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模式烘干结构及多功能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5:49: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农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模式烘干结构及多功能烘干机。


背景技术:

2.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淀粉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粮食不仅作为人类主食,也是牲畜饲养饲料中必备的组分,年产量和年消耗量都很大。
3.传统烘干谷物的方法为自然晾干,自然晾干时间长,且容易因天气变化而变化,因此,各种谷物烘干设备应运而生,循环式的烘干机便为各种烘干设备中的一个。
4.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循环式烘干机,功能单一、利用率低,仅能烘颗粒作物,不能用作果蔬类,资源浪费,同时主要以控制谷物的温度,而且热空气或传热介质的流动是开式的,烘干机能耗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双模式烘干结构,在动态落料烘干模式下可以烘稻谷、油菜籽、小麦、玉米等大颗粒作物,又能烘油茶籽等大颗粒作物,还能够在静态托盘烘干模式下烘干果蔬,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方面提供一种双模式烘干结构,包括:
7.烘干腔室,所述烘干腔室包括腔体和腔门,所述烘干腔室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出料口;
8.导风管组件,所述导风管组件横向的架设在所述烘干腔室内,且与腔体上设置的送风通道和回风通道连通;所述导风管组件与送风通道连通形成进风口、与回风通道连通形成出风口,所述导风管组件的管壁上还设有通风口;
9.物料托盘,所述物料托盘支撑于所述导风管组件上;
10.其中,所述物料托盘从所述烘干腔室内取出时,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工作于动态落料烘干模式;所述物料托盘支撑于所述导风管组件上时,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工作于静态托盘烘干模式。
11.优选的,所述导风管组件包括第一导风管和第二导风管,所述第一导风管的一端开口且与送风通道连通形成所述进风口,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导风管的一端开口且与回风通道连通形成所述出风口,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导风管在竖直方向架设在所述第一导风管的上方。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管和所述第二导风管均呈三角棱柱状且其顶角朝向,所述第一导风管和所述第二导风管的顶角均分别用于放置所述物料托盘。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风管和所述第二导风管正对顶角的下端面呈开口形成所述通
风口,所述通风口分别与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
14.优选的,多个所述导向管组件竖直方向在所述烘干腔室内层叠设置。
15.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多功能烘干机,包括所述的双模式烘干结构、箱体及热风装置,所述箱体从上至下依次设为缓苏区、烘干区和排粮区,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设于箱体的烘干区;所述热风装置的热风出口与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的进风口管道连通,所述热风装置的回风口与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的出风口管道连通,所述箱体正对双模式烘干结构的腔门的位置设有仓门,所述箱体上端设置的落料口与外部提升装置连接。
16.优选的,所述热风装置包括热力源、与热力源连通的循环装置,所述热力源的输出端连通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与双模式烘干结构之间形成进风室;所述循环装置的输入端连通有回风管,所述回风管与与双模式烘干结构之间形成排风室,所述循环装置的输出端与热力源管道的输入端连通。
17.优选的,所述进风室内还设有调节风板,通过调节风板将进风室分为第一热风室和第二热风室,且第一热风室和第二热风室分别对应不同的导风管组件。
18.优选的,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提升机,所述提升机向外延伸设有上搅龙,所述上搅龙与所述缓苏区内部设置的进粮口连通,所述进粮口正对落料口设置,所述箱体内部正对进粮口的位置还设有抛散装置。
19.优选的,还设有循环落料装置,所述循环落料装置底部设有进料斗,所述循环落料装置通过设置的循环管与所述提升装置管道连通。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1.通过在第一导风管和所述第二导风管的顶角放置物料托盘,从而能够在烘干腔室内在动态落料烘干模式下可以烘稻谷、油菜籽、小麦、玉米等大颗粒作物,又能烘油茶籽等大颗粒作物,还能够在静态托盘烘干模式下烘干果蔬;
22.第一导风管的一端开口且与腔体之间形成所述进风口,另一端封闭,同时第二导风管的一端开口与腔体之间形成出风口,另一端封闭,从而使输入的传热介质只能从第一导风管的进风口处导入,并通过第一导风管的通风口进入烘干腔室内部,同时烘干腔室内的传热介质导入至第二导风管的通风口,并从第二导风管的出风口处导出,从而使双模式烘干结构内部为闭合式的传热介质流动,提高烘干效率;
23.进一步的,双模式烘干结构设于箱体的烘干区,通过打开箱体上的仓门用于放入或取出物料托盘,同时热风装置与箱体以及双模式烘干结构连通形成热风循环,使烘干机内部同样为闭合式的传热介质流动,从而降低设备的能耗。
附图说明
24.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附图中:
27.图1为本发明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的主视图;
28.图2为本发明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的侧视图;
29.图3为本发明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的轴侧图;
30.图4为本发明所述用于果蔬烘干的多功能烘干机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31.图5为本发明所述用于果蔬烘干的多功能烘干机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32.图6为本发明所述用于谷物烘干的多功能烘干机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33.图7为本发明所述用于谷物烘干的多功能烘干机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34.附图标号:1-烘干腔室;2-进风口;3-出风口;4-通风口;5-物料托盘;6-第一导风管;7-第二导风管;8-箱体;9-缓苏区;10-烘干区;11-排粮区;12-仓门;13-底座支架;14-脚轮;15-排湿阀;16-热力源;17-进风室;18-排风室;19-内循环风机;20-排气阀;21-排气口;22-调节风板;23-第一热风室;24-第二热风室;25-提升机;26-提升电机;27-上搅龙;28-进粮口;29-抛散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6.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7.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38.如图1-3所示,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模式烘干结构,包括烘干腔室1,所述烘干腔室1包括腔体和腔门,所述烘干腔室的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出料口;导风管组件,所述导风管组件横向的架设在所述烘干腔室1内,且与腔体上设置的送风通道和回风通道连通;所述导风管组件与送风通道连通形成进风口2、与回风通道连通形成出风口3,所述导风管组件的管壁上还设有通风口4;物料托盘5,所述物料托盘5支撑于所述导风管组件上;
39.其中,所述物料托盘5从所述烘干腔室1内取出时,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工作于动态落料烘干模式;所述物料托盘5支撑于所述导风管组件上时,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工作于静态托盘烘干模式。
40.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导风管组件上放置物料托盘5,从而能够在烘干腔室1内在动态落料烘干模式下可以烘稻谷、油菜籽、小麦、玉米等大颗粒作物,又能烘油茶籽等大颗粒作物,还能够在静态托盘烘干模式下烘干果蔬;
41.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导风管组件包括第一导风管6和第二导风管7,所述第一导风管6的一端开口且与送风通道连通形成所述进风口2,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导风管7的一端开口且与回风通道连通形成所述出风口3,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导风管7在竖直方向架设在所述第一导风管6的上方,从而使第一导风管6与相隔的第二导风管7之间就能形成一个风路循环,保证足够的传热介质作用在物料托盘5上。
42.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导风管6和所述第二导风管7均呈三角棱柱状且其顶角朝向,所述第一导风管6和所述第二导风管7的顶角均分别用于放置所述物料托盘5,所述第一导风管6和所述第二导风管7正对顶角的下端面呈开口形成所述通风口4,所述通风口4分别与进风口2和出风口3连通。
43.优选的,多个所述导向管组件竖直方向在所述烘干腔室1内层叠设置,从而保证第一导风管6和第二导风管7有足够的支撑力用于支撑放置有果蔬的物料托盘5,同时使第一导风管6和第二导风管7的受力均匀,保证物料托盘5上果蔬的烘干效果。
44.其中,第一导风管6的一端开口且与腔体之间形成所述进风口2,另一端封闭,同时第二导风管7的一端开口与腔体之间形成出风口3,另一端封闭,从而使输入的传热介质只能从第一导风管6的进风口2处导入,并通过第一导风管6的通风口4进入烘干腔室1内部,同时烘干腔室1内的传热介质导入至第二导风管7的通风口4,并从第二导风管7的出风口3处导出,从而使双模式烘干结构内部为闭合式的传热介质流动,提高烘干效率;
45.一种多功能烘干机,如图3-6所示,包括所述的双模式烘干结构、箱体8及热风装置,所述箱体8从上至下依次设为缓苏区9、烘干区10和排粮区11,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设于箱体8的烘干区10;所述热风装置的热风出口与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的进风口2管道连通,所述热风装置的回风口与所述双模式烘干结构的出风口3管道连通,所述箱体8正对双模式烘干结构的腔门的位置设有仓门12,所述箱体8上端设置的落料口与外部提升装置连接;
46.所述箱体8底部还设有底座支架13,并在底座支架13上安装有脚轮14。
47.本实施方式中双模式烘干结构设于箱体8的烘干区10,通过打开箱体8上的仓门12用于放入或取出物料托盘5,同时热风装置与箱体8以及双模式烘干结构连通形成热风循环,使烘干机内部同样为闭合式的传热介质流动,从而降低设备的能耗。
48.其中,所述箱体8位于缓苏区9的位置设有排湿阀15,通过排湿阀15将热风循环中的有湿冷风排出,保证循环时的热能效果。
49.优选的,所述热风装置包括热力源16、与热力源16连通的循环装置,所述热力源16的输出端连通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与双模式烘干结构之间形成进风室17;所述循环装置的输入端连通有回风管,所述回风管与与双模式烘干结构之间形成排风室18,所述循环装置的输出端与热力源16管道的输入端连通。
50.其中,所述循环装置包括内循环风机19,所述内循环风机19的输入端与排风室18连通,并在内循环风机19的输入端上设有排气阀20、与排气阀20连通的排气口21,通过打开排气阀20能够将一部分循环的热介质从排气口21中排出,所述内循环风机19的输出端与热力源16的输入端连通。
51.优选的,所述进风室17内还设有调节风板22,通过调节风板22将进风室17分为第一热风室23和第二热风室24,且第一热风室23和第二热风室24分别对应不同的导风管组件。
52.优选的,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提升机25,所述提升机25向外延伸设有上搅龙27,所述上搅龙27与所述缓苏区9内部设置的进粮口28连通,所述进粮口28正对落料口设置,所述箱体8内部正对进粮口28的位置还设有抛散装置29。
53.优选的,还设有循环落料装置,所述循环落料装置底部设有进料斗,所述循环落料装置通过设置的循环管与所述提升机25管道连通。
54.实施例1
55.一种多功能烘干机,包括箱体8、热力源16、与热力源16连通的循环装置,所述箱体8从上至下依次设为缓苏区9、烘干区10和排粮区11,双模式烘干结构设置在箱体8的烘干区10;
56.如图3-4所示,在果蔬烘干模式中,打开箱体8正对双模式烘干结构的双开门,果蔬放置在物料托盘5上,并随物料托盘5一起送入到烘干腔室1内部并置于导风管组件的上方,通过热力源16向烘干腔室1内输入热介质对物料托盘5上的果蔬进行烘干;
57.而在谷物烘干模式中,如图5-6所示,取出物料托盘5,进料斗中的谷物通过提升机25的抽入到循环管中,并由上搅龙27的带动将谷物输入至位于缓苏区9进粮口28,再由抛散装置29将谷物抛散在缓苏区9,并掉落经烘干区10进行谷物的烘干,再通过排粮区11进行谷物的回收。
58.在本实施例中,热力源16采用热风炉,热风炉生成的热介质通过出风管输入至进风室17中,而进风室17中的热介质只能从第一导风管6的进风口2处导入,并经第一导风管6的通风口4输入烘干腔室1内部,并对烘干腔室1内部的果蔬或者谷物进行烘干,而烘干腔室1内部的热介质输入至第二风管的通风口4,并从第二导风管7的出风口3处导出,导出的热介质会通过回风管输入至排风室18中,再经过热风炉对排风室18中的热介质加热,加热后的热介质再通过内循环风机19输入至进风室17,从而使双模式烘干结构及箱内为闭合式的传热介质流动,提高烘干效率,既可以烘稻谷、油菜籽、小麦、玉米等大颗粒作物,又能烘油茶籽等大颗粒作物,还能够烘干果蔬,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59.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