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实验室用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4:55: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实验室用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2.实验室通风是实验室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室中,实验操作时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臭气、湿气以及易燃、易爆、腐蚀性物质,为了使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吸入或咽入一些有毒的、可致病的或毒性不明的化学物质和有机体、实验室中应有良好的通风。
3.授权号为“cn104984972b”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通风柜,但是使用通风柜只能达到局部排风的目的,无法将实验室内扩散的有害气体全部排出,有害气体残留在实验室内部将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并且若要将有害气体全部排出则需设置多个通风柜,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实验室用通风装置,用以解决目前使用通风柜只能达到局部排风的目的,无法将实验室内扩散的有害气体全部排出,有害气体残留在实验室内部将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并且若要将有害气体全部排出则需设置多个通风柜,造成能源浪费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通风装置,包括:实验室本体,所述实验室本体内沿所述实验室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上方,所述第一风道远离所述实验室本体内壁一侧设置若干排气口,所述第二风道远离所述实验室本体内壁一侧设置若干进气口,所述第二风道入口端设置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用于调节第二风道内的送风量。
6.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均设置在所述实验室本体侧壁内部,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7.优选的,若干所述排气口沿所述第一风道长度方向等距离间隔设置,若干所述进气口沿所述第二风道长度方向等距离间隔设置。
8.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内部设置存放箱,所述存放箱内设置活性炭颗粒,所述存放箱外壁设置若干通气孔,所述存放箱内部通过所述通气孔与所述第一风道内部连通。
9.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一端设置为封闭端,所述第一风道另一端贯穿所述实验室本体侧壁,延伸至所述实验室本体外部并设置抽风机,所述第二风道一端贯穿所述实验室本体侧壁,延伸至所述实验室本体外部并设置送风机。
10.优选的,所述第二风道远离所述送风机一端贯穿所述实验室本体侧壁,延伸至所述实验室本体外部并设置收集箱。
11.优选的,所述收集箱侧壁设置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防爆玻璃。
12.优选的,所述实验室本体内设置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抽风机、
所述送风机电性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送风组件包括:
14.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入口端,所述第一箱体外壁与所述第二风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箱体用于封堵所述第二风道;
15.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部,所述隔板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箱体左右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一箱体内部分隔为上腔体与下腔体,所述上腔体位于所述隔板上方;
16.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靠近所述第二风道入口端一侧,所述进气管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内部连通,所述进气管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箱体延伸至所述第一箱体内部并设置第二箱体,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内部连通,所述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箱体固定连接;
17.出气管,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远离所述进气管一侧,所述出气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箱体内部连通,所述出气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内部连通;
18.转筒,所述转筒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转筒上端贯穿所述隔板延伸至所述上腔体内并设置第一齿轮,所述转筒与所述隔板转动连接,所述转筒下端贯穿所述第二箱体延伸至所述第二箱体底部,所述转筒外壁与所述第二箱体转动连接,所述转筒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箱体直径;
19.吸气叶片,所述吸气叶片设置在所述转筒位于所述第二箱体一端外壁,所述吸气叶片设置有若干个;
20.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设置在所述转筒靠近所述进气管一端外壁,所述转筒内部通过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二箱体下腔体连通;
21.锥形筒,所述锥形筒套设在所述转筒外壁,所述锥形筒位于所述第二箱体上方,所述锥形筒下端与所述转筒外壁固定连接;
22.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套设在所述转筒上,所述第一滤网外壁与所述锥形筒内壁固定连接;
23.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设置在所述转筒上,所述转筒通过所述出气孔与所述锥形筒内部连通;
24.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的上腔体内,所述第一电机固定端与所述第一箱体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设置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25.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转筒正上方,所述第二电机固定端与所述第一箱体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输出端设置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内设置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置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滑动设置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截面非圆形,所述限位杆与所述电磁铁之间设置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电磁铁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杆上端固定连接;
26.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位于所述第一齿轮上方,所述转动盘下表面设置凹槽,所述转筒上端通过轴承与所述凹槽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盘上表面设置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杆下端相适配;
27.螺杆,所述螺杆设置在所述转筒内,所述螺杆上端与所述凹槽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所述螺杆上设置推块,所述推块与所述螺杆外壁螺纹连接,所述推块外壁与所述转筒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推块外壁设置滑块,所述转筒内壁设置有与所述滑块相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转筒内壁轴向设置,所述滑块一端与所述推块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块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滑槽内壁滑动连接;
28.堵块,所述堵块设置在所述转筒下端,所述堵块用于封堵所述转筒下端;
29.接灰箱,所述接灰箱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下方,所述接灰箱贯穿所述第一箱体底壁并与所述第一箱体底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接灰箱下端贯穿所述第二风道延伸至所述第二风道外部;
30.套筒,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接灰箱内,所述套筒下端与所述接灰箱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套筒内滑动设置滑动柱,所述滑动柱上端与所述堵块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柱下端设置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上端与所述滑动柱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下端与所述接灰箱底部内壁固定连接。
31.优选的,所述第二风道内还设置防尘组件,所述防尘组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防尘组件与所述进气口一一对应,所述防尘组件包括:
32.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支撑座底壁与所述第二风道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内设置第三安装孔;
33.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孔内,所述第三弹簧下端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上端设置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壁滑动连接;
34.发条弹簧,所述发条弹簧设置在所述滑动板上表面,所述发条弹簧上端设置转动块,所述发条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动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发条弹簧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块下表面固定连接;
35.第一磁块,所述第一磁块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孔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所述第一磁块侧壁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壁固定连接;
36.第二磁块,所述第二磁块设置在所述转动块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所述第二磁块位于所述第一磁块侧上方,所述第二磁块与所述第一磁块相互靠近一端磁极相同;
37.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表面,所述挡板下表面与所述支撑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中心设置通孔;
38.转动柱,所述转动柱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三安装孔内并与所述转动块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柱另一端设置转盘,所述转动柱与所述通孔内壁滑动连接;
39.两个第四安装孔,两个所述第四安装孔对称设置在所述转盘内,所述第四安装孔内滑动设置滑动杆,所述滑动杆一端设置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一端与所述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安装孔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远离所述第四弹簧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安装孔外部并设置第二滤网,靠近所述进气口的所述第二滤网与位于所述进气口处的所述第二风道内壁接触;
40.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远离所述进气口一侧内壁,所述第三转轴远离所述第二风道内壁一端设置竖板,所述竖板朝向所述进气口一侧设置若干刷毛,所述刷毛远离所述竖板一端与远离所述进气口的所述第二滤网侧壁接触;
41.涡轮,所述涡轮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上。
4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用通风装置,包括:实验室本体,所述实验室本体内沿所述实验室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上方,所述第一风道远离所述实验室本体内壁一侧设置若干排气口,所述第二风道远离所述实验室本体内壁一侧设置若干进气口。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进气口能够向实验室本体内输送新鲜空气,然后从第一风道的排气口将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排出,增大了排风覆盖范围,能够将有害气体从第一风道全部排出,气流从下往上快速运动,从而实现实验室本体内部气流快速循环,确保通风效果,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并且减少通风柜的设置,节约能源。
43.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装置来实现和获得。
4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4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46.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验室用通风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47.图2为本发明中第二风道局部剖视图(送风组件示意图);
48.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图;
49.图4为本发明中第二风道内部左视图(防尘组件示意图);
50.图5为本发明图4中b处放大图。
51.图中:1、实验室本体;2、第一风道;3、第二风道;4、排气口;5、进气口;6、抽风机;7、送风机;8、收集箱;9、观察窗;10、第一箱体;11、隔板;12、进气管;13、第二箱体;14、出气管;15、转筒;16、第一齿轮;17、吸气叶片;18、进气孔;19、锥形筒;20、第一滤网;21、出气孔;22、第一电机;23、第一转轴;24、第二齿轮;25、第二电机;26、第二转轴;27、第一安装孔;28、电磁铁;29、限位杆;30、第一弹簧;31、转动盘;32、凹槽;33、限位槽;34、螺杆;35、推块;36、堵块;37、接灰箱;38、套筒;39、滑动柱;40、第二弹簧;41、支撑座;42、第三安装孔;43、第三弹簧;44、滑动板;45、发条弹簧;46、转动块;47、第一磁块;48、第二磁块;49、挡板;50、转动柱;51、转盘;52、第四安装孔;53、滑动杆;54、第四弹簧;55、第二滤网;56、第三转轴;57、竖板;58、刷毛;59、涡轮。
具体实施方式
5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53.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
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4.实施例1:
5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用通风装置,如图1-图5所示,包括:实验室本体1,所述实验室本体1内沿所述实验室本体1长度方向设置第一风道2与第二风道3,所述第一风道2位于所述第二风道3上方,所述第一风道2远离所述实验室本体1内壁一侧设置若干排气口4,所述第二风道3远离所述实验室本体1内壁一侧设置若干进气口5,所述第二风道3的入口端设置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用于调节第二风道3内的送风量。
5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使用时,向第二风道3内通入新鲜空气,然后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口5进入实验室本体1内部,新鲜空气从下往上运动,并带动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向上运动,然后通过排气口4进入第一风道2内,最后从第一风道2排出,通过设置第一风道2与第二风道3,第二风道3的进气口5能够向实验室本体1内输送新鲜空气,然后从第一风道2的排气口4将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排出,增大了排风覆盖范围,将局部排风替换为实验室本体1内部整体排风,能够将有害气体从第一风道2全部排出,气流从下往上快速运动,通过设置送风组件,能够加快第二风道3内的气体流动,提高进气口5处的气体流速,实现了实验室本体1内部气流快速循环,确保通风效果,使实验室本体1内始终保持新鲜气体,避免实验人员吸入有害气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并且减少多个通风柜的设置,节约能源。
57.实施例2
58.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风道2与所述第二风道3均设置在所述实验室本体1侧壁内部,所述第一风道2与所述第二风道3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59.若干所述排气口4沿所述第一风道2长度方向等距离间隔设置,若干所述进气口5沿所述第二风道3长度方向等距离间隔设置。
6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第一风道2与第二风道3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提高了第一风道2与第二风道3的结构强度,延长了第一风道2与第二风道3的使用寿命,第一风道2与第二风道3均隐藏设置在实验室本体1侧壁,不会降低实验室本体1内部的整洁美观程度,排气口4与进气口5均为等距离间隔设置,且排气口4与进气口5一一对应,使得气流从进气口5流出后能从与之对应的排气口4流出,使得实验室本体1内部气流均匀,并且每个进气口5与排气口4处的风速能保持稳定,避免气流在实验室本体1内形成涡流而导致有害气体残留在实验室本体1内,从而保证将有害气体全部排除,以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
61.实施例3
62.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风道2内部设置存放箱,所述存放箱内设置活性炭颗粒,所述存放箱外壁设置若干通气孔,所述存放箱内部通过所述通气孔与所述第一风道2内部连通;
63.所述第一风道2一端设置为封闭端,所述第一风道2另一端贯穿所述实验室本体1侧壁,延伸至所述实验室本体1外部并设置抽风机6,所述第二风道3一端贯穿所述实验室本体1侧壁,延伸至所述实验室本体1外部并设置送风机7;
64.所述第二风道3远离所述送风机7一端贯穿所述实验室本体1侧壁,延伸至所述实验室本体1外部并设置收集箱8;
65.所述收集箱8侧壁设置观察窗9,所述观察窗9为防爆玻璃。
6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第一风道2内设置存放箱,存放箱中设置活性炭颗粒,活性炭颗粒能够吸附进入第一风道2内气体中含有的有害气体,避免有害气体从排气口4外泄至实验室本体1内部而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在第一风道2一端设置有抽风机6,能够加快有害气体在第一风道2内的流动速度,使有害气体快速进入第一风道2内,最终通过抽风机6排至实验室本体1外部,在第二风道3一端设置有送风机7,送风机7能够从实验室本体1外部抽取新鲜空气并输送至第二风道3内,在第二风道3另一端设置有收集箱8,收集箱8能够收集被第二风道3内部的灰尘,并通过观察窗9能够直观观察收集箱8内部的灰尘量。
67.实施例4
68.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实验室本体1内设置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抽风机6、所述送风机7电性连接。
6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抽风机6、送风机7电性连接,从而根据实验室本体1内部气流速度控制抽风机6的抽风速度及送风机7的送风风速。
70.实施例5
71.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2、图3所示,所述送风组件包括:
72.第一箱体10,所述第一箱体10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3入口端,所述第一箱体10外壁与所述第二风道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箱体10用于封堵所述第二风道3;
73.隔板11,所述隔板11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内部,所述隔板11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箱体10左右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11将所述第一箱体10内部分隔为上腔体与下腔体,所述上腔体位于所述隔板11上方;
74.进气管12,所述进气管1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靠近所述第二风道3入口端一侧,所述进气管12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3内部连通,所述进气管12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箱体10延伸至所述第一箱体10内部并设置第二箱体13,所述进气管12位于所述第一箱体10内部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13内部连通,所述进气管12分别与所述第一箱体10、所述第二箱体13固定连接;
75.出气管14,所述出气管14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远离所述进气管12一侧,所述出气管14一端与所述第一箱体10内部连通,所述出气管14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风道3内部连通;
76.转筒15,所述转筒15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内,所述转筒15上端贯穿所述隔板11延伸至所述上腔体内并设置第一齿轮16,所述转筒15与所述隔板11转动连接,所述转筒15下端贯穿所述第二箱体13延伸至所述第二箱体13底部,所述转筒15外壁与所述第二箱体13转动连接,所述转筒15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箱体13直径;
77.吸气叶片17,所述吸气叶片17设置在所述转筒15位于所述第二箱体13一端外壁,所述吸气叶片17设置有若干个;
78.进气孔18,所述进气孔18设置在所述转筒15靠近所述进气管12一端外壁,所述转筒15内部通过所述进气孔18与所述第二箱体13下腔体连通;
79.锥形筒19,所述锥形筒19套设在所述转筒15外壁,所述锥形筒19位于所述第二箱体13上方,所述锥形筒19下端与所述转筒15外壁固定连接;
80.第一滤网20,所述第一滤网20套设在所述转筒15上,所述第一滤网20外壁与所述锥形筒19内壁固定连接;
81.出气孔21,所述出气孔21设置在所述转筒15上,所述转筒15通过所述出气孔21与所述锥形筒19内部连通;
82.第一电机22,所述第一电机2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的上腔体内,所述第一电机22固定端与所述第一箱体10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2输出端设置第一转轴23,所述第一转轴23上设置第二齿轮24,所述第二齿轮24与所述第一齿轮16啮合;
83.第二电机25,所述第二电机25设置在所述转筒15正上方,所述第二电机25固定端与所述第一箱体10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输出端设置第二转轴26,所述第二转轴26内设置第一安装孔27,所述第一安装孔27内设置电磁铁28,所述电磁铁28上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27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孔27内滑动设置限位杆29,所述限位杆29截面非圆形,所述限位杆29与所述电磁铁28之间设置第一弹簧30,所述第一弹簧30一端与所述电磁铁28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0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杆29上端固定连接;
84.转动盘31,所述转动盘31位于所述第一齿轮16上方,所述转动盘31下表面设置凹槽32,所述转筒15上端通过轴承与所述凹槽32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盘31上表面设置限位槽33,所述限位槽33与所述限位杆29下端相适配;
85.螺杆34,所述螺杆34设置在所述转筒15内,所述螺杆34上端与所述凹槽32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所述螺杆34上设置推块35,所述推块35与所述螺杆34外壁螺纹连接,所述推块35外壁与所述转筒15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推块35外壁设置滑块,所述转筒15内壁设置有与所述滑块相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槽沿所述转筒15内壁轴向设置,所述滑块一端与所述推块35外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块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滑槽内壁滑动连接;
86.堵块36,所述堵块36设置在所述转筒15下端,所述堵块36用于封堵所述转筒15下端;
87.接灰箱37,所述接灰箱37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10下方,所述接灰箱37贯穿所述第一箱体10底壁并与所述第一箱体10底壁可拆卸连接,所述接灰箱37下端贯穿所述第二风道3延伸至所述第二风道3外部;
88.套筒38,所述套筒38设置在所述接灰箱37内,所述套筒38下端与所述接灰箱37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套筒38内滑动设置滑动柱39,所述滑动柱39上端与所述堵块36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柱39下端设置第二弹簧40,所述第二弹簧40上端与所述滑动柱39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0下端与所述接灰箱37底部内壁固定连接。
89.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初始状态时,在第二弹簧40的作用下堵块36能够对转筒15下端进行封堵,电磁铁28处于通电状态,电磁铁28将限位杆29吸合在第二转轴26内,限位杆29与限位槽33处于分离状态,使用送风组件时,先启动第一电机22,第一电机22转动带动第一转轴23转动,第一转轴23转动带动第二齿轮24转动,第二齿轮24转动带动第一齿轮16转动,第一齿轮16转动能够带动转筒15转动,转筒15转动带动吸气叶片17在第二箱体13内转动,从而产生吸力,第二风道3延伸至实验室本体1外部,第二箱体13内的吸力能够将外部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二风道3的入口端、进气管12吸入第二箱体13内,然后
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孔18进入转筒15内,并沿着转筒15内壁流动,然后从出气孔21流动至锥形筒19内,新鲜空气经过第一滤网20的过滤后再排入第一箱体10内,最终从出气管14流入第二风道3内部,然后从第二风道3的各个进气口5流进实验室本体1内,从而将新鲜空气输送至实验室本体1内,空气中的一部分灰尘在通过转筒15时能够自然沉降,另一部分灰尘能被第一滤网20阻挡掉落在锥形筒19内,然后顺着锥形筒19内壁滑落至转筒15内,最后一同沉降在转筒15底部,当第一电机22运行预设时长后,关闭电磁铁28,启动第二电机25,电磁铁28关闭后限位杆29能够插入限位槽33内,然后第二电机25转动带动第二转轴26转动,第二转轴26转动带动限位杆29转动,限位杆29转动通过限位槽33带动转动盘31转动,转动盘31转动能够带动螺杆34转动,螺杆34转动能够带动推块35沿螺杆34轴向运动,第二电机25为正反转电机,从而使得推块35能够在螺杆34上沿转筒15内壁上下往复滑动,推块35向下滑动能够向下挤压转筒15内的灰尘,使得灰尘堆积更加紧密,并且,当转筒15内的灰尘到达预设量时,推块35向下推动灰尘,并带动堵块36向下运动,滑动柱39沿套筒38内壁向下滑动,第二弹簧40压缩,堵块36逐渐远离转筒15下端,直至与转筒15下端分离,此时,转筒15底部的堆积的灰尘能够流入接灰箱37内,由接灰箱37完成灰尘的收集,当转筒15内的灰尘排尽时,第二电机25反转,推块35向上运动,堵块36重新将转筒15下端封堵,当接灰箱37内的灰尘较多时,可直接拆除接灰箱37并对接灰箱37进行清理,第一电机22与第二电机25均为伺服电机,在第一箱体10内壁设置有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电机22、第二电机25及电磁铁28电性连接,从而使第二控制器自动控制第一电机22、第一电机22及电磁铁28工作,通过设置该送风组件,能够利用吸气叶片17产生的吸力将新鲜空气吸入第二风道3内,然后通过转筒15、锥形筒19及第一滤网20的组合能够阻挡空气中的灰尘,使得灰尘沉降堆积在转筒15内部,对空气有净化作用,保证了空气质量,使得进入实验室本体1内的空气更加洁净,有利于实验人员的健康,通过调节第一电机22的转速能够调节送风组件的送风速度,并且,当第一电机22工作预设时长后,第二电机25能自动启动,电磁铁28自动断电,从而实现推块35的上下往复运动,便于推块35对转筒15内的灰尘进行清理、挤压,避免灰尘粘附在转筒15内壁而影响空气流动速度,在保证实验室本体1内部空气质量的前提下,能够维持稳定的空气流动速度,不需要增大第一电机22的功率,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当转筒15内的灰尘超出预设量时,堵块36能够在推块35的推动下开启,从而使转筒15内的灰尘流出至接灰箱37,防止进气孔18堵塞,更加智能环保。
90.实施例6
91.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4、图5所示,所述第二风道3内还设置防尘组件,所述防尘组件设置有若干个,若干所述防尘组件与所述进气口5一一对应,所述防尘组件包括:
92.支撑座41,所述支撑座41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3内,所述支撑座41底壁与所述第二风道3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41内设置第三安装孔42;
93.第三弹簧43,所述第三弹簧43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孔42内,所述第三弹簧43下端与所述第三安装孔42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3上端设置滑动板44,所述滑动板44与所述第三安装孔42内壁滑动连接;
94.发条弹簧45,所述发条弹簧45设置在所述滑动板44上表面,所述发条弹簧45上端设置转动块46,所述发条弹簧45一端与所述滑动板44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发条弹簧45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块46下表面固定连接;
95.第一磁块47,所述第一磁块47设置在所述第三安装孔42靠近所述进气口5一侧,所述第一磁块47侧壁与所述第三安装孔42内壁固定连接;
96.第二磁块48,所述第二磁块48设置在所述转动块46靠近所述进气口5一侧,所述第二磁块48位于所述第一磁块47侧上方,所述第二磁块48与所述第一磁块47相互靠近一端磁极相同;
97.挡板49,所述挡板49设置在所述支撑座41上表面,所述挡板49下表面与所述支撑座41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49中心设置通孔;
98.转动柱50,所述转动柱50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三安装孔42内并与所述转动块46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柱50另一端设置转盘51,所述转动柱50与所述通孔内壁滑动连接;
99.两个第四安装孔52,两个所述第四安装孔52对称设置在所述转盘51内,所述第四安装孔52内滑动设置滑动杆53,所述滑动杆53一端设置第四弹簧54,所述第四弹簧54一端与所述滑动杆5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4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安装孔5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53远离所述第四弹簧54一端延伸至所述第四安装孔52外部并设置第二滤网55,靠近所述进气口5的所述第二滤网55与位于所述进气口5处的所述第二风道3内壁接触;
100.第三转轴56,所述第三转轴56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3远离所述进气口5一侧内壁,所述第三转轴56远离所述第二风道3内壁一端设置竖板57,所述竖板57朝向所述进气口5一侧设置若干刷毛58,所述刷毛58远离所述竖板57一端与远离所述进气口5的所述第二滤网55侧壁接触;
101.涡轮59,所述涡轮59设置在所述第三转轴56上。
102.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空气流入第二风道3时,空气会从第二风道3内的多个进气口5依次流出,在流出进气口5时,第二滤网55能够对空气进行过滤,将灰尘阻挡在第二风道3内,长期使用过程中,第二滤网55靠近进气口5一侧也会吸附实验室本体1内部的灰尘,为了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设置了该防尘组件,使用时,随着第二滤网55表面的灰尘增多,第二滤网55重量增加,位于进气口5侧的第二滤网55沿第二风道3内壁向下滑动,第二滤网55通过滑动杆53带动转盘51向下运动,转盘51带动转动柱50及转动块46向下滑动,转动块46通过发条弹簧45带动滑动板44在第三安装孔42内向下滑动,第三弹簧43压缩,当第一磁块47与第二磁块48处于同一高度时,在磁力互斥的作用下,转动块46设置第二磁块48一侧向远离第一磁块47方向转动,位于靠近进气口5侧的第二滤网55与远离进气口5侧的第二滤网55位置发生互换,重新阻挡进气口5,并且,在第二风道3内空气流动的作用下,涡轮59能够转动,涡轮59转动带动第三转轴56转动,第三转轴56转动带动竖板57转动,竖板57转动带动刷毛58转动,刷毛58与第二滤网55侧壁接触,从而将第二滤网55远离滑动杆53一侧的侧壁粘附的灰尘清理掉,待全部清理后,第二滤网55重量减轻,在第三弹簧43的作用下,滑动板44带动发条弹簧45及转动块46向上运动,当第一磁块47与第二磁块48不在同一高度时,在发条弹簧45的作用下,转动块46带动转动柱50转动,第二滤网55又重新进行位置交换,通过设置防尘组件,位于进气口5处的第二滤网55在第四弹簧54的作用下能够与第二风道3贴合,第二滤网55完全遮挡在进气口5处,第二滤网55不仅能够阻挡进入实验室本体1内空气中的灰尘,而且避免实验室本体1内的灰尘进入第二风道3内,当第二滤网55表面灰尘较多时,清洁的第二滤网55能够与吸附灰尘的第二滤网55进行位置互换,由
清洁的第二滤网55对进气口5处的空气过滤,避免第二滤网55因灰尘较多堵塞而造成进气口5处空气流速减慢,并且,刷毛58能够对粘附灰尘的第二滤网55表面进行清扫,将灰尘彻底清理掉,实现了第二滤网55的自动清理,延长了第二滤网55的使用寿命,不需人工清理,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第二滤网55的清洁度,对一个第二滤网55清理的同时,另一个清洁的第二滤网55同样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且不会堵塞而降低空气流动速度,实现了实验室本体1内部气流快速循环,确保实验室本体1内部的通风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103.实施例7
10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还包括:
105.转速调节器,所述转速调节器设置在所述实验室本体1外部,所述转速调节器与所述送风机7电性连接,所述转速调节器用于调节所述送风机7的实际转速;
106.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送风机7入口端,用于检测所述送风机7入口端的压力;
107.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送风机7出口端,用于检测所述送风机7出口端的压力;
108.第三控制器,所述第三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实验室本体1外部,所述第三控制器分别与所述转速调节器、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及所述送风机7电性连接;
109.所述第三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控制所述转速调节器对所述送风机7转速调节,包括以下步骤:
110.步骤1:基于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的检测值,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所述送风机7的目标转速:
[0111][0112]
其中,n1为所述送风机7的目标转速,r1为气体常数,rg为气体绝对常数,t0为气体绝对温度,p1为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送风机7入口端的压力,p2为所述第二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送风机7出口端的压力,n2为所述送风机7的最大转速,v2为所述送风机7出口端的预设最大风速;
[0113]
步骤2:基于步骤1的计算结果,所述第三控制器控制所述转速调节器将所述送风机7的实际转速调节至目标转速。
[0114]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送风机7工作时,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送风机7入口端及出口端的压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送风机7的实际风速,从而影响送风机7的送风量,为了使送风机7保持稳定的送风量,上述方案能够通过第一压力检测装置及第二压力检测装置的实时监控,通过第三控制器控制转速调节器对送风机7的实际转速进行自动调节,使得送风机7送风量稳定,保证了实验室本体1内的通风效果,计算过程中,
表示送风机7的出口端的平均风速,通过上述计算能够准确计算送风机7出口端的平均风速,相比对一个点的风速进行检测更加准确,计算时,例如,r1可取1,5,rg取289,t0取393,p2取0.1mpa,p1取0.05mpa,v2取200m/min,n2取1500r/min,则n1计算可得870r/min,最后,第三控制器控制转速调节器将送风机7的实际转速调节至870r/min,保证了送风机7送风量的稳定,使得实验室本体1内的空气流速平稳,通风效果更佳。
[0115]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