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鞋底和鞋子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7:38: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鞋底和具有该鞋底的鞋子。


背景技术:

2.鞋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是用于保护足部,便于行走的穿着物。现代人们因工作需求或休闲生活,往往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而足部支撑人体的全部重量,因此鞋子的舒适性尤为重要。相关技术中鞋子的鞋底的足弓位置,通常与鞋底面平齐,或者足弓位置向上凹陷,长时间使用时可能会产生足弓支撑效果不佳或者减震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足弓支撑的鞋底,可以提高足弓支撑效果且起到减震效果,提高鞋底的舒适性。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鞋子。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包括:鞋底主体、足弓支撑,所述鞋底主体具有前半部和后半部,所述后半部连接于所述前半部的后侧;所述足弓支撑连接于所述前半部和所述后半部之间,所述足弓支撑的前侧与所述前半部相连,所述足弓支撑的后侧与所述后半部相连,且所述足弓支撑内构造出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槽,其中,所述前半部的底面、所述足弓支撑的底面和所述后半部的底面沿从前到后的方向依次排布,并构造出所述鞋底的底面。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可以提高足弓支撑效果且起到减震效果,提高鞋底的舒适性。
7.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鞋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半部的后侧面和所述后半部的前侧面之间构造出下侧敞开的凹槽,所述足弓支撑的前侧面与所述前半部的后侧面接合,所述足弓支撑的后侧面与所述后半部的前侧面接合。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足弓支撑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和底壁,所述前侧壁、所述后侧壁以及所述底壁依次首尾相接成中空的三角架形状。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后侧壁均呈向前向下倾斜延伸的形式,且所述前侧壁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后侧壁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或所述底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凹拱形。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半部与所述后半部一体成型。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足弓支撑的底面相对于所述前半部的底面、后半部的底面凹陷。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足弓支撑的底面附着有第一耐磨层。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半部上附着有第二耐磨层,所述第二耐磨层包裹所述前半
部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前半部的鞋尖以及所述前半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后半部上附着有第三耐磨层,所述第三耐磨层包裹所述后半部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后半部的鞋跟以及所述后半部的左右两侧。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半部底面的中部区域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凸台,所述第二耐磨层中位于前半部底面的部分围绕所述多个第一凸台;所述后半部底面的中部区域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二凸台,所述第三耐磨层中位于后半部底面的部分围绕所述多个第二凸台。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子,包括:鞋底、鞋面,所述鞋底为前述的鞋底,所述鞋底上构造出凹陷结构;所述鞋面与所述鞋底相连并构造出容纳脚的腔体,所述鞋面的下部嵌入所述凹陷结构内,其中,所述鞋底包裹所述鞋面下部的外周面。
1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子,可以提高足弓支撑效果及减震效果,从而提高鞋子穿着时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鞋子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足弓支撑的局部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22.鞋子100,鞋面3,加强结构31,拉环32,透气层33,鞋底1,前半部11,第一凸台111,第二耐磨层112,第一沟槽113,后半部12,第二凸台122,第三耐磨层123,第二沟槽124,足弓支撑2,贯通槽20,前侧壁201,后侧壁202,底壁203,第一耐磨层21,第三沟槽23。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结合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包括:鞋底主体和足弓支撑2,鞋底主体具有前半部11和后半部12,后半部12连接于前半部11的后侧;足弓支撑2连接于前半部11和后半部12之间,足弓支撑2的前侧与前半部11相连,足弓支撑2的后侧与后半部12相连且足弓支撑2内构造出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槽20,其中,前半部11的底面、足弓支撑2的底面和后半部12的底面沿从前到后的方向依次排布,并构造出鞋底1的底面。
25.具体地,足弓支撑2可以设置于鞋底主体的中间区域,足弓支撑2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鞋底主体的前半部11和后半部12。举例而言,鞋底主体的前半部11可以对应足部的前脚掌,鞋底主体的后半部12可以大致对应足跟,足弓支撑2位于足中部,以为足中部的足弓提供支撑力,提高足部舒适性。另外,在足弓支撑2受到冲击力时,一部分力可以向两侧分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到达足底的冲击力,以提高减震效果。进一步地,足弓支撑2内构造出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槽20,贯通槽20可以为足弓支撑2提供双层支撑,以进一步提高足弓支撑效果,提高支撑性能。通过设置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槽20可以提高减震效果,当足部向下踩踏时,贯通槽20可以吸收一部分能量,避免冲击力直接传递至足部,对足部起到
缓冲保护的作用,提高鞋底1的减震效果,提升穿着时的舒适度。此外,贯通槽20具有一定韧性,不易损坏且结构简单易于制作,降低了足弓支撑2的制造成本,还可以起到减轻鞋底1的重量的效果。
2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通过在鞋底主体的前半部11和后半部12之间设置足弓支撑2且足弓支撑2内构造出左右贯通的贯通槽20,可以提高足弓位置的支撑效果,还可以提高减震效果,从而提高鞋底1的舒适性。
27.可选地,足弓支撑2可以根据鞋底1的厚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足弓支撑2内构造的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槽20,可以是长条形贯通槽20或者圆形贯通槽20等形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28.可选地,前半部11的后侧面和后半部12的前侧面之间构造出下侧敞开的凹槽,足弓支撑2的前侧面与前半部11的后侧面接合,足弓支撑2的后侧面与后半部12的前侧面接合。由此,前半部11的后侧面、后半部12的前侧面与足弓支撑2可以形成弓形结构,适于配合足部结构,可以对足弓部位起到支撑作用,达到缓解震荡,避免足部疲惫的损伤的效果。
29.结合图3,可选地,足弓支撑2包括前侧壁201、后侧壁202和底壁203,前侧壁201、后侧壁202以及底壁203依次首尾相接成中空的三角架形状,三角架形状可以提高支撑的稳定性,提高结构强度,且结构简单易于构造。
30.可选地,前侧壁201和后侧壁202均呈向前向下倾斜延伸的形式,且前侧壁20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后侧壁20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由此构造出钝角三角形,使得后侧壁20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所对的边最长,利于增加足弓支撑2支撑面的面积,提高支撑效果,使得足部支撑在靠近足底的位置呈向前向下延伸的长斜坡,为足弓位置提供更好的支撑。或者也可以是,底壁203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凹拱形,以适于对弓形足弓位置提供支撑。
31.结合图1至图3,具体而言,在实际使用时,例如人在行走时,足弓的功能就像弓,足底筋膜类似于弦,“弓弦”的张力保持拱的形状,行走时,随着下肢肌肉的牵拉,足弓处“弓弦”不断收紧和伸展,从而将身体像“箭”一样射出去。相关技术中,鞋底1的未设置足弓的支撑结构,导致足部长期行走或站立时,足弓疲惫或疼痛;或者鞋底1的足弓的支撑结构仅将足弓完全填充,从下面对足底筋膜施加外力,可能会造成足底筋膜的松弛,从而加重平足等不良现象。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足弓支撑2通过设置三角架形状的贯通槽20,在足弓对应位置构造出向前向下延伸的支撑面,可以为足弓部位置提供支撑力且不干预行走时足弓的收缩和伸展,符合足弓的力学结构,起到保护足部,提高舒适性的效果。
32.可选地,根据实际需要或者鞋底1的厚度,也可以将贯通槽20设置成前侧壁201向前向下倾斜延伸的形式,后侧壁202向下延伸的形式,且前侧壁20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后侧壁202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还可以是,将贯通槽20设置成,前侧壁201向前向下倾斜延伸的形式,后侧壁202向后向下延伸的形式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前侧壁201后侧壁202及底壁203的长度和倾斜角度,进而改变足弓支撑2的高度,进而改变鞋底主体的高度,例如当足弓支撑2高度较高时,还可以起到增高效果。
33.可选地,前半部11与后半部12一体成型,可以提高结构稳定性且易于制造,降低制造成本。
34.可选地,足弓支撑2的底面相对于前半部11的底面、后半部12的底面凹陷,可以对
足弓部位起到支撑作用,达到缓解震荡,减轻足部疲惫或避免足部损伤的效果。
35.可选地,足弓支撑2的底面附着有第一耐磨层21,由于足弓支撑2的底面直接对地面相对,在足弓支撑2的底面附着第一耐磨层21,一方面可以增加足弓支撑2底面的耐磨性,从而增加鞋底1的耐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鞋底1的舒适性,由于耐磨层较为硬挺不易发生过大的变形,从而避免鞋底1面遇到坚硬物体时足部产生硌人感。进一步地,第一耐磨层21的外表面上可以设置花纹或者凹条,以增加鞋底1的摩擦力。
36.可选地,前半部11上附着有第二耐磨层112,用于提高鞋底1前半部11的耐磨性,具体地,第二耐磨层112包裹前半部11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前半部11的鞋尖以及前半部11的左右两侧。后半部12上附着有第三耐磨层123,用于提高鞋底1后半部12的耐磨性,第三耐磨层123包裹后半部12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后半部12的鞋跟以及后半部12的左右两侧。
37.具体而言,在实际使用时,鞋尖处容易与外部环境发生碰撞,第二耐磨层112包裹鞋尖可以提高鞋尖处的耐磨性,避免鞋尖损坏,提高鞋子100的耐用性和美观性。另外,第二耐磨层112较为硬挺,发生碰撞时,也可以起到保护脚尖的作用,提高鞋底1的舒适性。前半部11鞋的左右两侧在行走时受力较大,第二耐磨层112可以提高前半部11左右两侧的耐磨性,从而提高鞋底1耐用性。此外,对于走路姿势不够标准的使用者而言,行走时会产生内旋不足(外翻)或者内翻的现像,导致前半部11左右两侧磨损较大,通过设置第二耐磨层11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鞋底1的磨损程度,提高鞋底1的耐用性。进一步地,后半部12的鞋跟和左右两侧设置第三耐磨层123可以提高鞋跟处和后半部12左右两侧的耐磨性,结合前半部11的第二耐磨层112,还可以提高鞋底1的平衡性和整体协调性。
38.可选地,前半部11底面的中部区域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凸台111,第二耐磨层112中位于前半部11底面的部分围绕多个第一凸台111;后半部12底面的中部区域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二凸台122,第三耐磨层123中位于后半部12底面的部分围绕多个第二凸台122。通过在鞋底1前半部11底面的中间区域设置多个第一凸台111可以提高鞋底1前半部11的减震效果,避免冲击力直接传递到足底,多个第一凸台111还可以起到增大鞋底1面摩擦力的效果。后半部12底面的中间区域设置多个第二凸台122可以提高鞋底1后半部12的减震效果,避免冲击力直接传递到足底,多个第二凸台122还可以起到增大鞋底1面摩擦力的效果。实际使用时,人在走路时脚部对地面有作用力,地面对脚部又会产生反作用力,第一凸台111和第二凸台122可以将地面对鞋底1产生的反作用力进行吸收,例如第一凸台111和第二凸台122发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吸收能量,减少传递至足底的反作用力或者冲击力。
39.结合图2,可选地,第一凸台111和第二凸台122可以呈凸起的三角形结构或者多棱形结构,以提高结构强度,多个第一凸台111和第二凸台122间隔设置,即多个第一凸台111之间具有间隙,以为第一凸台111提供形变空间;多个第二凸台122之间具有间隙,以为第二凸台122提供形变空间。其中,多个第一凸台111和多个第二凸台122之间的间隙可以相同以提高结构稳定性和美观性。
4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1,在前半部11和后半部12的中间区域,多个第一凸块和多个第二凸块呈三角形凸起,且多个第一凸块将前半部11的中间区域构造成从水滴形,在前半部11呈前端圆后端尖的形式;多个第二凸块将前后部的中间区域构造成从水滴形,在后半部12呈后端圆前端尖的形式。在鞋底1前半部11,第二耐磨层112呈开口向后的u形,第二耐磨层112包围第一凸块;鞋底1后半部12,第三耐磨层123呈开口向前的u形,第三
耐磨层123包围第二凸块。鞋底1前半部11的中间区域均与第二耐磨层112之间具有凹槽,后半部12的中间区域均与第三耐磨层123之间具有凹槽,前半部11与足弓支撑2和后半部12与足弓支撑2的连接处也设有凹槽,以提供形变空间且可以用于形成水槽,便于排水,提高鞋底1功能性和实用性。
41.可选地,第二耐磨层112和第三耐磨层123可以为相同的材质,以提升整体美观性,第一耐磨层21的材质可以与第二耐磨层112或第三耐磨层123相同或者不同。例如,第二耐磨层112和第三耐磨层123材质相同,由于第一耐磨层21不经常与地面接触,因此第一耐磨层21也可以选择耐磨性略低于第二耐磨层112和第三耐磨层123的材质,以减低成本。此外,通过选择不同的耐磨层材质可以从视觉上带来层次感,提升美观性。
42.进一步地,第一耐磨层21的底面可是设置多个沟槽,以起到分散冲击力及提高抗滑性的效果,具体地,在第一耐磨层2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从中间向两侧延伸的多条第三沟槽23,多条第三沟槽23沿前后方向排布。可选地,可以在第一耐磨层21的中间区域设置logo或者图案,左右两侧的第三沟槽23在logo或者图案两侧呈发散状排布,以提升美观性。第二耐磨层112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左右两侧延伸的第一沟槽113,可以将冲击力向两侧引导,还可以增大摩擦力,第一沟槽113向鞋底面侧边延伸,例如呈v形,v形的开口朝向鞋底面边缘,且可以向上延伸至鞋底主体的侧面,提升鞋底1的整体设计感,提高减震效果,提高美观性。第二耐磨层112左右两侧靠近中间区域的位置可以设置环形沟槽,以进一步提升抗滑性。第三耐磨层123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左右两侧延伸的第二沟槽124,可以将冲击力向两侧引导,提高减震效果,且起到增大摩擦力,提高抗滑系数的效果,第二沟槽124向鞋底面侧边延伸,例如呈v形,v形的开口朝向鞋底面边缘,且可以向上延伸至鞋底主体的侧面,提升鞋底1的整体设计感,提高美观性。
43.进一步地,第一耐磨层21、第二耐磨层112和第三耐磨层123的表面可以设置花纹,以提高摩擦力,提高鞋底1安全性。
44.结合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子100,包括:鞋底1和鞋面3,鞋底1为前述的鞋底1,鞋底1上构造出凹陷结构,以为适于支撑足弓;鞋面3与鞋底1相连并构造出容纳脚的腔体,鞋面3的下部嵌入凹陷结构内,其中,鞋底1包裹鞋面3下部的外周面。
4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子100,可以提高足弓支撑2效果及减震效果,从而提高鞋子100穿着时的舒适性。
46.结合图1,可选地,鞋面3与鞋底1相连处可以设置加强结构31,加强结构31也可以起到支撑鞋面3的作用,保持鞋子100具有较好的鞋型。其中,加强结构31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材质拼接而成,也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层叠而成。鞋面3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透气层33,透气层33成透气布料,以提高鞋面3的透气性能。
47.可选地,在加强结构31及鞋面3后端的竖直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可以设置沿鞋跟上下方向上延伸或者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的拉环32,穿鞋时,可以通过拉拉环32辅助穿鞋,利于快速穿鞋,且可以避免鞋后跟塌陷,保持鞋面3的美观性;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还可以将携带向后穿过拉环32绑在脚踝上,以起到固定作用,提高安全性。
48.结合图1,可选地,鞋底1可以具有一定厚度,以提高减震效果,还可以提高增高效果。在鞋底1的左右两侧面,可以设置花纹,花纹可以设计成适于与鞋面3呼应的形式,以提高鞋底1和鞋子100整体的美观性。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53.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