件422可在第四过滤件515后进行再一次的精细过滤,对通过第四过滤件515的细小颗粒物进行阻挡,保证最终流出壶体的净水的清洁。
57.本实施例的净水过程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当壶体内倒入原水时,原水进入漏斗100的进水腔110内,进水腔110内的原水通过上盖520上的过水孔521进入滤芯200的内部,原水在经过第二过滤件310时进行一级过滤,以对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如泥沙铁锈等)进行过滤,然后经过滤料330进行二级过滤后,接着穿过第三过滤件320进入过滤腔512,第三过滤件320在对水流进行三级过滤的同时也对滤料330进行拦截,尽量避免滤料330从过滤机构300落下,净水在经过过滤腔512时,第四过滤件515对水流进行四级过滤,过滤后的水通过进水孔414流入进水通道413,同时因为第四过滤件515网孔的孔径小于第三过滤件320网孔的孔径,可对过滤腔512内的水流携带的落下的滤料330进行过滤,尽量避免细小颗粒物进入进水通道413内,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过滤腔512内的水位和进水通道413的水位同步上升,直到过滤腔512内的水位高于进水通道413的顶部时,进水通道413顶部的净水进入出水通道421内,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出水通道421下落,以从出水通道421底部的出水口511进入漏斗100的出水腔120内,并最终从漏斗100的底部流入壶体的下部以完成水流的过滤,防止壶体内经过过滤的水具有过滤机构300落下的碳粉等细小颗粒物。
58.实施例二:
59.本实用新型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进水筒与出水筒并排设置,进水筒的顶部与出水筒的顶部通过弯管连通,水流通过进水筒底部一侧的进水孔进入进水筒内,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水筒内的水位和过滤腔内的水位同步上升,直到过滤腔内的水位高于进水筒内的水位时,水流进入弯管,并通过弯管进入出水筒。该结构简单易生产,且在滤芯不能正常工作时,便于维修人员查看损坏位置。
6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